- 陜西宏觀經濟發展報告(2019):新時代的陜西高質量發展
- 任保平
- 2933字
- 2020-04-14 20:48:51
3.1 高質量發展的質量變革的理論含義
3.1.1 高質量發展下質量變革的內在要求
高質量發展是在經濟內部、經濟與社會、經濟與環境之間實現協調、有質量發展,具體表現在宏觀、中觀、微觀層面為:宏觀層面上是指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高質量,中觀層面上是指產業結構變化的高質量,而微觀層面上是指企業發展的高質量。質量變革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我國對質量變革的內在要求也應分別從宏觀、中觀以及微觀層面進行探討。
從宏觀層面來看,質量變革的內在要求是從單一數量轉向多元質量,目標是提升國民經濟質量以實現經濟發展的代價最小化。當一國或地區經濟的邊際增長率接近限值,特別是在資源環境約束增加的條件下,該國或地區必須破除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對經濟發展的阻礙,優化資源配置效率,以抵消資本邊際報酬遞減的不利影響,但僅依靠提高資本產出比來改善勞動生產率并不能完全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還需要借助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各種既定投入要素向最終產出轉變時達到的額外產出效率,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也是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核心引擎,還是經濟有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而全要素生產率主要由技術變化和結構變化引起,一般由技術進步、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等構成。其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進步的作用,技術進步的直接效應通過改變生產要素的使用方式影響全要素生產率,而技術進步的間接效應借助于改變要素產出彈性與要素投入結構對全要素生產率產生影響。因此,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應注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特別是與技術進步有關的生產效率的提升。
從中觀層面來看,質量變革的內在要求是從工業重型化轉向三次產業轉型升級,目標是優化產業結構以實現經濟發展的代價最小化。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不僅是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的結果,還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從工業化發展階段來看,在前工業化時期,三次產業中主要是以第一產業為主導,到工業化初期,第一產業比重漸漸縮小,而以基礎工業為核心的第二產業逐漸發展,再到工業化中期第二產業重心轉為高加工工業,并成為三次產業的主導,而在工業化后期,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并逐漸成為主導,產業知識化成為該時期的主要特征。總體來看,產業的優勢是從初級產品轉化為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的一個從低級到高級的演變過程,即產業結構遵循由單一化到多元化再到產業結構高級化的一般規律。因此,要實現經濟的有質量提升,產業結構應在多元化的前提下具備高級化和合理化的特征,通過產業間的更迭來實現有效的資源配置,從而最大化經濟效益。
從微觀層面來看,質量變革的內在要求是從企業數量增長轉向企業質量提升,目標是提高企業質量以實現單個經濟單位經濟和社會成本的最小化。企業作為質量變革的微觀主體,企業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觀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宏觀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企業質量的構成主要為管理質量、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三個層面。管理質量反映微觀經濟管理能力的優劣程度,它是指通過技術和管理實施的各種管理措施使企業改善質量、減本增效。管理質量涵蓋企業內部組織建設、功能發揮與管理方式等方面,管理質量是產業和服務質量的重要保障,只有通過有效的科學管理才能提高產業和服務的質量,才能促進企業發展效益的提升。產品質量反映微觀經濟的有形產品的優劣程度,它是指物質技術特征滿足實際需求。產品質量是產品使用價值和外觀的具體體現。服務質量反映微觀經濟無形產品的優劣程度,它是指以滿足顧客的需求和期望為依據,采用非物質手段來增加企業產出的附加值。服務質量既包含服務過程中消費者能體驗到的服務水平,也包含消費者的服務結果。總體而言,三者共同反映企業的質量投入,企業質量的提高對推動企業經營績效以及帶動行業以及整個經濟發展質量的長期穩步提升都有重要作用。
3.1.2 高質量發展下質量變革的理論內涵
質量變革是國民經濟整體優劣程度的變化,具體是指以質量提升為核心對發展理念、發展目標、發展路徑進行全方位變革,要真實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在經濟內部、經濟與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狀態,這意味著要立足于在創新驅動的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生產效率的提升、居民生活的提高、居民分配的合理、資源環境的改善上下功夫,而這取決于發展觀念、發展目標和發展路徑是否發生根本性變化。若發展觀念、發展目標、發展路徑不轉變,經濟發展整體、綜合與長遠的效益提升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因此,質量變革是有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
從發展理念上看,質量變革是指從數量理念轉向五大發展理念的思想理念變革。發展理念不僅指導發展行動,也決定發展目標、政策舉措的根本方向。在中等收入階段,我國原有的基于數量擴張理念的對土地、勞動、資本等要素高度依賴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造成的一系列經濟代價迫切需要調整與完善。但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改變,僅依靠調節手段和政策設計的調整是不夠的,還必須對發展觀念進行變革,而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主的五大新發展理念能解決增長動力問題、發展不平衡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發展內外聯動問題以及公平與正義問題,這可以更科學地指導新階段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實現經濟、人民生活與生態環境有質量地提升,有利于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提升經濟發展高質量。
從發展目標上看,質量變革是指從基本實現小康轉向實現社會主義全面現代化的目標導向變革。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使人民總體上實現小康是對經濟發展的數量要求,主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而全面現代化是對經濟發展的質量要求,主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它要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前提,實現社會主義全面現代化。從經濟發展階段來看,羅斯托認為各國經濟發展主要劃分為傳統社會、為起飛創造前提、起飛、成熟、大眾消費、追求生活質量6個階段。根據我國的實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際上屬于經濟起飛階段,是現代化的起點,而全面現代化是經濟發展轉向成熟推進之后的階段,標志著現代化的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體現為創新、人與綠色的現代化,創新的現代化能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提供更多優質產品以實現經濟發展的高質量,人的現代化能滿足人民對文娛、健康等多方面的現代化需求,實現人民生活的高質量,綠色的現代化能降低自然資源的損耗,實現資源環境的高質量,三者相互融合,共同推動提升經濟發展高質量。
從發展路徑上分析,質量變革是指從偏重需求管理轉向強調供給結構性管理的行為路徑變革。在現代市場經濟下,產品和貨幣的發展關系可分為供給側和需求側。供給側是以實體經濟體系為主,是主要提供產品和服務所進行的活動,需求側是以貨幣經濟體系為主,主要是為形成購買力所進行的活動。需求側的管理僅能帶來經濟短期內的高速增長,但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的發展仍需要從供給側著力,以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為核心,對實體經濟進行調整與管理,完善市場機制。我國以往依靠需求側的投資、消費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導致了產能無效、供給不足或過剩等問題,使得“有需求、無供給”的矛盾日漸突出,制約了經濟進一步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新時代下我國經濟發展應注重要素供給質量和配置效率的全面提升,進一步發揮高端要素的作用,保證供給的有效,使得供給體系質量提高,并通過供給體系不斷配合適應需求結構,全面提升人民的滿足感與幸福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