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陜西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全國方位

陜西高質量發展居全國中游,但提升速度緩慢。運用上述指標體系,我們測算出全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除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的高質量發展指數并進行全國排位,陜西省的高質量發展水平在全國處于中游水平(見圖2—1),但近5年波動較大。其中2012—2014年表現較好,特別是2014年居全國前10位,高質量發展水平排的位次高于陜西GDP的全國排位(2012—2014年陜西總量GDP均排在全國第16位),這說明在踐行五大發展理念過程中,陜西在2012—2014年的成績可圈可點。但在2015—2016年出現了明顯的下滑,特別是2015年陜西高質量發展指數下降到全國第21位,近兩年高質量發展水平的全國位次開始低于總量GDP的全國排位(2015年、2016年陜西總量GDP均排在全國第15位),由此可見,陜西高質量發展水平并未隨著GDP總量一起在全國有所提升。

圖2—1 近5年陜西高質量發展指數全國排位

陜西創新發展水平穩中有升,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近五年在高質量發展五大維度中,陜西創新發展水平在全國排的位次最高,基本保持在全國第10位左右(見表2—2)。陜西提出,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省份;到2030年,走在全國創新型省份前列;到205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一帶一路”創新中心,由此可見陜西正在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引擎。近5年(見表2—3),一是在整體層面,陜西以自己特有的雄厚的科教實力引領創新,創新效率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以有限的R&D投入帶來了居全國前8位的創新產出(專利申請量),創新投入產出效率較高。二是在企業層面,企業在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方面,以及全省實施的產業創新工程等成績有目共睹,陜西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其占比在全國位次實現了明顯的躍升(從2012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16年的第14位)。但同時陜西省域R&D投入不足、活躍的R&D企業數量有限的問題仍較突出。

表2—2 陜西高質量發展五大維度指數的全國位次

表2—3 陜西創新發展主要指標的基本情況和全國位次

續表

陜西協調發展水平持續下滑,結構高級化等問題不容忽視。近5年,陜西在協調發展方面在全國對比中呈現出明顯的下滑態勢,從2012年的第18位持續下降到2016年的第23位,說明陜西整體在轉方式、調結構方面滯后于其他地區的步伐。在產業結構協調方面,長期以來,陜西產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增長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和資源開發,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偏低。據此陜西“十三五”規劃提出,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轉型升級日漸凸顯陜西特色。近5年來看,陜西在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就業協調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產業高級化的短板仍然十分突出,在全國層面陜西產業高級化程度排名倒數,2016年為全國倒數第2位。由此可見,陜西以關鍵技術、高端產品和知名品牌為核心的高端產業鏈還有待形成,服務業的弱勢地位仍然存在,推進服務業提質增效迫在眉睫。在區域協調方面,陜西區域泰爾指數在全國排名持續在中游(2016年全國第16位),堅持“強關中、穩陜北、興陜南”的發展思路,關中協同創新、陜北轉型持續、陜南綠色循環的格局正日益顯現。三大區域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競相發展。在城鄉協調方面,陜西城鄉收入比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見圖2—2),雖有所改善,但陜西在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勠力脫貧攻堅方面仍有諸多任務,需要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

圖2—2 陜西城鄉收入差距與全國平均水平對比

陜西綠色發展指數全國居后,空氣質量成為最大短板。高質量的綠色發展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之道。陜西由于地理環境特殊,有著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秦嶺,“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成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但陜西綠色發展指數方面在全國排位不甚理想,其中只有2014年位次較高,特別是2015年和2016年陜西綠色發展指數均在全國排名倒數第7位。同時也發現,綠色發展指數的下滑態勢也使得陜西高質量指數在全國位次出現下降,由此可見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在陜西尋求發展數量和質量超越中的重要性。在綠色發展指數中,陜西整體表現最為突出的短板在于空氣質量(見表2—4),以PM2.5和AQI衡量的陜西空氣質量除了2014年,其他年份均高于全國平均值,在全國空氣污染程度中也排名靠后,可見霧霾防治是陜西尤其是關中地區環保的軟肋。未來為了消除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陜西必須在“十三五”的后半期徹底進行一場“藍天保衛戰”,重現“關中藍”。

表2—4 陜西空氣質量在全國的位次

續表

陜西開放發展的成績矚目,正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探路者。開放是拓展發展新空間、增添經濟新活力的必然要求。陜西地處西北內陸,不沿邊、不沿江、不靠海,與東、中部發達省份相比,在對外開放方面存在先天的發展劣勢。但近些年借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加快建設陜西自貿試驗區、全面振興大西安等舉措,陜西正在努力建設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經濟外向度不斷提升,對外開放取得歷史性突破。雖然2015年和2016年陜西開放發展指數在全國略有下滑,但2012—2014年,作為內陸省份的陜西在全國的成績可圈可點,特別是2012年陜西FDI增長速度居全國首位,此后年份也均保持兩位數左右的增長速度。在外貿依存度方面(外貿總額占GDP比重),陜西的外貿依存度也已超過了10%,處于西部領先、全國中游的位次(見圖2—3)??梢娊┠?,陜西開放不止步,正在多舉措、全方位地將自身從內陸腹地打造成為開放前沿,從中國的“大后方”變為東西雙向開放的重要承接地。

圖2—3 陜西FDI和外貿依存度的變化情況及全國位次

陜西共享發展水平持續穩定、改善民生成績卓著,但脫貧攻堅仍任務艱巨。陜西共享發展的核心內容在于使三秦百姓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陜西“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在陜西的頂層設計中,民生都占有非常重的分量。上述測算的陜西共享發展指數在全國位次穩定,多年處于中游位置。其中值得指出的是:一方面,陜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位列第10名左右,這說明陜西作為一個欠發達的省份,把收入增長和收入分配作為最大的民生來改善,不僅做大民生“蛋糕”,也做好分民生“蛋糕”,讓三秦百姓在“錢袋子”方面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另一方面,陜西面對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的現實,在脫貧攻堅中任務艱巨(陜西貧困發生率在全國排在倒數10名的位置,見表2—5)。探索和創新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多種舉措的扶貧方式,仍是目前陜西打贏脫貧攻堅戰、補齊小康路上“最大短板”的核心任務。

表2—5 陜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貧困發生率在全國的位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水县| 商城县| 富锦市| 清远市| 太康县| 博白县| 馆陶县| 武乡县| 宜丰县| 麟游县| 乌兰浩特市| 武隆县| 南丰县| 邵阳县| 资兴市| 合川市| 昌都县| 阿坝县| 盘山县| 墨玉县| 本溪| 建湖县| 顺昌县| 柯坪县| 岢岚县| 古蔺县| 宁波市| 涿鹿县| 建瓯市| 中阳县| 汝阳县| 夏邑县| 巍山| 永清县| 宕昌县| 岚皋县| 兴化市| 平武县| 平利县| 石楼县| 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