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投融資平臺轉型實操
- 鄧海虹
- 893字
- 2020-04-14 20:49:30
第一章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轉型困境與挑戰
在我國地方政府融資體系中,政府投融資平臺占據重要地位。
1994年,我國實施分稅制改革,地方政府上交財權、下承事權。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加速推進,地方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補足民生短板等領域任務繁重,但其可支配的財力不足以應對城市快速發展和各領域建設的切實需要,因此,逐漸形成了地方財權與事權不相匹配的局面,各地融資需求一時激增。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應運而生,地方政府通過平臺對接金融機構,可有效地解決財力不足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20年來,各類投融資平臺擔負著為地方政府“代融資、代建設、代還款”的使命,為各地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活水”,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要看到,雖然市場在不斷發展,情況在不斷變化,但地方政府對平臺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相對滯后,對相關項目建設進程管理較為粗放,從而導致平臺公司對外融資規模愈發巨大、政府隱性債務不斷激增、償債風險日益凸顯。近年來,地方債務高企被認為是醞釀系統性風險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風險點”,且業界對這一判斷已達成“共識”。
在此背景下,自2014年起,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先后發布相關文件,提出剝離政府投融資平臺為地方政府融資的職能,并要求投融資平臺進行市場化轉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中,防控金融風險是重中之重;在防控金融風險的工作中,地方債務風險的防控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須做好對地方債務風險的防范和處置,加強對薄弱環節的監管,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切實推動當前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公司的轉型發展,成為防范風險的一個有力抓手。
應該看到,推動投融資平臺轉型是一個“必選項”,但是轉型的道路困難重重。當前,政府投融資平臺普遍面臨存量債務巨大、融資模式單一、資產結構差等問題,同時存在組織結構、人力資源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若想回答好轉型“路在何方”這一關鍵性問題,就必須進一步厘清政府投融資平臺現有的優勢條件和現實短板,進一步明確其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統籌規劃、步步為營、持續推進,切實化解風險,助力地方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