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2 農業合作化運動時期(1952—1957年)

我國農業合作化過程中的三種發展形式在發展歷程、制度特征、產權安排方面有所區別。

2.1.2.1 互助組(1952年初至1953年底):集體的萌芽

就全國范圍而言,互助組階段主要是1952年初到1953年底。1951年9月,全國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引導農民走集體化的道路。《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1952年農業生產的決定》對農業互助合作運作進行了具體安排,要求全國發展簡單的勞動互助、常年的互助組和農業生產合作社等各種類型的互助組織,全國農業互助組這時開始大量建立起來。互助組的制度與產權安排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以自愿和互利原則為前提

農民既有是否參加農業互助組的選擇權,也有參加何種互助組織的選擇權,而且加入以后依然還可以自由退出,堅持自愿和互利原則。

(2)建立在農民的土地私有產權基礎上

互助組是在土地改革后相繼建立的,其在產權安排上也承襲了土地改革的成果,即承認農民對土地等生產資料的私有權。初級互助組和常年互助組主要還是在于勞動聯合,屬于共同勞動的性質,但組員的生產資料仍然還是完全私有的。

(3)允許組員投入資金

為了擴大再生產的需要,互助組可以根據組員的完全自愿,以民主議定的方式組織資金,增購公有的生產工具和牲畜。但對于組員所投的資金并未明確是否給予利息或分紅報酬。常年互助組還可以采取積累公積金和公益金的方式,用以準備擴大生產的物質基礎和防備天災人禍。成員退組時不僅可以帶走屬于其個人所有的土地及所投資金等,而且可以帶走其相應的私有財產。

(4)分配方式按勞動和生產資料投入計算

由于簡單的互助組是臨時性、季節性的,大多以換工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的互助,主要是體現自愿互利的原則,相互交換的勞動相互抵消,因此在簡單的互助組內不會產生可共同支配的收入,也就沒有分配制度的問題了。在長期的互助組內部,由于參加互助的人數較多、周期較長,而且可能增加了大型生產機械等生產資料投入,考慮到換工方式難以核算,一般通過計量勞動和生產資料的投入折算成工分的方式支付報酬。

2.1.2.2 初級合作社(1953年底至1955年初):集體及集體產權的雛形

1953年,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號召組織初級農業合作組織,并對合作化的三種基本組織形式如何銜接做出了明確表述,還要求從1953年冬季到1954年秋收以前,全國農業生產合作社由現有的14000多個發展到35800多個。從此,農業合作社由試辦階段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在初級合作社猛增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出現了急躁冒進現象,強迫入社、重社輕組傾向,不團結互助組和單干農民等現象。為此,中央要求控制發展、著重鞏固,農業合作社進入著重整頓和鞏固的階段。雖然全國合作化運動不斷擴大,1955年10月的《關于農業合作問題的決議》仍然指出,我國農業合作社“在現階段一般是以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為特點的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合作社”。可見,在1955年11月之前,農業合作化主要在于發展規模相對較小的初級合作社。

初級合作社是臨時互助組和常年互助組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實行土地入股、統一經營,有較多公共財產,因此在制度安排上承襲了互助組的基本制度安排,同時又具有以下新特點:

(1)承襲了互助組的自愿和互利原則

在入社自由方面,合作社的成立以及社員入社都應遵循自愿和互利的原則。1955年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明確:“農業生產合作社……是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則組織起來的。”在退社自由方面,合作社應尊重社員自愿的原則允許其退股,而且在社員退社時,可以帶走歸其所有的土地等生產資料以及股份基金、投資。

(2)社員的土地雖然交給了合作社,但土地的私有性質并不改變

在初級合作社中,土地由合作社統一經營使用,但社員入社時讓渡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權或經營權,其土地的私有財產性質并不改變。(8)初級合作社對社員入股的土地私有性質給予了較大程度的保護,入股土地不僅可以獲得相應的報酬,而且允許社員退社時帶走其入股的土地,其主要實現的是土地作為生產資料的使用權的聯合,并未在所有權的層面進行集體化的處置。因此,有研究提出初級合作社時期的產權制度,是建立在私有產權基礎上的“股份合作”制度。

(3)合作社擁有了公有性質的財產,并不得分散

為了實現集體化的目標,初級合作社不僅對社員入社上交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進行統一經營使用,還可按照社員自愿的原則組織資金,購置公有財產,對于社員交來統一使用的土地以外的生產資料,可以按照有償的方式將其陸續地轉為會社公有。(9)此外,初級合作社還可以提取積累公積金和公益金。《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對公積金和公益金所占互助組和生產合作社收入的比例提出了具體要求,但對于公積金的產權歸屬問題有所演化。在1953年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中規定,公積金應屬于社員個人財產,在退社時可以帶走。但1955年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第六十八條將這個產權歸屬調整為公共財產,已不允許社員分割公積金,排除了社員的索取權,這與簡單互助組是有區別的。

(4)存在按勞動量分配,按入股土地、其他財產及投資分配等方式

初級合作社在按勞動分配和按土地分配上沒有具體比例,由合作社根據社員民主討論決定,但要求逐步而穩妥地提高勞動報酬的比例。初級合作社雖然認可對土地及其他資產獲取一定的報酬,但已經開始有意識地限制土地報酬的數量。(10)

(5)社內重大事務實行民主管理

在管理機構方面,初級合作社建立了社員大會、管理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社員大會是生產合作社的最高管理機關,管理委員會和監察委員均對其負責。為了防止內部人控制,《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還對不得兼任監察委員會的有關職務的人員進行了明確。在民主決策方面,合作社重大事項的決策由社員大會決議作出,按照《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應經過社員大會民主決策的重大事務共8項。在社員知情權和監督權方面,初級合作社建立了較為嚴格的財務制度,且賬目需要按時公布并定期檢查。

2.1.2.3 高級合作社(1955年底至1957年):集體及集體產權的形成

1955年7月,毛澤東在《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中批評了反冒進的思想,10月《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草案的說明》提出,“要保護農民已取得的土地果實……除了農業合作化,再沒有別的道路”。全國批判“右傾保守思想”,很快又掀起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5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的序言中再次闡述了“反右傾保守思想”,而且大力提倡并社升級。1956年1月25日,毛澤東主持最高國務會議,討論并通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以下簡稱“四十條”),要求在1956年全國基本完成農業初級合作化,部分地區在1957年,多數地區在1958年,基本完成農業合作高級化。(11)高級社進入了迅猛發展階段。

初級社過快地升級為高級社,遺留了不少問題,合作化高潮之后,接著又出現了退社風潮,中央和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糾正。然而1957年中共中央又要求開展一場“實質上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辯論”。于是,中央和各地從階級斗爭的眼光來看待退社風潮,而且側重運用行政措施和階級斗爭的方式,阻止農民退社。

高級合作社是初級合作社的升級版,其同樣承襲了初級合作社的部分特點。但從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的產權歸屬和分配制度的調整角度,初級合作社到高級合作社的過渡,是從“半社會主義性質”到“完全社會主義”的轉變,具有本質性的變化,高級社的全面建立標志著農村土地集體化的完成。

(1)社員私有的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轉為集體所有

為了實現社會主義改造,初級合作社是互助組向高級合作社的過渡形式。1956年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把社員私有的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第十三條明確規定,如果農民自愿加入高級合作社,不僅要把土地等生產資料交由合作社統一經營使用,還必須將其相應的所有權讓渡給合作社集體所有,社員在社期間即喪失了相應的所有權。合作社獲得所有權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農民私有的土地無償劃收歸合作社所有,二是通過合作社收購的方式。雖然社員入社時通過以上兩種方式將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及占有、使用權讓渡出來,以獲取入社資格并享受相應待遇,但這種所有權的讓渡是有期限的,即社員在合作社期間。為了保障社員的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第十三條保留了社員私有的生活資料和少部分生產資料,不必入社,社員原有的墳地和房屋地也不用入社,但由于社員已將其絕大部分土地交給合作社了,因此社員新修房屋或者需要墳地的,則需由合作社從集體所有的土地中統籌解決。此外,合作社還會抽出一定數量的土地分配給社員,用于種植蔬菜。這就出現了集體所有制下統籌分配土地的制度安排。

(2)在收入分配上,取消土地報酬,實行按勞分配

按照示范章程,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則是按勞分配,取消了土地報酬。即社員加入高級合作社時,不僅需要無償放棄土地所有權,還要放棄相應的土地報酬,這顯然區別于初級合作社的制度安排。看似是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承認土地創造價值的功能,實質上是社員加入高級合作社時,在放棄土地所有權、占有權和使用權的同時放棄了收益權,不能取得土地報酬。(12)

(3)基本承襲了初級合作社的其他制度安排

在自愿互利、社員投資及民主管理等方面,高級合作社基本沿襲了初級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只是在自愿互利原則的制度執行層面有所區別。從制度安排上說,農民依然享有加入和退出高級合作社的自由,并可以帶走他入社的土地及歸他私人所有的股份基金和投資。但在制度執行層面,雖然中央一直明確提出農民入社、退社自由,但有些地方依然出現了強制命令農民入社、不允許社員退社、對退社農民和單干農民的打壓歧視問題。特別是在1956年底出現的退社風波中,中央把退社上升到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的階級斗爭層面,使得要求退社的社員和單干的農民面臨巨大的政治壓力,其入社和退社自由的權利在實質上受到了強制性制約甚至封堵。相比較而言,高級合作社時期對自愿互利原則的貫徹執行,比初級合作社時期相對差一些,實際上是用反傾向斗爭形成的政治壓力取代了經濟利益的引導,這與當時的冒進思想甚至上綱為“路線斗爭”不無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浏阳市| 岐山县| 宜君县| 岢岚县| 阿克陶县| 永平县| 共和县| 江口县| 汨罗市| 女性| 涞水县| 武义县| 沙坪坝区| 香港| 英超| 绥德县| 佛学| 北碚区| 锡林郭勒盟| 柘荣县| 商丘市| 抚顺市| 宝鸡市| 彩票| 全椒县| 陇川县| 定日县| 南溪县| 体育| 宁波市| 巩义市| 绥德县| 浏阳市| 灵武市| 拜城县| 公安县| 康保县| 明溪县| 思南县| 安福县| 阳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