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2017)
- 張平 張連城 劉樹成
- 1320字
- 2020-04-07 10:37:17
一、適應引領新常態,準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而對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還存在諸多誤區,新常態背景下宏觀經濟政策的研究仍然停留在以往的理念中,理論研究還不能真正解決現實面臨的問題。
(一)立足經濟發展新常態,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
目前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面臨的發展問題都應該是在發展經濟新常態與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需要研究人員貫徹新的發展理念,革新政策判斷。
高培勇研究員指出,宏觀經濟分析應注重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現有的政策安排應該以經濟新常態為背景,不能簡單地與原來的舊常態背景下的政策安排進行比較。但是目前尚沒有做到這一點。以財政稅收政策為例,2017年財政赤字安排23800億元,財政赤字增量只有2000億元,按照需求管理政策的要求,似乎財政政策積極性不夠,但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下,我們對財政政策的積極性和有效性需要進行重新判斷與修正,需要引入供給側的衡量標準。在衡量財政赤字的時候,不僅僅要考慮一般性公共預算的赤字,政府預算赤字也應考慮在內,在存在大量隱形赤字的情況下,需要堅守3%的財政赤字底線,不能輕易突破,否則宏觀經濟運行會面臨較大的風險。2016年中國減稅降費額度為5700億元,2017年計劃減稅降費額度為5500億元,按照舊常態的視角,這樣規模的減稅力度較小,政策還應該繼續加大減稅力度。但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下看待減稅降費的目標與措施的選擇就會有不同的看法,減稅降費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企業成本與調整資源配置格局,依靠傳統的發放國債的形式僅僅是改變政府融資方式,并不能從真正意義上降低企業成本。因此,2017年減稅降費政策選擇出現一些新意。首先,政府通過借錢進行減稅降費工作,財政赤字增量2000億元;其次,通過削減政府支出的方式減稅降費,主要包括:一般性政府支出削減5%,嚴格控制“三公”經費支出,削減非重點項目的財政支出等。因此,理論工作者應在新常態的背景下對經濟政策開展研究,并且要把政策主張上升到理論層面,引領和構建中國特色經濟學,立足于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踐行新的發展理念。
(二)把握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
習近平同志2015年11月10日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解讀。
沈坤榮教授認為,“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是一有機整體,任何一項任務的“單兵突進”盡管在短期能夠取得明顯效果,但是如果缺乏其他任務的協同推進,會產生新的市場扭曲并導致市場主體產生不適當的行為預期,進而削弱長期增長潛力。這是短期穩增長與長期增長潛力的關系,必須處理好“三去一降一補”與全面深化改革的關系,用改革來增強經濟增長的活力。
龔剛教授則認為,“三去一降一補”是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2016年布置的五大任務,是解決當前經濟出現的一些短期問題。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的是長期增長問題,是中國未來對內主要的經濟發展戰略。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絕不是“三去一降一補”。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發生了根本改變,新常態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構建國家創新體系,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自主研發、技術進步和結構升級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