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稅式支出的預算治理安排研究
- 喬燕君
- 1689字
- 2020-04-07 10:26:24
一、理論分析
在企業開展技術創新領域,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這兩種政策工具的激勵機制在理論上具有相似性。從理論上講,二者均通過補償企業研發活動的成本和風險等方式,使得企業的私人收益與社會總收益相一致,解決企業科技創新的外部性問題。從企業融資角度講,企業科技創新的高風險會抑制潛在投資者對企業R&D活動的資金投入,通過采取稅收優惠或實施財政補貼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壓力(梁彤纓等,2012)。然而作為兩種不同的激勵政策,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激勵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作用機制勢必存在較大不同,在激勵時點、公平程度、反應速度、作用范圍等諸多方面均存在差異。
從激勵時點來看,就企業開展研發活動的周期而言,財政補貼(14)作為財政直接支出,作用于企業科技創新的前期投入階段,而稅收優惠主要在企業科技創新的中間轉化、后期完成兩個階段發揮引導作用。因此,財政補貼嚴格來講并非“事前支持”,而是相對于稅收優惠,激勵時點在前。
從作用范圍來看,稅收優惠適用于各類企業,具有“普惠性”,財政補貼的作用對象通常是具備高科技發展前景、正外部性重大的科技創新等領域或者項目,一般按照程序,由政府部門選定,往往體現了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方向,具有“特惠性”。財政補貼具有“自選擇性”,對于遠離市場的企業科技創新活動具有正向激勵作用,財政補貼能夠促進創新活動企業投資的增加(Clausen,2009)。同時,財政補貼在執行的過程中更易出現尋租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企業間橫向競爭的不公平(儲德銀等,2016)。因此,盡管稅收優惠主要對經營狀況好、創新能力強的企業產生強有效性,但相比于財政補貼,其作用范圍更大,覆蓋面更廣,更能體現公平性。
從項目決策來看,財政補貼資助對象由政府部門確定,實際上是由政府部門代替企業選擇科技創新行為,而稅收優惠更加側重于發揮企業的自主決策能力,是否享受稅收優惠完全取決于企業本身的技術創新決策,以增強企業R&D活動的自主性。
從反應速度來看,稅收優惠可以激勵企業技術創新,在短期內反應速度遲緩,但是可為企業提供一個經濟政策預期,因此,長期激勵效應較好;而企業對于財政補貼的反應速度迅速、直接,但是從長期來看,企業在獲得財政補貼后,R&D活動的激勵效應快速收斂下降,長期激勵效應較差。
從實施成本來看,財政補貼的政策實施成本主要在于政府部門內部決策成本,相比稅收優惠而言,成本較低;而稅收優惠中申報措施繁多、審核環節嚴格,加之自上而下的稅務部門的征收成本,因此稅收優惠的政策實施效率損失較高,成本相對較大。
從激勵效果來看,稅收優惠旨在糾正科技創新方面的市場失靈行為,同時可以通過有效資源配置避免政府失靈,從而減少社會總福利的損失。與企業研發活動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實際上是通過投入端的直接引導和產出端的間接激勵兩方面發揮激勵效應(王璽,2015)。此外,根據行為經濟學理論,企業經營者會將稅收優惠放入自身“心理賬戶”,根據修正后的邊際投資率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因此企業經營者的邊際投資率會提高,從而激勵企業增加R&D活動的投入,財政補貼會產生“擠出”或者“擠入”兩種激勵效應,與公共產品自愿供給的財政補貼作用機理相似,一方面,財政補貼通過信號效應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直接為企業開展R&D活動提供資金補償,具有“擠入效應”;另一方面,財政補貼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產生“擠出效應”,從而扭曲市場資源配置。
表2-3是對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兩種政策工具作用機制的綜合比較分析,從表2-3中可以看出,作為間接財政支出,稅收優惠政策在作用范圍等多個方面明顯優于財政補貼,而在政策時滯、實施成本等方面優勢較小,激勵企業的效果較弱(OECD,2002)。財政補貼對于企業科技創新投入具有一定的正向影響,但是與稅收優惠相比效果并不顯著。稅收優惠對企業科技創新投入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馬玉琪等,2016;戴晨、劉怡,2008;柳光強等,2015)。決定兩種政策工具選擇的核心問題在于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對企業開展R&D活動的激勵效應,以及企業在進行科技創新活動中的政策偏好選擇,本節將運用計量模型,實證分析兩種政策工具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及政策激勵效果。
表2-3 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的作用機制比較(15)

續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