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
中國人的一生似乎都在攀比,孩子從小就被拿來和別人家孩子比較,比較成績,比較能力,比較獎狀,比較考上的是不是名校,然后就是比較工作,比較薪水,比較福利,比較男女朋友,比較吃穿用度。這是一種慣性,可謂攀比貫穿了人生。
無可否認,靠著攀比的激勵,可以讓你贏得若干人生賽場的勝利和姣好成績,但同時,你贏得快樂了嗎?
攀比者的快樂,并不在于自己有多好,而在于比別人好多少;同樣,攀比者的痛苦,也并不在于自己有多差,而在于別人比自己更好。或許,攀比可以給你帶來一時的快樂。但可惜的是,攀比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滯,而且都是往高處攀,都是處在“別人比自己更好”的比較中。所以,攀比者大多數時候生活在由此帶來的痛苦中。
生活累,一半源自生存,另一半源于攀比。攀比是痛苦的根源,“人比人氣死人”。那么什么是攀比的根源呢?
其實佛祖心里門清。
人類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每天總是不斷地向外去攀緣,對于外在的世界虛妄分別,因此產生了許多煩惱。因為有了“分別”,才有了煩惱。怎么修行呢?讓妄想、分別、執著逐漸消融,以至于五蘊皆空,心無掛礙。沒問題,這當然可以,只是凡人要想達到這一境界太難了。更關鍵的是,社會的發展也需要“比”,需要向外“攀緣”,一定程度的攀比也是難免的,在攀登人生高峰的過程中,誰都不想被別人踩在腳下。
可為什么“比”字前邊加一個“攀”字,就不妙了呢?因為“攀”是一種急于到達的浮躁心態,他不想付出持久的努力,或者短暫努力一下。因為他并未看到別人的努力過程,或者認為他要攀比的人也就努力了一下,所以他想一步就達到被攀比對象的狀態。
如果是按照自己的藍圖和計劃,一步步接近目標,超過被攀比對象的話,這樣的攀比倒是值得鼓勵。
換句話說,比較不可怕,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此時你用浮躁的心去比,那就演變成了攀比。從別人身上,沉靜者比較后看到的是自身的差距,奮起追擊;浮躁者比較后看到的是他人的所得,頓生攀比。
其實看到自身的差距本來是好事兒,可讓你奮起直追,假以時日,便可以彌補差距。然而,浮躁者平生最痛恨的四個字就是這個“假以時日”,他缺乏這個耐心,故才去攀比。
這就是為什么功利性的社會風氣下更容易滋生攀比的道理。
尤其在職場,比是必然的,必要的。何況領導還不時提醒員工去比,這是業績的需要。但提倡“比”的同時,務必要打壓下浮躁的心,否則就容易走向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