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2011—2015年

2011年

2011年,按照銀監會統一部署,結合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風險特點,大力化解歷史存量風險,著力防范控制重點領域新增風險。2011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關于建立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專項監測報告制度的通知》(銀辦發20111-47號)和《關于開展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的通知》(銀發2011-181號),建立了按季度監測制度,加強對縣域金融機構涉農信貸政策導向效果評估,全面提高信貸政策對“三農”的導向力。要求對歷年掛虧繼續增加的,要限制員工特別是高管人員薪酬,必要時責令更換高級管理人員;對存在歷年掛虧的機構,要堅持先彌補、后分紅的要求,并不得采取現金方式分紅。對不良貸款余額大、占比高的機構,要采取多種方式加強清收,并通過增加擔保主體、追加合格抵質押品等方式轉化貸款形態。加大不良貸款真實性的檢查力度,凡屬于主動暴露的,在查明原因、落實責任的基礎上,可給予一定容忍度;對發現的非主動暴露不良貸款,要實行嚴格問責。從2011年起,對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撥備提取的監測考核,采取撥備覆蓋率和貸款撥備率指標,按照撥備覆蓋率達到100%和150%的標準計算撥備缺口,對差額部分,制定分年補提計劃。加強人力資源建設。結合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特點,注重建立人才分類管理機制。既要本土化,充分發揮基層員工的優勢,又要打破區域限制,根據業務發展和風險監管的要求,加快引進專業技術人員。針對支農服務特點,注重培育員工對三農的感情,提高員工對農業生產規律、農村經濟、農村文化、農村金融業務特點的認識水平,增加農村生活經歷的員工招聘比例。

到2011年底,作為農村金融主體之一的中國農業銀行設有縣域網點1.2萬多個,占全行的54%;縣域員工22萬人,占全行的46%。全行涉農貸款余額1.68萬億元,比2007年(剔除剝離因素)增加約1.1萬億元,增幅超過100%。縣域新增貸存比連續4年高于50%,基本實現了縣域資金“取之于農、用之于農”,為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縣域不良貸款持續“雙降”,2011年末已下降到1.98%的水平。截至2011年末,中國農業銀行已累計發放惠農卡9822萬張,覆蓋全國7600萬農戶,覆蓋率約35%。為716萬農戶提供了貸款授信,為299萬農戶發放小額貸款1051億元。代理新農保、新農合共計1205個縣,代理糧食直補、家電下鄉補貼等其他項目共計310個。實現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交易663.7萬筆,共計76.48億元,占全國農民工卡交易的38.6%。中國農業銀行還在全國20多個省市開辦銀行卡助農取現服務,設立助農取款服務點15.6萬個,當年累計交易筆數221.3萬筆,共計7.1億元。全年累計投放農田水利建設貸款103.7億元,年末貸款余額達644.5億元。其中中國農業銀行云南分行發放貸款12.6億元支持清水海飲水供水和景洪多個居民飲水工程,改善600余萬人飲水狀況。四川分行累計向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投放小水電貸款150億元。當年中國農業銀行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的12項措施,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并明確對出現暫時性資金困難的小微企業不壓貸、不抽資,全力維持企業資金鏈安全,努力滿足小微企業合理融資需求。截至2011年底,中國農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客戶數超過4.5萬戶,占全行法人貸款客戶數的60%。小微企業貸款余額5752億元,比年初增加1141億元,增幅24.75%,其中縣域小微企業貸款超過2400億元。此外,中國農業銀行個人助業貸款余額近1100億元,惠及數十萬小微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

2012年

2012年,中國銀監會發布了《關于實施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工程的指導意見》(銀監辦發2012-190號)《關于實施陽光信貸工程的指導意見》(銀監辦發2012-191號)和《關于實施富民惠農金融創新工程的指導意見》(銀監辦發2012-189號),引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啟動“三大工程”,針對農村地區金融需求差異大、抵押擔保物缺乏等特點,積極創新“量體裁衣”式的金融產品,運用微貸管理等技術,擴大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的覆蓋面。圍繞地方支柱行業、特色產業開發產業鏈信貸產品,創新適合農村客戶需要的結算工具。加強與保險機構合作,鼓勵以政府資金為主體設立的各類擔保機構為涉農業務提供融資擔保。在涉農企業直接融資方面,先后推出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結構化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等創新產品,針對涉農中小企業盈利能力不強、資信評級較低的特點,利用集合授信、打包發行等方式,推進涉農中小企業發行集合票據,探索研究涉農資產支持票據等適合涉農企業的新型債務融資工具。目前,在全國范圍內較有影響的創新產品和服務包括:集體林權抵押貸款、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農村特殊群體創業促就業的小額擔保貸款、“信貸+保險”產品。湖南耒陽油茶林權抵押貸款、吉林糧食涉農直補資金擔保貸款、陜西訂單農業和供應鏈融資、河南農村金融創新典型示范縣建設、湖北咸寧“1+1”金融模式創新都做出了地方特色。

表2.11 2012年主要涉農金融機構相關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銀監會,2012年。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2)》顯示,截至2012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為14.5萬億元,同比增長19.7%,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21.6%,農戶貸款余額為3.6萬億元,同比增長15.9%,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為5.4%。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為2.7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為4.1%。全口徑涉農貸款余額為17.6萬億元,同比增長20.7%,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為26.2%。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不良率2.4%,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含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涉農貸款不良率5.4%,比上年末下降1.1個百分點。

2012年,農業保險覆蓋面穩步擴大,從生產領域的自然災害、疫病風險等逐步向流通領域的市場風險、農產品質量風險等延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公司由試點初期的6家增至25家,適度競爭市場環境正逐步形成。當年享受財政保費補貼政策的農業保險保費規模達到235.28億元,占總保費規模的97.98%,財政補貼型險種有效地減輕了農民的保費負擔水平。2012年,共計向2818萬農戶支付賠款148.2億元,對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保障作用。在一些保險覆蓋面高的地區,農業保險賠款已成為災后恢復生產的重要資金來源。2012年1—12月,全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240.13億元,同比增長38%;為1.83億農戶提供風險保障9006億元,承保戶數同比增長8%,保險金額同比增長38%。

2013年

2013年,國家不斷加大農村金融財稅政策扶持力度。除了稅收減免政策外,中央財政還對符合條件的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3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以及基礎金融服務薄弱地區的金融機構網點,按照貸款平均余額的2%給予補貼,為此共撥付補貼資金41.05億元。當年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全面啟動,主要涉農銀行業金融機構堅持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按照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的要求,不斷推進涉農金融機構改革和創新,堅持下沉服務重心。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在治理機制、財務核算、風險管理等方面賦予一定獨立性,試點范圍擴大后,試點縣支行的業務量及利潤額占全行縣支行業務量及利潤額的比例從40%提升至80%左右,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得到有效改善。在各項政策支持下,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蓬勃發展,成為支農支小的生力軍。截至2013年末,全國共有987家村鎮銀行開業,貸款余額3632億元,同比增長55.8%,其中80%以上投向“三農”和小微企業。

2014年

2014年,中國銀監會實施了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工程,印發了《關于推進基礎金融服務“村村通”的指導意見》,引導和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用3~5年時間總體實現基礎金融服務行政村全覆蓋。通過設立標準化網點、開展簡易便民定時定點服務、布設自助服務終端等多種服務形式,金融服務已覆蓋52萬個行政村。各涉農金融機構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精神,慎重穩妥地推進了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探索實現農民對農村集體資產股份的抵押、擔保權能,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農業現代化、農民增收和城鄉統籌發展。積極指導試點地區做好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業務,有效拓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抵押擔保物范圍,確保現代農業加快發展。針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推動金融產品、利率、期限、額度、流程、風險控制等方面的創新,合理調配信貸資源。進一步健全完善林權抵押登記系統,擴大林權抵押貸款規模。推廣以農業機械設備、運輸工具、水域灘涂養殖權、承包土地收益權等為標的的新型抵押擔保方式。加強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合作,將涉農保險投保情況作為授信要素,探索拓寬涉農保險保單質押范圍。2014年11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改革實施總體方案正式完成,基本方向是進一步強化政策性職能,在農村金融體系中切實發揮出主體和骨干作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注重發揮網絡覆蓋全國、溝通城鄉的優勢,強化縣域金融服務。國家開發銀行發揮開發性金融支農作用,在促進農村和縣域社會建設方面持續發揮積極作用。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主要目標是豐富縣域金融體系,解決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服務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全國共有超過4萬個農村地區銀行營業網點可以辦理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受理方業務,當年累計完成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取款業務超過1157萬筆、金額185億元。助農取款服務點達92萬個,受理終端數量93萬臺,2014年助農取款業務達到1.57億筆、金額494億元。

截至2014年末,全國已組建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92.9%以上的貸款投向了“三農”和小微企業,1045個縣(市)核準設立村鎮銀行,縣域覆蓋率54.57%。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19.4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23.2%。農戶貸款余額5.4萬億元,同比增長19.0%,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6.4%。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3.3萬億元,同比增長9.7%,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4.0%。全口徑涉農貸款23.6萬億元,同比增長13.0%,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28.1%。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不良率為2.4%,中資四家大型銀行涉農貸款不良率為1.7%,其中中國農業銀行為2.0%;中資中型銀行涉農貸款不良率為1.2%,其中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為0.6%;農村信用社(含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涉農貸款不良率為4.5%。具體情況見表2.12。

表2.12 2014年主要涉農金融機構及貸款相關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銀監會,2015年。

2014年末,主要農村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余額105742億元,比年初增加14105億元。國家在管理民主、運行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基礎上,培育發展農村合作金融,選擇部分地區進行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試點,豐富農村地區金融機構類型。國家將推進社區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這些組織必須堅持社員制、封閉性原則,堅持不對外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國家還將進一步完善對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管理體制,明確地方政府的監管職責,鼓勵地方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風險。2014年,國家進一步加大了農業保險支持力度,提高了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逐步減少或取消產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不斷提高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品種保險的覆蓋面和風險保障水平。鼓勵保險機構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有條件的地方提供保費補貼,中央財政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予以支持。擴大畜產品及森林保險范圍和覆蓋區域,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險。

2015年

2015年,國家繼續支持農民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發展農村合作金融,選擇部分地區進行農民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試點,豐富農村地區金融機構類型。推進社區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強調社員制、封閉性原則,堅持不對外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進一步完善了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管理體制,明確地方政府的監管職責,鼓勵地方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風險。2015年下半年,管理部門發布了金融支持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大對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的信貸投入,將各類農業規模經營主體納入信用評定范圍,建立信用檔案,提高授信額度,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依法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合理運用銀團貸款方式,滿足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大額資金需求。圍繞地方特色農業,以核心企業為中心,捆綁上下游企業、農民合作社和農戶,開發推廣訂單融資、動產質押、應收賬款保理和產商銀等多種供應鏈融資產品。探索以廠商、供銷商擔保或回購等方式,推進農用機械設備抵押貸款業務。穩妥推動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探索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業務新產品,支持農業規模經營主體通過流轉土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強化對農業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重點領域的支持。在產業項目方面,重點支持農業科技、現代種業、農機裝備制造、設施農業、農業產業化、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現代農業項目。在農業基礎設施方面,重點支持耕地整理、農田水利、商品糧棉生產基地和農村民生工程建設。在農產品流通領域,重點支持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和倉儲物流設施建設。

為降低自然災害給農業發展帶來的困擾,2015年,國家對玉米、水稻、小麥、棉花、馬鈴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天然橡膠、森林、青稞、藏系羊、牦牛等15個品種提供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對于種植業保險,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補貼40%,對東部地區補貼35%,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直屬墾區、中儲糧北方公司、中國農業發展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央單位)補貼65%,省級財政至少補貼25%。對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保險,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補貼50%,對東部地區補貼40%,對中央單位補貼80%,地方財政至少補貼30%。對于公益林保險,中央財政補貼50%,對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補貼90%,地方財政至少補貼40%;對于商品林保險,中央財政補貼30%,對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補貼55%,地方財政至少補貼25%。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覆蓋全國,地方可自主開展相關險種。國家鼓勵保險機構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中央財政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予以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文县| 太谷县| 两当县| 久治县| 宿州市| 崇左市| 延庆县| 海林市| 菏泽市| 安阳县| 栾川县| 屏南县| 宁武县| 云梦县| 石棉县| 永川市| 安阳县| 长春市| 禄丰县| 大竹县| 朝阳县| 巴青县| 偏关县| 高唐县| 吐鲁番市| 益阳市| 淮南市| 石棉县| 甘洛县| 丁青县| 清苑县| 格尔木市| 平果县| 都江堰市| 淅川县| 米林县| 吉木乃县| 山阴县| 陇川县| 永春县| 刚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