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農村建設資金配置效率研究
- 龍菊
- 8978字
- 2020-04-07 10:16:22
二、2011—2015年
2011年
2011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仍然保持在較高水平。當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為10497.7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加1918億元,增幅為22.4%。其中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各項農業事業費4089.7億元,糧食、農資、良種、農機具購置補貼1406億元,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支出4381.5億元。
2011年,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出1398.78億元,推進了1250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支持1100個縣開展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提前完成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治理1239條中小河流。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和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穩定農作物良種補貼政策,進一步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支出1351.3億元。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推動現代農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支出163億元。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2428.7萬畝,支出230.12億元。在主要牧區省份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支出136億元。構建財政綜合扶貧政策體系,支持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攻堅,補助314.1億元。建成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34萬個,有序推進公益性鄉村債務化解試點,支出183億元。在17個省份約1萬個村莊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鞏固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支出474.56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19萬公里,支出2199.21億元。全額取消糧食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地方配套并解決糧食風險基金缺口,落實糧食直補政策,支出320.33億元。穩步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實施油菜籽、大豆等臨時收儲政策,增加石油、有色金屬等重要物資儲備,支出450.23億元。當年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民族地區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支出101.3億元。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支出859.1億元,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年生均基準定額提高100元,全國所有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全部享受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教科書政策,1228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獲得資助,2600萬名學生得到營養膳食補助。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支出186.81億元。支持1167萬名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支出77億元。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免除395萬名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學費,支出133.98億元。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補助766.55億元。將城鄉居民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由15元提高到25元,加大城鄉醫療救助力度,支出114.83億元。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擴大到60%以上地區,對60周歲及以上居民發放養老金,補助196億元。對全國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等8600多萬名困難群眾發放生活補貼,補助311億元。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月人均117元提高到135元。
2011年,管理部門總結了上一個五年期支農資金管理中的經驗教訓,細化了支出科目。當年中央財政安排良種補貼220億元。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東北和內蒙古的大豆、長江流域10個省市和河南信陽、陜西漢中和安康地區的冬油菜、藏區青稞實行全覆蓋,馬鈴薯、花生在主產區開展試點。小麥、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畝補貼10元。其中,新疆地區的小麥良種每畝補貼15元,水稻、棉花每畝補貼15元;馬鈴薯微型薯每粒補貼0.1元,一、二級種薯每畝補貼100元;花生良種繁育每畝補貼50元、大田生產每畝補貼10元。水稻、玉米、油菜補貼采取現金直接補貼方式,小麥、大豆、棉花可采取現金直接補貼或差價購種補貼方式,具體由各省按照簡單便民的原則自行確定。用于獎勵受國務院表彰的糧食生產突出貢獻的糧食主產省和糧食大縣36億元。依據糧食商品量、產量、播種面積各占50%、25%、25%的權重,結合地區財力因素,將獎勵資金直接“測算到縣、撥付到縣”。安排獎勵資金32.5億元,專項用于發展生豬生產和產業化經營。依據生豬調出量、出欄量和存欄量權重分別為50%、25%、25%進行測算,當年獎勵縣數500個,平均每個大縣獎勵500萬元;畜牧良種補貼資金11.9億元,生豬良種補貼為每頭能繁母豬40元。奶牛良種補貼標準為荷斯坦牛、娟姍牛、奶水牛每頭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種每頭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種補貼標準為每頭能繁母牛10元,羊良種補貼標準為每只種公羊800元,牦牛種公牛補貼標準為每頭種公牛2000元。漁業油價補貼171.65億元,是國家至此為止對漁業最大的一項扶持政策;安排專項資金10億元,在全國建設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5000個;安排5億元,在全國選擇了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50個縣(市)、500個鄉(鎮),開展整鄉整縣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試點。為推進全國鮮活農產品市場供應,降低流通費用,從2010年12月1日起,全國所有收費公路全部納入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網絡范圍,對整車合法裝載運輸鮮活農產品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引導鮮活農產品運輸車輛優先快速通過;為保護草原生態,促進牧民增收,從2011年起,國家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云南等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投入中央財政資金136億元,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中央財政按照每畝每年6元的測算標準對牧民給予禁牧補助,初步確定5年為一個補助周期;投資43億元補助建設農村沼氣,新增沼氣用戶280萬戶,補助標準平均提高32.5%,投入10億元建設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項目,連同2010年的2億元投資,共支持改善了8243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設施條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面達到60%以上,試點地區參保人數達3.26億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標準為200元,參合人口達到8.32億人。農村危房改造試點擴大,實施范圍包括中西部地區全部縣(市、區、旗)。補助對象重點是居住在危房中的農村分散供養五保戶、低保戶、貧困殘疾人家庭和其他貧困戶。中央補助標準為每戶平均6000元,在此基礎上對陸地邊境縣邊境一線貧困農戶、建筑節能示范戶每戶再增加2000元。當年農村危房改造完成265萬戶,比上年增加145萬戶。農墾危房改造69.8億元,實施范圍擴大到全國所有墾區,改造危房89.5萬戶。
2012年
2012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為12387.6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加1889.9億元,增幅為18%。其中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各項農業事業費4785.1億元,糧食、農資、良種、農機具購置補貼1643億元,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支出5339.1億元。當年中央財政安排獎勵資金35億元,專項用于發展生豬生產,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7.8億元,畜牧良種補貼資金12億元。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補助61億元,主要包括在小麥主產區全面實行“一噴三防”補助,在東北地區實施水稻大棚育秧補助,在南方早稻主要產區實施早稻集中育秧補助,在東北啟動抗旱“坐水種”補助,在西南實行玉米地膜覆蓋種植補助,在西北地區推廣全膜覆蓋溝播種植和膜下滴灌補助,在糧食主產區實行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補助等。安排資金20億元,在全國建設12500個萬畝示范片,并選擇5個市(地)、50個縣(市)、600個鄉(鎮)開展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試點。安排測土配方施肥專項資金7億元,加快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普及,擴大配方肥推廣應用,推進科學施肥技術進村入戶到田。安排8億元,通過技術物資補貼方式,鼓勵和支持農民應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術,提升耕地質量。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補助資金5億元,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5億元。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增加到150億元,漁業資源保護與轉產轉業資金4億元,其中用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30600萬元,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8970萬元,減船轉產430萬元。
為支持“菜籃子”產品生產,中央財政安排8億元支持2067個畜禽養殖場進行標準化改造,其中生豬養殖場576個,蛋雞養殖場477個,肉雞養殖場227個,肉牛養殖場347個,肉羊養殖場440個。安排5億元支持800個蔬菜、140個水果、60個茶葉標準園創建,2億元支持26個省共756個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平均每個驗收合格的示范場補助資金25萬元,獎補資金218億元。獎補范圍主要包括農民直接受益的村內小型水利設施、村內道路、田間道路、環衛設施、植樹造林等公益事業建設,優先解決群眾最需要、見效最快的村內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改造等公益事業建設項目。
借助于中央財政的投入,2012年,推進了1250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啟動“節水增糧行動”,基本完成7000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2209條中小河流2.75萬公里河段治理,支持958個縣開展山洪災害防治。擴大了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區域和品種,帶動農業保險為1.83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9006億元。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3003萬畝,新建續建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235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2607萬畝。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覆蓋全部國家確定的牧區半牧區縣。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完成37.42萬個,支持1.2萬個村莊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9.4萬公里。實施天然林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鞏固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對3000多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幫助1260萬名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繼續對中等職業學校的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收學費,約1596萬名學生受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200元增加到240元,醫療費用報銷水平進一步提高。在村衛生室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加大城鄉醫療救助力度,實現了新型農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全覆蓋。農村危房改造范圍由中西部地區擴大到全國農村地區并提高中央財政補助標準,支持改造農村危房560萬戶。
2013年
2013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為13799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加1411.4億元,增幅為11.4%。其中支援農村生產支出和各項農業事業費5426.83億元,糧食、農資、良種、農機具購置補貼1700.55億元,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支出6051.12億元。為支持做好當年春耕備耕工作,2013年1月,中央財政向各省(區、市)預撥農資綜合補貼資金1071億元,并要求通過“一卡通”或“一折通”兌付到種糧農民手中。安排151億元,繼續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規定水稻、玉米、油菜采取現金直接補貼,小麥、大豆、棉花可采取現金直接補貼或差價購種補貼,具體由各省按照簡單便民的原則自行確定。農機購置補貼范圍繼續覆蓋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補貼機具種類涵蓋12大類48個小類175個品目,在此基礎上各地最多可再自行增加30個品目。國家繼續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實行新增補貼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傾斜政策。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家庭農場登記制度,明確認定標準、登記辦法、扶持政策。國家繼續在糧食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當年生產的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提高到每50公斤112元,比2012年提高10元,提價幅度為9.8%;早秈稻(三等)、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提高到每50公斤132元、135元和150元,比2012年分別提高12元、10元和10元,提價幅度分別為10.0%、8.0%和7.1%。當年支持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2795.4萬畝。支持北方地區規模化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開展東北四省區“節水增糧行動”。在639個縣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覆蓋了全國80%以上的草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0元。大力支持中西部農村地區幼兒園建設,全國1.2億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享受免學雜費和免費教科書,中西部地區1260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享受生活費補助。一些薄弱學校生活設施和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惠及3200萬名貧困地區學生。支持1394萬名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按照每個行政村1萬元的標準支持開展村級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支持完成266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
2014年
2014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為13489.1億元,比上年增加778.6億元,增幅為6.1%。其中農業支出5816.6億元,林業支出1348.8億元,水利支出3478.7億元,南水北調支出69.6億元,扶貧支出949億元,農業綜合開發支出560.7億元,農村綜合改革支出1265.7億元(2)。
2014年1月,中央財政向各省(區、市)預撥了種糧直補資金151億元,補貼資金原則上要求發放給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具體由各省級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預撥農資綜合補貼資金1071億元。根據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變動,合理彌補種糧農民增加的農業生產資料成本。農作物良種補貼政策對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東北和內蒙古的大豆、長江流域10個省(市)和河南信陽、陜西漢中和安康地區的冬油菜、藏區青稞實行全覆蓋,并對馬鈴薯和花生在主產區開展試點。小麥、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畝補貼10元。其中,新疆地區的小麥良種補貼15元,水稻、棉花每畝補貼15元,馬鈴薯一、二級種薯每畝補貼100元,花生良種繁育每畝補貼50元、大田生產每畝補貼10元。水稻、玉米、油菜補貼采取現金直接補貼方式,小麥、大豆、棉花采取現金直接補貼或差價購種補貼方式,具體由各省(區、市)按照簡單便民的原則自行確定。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涵蓋12大類48個小類175個品目,在此基礎上各省(區、市)可在12大類內自行增加不超過30個其他品目的機具列入中央資金補貼范圍。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實行定額補貼,即同一種類、同一檔次農業機械在省域內實行統一的補貼標準。一般機具單機補貼限額不超過5萬元。擠奶機械、烘干機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12萬元,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高性能青飼料收獲機、大型免耕播種機、大型聯合收割機、水稻大型浸種催芽程控設備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15萬元,200馬力以上拖拉機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25萬元;甘蔗收獲機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20萬元,廣西壯族自治區可提高到25萬元。大型棉花采摘機單機補貼限額可提高到30萬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可提高到40萬元。不允許對省內外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實行差別對待,同時在部分地區開展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試點工作。2014年,國家繼續在山西、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新疆、寧波、青島、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開展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工作。補貼標準按報廢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的機型和類別確定,拖拉機根據馬力段的不同補貼額從500元到1.1萬元,聯合收割機根據喂入量(或收割行數)的不同分為3000元到1.8萬元。提高了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把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提高到每50公斤118元,比2013年提高6元,提價幅度為5.4%。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提高到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別提高3元、3元和5元,提價幅度分別為2.3%、2.2%和3.3%。2014年,中央財政安排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351億元。獎勵資金采用因素法分配,糧食商品量、產量和播種面積權重分別為60%、20%、20%,常規產糧大縣獎勵標準為500萬~8000萬元,獎勵資金作為一般性轉移支付,由縣級人民政府統籌使用,超級產糧大縣獎勵資金用于扶持糧食生產和產業發展。安排資金35億元,專項用于發展生豬生產,具體包括規模化生豬養殖戶(場)圈舍改造、良種引進、糞污處理的支出,以及保險保費補助、貸款貼息、防疫服務費用支出等。投入資金38億元,支持發展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投入畜牧良種補貼資金12億元,主要用于對項目省養殖場(戶)購買優質種豬(牛)精液或者種公羊、牦牛種公牛給予價格補貼。安排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和整建制推進試點,安排測土配方施肥專項資金7億元,以配方肥推廣和施肥方式轉變為重點,免費為1.9億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指導服務。安排8億元專項資金,鼓勵和支持農民運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術,促進秸稈等有機肥資源轉化利用,提升耕地質量。安排2340萬資金,依托“三園兩場”“三品一標”集中度高的縣(區)創建農業標準化示范縣44個。安排4億元資金,加大對示范區旱澇保收標準農田建設的支持力度。安排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26億元,用于支持培育科技示范戶,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崗計劃,開展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建立健全縣鄉村農業科技試驗示范網絡,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當年國家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約260萬戶。按照東、中、西部墾區每戶補助6500元、7500元、9000元的標準,改造農墾危房24萬戶。同時按照中央投資每戶1200元的補助標準,支持建設農墾危房改造供暖、供水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為奠定農村長遠發展的制度基礎,2014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賦予農民對落實到戶的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根據1號文件的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在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主體地位、產權交易、股權的有償退出和抵押、擔保、繼承等重大問題上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明確了農村集體產權改革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工作重點、關鍵環節,為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有效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作了有益的探索。截至2014年底,全國1988個縣(市、區)開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整合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從2014年7月1日起,按月人均增加15元的標準發放。殘疾軍人、烈屬、在鄉紅軍老戰士和老復員軍人等優撫對象的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按上年基礎提高20%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從2014年11月起,將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國家試點地區補助標準從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4元,惠及3200萬名農村中小學生。支持文化遺產保護,開展327個傳統村落保護試點,在13112個村開展環境連片整治,直接受益人口約1580萬人。啟動了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伐試點。支持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500萬畝。年末全國監測的609座大型水庫蓄水總量3663億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增加7.0%。全年完成造林面積603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427萬公頃。林業重點工程完成造林面積200萬公頃,占全部造林面積的33.2%。
2015年
2015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為16016.7億元,比上年增加2527.6億元,增幅為18.7%。其中農業支出6390.5億元,林業支出1600.8億元,水利支出4757.3億元,南水北調支出81.7億元,扶貧支出1204.9億元,農業綜合開發支出591億元,農村綜合改革支出1390.5億元。
為保證2015年農業生產的正常運行,2014年10月,中央財政即向各省(區、市)預撥農資綜合補貼資金1071億元,為合理彌補種糧農民增加的農業生產資料成本提供財力保證。安排補貼資金140.5億元,繼續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安排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203.5億元,對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東北和內蒙古的大豆、長江流域10個省(市)和河南信陽、陜西漢中和安康地區的冬油菜、藏區青稞實行全覆蓋,并對馬鈴薯和花生在主產區開展補貼試點。小麥、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畝補貼10元。其中,新疆地區的小麥良種補貼15元;水稻、棉花每畝補貼15元。馬鈴薯一、二級種薯每畝補貼100元。花生良種繁育每畝補貼50元、大田生產每畝補貼10元。水稻、玉米、油菜補貼采取現金直接補貼方式,小麥、大豆、棉花可采取現金直接補貼或差價購種補貼方式,具體由各省(區、市)按照簡單便民的原則自行確定。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在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范圍內實施,允許納入《全國農機深松整地作業實施規劃》的省份,在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中安排不超過補貼資金總量15%的金額用于在適宜地區實行農機深松整地作業補助。鼓勵有條件的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等農機服務組織承擔作業補助任務,開展跨區深松整地作業等社會化服務。安排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371億元,比上年增加20億元。安排資金234億元,用于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重點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傾斜。安排2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開展糧棉油糖高產創建和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在建設好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的基礎上,突出抓好5個市(地)、50個縣(市、區)、500個鄉(鎮)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試點。同時,在60個縣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試點。繼續投入資金7億元,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投入水平與2014年相同。安排8億元資金,鼓勵和支持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農民還田秸稈,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中央財政安排26億元,用于支持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2015年全新開展的一項工作是:出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支持政策,安排8000萬元財政補助資金,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補助資金重點用于制度創設、模式總結探索、人員培訓等。安排7.8億元資金,主要用于對村級防疫員承擔的為畜禽實施強制免疫等基層動物防疫工作的勞務補助。安排6億元轉移支付資金,采取“先建后補”方式,按照不超過單個設施平均建設造價30%的標準實行全國統一定額補助,扶持農戶和農民合作社建設馬鈴薯貯藏窖、果蔬貯藏庫和烘干房等三大類18種規格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實施區域為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福建、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陜西、甘肅、寧夏、新疆等13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安排11億元農民培訓經費,繼續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在全國4個整省、20個整市和500個示范縣開展重點示范培育,圍繞主導產業開展農業技能和經營能力培訓,加大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和返鄉農民工的培養培訓力度。
2015年,國家繼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一是按照中央審議通過的《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的要求,指導試點地區重點圍繞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等三方面開展試點工作。二是按照中央審議通過的《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指導試點地區重點圍繞完善農村土地征收制度、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和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等內容開展試點工作。三是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導各地健全交易規則,完善運行機制,加強交易服務,實行公開交易,促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順利進行。四是抓緊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指導性文件,進一步明確改革的主要目標、基本原則,提出改革的主要任務,研究出臺有關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多方面扶持產權制度改革和發展集體經濟的政策。
不足之處是,2015年國家最低收購價政策保持2014年水平不變,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格每50公斤118元,早秈稻(三等,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在貨幣超發隱性通貨膨脹嚴重、生產成本提高的背景下,農民難以實現收入的有效增長。
表2.8 2011—2015年國家財政用于農林水各項支出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2016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圖2.7 2011—2015年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投入情況
資料來源:2016年《中國農村統計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