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紅樓記憶
  • 葛小峰
  • 118字
  • 2020-04-07 10:14:38

第3章 紅樓人物之我見

慢慢地走進《紅樓夢》,熟悉了的金陵十二釵就像朋友一樣,那么真切感人,禁不住拿起筆,記述她們,描摹她們,為她們打抱不平,為她們肝腸寸斷,記錄下這點點滴滴,也許筆力并不遒勁,但一定真實;也許認識不夠深刻,但一定以手寫心。

第一部分 我看林黛玉

【第一篇:我看黛玉】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可以說是《紅樓夢》中人物形象塑造得最好的一個,也看得出是作者最喜愛的人物之一。

在賈府中,她顯得孤傲又不合群,話語尖刻傷人,愛耍小性子,又動不動就哭,多愁善感的。大大咧咧的史湘云說她“小性,行動愛惱人”,就連與她毫無關聯的丫頭小紅也說她嘴愛刻薄人,心里細,甚至趙姨娘也發過她的牢騷。林黛玉看起來很敏感,小肚雞腸,整天覺得別人怎么算計她,哭哭啼啼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從小失去了父母,從此便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由此看來,林黛玉的小肚雞腸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無依無靠的她又恰恰有著一顆強烈的自尊心,生怕被人輕看了。她剛剛進賈府時,便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去”,看到賈府如此奢華,便更加小心,說話依著別人的說,連喝茶漱口都要先瞧瞧別人是怎么做的。正是她強烈的自尊心讓她變得異常敏感。周瑞家的為女孩子送宮花時,把剩下的兩朵給了林黛玉,當她得知自己得的是別人挑剩下的時,便賭氣說:“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看似小家子氣,卻恰是強烈自尊的體現。

林黛玉的善良可愛之處也到處有所體現。史湘云因一句玩笑話與黛玉鬧了別扭,誰也不理誰,而當黛玉看到寶玉寫的帖子后,覺得可笑,便主動拿去給湘云看,毫不在意之前的矛盾。寶釵的幾句安慰、教導,便讓她向寶釵敞開心扉,也體現出黛玉的善良、天真。

(王子晗)

【第二篇:紅樓夢人物賞析之林黛玉】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與賈寶玉的地位幾乎是等同的,她和寶玉一樣有著反抗精神,但反抗得不夠徹底;她才華橫溢,做起詩來文不加點;她愛使“小性兒”,說話尖酸刻薄不饒人。總之,黛玉是一個優點與缺點并存的人物。

黛玉與寶玉的愛情進程是《紅樓夢》情節發展的一條暗線。紅樓夢曲——枉凝眉這首曲為二人的愛情悲劇埋下了伏筆: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賈寶玉在叛逆的道路上,得到了林黛玉的同情與支持,在反封建禮教的思想基礎上,產生了深厚的愛情。然而,愛情故事的結局卻是不幸的。封建禮教不允許婚姻自主,而且不允許賈寶玉和林黛玉那樣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愛情走向悲劇的結局,是與封建世家的利益及政治上的考慮有著莫大關系的。

林黛玉父母早亡,思想開放,才華橫溢。她寄居到“本也難站”的賈府內,“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一家子親骨肉,一個個像烏眼雞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但同時,險惡的環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遠也學不會薛寶釵的處事圓滑,也學不會討好封建統治大家長。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裝不下塵埃。無視“溫柔敦厚”的封建規范。她用她那“比刀子還厲害”的言語對貴族家庭中種種黑暗和丑行進行揭露和嘲諷。她正是用她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這種獨特的方式來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

(余曦暉)

【第三篇:淺議《紅樓夢》釵黛之判詞】

在《紅樓夢》里,判詞就是部分主要人物結局的一種隱晦的總結。所有判詞中,又以十二釵判詞為最。金陵十二釵圖冊出現在《紅樓夢》第五回,寶玉在警幻仙姑的指引下夢游太虛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有大櫥裝載著各省薄命女子的生平判詞,遂找到自己家鄉金陵的柜子觀看幾冊。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

紅樓夢曲中稱紅樓夢的主旨是“懷金悼玉”,所以所謂正冊里十二釵的判詞其實卻只有十一首,因為曹公把兩人合二為一了。原文里,“寶玉再去取正冊看,只見頭一頁上便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釵”,便引出了這四句言詞。

即使是第一次閱讀《紅樓夢》,我們讀到第五回的時候也會對書中的主要角色略有了解。原文中“林中掛、雪里埋”那樣一幅凄慘悲涼的畫面與在當時仍然繁盛的榮國府和寧國府格格不入。作者在這無比違和的畫面下描繪了兩個悲慘的結局。最先引起我注意的便是第三句“玉帶林中掛”了。“玉帶林”三字反讀便是前幾回頻繁出現、同樣是本書主角之一的林黛玉的諧音。因此這句話說的便是林黛玉,先是畫面中的“兩株枯木”代指“林”字,而“枯”字則點名了悲劇的結尾。下一句“金簪雪里埋”顯得更加凄慘。“冷美人”薛寶釵,便與判詞中的雪相聯系;而金簪埋在雪里,卻無人拾起的畫面,仿佛在告訴我們金簪留在雪里,而人已經不在了的結局。寶釵和黛玉是一對相互對稱的典型:一個胖、一個瘦;一個柔,一個剛;一個藏愚守拙,一個鋒芒畢露。但這一對情敵中沒有勝利者,這段復雜的三角戀愛的悲劇收場令人深思。

我在最初閱讀判詞的時候卻有些反感這樣的寫法——這本長篇小說明明有一百二十回之多,而偏偏在第五回就將整個結局直接告訴了讀者。用現在的話來說,這便是讀者最反感的“劇透”,即在文章剛進入主題時就已經揭示了結果。這樣難道不會削弱后面給讀者帶來的情感嗎?

然而,在繼續讀下去后,我對判詞的感受又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判詞,即是分別用短短的幾句詩來總結書中主要人物的結局。然而這種“劇透”是隱晦的,即在判詞中絲毫沒有透露任何一位角色的名字或是具體的結局。因為在第五回,我們還不能對書中角色性格有具體的分析,而且有些角色還尚未出場;因此我們只能在讀到判詞時粗略預測下此句形容的對象和其結局。當我們為晴雯抱屈而夭無比傷心時,如果重新品讀那句“壽夭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便會無比心痛。因為我們的判斷終究會與真正的結局有所出入;而當真正看到一位性格鮮明的角色去世時,往往會想起某首判詞中的詞句,便不禁心頭一顫。

(王天楊)

【第四篇:我看黛玉】

紅樓往事夢一場,黛玉后知滿憂傷。——題記

輕紗素帳,黛玉你的房間如人般素雅。手中懷擁一本《紅樓夢》,閉上眼睛輕嗅著季節的芬芳,仿佛一睜眼便會望見你婀娜多姿的模樣,一顰一笑無不憂傷,“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黛玉啊黛玉,你究竟是怎樣的好?

寶玉第一次見到她時,他說眼中的黛玉便是這樣“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頗有美人之姿,卻“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為何黛玉她會如此“凄美”,是否已看破了紅塵,還是對這世界有所不滿……我已明了,“凄”是因為她身世凄涼,體弱多病,她的外延和內涵都是如此“美”,是一種柔弱美,是一種病態美。

寶玉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黛玉即為典型!在三生石前,她得甘露脫草胎而成人形,為報答灌溉之恩而下世為人。她說:“他是甘露之惠,我并無此水還他,但把我一生的淚全還給他。”上天注定她要為那賈寶玉流盡一世的淚。她那一顆一顆晶瑩的淚編織了一場夢,交織回蕩著她那深切悲痛的愛情心曲和激憤抑郁的叛逆心理。

思緒仍未停止,梧桐碧已瀟瀟,我可以看見她從婆娑搖曳的樹影下緩慢地走了出來,眉間隱隱籠著絲絲輕愁,似皺而未皺,如有輕煙繚繞,目中依稀有縷縷渴望,似喜非喜,常有深情凝望。撫著瑩白輕紗,便在水邊葬起花來。好一首《葬花吟》,好一句“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滿是憂傷情懷,一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也只有她這般的好為落花尋歸宿吧。

有人知她的弱不禁風,有人知她向往自由,又有幾人知曉她的堅強。林黛玉便是《紅樓夢》中最堅強的女子。誰說眼淚是懦弱的表現,林黛玉的淚不是軟弱,不是屈服,是對這黑暗社會的無聲抨擊。當她的愛情幸福被扼殺時,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來向社會表達自己強烈的不滿,她在抗議!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有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李心依)

【第五篇:黛玉——紅顏命薄】

林黛玉,母親早逝,賈母憐其孤獨,接來榮國府撫養。雖然她在賈府是寄人籬下的孤兒,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藐視功名權貴,從不勸寶玉走封建的仕途道路。她和寶玉同為封建社會的叛逆者,有著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愛。但這一愛情被賈母等人殘酷地扼殺了,她最終淚盡而逝。

黛玉的性格是兩方面的。首先,因為她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上表現出的是一個貴族階級的小姐。當湘云等人說一個扮小旦的伶人模樣很像林黛玉時,她是很氣惱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給你們取笑兒的,拿著我比戲子,給眾人取笑!”(二十二回)這里可以看出:她在自己和社會地位低賤的人們之間劃下了一道深深的鴻溝。從而認為把自己與這類人相比,是對自己的一種侮辱。這一方面,她有突出的階級優越感。另一方面,在黛玉的性格中,傳統封建觀念與叛逆是共存的。她出身高貴,生活在思想環境比較開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鐘愛,把她當作男孩來培養教育,使得她思想比較開放,才華橫溢。后由于父母先后過世,她寄居到每日每時都發生仇恨、傾軋、爭奪、欺詐的賈府內。“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險惡的環境也培育了她叛逆的個性。她永遠也學不來薛寶釵的處事圓滑,也學不會討好封建統治大家長們。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裝不下塵埃,無視“溫柔敦厚”的封建規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還厲害”的言語,對貴族家庭中種種黑暗和丑行進行揭露和嘲諷。人們都說,黛玉是任性、敏感、多疑、小心眼兒的,但我們更應該看到她正是以自己這種獨特的方式來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

除此之外,黛玉也會直接地去反抗封建禮教。寶釵曾經一本正經地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條,黛玉卻絲毫沒有放在心上。她才華橫溢,寫詩做賦不讓須眉。她和寶玉有著同樣的愛好,愛讀《西廂記》《牡丹亭》這類“移人心性”的雜書。她藐視封建禮教的庸俗和八股功名的虛偽,從不勸寶玉為官做宦,從不用“仕途經濟”一類的“混賬話”去勸說寶玉,因此深得寶玉敬重,被寶玉視為“知己”。正是二人的這種共通點成就了寶黛愛情的共同基礎。但可悲的是他們之間的愛情注定是一場悲劇。頑固的封建禮教是不允許他們之間的愛情存在的。從“金玉良緣”到“慧紫鵑情辭試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終在抄檢大觀園時達到了愛情的毀滅階段。在這場愛情災難中,司棋、芳官、四兒等先后做了犧牲品。就連“眉眼兒像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時被強趕出了大觀園,最后含屈而死。這是封建勢力徹底拋棄黛玉的信號。從此黛玉便每況愈下,就連重病將死也無人問津。美好的理想最終毀滅,黛玉贏得了愛情卻無法贏得美滿的婚姻和一生的幸福。

(林惠怡)

【第六篇:我看寶黛】

第五回在整部《紅樓夢》中是很重要的一回,這些人物的判詞預示了故事的結局和人物的命運。在正冊判詞中,第一首便是寫林黛玉和薛寶釵的,“只見頭上一頁便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玉帶林中掛”便包含“林黛玉”,而“金簪雪里埋”則是引出了“寶釵”,她們二人似乎從來都出現在同一判詞,同一詩中。記得有的學者分析過,這兩個角色是作者最鐘愛的,對于作者來說,她們一直都是一個人,只不過具有兩種個性罷了。

林黛玉從小寄人籬下,卻容貌秀美,才華橫溢,但她又孤高自許,多愁善感,她本身是天上的一棵絳珠仙草,下凡把一生的眼淚還給神瑛侍者,愛情帶給她更多的是痛苦和眼淚,面對無情的封建勢力,她只能以死作為抗爭。“堪憐詠絮才”便是講“未若柳絮因風起”。她就好似被風吹起的柳絮在空中飄飛。

薛寶釵是大家千金,她亦有著美麗的容貌、絕頂的聰明,她不像林黛玉那樣刻薄、敏感,她恪守禮教,舉止嫻雅,但城府極深。“可嘆停機德”說的是一個叫樂羊子的人讀書做官都沒有恒心,太太把織線隔斷,以此來告訴他沒有恒心和毅力就會失敗。寶釵常常勸寶玉好好讀書,正是因為她心中這種強烈的道德力量。雖然最終成就了“金玉良緣”,卻因態度相忤,志趣相異,落得獨守空閨、抱恨終身的下場。

她們都有著傾城的美貌與才華,卻終在無情的封建勢力下以悲劇收場,她們凄悲的命運在判詞中就已經注定,可是她們短暫卻凄美的一生,不知叩響了多少人的心扉,給予后人無限思考。

(劉嘉媛)

【第七篇:黛玉與小心眼】

提到《紅樓夢》中小心眼的人物,很多人都會說是黛玉。但是,我認為林黛玉受委屈了,林黛玉小心眼是有的,而成為一個標簽并不準確。

小心眼的意思是狹窄的胸襟、短淺的眼光和多疑的心理。處在林黛玉的位置,多疑的心理不可能少,雖有寶釵、湘云與她同為客,實則都比她硬氣;又有襲人、鴛鴦,雖是丫頭,地位比她低,能量卻不比她小。作為一個身體不好、無力管些事情的人,又是那么聰明,看著身邊諸多事情的發生,怎么會不產生疑惑、不產生畏懼呢?她的人如盛在玻璃碗中的沙子,若是碗碎了,沙子只能無奈地落下來,若賈母倒了,她便傾瀉如沙了。

我起初也并不認同她對寶玉的態度,覺得有點無理取鬧:明明是喜歡卻又說著反話;總愛生氣,然寶玉一哄就好。我覺得這一點與她對寶玉的看法有關,人們常說《紅樓夢》是寶釵黛的愛情故事,而我認為勉強可稱為“愛”的只有黛玉和寶玉之間的關系。寶釵想嫁到賈家,也并非真的喜歡寶玉,而寶黛之間的感情起碼是真實的。黛玉對寶玉的喜愛,也表現在少女正常的獨占心理。然而,寶玉卻偏偏對哪個女孩子都是體貼的、喜愛的,黛玉的危機感自然重了,耍不了大性子、大手腕,只有使些小性子了。接觸不到大事情,小事便也擴大化了,胸襟再寬廣的人也會有不想分享的東西。林黛玉認為情感是最重要的,而錢呀什么的,都無所謂。正如她給嬤嬤錢時,是“抓起一把”,數都不數,直接給人。而寶玉對她的關心和與她相同相通的性情之交,是她涼涼的生活中最明媚的陽光,她恐怕天上的烏云將光遮了去,又恐夜晚將近。在意的必然在疑。

寶玉喜歡黛玉的一點便是她不提功名利祿,不強迫他考取功名,而是講隨性的詩詞,更重要的是與他心志相通。黛玉飽讀詩書,從原書中也可以看出她喜愛的詩人有杜甫和王維,那她自然從詩中了解品讀世界,這或許局限了她的眼光,但我認為不是她的錯。若她再看開一點,不拘于小悲小傷,更好地享受當下,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黛玉小心眼,是事實,然而并不是全部,并且不是完全的小心眼,誰都有不想撒手的時候,誰都有為一句短話而思緒萬千的時候。一個失去了所有愛的人后終于見到知己的林黛玉,只貼上小心眼的標簽定然不合適。讀書品人時,看前人的結論固然有用,但若能通過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不論與前人是相同還是不同,都會與人物更近一步。

(劉子彥)

【第八篇:我眼中的黛玉】

《紅樓夢》中寫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們住在大觀園內,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女兒國。在曹雪芹筆下的這幾十個青年女性,一個個不僅美麗、聰明,而且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見識”不凡、有獨立人格的人。作者有意讓書中的一位優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鐘于女兒”那么熱烈的頌歌。但是,《紅樓夢》既是女性的頌歌,又是女性的悲劇。就是這些作者所極力贊頌的優秀女性,卻成了“薄命司”冊子上注定沒有好結局的人物,作者用她們的悲劇淚水釀成了芳醇甘冽的藝術美酒,這就是書中所說的“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

曹雪芹在給黛玉起名字的時候,想必也是費了極大的心思,這樣一個人配上這樣的名字,讓人竟挑不出一點瑕疵來。“林”是雙木,大概是代表林妹妹由內而外,又由外到內的清新自然之氣吧,這些,從她的樣貌穿著,或是自然的詩風中不難看出。更何況林妹妹的前世是一株絳珠仙草,這一個“林”字,倒成了她從哪里來的最好解答,成了前世今生的紐帶。“黛”是青黑色,總給人一種壓抑之感。這里是林姑娘的性格,多愁善感,有苦也愿意自己受,自己憋著,不愿意跟別人訴說。“玉”是冰冷之器,觸手生涼,大概是她給別人的感覺,冷冰冰的,不似寶釵那樣周全,也總愛調侃一下別人,一些下人也覺得她不好相處。況且,這“玉”字與寶玉相對應,這二人的情真是怎么解也解不開了呢。

林黛玉當真是令人心疼的一女子。“如春風拂面”的面容姿態;是美人卻是病西施。多愁善感的性格,被命運套牢的前世今生。我們一直以為林黛玉這樣一位天真單純的小女孩兒在花樣年華中應該得到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幸福,由于命運的捉弄,卻等來“萬事皆不得”這樣的悲劇命運。

要論作者想在林黛玉身上體現出的現實意義,大概就是揭露人們不能改變命運的無可奈何,痛斥生來定命運的社會現實。從林黛玉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個外系的孫女,在賈府中也沒有人特別的疼愛,雖生得一副可愛面龐,礙于身份,也沒有幾個能說得上話的同齡人。前世的約定,讓她今生注定要受盡千般苦,為寶玉流干最后一滴淚,并且接受孤獨絕望而死的結局……在今天看來,這無疑是社會制度和風氣的錯,壓抑得人們喘不過氣來;而在科學尚未被崇尚的舊社會,人們就必須要將這責任加上迷信的外殼,說是和命里無運有關,我們今日再來想他們當日的情形,便是覺得無奈了。

她是那么的美,又是那么的令人嘆惋。

(王子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河县| 池州市| 河池市| 长丰县| 达拉特旗| 广西| 剑川县| 南阳市| 永昌县| 姜堰市| 阿克陶县| 宜都市| 左贡县| 灵石县| 海伦市| 毕节市| 星座| 徐汇区| 民县| 万源市| 无极县| 长乐市| 仁化县| 井冈山市| 建阳市| 海南省| 民权县| 景洪市| 临夏市| 同心县| 江川县| 喜德县| 临沧市| 图木舒克市| 鹿泉市| 建水县| 新郑市| 亳州市| 烟台市| 前郭尔| 阳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