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葛小峰
《紅樓夢》姍姍走來,獨具特色。
神幻離奇的傳說,哀婉凄涼的故事,明艷動人的女子,璀璨瑰麗的詩詞,連同其間描述的明清園林建筑的精致優雅,中國古老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聲,融合了文學樂舞的吳儂軟語的昆曲,還有繪畫、哲學、瓷窯、飲食、醫藥、服飾、禮儀等等諸多方面,真是一部百科全書。每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發現與感悟。
又一次走進《紅樓夢》,帶著年少的弟子們,感受名著的魅力。其實,這應該是一次青春與青春的約會,無限美好。然而,在走進《紅樓夢》的過程中,孩子們和這部名著的距離比前些年的孩子們更大,他們產生了各種問題:整部作品總在寫過生日、送禮物、逛園子、斗心眼,沒什么大事;寶玉有什么好,所有的女孩為什么都喜歡他;黛玉整天和寶玉玩兒,不思進取……看不下去或記不住的現象也不少。面對孩子們的種種問題,我陷入了沉思:名著不應該是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不應該遠離學生在一隅孤芳自賞。四大名著中,《紅樓夢》是學生讀起來最有困難的一部,在高二年級應該如何導讀?
2015年7月,開始讀《紅樓夢》,對于更多的同學來講,是第一次讀,做摘抄、寫隨筆,從中有一些收獲,但還是有不少同學云里霧里地沒太看懂,只前五回,就已令一些同學望而卻步。暑假中,我和學生們來到大觀園,學生們做導游,每個人介紹一處景觀或一個人物,學生們的講解吸引了不少游人,也增強了他們的信心,取得了不少收獲。開學后,開設了“紅樓講壇”,學生們分組分章回介紹閱讀的《紅樓夢》內容,在“紅樓探究”又請來了嘉賓與學生們交流閱讀《紅樓夢》的感受。學生們對《紅樓夢》的了解越來越深,興趣也越來越濃了。學生們寫札記、寫詩詞,用自己的眼睛看《紅樓夢》,用自己的心品讀《紅樓夢》,慢慢地走進大觀園,體味著四大名著之首的《紅樓夢》。
一個學期的閱讀,自然不能讓孩子們變成紅學家,但他們已經慢慢地學會應該如何走進名著:第一,讀原著,讀文本,看清作者的本意,不懂時不妄加評論。慢慢地,許多學生靜下心來,讀書如同讀人,先看清是什么,再說好不好。爭鳴一定基于了解。第二,要把人物放到他所生活的年代,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他所處的時代,知人論世,辯證客觀。第三,選取一點,慢慢展開。如果鋪開的面太大,就不易把握了。
2016年3月《紅樓記憶》誕生了,這是學生們自己編輯、整理、校對、審訂的,連書名也是他們自己命名的。它記錄了孩子們學習《紅樓夢》的過程,盡管稚嫩、艱難,還有很多不足。我感動于孩子們對《紅樓夢》的熱情,感動于孩子們編輯《紅樓記憶》的一絲不茍。每一個細節他們都嚴謹認真,沒有絲毫馬虎,多少個夜晚他們燈下寫稿,多少個晨昏他們爭論研討,其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詩詞、每一幅圖片都浸滿了他們的付出。《紅樓記憶》一定能成為孩子們難忘的記憶。
2016年4月13日,北京市高中名著閱讀研討會在北京八中召開。大會就當今語文教育界普遍關注的、高中名著閱讀策略及方法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參加會議的專家有:首師大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督學、北京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王云峰,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衛東,北京市基教研中心語文教研室主任劉宇新及夏宇老師、連中國老師,西城教育研修學院語文教研室主任盛志武及張林老師。會上,我主題發言的題目是:《〈紅樓夢〉導讀研究》,受到與會專家的高度好評。王云峰教授認為,自2015年起,他參加了很多學校的名著導讀研討會,八中給人最突出的感覺是沉靜而深入,扎扎實實地搞研究,不像有些學校那么熱鬧。李衛東主任非常肯定八中的做法,他認為八中的研究,不僅是對一部著作的研究,簡直就是為北京市名著閱讀課程建設提供了優秀的范例。劉宇新主任指出,面對新的形勢,名著閱讀真真正正地擺在了每位老師面前,在許多學校的老師們由困惑轉向焦慮之時,八中的做法,為老師們指明了方向,在北京市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2016年9月,我的論文《名著〈紅樓夢〉閱讀指導》在第十屆“人教杯”全國名著閱讀經驗材料活動中獲特等獎。2016年10月12日,我代表北京市在南京召開的全國成果展示會中做主題發言。2016年12月21日,我在北京語文教育學會年會上做主題發言。
在閱讀《紅樓夢》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們不僅加深了對作品本身的理解,拓展了知識,從人物主題到詩詞歌賦,從茶茗瓷窯到建筑醫藥,而且也提高了整個文學素養,甚至提高了寫作水平。《紅樓夢》為學生們開啟了一個新世界。
2016年11月,北京市名著進課堂活動在八中啟動,八中語文組在這一活動中,承擔了主要的工作。這一課題的研究成果是李小燕老師編輯了一套《名著導讀》系列叢書,幫助更多的學生走進名著。其中我主編的《紅樓夢導讀》,于2017年3月由現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為名著閱讀感到困惑的學生提供了幫助,引導學生由淺閱讀走向深閱讀,拉近了學生與經典的距離。
2017年6月,這屆學生參加了高考,北京八中語文成績以均分116分位列西城區第一,我任教班級語文平均分122分(北京市理科語文均分為100分),其中微寫作那道題,我的大多數學生選寫的《紅樓夢》那道題,據統計,在全市范圍內,選寫《紅樓夢》那道題的人數最少,得分最高。我想,我的學生一定發揮得不錯吧?2017屆高考不僅八十語文平均分是西城第一,而且我的學生王泰程以141分奪得2017年北京高考語文單科第一名,他就是《紅樓記憶》的編輯之一,對《紅樓夢》有獨到的見解。
回想兩年多來,學生們以《紅樓夢》為伴,讀書為文作詩,寫下了不少感悟,盡管有些稚嫩,但卻感人,因為這是他們發自內心的最真實的話語,我把這些感悟記錄下來,也是對那段學習歷程的紀念吧。
《紅樓記憶》是在《紅樓探夢》的基礎上重新編排,并加入了新的內容,記錄了學生閱讀《紅樓夢》的過程,特別是在閱讀中研討交流、在交流中加深理解的過程。雖然學生們對《紅樓夢》的認識水平遠不能與紅學家相比,但這種稚嫩中的真誠是值得記錄的。我希望這段記憶留給學生的是對《紅樓夢》的熱愛,是對閱讀經典名著的向往,是對青春最美好的懷念;我也希望對后學者能有一些啟發,年少時應該如何面對經典,走進經典;我也愿意與同仁共同面對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在當今的時代中,踏踏實實地做一個語文教師。
閱讀只要是真心開始了,就一定停不下來,又何止《紅樓夢》?
在喧囂的城市,在繽紛的時代,依然有一群人,沉靜地與書相伴。
和我們一起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