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述評

一、理論基礎

(一)技術創新理論

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Schumpeter(1912)首次提出并闡述了創新理論,認為創新是建立新生產函數,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首次強調企業家在創新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認為“新組合”主要包括制造新產品、采用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的市場、獲得新的供應商和形成新的組織形式等,其創新形式包括產品創新和過程創新的技術創新。在實踐中,研發投資常常被作為創新的代名詞(柳卸林等,2014)。

從技術創新理論的發展來看,技術創新理論發展經歷了四大學派的變遷:新古典學派→新熊彼特學派→制度創新學派→國家創新系統學派。以Solow等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認為,經濟增長率取決于資本和勞動的增長率,以及隨時間變化的技術創新。以曼斯菲爾德、卡曼、施瓦茨、列文和海納等為代表的新熊彼特學派強調技術創新和進步對經濟增長的核心作用;以戴維斯和諾斯(1971)等為代表的制度創新學派認為,制度創新是經濟組織形式或經營管理方式的革新,制度創新對技術創新起決定性作用;以弗里曼、納爾遜等為代表的國家創新系統學派認為,技術創新不僅僅是企業家的功勞,也不是企業的孤立行為,而是由國家創新系統推動的。

從技術創新模式來看,按照自主程度可分為模仿創新和自主創新。模仿創新是通過模仿進行的創新活動,主要包括完全模仿創新和模仿后再創新兩種模式。模仿創新優勢在于節約大量的研發費用和市場培育費用,降低了投資風險和市場開發風險;劣勢在于技術上受制于人,受知識產權保護的約束。自主創新是指運用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實現新產品價值的創造過程。自主技術創新理論突出強調擁有核心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從自主知識產權的來源來看,自主技術創新主要包括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三種形式。在全球激烈競爭環境下,在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方面,研發投資的多少和效率決定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企業日益將研發投資視為其最重要的技術創新來源(Robert,2001),雖然企業研發投資對提升企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發揮著巨大作用,但是自主技術創新要求企業長期的和巨額的資源投入。研發投資不僅創新結果具有較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Baysinger等,1991;Lee & O’neill,2003)、收益滯后性(劉運國、劉雯,2007;劉振,2011),而且具有溢出效應或正外部性(劉振,2009)。

(二)外部性理論

外部性也稱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或外部效應(Externality),外部性可以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認為外部性是指那些生產或消費對其他團體強征了不可補償的成本或給予了無需補償收益的情形。外部效應是指某個經濟主體的福利函數的自變量中包含了他人的行為,而該經濟主體又沒有向他人提供報酬或索取補償。正外部性是指一些人的生產或消費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無法向后者收費的現象;負外部性是指一些人的生產或消費使另一些人受損而前者無法補償后者的現象。

外部性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是馬歇爾、庇古和科斯。英國“劍橋學派”的創始人、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馬歇爾(1890)雖然并沒有明確提出外部性概念,但外部性概念源于其《經濟學原理》中提出的“外部經濟”概念。作為馬歇爾嫡傳弟子,有“福利經濟學之父”之稱的庇古(1920)在《福利經濟學》中,首次運用邊際分析方法,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系統地研究了外部性問題。認為在邊際私人成本與邊際社會成本、邊際私人收益與邊際社會收益相背離的情況下,依靠自由競爭難以達到社會福利最大,通過征稅和補貼可以實現外部效應的內部化。新制度經濟學奠基人的科斯提出了著名的“科斯理論”認為,庇古稅可能是有效的制度安排,也可能是低效的制度安排。主要因為如果交易費用為零,無論權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和自愿協商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如果交易費用不為零,制度安排與選擇是重要的。

技術創新是一種外部性很強的公共物品,如果外部性不能實現內部化,就會導致技術創新的供給不足。Nelson(1959)和Arrow(1962)認為,由于技術創新的正外部性,僅僅依靠市場機制無法實現技術資源的最優配置。

(三)政府干預理論

古典經濟學派的創始人亞當?斯密(1776)在《國富論》中首次提出“看不見的手”的學說,主張政府不干預的“經濟自由主義”,認為市場“看不見的手”能夠自動實現資源最優配置,政府只需擔任“守夜人”的角色,不應對經濟進行干預,放任經濟自由發展。但是,市場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面對壟斷、公共性、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時,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難以達到帕累托最優,出現“市場失靈”現象。

“市場失靈”既為“政府干預”提供了前提基礎,也為政府資源配置權力提供了前提基礎。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大蕭條,人們開始認識到市場的不完美和局限性,眾多學者開始對“經濟自由主義”進行批判和反思,其中最具代表的學者Pigou和Keynes。Pigou(1932)認為壟斷行為導致社會資源配置嚴重偏離均衡狀態,為增加社會的整體福利水平,政府對壟斷行業的監督是必要的;Keynes(1936)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提出了著名的“政府干預理論”,強調為實現經濟穩定增長與充分就業,政府對經濟進行干預是必要的。為克服“市場失靈”,政府需要積極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

政府“看得見的手”對經濟的干預,除了積極作用外,可能存在“政府失靈”的負面作用,即“看得見的手”可能發揮著“扶持之手”和“掠奪之手”的兩種功能:①“扶持之手”的觀點認為政府“看得見的手”能夠有效地克服“市場失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社會福利達到最大化?!笆袌鍪ъ`”是“扶持之手”的重要前提基礎,能夠有效解決自然壟斷(Ely,1937)、公共利益(Bodenheimer,1962;Maurer,1988)和外部性(Pigou,1920;Mankiw,1997)等難題。②“掠奪之手”的觀點認為政府在發揮“看得見的手”作用的同時,為了實現自身的目標和利益,可能從社會和企業攫取資源和財富,扮演“掠奪之手”的角色(Shleifer & Vishny,1994)?!罢ъ`”是“掠奪之手”的理論前提。政府“掠奪之手”理論是Shleifer & Vishny于1994年首次提出,“掠奪之手”理論認為政治家不是以社會福利最大化,而是個人私利最大化作為目標(Shleifer & Vishny,1998),而且利益集團的游說會對政治家的政治選擇產生影響(Olson,1965;Becker,1983),所以政府目標是以“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名義,利用公權謀求自身利益,為鞏固自身政治地位,將資源“錯配”給支持自己政治的利益集團,進而導致公共福利的損失,所以學術界普遍認為不僅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扶持之手”,而且要限制政府的“掠奪之手”。

所以,在資源配置方面,市場“看不見的手”與政府“看得見的手”都不是萬能的,各有利弊,應取長補短,互相補充,要將市場調節機制與政府調節機制進行有機結合。

(四)協同理論

協同論(Synergetics)亦稱“協同學”或“協和學”,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多學科研究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是系統科學的重要分支理論。其創立者是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Hermann Haken)。1971年他提出協同的概念,1976年系統地論述了協同理論,發表了《協同學導論》。協同論以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和突變論等為基礎,汲取了結構耗散理論的大量養分,采用統計學和動力學相結合的分析方法,通過對不同領域的研究分析,描述了各種系統和現象中從無序到有序轉變的共同規律。

對千差萬別的自然系統或社會系統而言,均存在著協同作用。協同效應原本為一種物理化學現象,又稱增效作用,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分相加或調配在一起,所產生的作用大于各種組分單獨作用的總和。20世紀60年代美國戰略管理學家伊戈爾?安索夫(H. Igor Ansoff)將協同的理念引入企業管理領域。哈佛大學教授莫斯?坎特(R. Moss Kanter)甚至指出:多元化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獲取協同效應。

協同理論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協同效應、伺服原理和自組織原理。其中,協同效應是指由于協同作用而產生的結果,是指復雜開放系統中大量子系統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整體效應或集體效應,協同作用是系統有序結構形成的內驅力。任何復雜系統,當在外來能量的作用下,子系統之間就會產生協同作用。這種協同作用能使系統在臨界點發生質變產生協同效應,協同論認為,千差萬別的系統,盡管其屬性不同,但在整個環境中,各個系統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系。協同效應(Synergy Effects)簡單地說,就是“1+1>2”的效應。反之,如果一個系統內部相互掣肘、離散、沖突或摩擦,就會造成整個系統內耗增加,系統內各子系統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能,致使整個系統陷于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

(五)政治關聯理論

政治關聯(Political Connections),也稱政治關系(Political Connections)或政治聯系(Political Relations)(高偉等,2011),是企業與政府(官員)之間建立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緊密聯系(徐細雄等,2010)。政治關聯行為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Faccio,2006),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Chaney et al,2011),因為經濟行為嵌入在制度環境中(Granovetter,1985),政治關聯是一種非正式制度,內生于企業所處的制度環境。

“政治關聯”是實現政府與企業目標的手段和橋梁。由于政府承擔經濟和社會發展責任,并擁有制度安排和資源配置權力;企業發展需要各種資源,并在特定的制度環境下謀求生存和發展。①政治關聯是企業對政府掌握資源的一種反應方式(Pfeffer,Salancik,1978;Francis et al,2009),能夠幫助企業謀取融資便利、稅收優惠、政府補助、政府訂單和行業準入等“稀缺”資源(Peng & Luo,2000;Fisman,2001;Faccio,2006;Mobarak,Purbasari,2006;Adhikari et al,2006;Claessens et al,2008;余明桂和潘紅波,2005;胡旭陽,2006;高偉等,2011),改變對外部資源的依賴程度(Farashahi & Hafsi,2009),獲取社會資本、尋求政治庇護和政治參與(Burt,1995;孫俊華和陳傳明,2009;李維安等,2010);獲取有效信息資源,降低政策風險(Braendle et al,2005;Wei et al,2010);提高企業聲譽(孫錚等,2005)等。②政治關聯能夠幫助政府(官員)承擔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張維迎,1999),使政府官員在“晉升錦標賽”中獲勝(周黎安,2004)。

政治關聯理論涉及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諸多領域?;诮洕鷮W視角的理論主要包括資源依賴理論、制度變遷理論、組織合法性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等方面;社會學理論主要包括社會資本理論、替代理論、交換理論等理論;政治學理論主要包括企業家從政理論、尋租理論等理論;以及管理學領域的委托代理理論、基于法學視角的法與金融理論等(姜鵬輝,2015)。

“政治關聯”容易導致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目標沖突。①導致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經濟目標與政府社會福利最大化的政治目標沖突。譬如,企業因承擔政府的政策性任務,使企業偏離正常的運營軌道(Shleifer & Vishny,1997)。②官商雙重身份的企業家存在經濟目標與政治目標的矛盾。譬如,企業家為了政治前途,損害公司利益,導致企業價值下跌(Bertrand et al,2004)。

(六)尋租理論

“尋租”(Rent-seeking)是尋求經濟租金的簡稱,是“租金”(1)的衍生概念,“尋租”是利用資源通過政治過程獲得特權,花費稀缺資源追求純粹資源轉移的行為(Tullock,1967);是通過政府機構干預或管制行為獲取非生產性收益的活動(Krueger,1974),是直接非生產性尋利活動(Bhagwati,1980),是對已有產權的重新分配(Benson,1984)。在本質上,尋租是由于政府規制的不完善為尋租留下了公共政策的空間,尋租現象產生的根源是人的自利行為、公共領域的漏洞和社會環境等因素。

尋租理論的思想淵源。在古典經濟學中,“競爭”與“壟斷”的概念中就隱含著尋租的含義。有關尋租的零散論述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Smith,1817)乃至更早的薩伊(Say)(2),經濟學家一致認為薩伊為尋租理論的始祖?,F代尋租理論是克魯格(Kruger)于1974年最先提出的,但塔洛克(Tullock)早在1967年就論證了有關尋租現象的問題。Tullock(1967)和Kruger(1974)的尋租理論開創了公共選擇理論和國際貿易理論的先河。隨后,作為體制內衍生物的尋租問題備受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尋租理論快速滲透經濟學的各個分支,甚至延伸到社會學和政治學等其他社會科學領域。

尋租理論的學派主要包括公共選擇學派、國際貿易學派、芝加哥學派、新制度經濟學派、現代產權學派。①公共選擇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塔洛克和布坎南。Tullock(1967)認為尋租活動的目的就是通過影響各種公共權力的運用來獲得巨額租金;布坎南的尋租理論主要探討尋租產生的條件、尋租的三個層次、政治分配與尋租等內容,布坎南認為追求滿足私利的個人盡力使價值最大化的行為造成的是社會浪費而不是社會剩余,這種活動是在某種社會制度下進行的。公共選擇學派的主要貢獻:第一,尋租活動產生的根本原因歸結為政府對市場的過多干預,以及政府擁有各方面特權、壟斷權和優惠權;第二,限制尋租的基本方法是限制政府。②國際貿易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克魯格(1974)和巴格瓦蒂。國際貿易學派的主要貢獻:根據一般均衡理論,用各種數學模型來計算租金。③芝加哥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波斯納、斯蒂格勒、佩爾茲曼和貝克爾。芝加哥學派的主要貢獻:波斯納(1975)的壟斷社會成本理論,斯蒂格勒(1971)和佩爾茲曼的經濟管制理論和貝克爾(1983)的壓力集團理論等對尋租理論進行了全方位和多視角的分析。④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康芒斯和諾斯。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核心則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更多表現在各種不同的交易中,而新制度經濟學對于這種交易行為進行了系統分析??得⑺拐J為,“交易是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最高法院(界定產權)則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諾斯認為制度包括三個方面:非正式的約束(風俗、倫理道德、傳統、意識形態規范等)、正式約束(產權、憲法、規章、法律等)和強制機制(暴力機關、實施機制等)、新制度經濟學與尋租的結合點實際上是在產權領域。產權是由政府通過制度來界定與劃分的,對于產權的分配,政府的做法具有雙重性質,促進社會穩定,增加社會福利;破壞市場穩定性,社會福利受到損失。現代產權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巴澤爾認為:“如果交易成本大于零,產權就不能被完整地界定。”產權學派認為產生租的深層根源是產權關系的模糊性,由于人的認知能力不是萬能的,產權是不可能完全界定的,無法界定的產權就會留在公共領域,其價值就是租。

租金交易是設租人和尋租人瓜分政策利益的活動。政府官員利用手中權力設租和抽租以謀取私利,企業的尋租活動是一種非生產性行為。①創租、護租和抽租行為。一是政府創租與護租行為。政府創租(Rent Creation)又稱為政府設租(Rent Setting),是指租金的創造活動。政府控制著企業發展的關鍵資源,這是租金產生的基礎;政府對市場干預和管制,以及政府政策的變動將會產生“租金”。Fung(1987)把政府創租概括為“對人為租金的尋求”(Contrived Rent-Seeking)。政府護租是指對租金的維護活動。政府并不僅僅是被動地為各種利益團體所操縱的傀儡,而是一個積極參與者。政府干預經濟政策存在慣性(Lee & Orr,1980),尋租是“社會基礎結構”的組成部分,政府可能也是一個主要的尋租者(Hall,1986;Jones,1981),制憲來限制政府尋租行為的無效性,政府能夠以預算外運行的方式規避憲法限制,即政府的護租行為(Dilorenzo,1989)。二是政府官員抽租行為。政客是出賣政策而獲取選票(Downs,1957);政客是內生于經濟系統內,他們有自己的利益函數(Lindeck,1976),政府官員天然就具有利用公共權力為自己創造利益的積極性,利用政策誘餌或威脅,迫使企業行賄,即政治抽租或政府抽租。部分政府權力部門(官員)會通過“設租”,如將規則和標準設置的具有模糊性或任意性等特點(Okhmatovskiy,2010),引誘這些利益集團為求得經濟管制政策的通過,向官員們提供各種經濟利益(Mechesney,1987;Applebaum & Katz,1987)。②尋租、避租與租金耗散。一是企業尋租行為。在經濟轉型國家中,企業家通過向政府官員行賄或提供其他好處的方式對政府的行為施加影響,以使政策、法規或相關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對自身企業有利(Hellman et a1,2003)。企業建立政治關聯能夠影響政府的資源分配活動,確保企業平穩運營,并幫助企業獲得額外收益和政策性稀缺資源(Peng & Heath,1996);在轉型經濟背景下企業建立政治關聯非常普遍,特別是在政府干預比較強、經濟發展水平和法制體系比較落后的地區,企業更加傾向于建立政治關聯以利用政府官員手中的權力,尋租活動更為普遍(余明桂等,2010)。二是企業避租行為與租金耗散。托利森(Tollison,1982)認為就尋租活動而言,有了尋求租金活動的同時,就有相應的行為來防止其他人來追求自己享有的經濟租金,即避租行為。競爭性的尋租活動導致租金耗散(Rent Disspation)。尋租活動是競爭性的(波斯納),相互展開競爭而產生的“內耗”導致了租的損失(Tollison,1982),租金就會漸漸從原先的享有者手中消散(Lee & Orr,1980),一旦尋租的預期收益超過尋租支出,利潤機會的存在就會吸引潛在的尋租者進入該市場爭奪租金,直至利潤機會全部消失。

尋租效應存在負效應和正效應之爭:①尋租負效應。公共選擇理論不僅強調市場失靈的現象,同時也強調政府失靈的現象,尋租是政府失靈的結果。因為尋租行為降低了經濟的生產能力(Romer,1987),增加經濟運行的成本,降低社會福利(Torvik,2002),造成市場扭曲,加大了利益集團對改革的頑固阻力(Lee & Orr,1980),阻礙其他廠商加入自由競爭(Fung,1987),尋求直接非生產性活動(Bhagwati,1982)和非創利活動(Baumol & Spinesi),引起的“反尋租”活動,造成浪費資源(Romer,2009),產生“設租”“爭租”“分租”等連鎖反應,進一步浪費資源(Roller et al,1988;Grossman & Helpman,1996;Hurler,1998;Kohli & Singly,1999)。而且降低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與效率(Krueger),政府行為往往導致宏觀經濟波動(Lindbeck,1976),各種權錢交易、權物交易、權色交易和權權交易等尋租交易,對政府公信力造成了嚴重傷害(洪必綱,2010),甚至危及政權的穩定(3)。②尋租正效應。經濟學家塞繆爾?亨廷頓認為,與傳統僵化的與缺失靈活性的制度相比,隨著政府干預的增加而產生的尋租活動有利于刺激僵化的制度,也會有利于市場的靈活性,導致經濟發展。Leff(1964)認為,在存在政府管制或其他形式政府干預的社會里,尋租活動能起到一種類似“潤滑劑”的功能,是一種“有效腐敗”,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張曙光認為,改革就是充滿尋租活動的過程,張維迎認為,“經濟學的任何原則都是在一定的假設下分析規定的,尋租受賄在很多環境下都被看作是一種倒退,也是一種阻礙經濟發展的行為,但在公有制背景下,這也可能是一個帕累托改進,因為它能調動官員積極性來為市場經濟做更多的分析考慮”。張幼文認為,“推進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變,這可能是尋租行為的一個正面影響”,“在轉軌國家,尋租是很正常的一種尋利方式”。張宇燕認為,轉軌國家中,尋租會帶來新的利益集團,那么這些利益集團為了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可能會帶來一種“溢出效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来县| 牡丹江市| 福泉市| 辽中县| 大埔县| 托克逊县| 平塘县| 佛冈县| 宁都县| 邯郸市| 徐汇区| 丰城市| 精河县| 德化县| 泰来县| 钟山县| 历史| 南靖县| 炎陵县| 天祝| 巴彦县| 专栏| 民丰县| 鄱阳县| 水城县| 商南县| 同江市| 永春县| 宾川县| 瓦房店市| 特克斯县| 庆阳市| 新源县| 潜江市| 浮梁县| 辉南县| 临潭县| 治多县| 三河市| 清涧县|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