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血液凝固和纖維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的基本過程

血液從可流動的溶膠狀態轉變為不流動的凝膠狀態的過程,稱血液凝固,簡稱凝血。是由凝血因子參與的一系列蛋白質水解的過程。

凝血過程基本分為三個步驟: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轉變為凝血酶;③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

凝血過程按因子X激活途徑可分為內源性凝血途徑(參與凝血的因子全部來自血漿,啟動因子為因子Ⅻ)和外源性凝血途徑[指啟動凝血的組織因子(FⅢ)來自組織,而不是來自血漿]。

2.纖維蛋白溶解系統

纖維蛋白溶解是指纖維蛋白被降解、液化的過程,簡稱纖溶。纖溶系統包括纖維蛋白溶解酶原(纖溶酶原)、纖維蛋白溶解酶(纖溶酶)、纖溶酶原激活物及抑制物。纖溶的基本過程:①纖溶酶原的激活;②纖維蛋白和纖維蛋白原的降解。

3.抗凝物質及作用

(1)抗凝血酶Ⅲ 抗凝血酶Ⅲ是一種抗絲氨酸蛋白酶,能“封閉”因子Ⅱa、Ⅶ、Ⅹa、Ⅺa的活性中心,使之失活。在血液中,每一分子抗凝血酶Ⅲ可與一分子凝血酶結合形成復合物,從而使凝血酶失活,阻斷凝血過程。

(2)肝素 肝素是一種黏多糖,主要由肥大細胞產生,體內大多數組織存有肝素,尤以肝、肺含量最多。它與抗凝血酶Ⅲ結合,使后者與凝血酶的親和力可增強約100倍,使兩者結合得更快、更穩定,使凝血酶立即失活。肝素還能抑制凝血酶原被激活,阻止血小板的黏著、聚集、釋放反應,保護血管內皮和降低血脂,因而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此外,肝素可促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凝血抑制物和纖溶酶原激活物。

4.加速和減緩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1)減緩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①移除鈣或者纖維蛋白原。Ca2+參與了凝血過程的多個步驟,去除血漿中的Ca2+可以達到抗凝的目的。如在血液中加入適量檸檬酸鈉可與Ca2+結合成配合物;加入適量草酸鹽,如草酸鉀、草酸銨,也可與Ca2+結合成不溶性草酸鈣;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螯合鈣等。

另外若使用一小束細木條不斷攪拌容器中的血液,不久后木條上將黏附一團細絲狀的纖維蛋白,即制備好了脫纖血。脫纖血不會凝固,但該方法的缺點是不能保全血細胞,容易導致溶血。

②加入抗凝劑。肝素是應用比較廣泛的抗凝劑,其抗凝原理如前所述。其抗凝作用的特點是用量少、對血液影響小、易保存。

雙香豆素具有在肝細胞內競爭性抑制維生素K的作用,可阻礙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內的合成,使血液凝固減慢,從而起到抗凝的作用。

③低溫。凝血過程是一系列的酶促反應,酶促反應的特點是酶的活性明顯受溫度影響。如將盛血容器置入低溫環境時,參加凝血過程的酶活性降低,可以延緩血液凝固。

④血液與光滑面接觸。盛血容器內壁預先涂層石蠟,可因凝血因子Ⅻ的活化延遲等原因而延緩血凝。

(2)加速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①血液加溫。如前所述,因為血液凝固是酶促反應,因此,在一定范圍內(≤42℃)升高溫度,可以加速酶的反應速度,從而促進血液凝固。

②接觸面粗糙。粗糙的表面可以加速血小板解體,促進因子Ⅻ(接觸因子)的激活,故也是一種促凝因素。如進行外科手術時,常用溫鹽水紗布壓迫傷口,以加快凝血與止血。這種方法除了溫度因素外,粗布粗糙面及其帶有負電荷也是促凝的因素。

③添加維生素K。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過程需要維生素K的參與,一旦維生素K缺乏可導致凝血障礙,補充維生素K能促進凝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牌县| 莆田市| 新干县| 来凤县| 车致| 高要市| 阿荣旗| 清远市| 望江县| 康定县| 古蔺县| 曲麻莱县| 永胜县| 五河县| 富源县| 西贡区| 洛南县| 新津县| 晋江市| 响水县| 武功县| 洮南市| 桦南县| 佛坪县| 平江县| 兰坪| 潜山县| 秦安县| 亚东县| 兴化市| 崇阳县| 柏乡县| 萍乡市| 南阳市| 保山市| 新丰县| 习水县| 中牟县| 灵山县| 鄢陵县| 吴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