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M2·5和氣體凈化技術
- 都麗紅主編
- 1038字
- 2020-08-13 17:22:04
2.1 我國PM2.5污染現狀
2.1.1 大氣環境
研究表明,大氣顆粒物中燃料燃燒和生產過程產生的顆粒物占城市大氣中顆粒物的絕大多數。在工業生產產生的顆粒物中,工業燃煤、煅燒和粉碎工藝過程產生的顆粒物對大氣環境中的總懸浮顆粒物貢獻最大。
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世界城市空氣質量報告》,在91個國家中我國排名倒數第15位。北京市PM10年平均濃度是WHO推薦標準的6.2倍,在91個國家1082個城市中排第1035位。全國估計90%的城市空氣質量不達標,有近6億人口生活在有害于健康的空氣中。10年間,我國城市能見度年平均下降了0.2km。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PM2.5污染嚴重,個別城市灰霾天數在200天以上[3,4]。
2.1.2 我國大氣污染的特點
我國大氣污染已經從20世紀煤煙型污染演變為跨區域性、復合型大氣污染。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PM2.5污染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京津冀、長江三角洲、成渝、關中地區、中原地區等為我國PM2.5污染的重災區。2011年末以來,我國多次發生重污染產生霧霾天氣,2013年1月霧霾覆蓋了我國整個華北及華東大部分地區,涉及區域超過130萬平方公里,嚴重污染涉及人口2.5億,持續時間之長、覆蓋范圍之廣、污染程度之高史上均屬罕見[4,5]。2003年在全國14個城市同步觀測獲得的冬季、夏季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161.7μg/m3和68.6μg/m3,年均濃度高達116.9μg/m3。2013年在同樣14個城市觀測獲得的PM2.5年均濃度為90.8μg/m3,是我國PM2.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2.6倍。經過10年環境治理,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26.1μg/m3,下降比例為 22.7%,這表明我國城市PM2.5污染已有下降趨勢。盡管2012~2017年,我國加大了環境治理力度,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經過5年的環境治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分別下降了39.6%、34.4%、27.7%,北京2013年、2015年、2017年PM2.5的年均濃度分別為90μg/m3、73μg/m3、60μg/m3,但要達到國家2012年發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的要求,即PM2.5年均標準 35μg/m3,仍然任重道遠,因此,必須加快推進大氣污染治理[6]。
2.1.3 對PM2.5研究的需求
為了保護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我國于2012年初發布了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新增了PM2.5指標限值,收緊了PM10和O3等指標標準,全國各地分期分批實行新標準規定,該新標準于2016年起在全國全面實施。各個城市都正面臨考核,因此急需對PM2.5監測、分析、評價等工作的技術支撐。PM2.5及相關研究是國際大氣環境科學的前沿,高精度的監測、準確的分析和定量評估PM2.5的科學研究、測試技術及儀器設備等都在發展之中。國內過去10余年的研究雖在某些領域達到國際水平,但與歐美等國家仍有較大差距,離國家需要的科技支撐還有較大距離,因此對PM2.5的深入研究亟待開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