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園林景觀設計
- 劉洋 莊倩倩 李本鑫主編
- 4408字
- 2020-05-20 15:55:48
任務二 外國景觀發展歷史認知
一、外國古代景觀
外國古代景觀根據其歷史的悠久程度、風格特點及對世界景觀的影響,具有代表性的有日本庭園景觀、古埃及與西亞景觀、歐洲景觀。
(一)日本庭園景觀
日本氣候濕潤多雨,山清水秀,為造園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日本人崇尚自然,喜好戶外活動。中國的造園藝術傳入日本后,經過長期實踐和創新,形成了日本獨特的景觀藝術。
日本歷史上早期雖有掘池筑島,在島上建造宮殿的記載,但主要是為了防御外敵和防范火災。后來,在中國文化藝術的影響下,庭園中出現了游賞的內容。欽明天皇十三年(552年),佛教東傳,中國景觀對日本的影響擴大。日本宮苑中開始造須彌山、架設吳橋等,朝廷貴族紛紛建造宅園。20世紀60年代,平城京考古發掘表明,奈良時代的庭園已有曲折的水池,池中設巖島,池邊置疊石,池岸和池底敷石塊,環池疏布屋宇。平安時代前期庭園要求表現自然,貴族別墅常采用以池島為主題的“水石庭”。到平安時代后期,貴族宅邸已由過去具有中國唐朝風格的左右對稱形式發展成為符合日本習俗的“寢造殿”形式。這種住宅前面有水池,池中設島,池周布置亭、閣和假山,是按中國蓬萊海島(一池三山)的概念布置而成的。在鐮倉時代和室町時代,武士階層掌握政權后,武士宅園仍以蓬萊海島式庭園為主。由于該時期禪宗興盛,在禪與畫的影響下,枯山水式庭園發展起來。這種庭園規模一般較小,園內以石組為主要觀賞對象,而用白砂象征水面和水池,或者配置以簡素的樹木。在桃山時期多為武士家的書院庭園和隨茶道發展而興起的茶室和茶亭。江戶時期發展起來了草庵式茶亭和書院式茶亭,特點是在庭園中各茶室間用“回游道路”和“露路”連通,一般都設在大規模景觀之中,如修學院離宮、桂離宮。
枯山水式庭園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縮微式景觀,多見于小巧、靜謐、深邃的禪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環境氣氛中,細細耙制的白砂石鋪地、疊放有致的幾尊石組,就能對人的心境產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樂、繪畫、文學一樣,可表達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許多理念便來自禪宗道義,這也與古代大陸文化的傳入息息相關。
公元6世紀,日本開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學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國,學習內陸藝術文化。13世紀時,源自中國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禪宗在日本流行,為反映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景觀開始擯棄以往的池泉庭園,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綠樹、苔蘚、沙、礫石等靜止、不變的元素,營造枯山水式庭園,園內幾乎不使用任何開花植物,以期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此禪宗庭院內,樹木、巖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數筆即蘊涵著極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們就是海洋、山脈、島嶼、瀑布,一沙一世界,這樣的景觀無異于一種精神景觀。后來,這種景觀發展臻于極致——喬灌木、小橋、島嶼甚至景觀中不可缺少的水體等造園慣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僅留下巖石、耙制的沙礫和自發生長于蔭蔽處的一塊塊苔地,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式庭園的主要構成要素。而這種枯山水式庭園對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驚人的。
明治維新以后,隨著西方文化的輸入,在歐美造園思想的影響下,日本庭園出現了新的轉折。一方面,庭園從特權階層私有專用轉為開放公有,國家開放了一批私園,也新建了大批公園;另一方面,西方的園路、噴泉、花壇、草坪等也開始在庭園中出現,使日本景觀除原有的傳統手法外,又增加了新的造園技藝。日本庭園的種類主要有林泉式、筑山庭、平庭、茶庭和枯山水。
(二)古埃及與西亞景觀
埃及與西亞鄰近,埃及的尼羅河流域與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同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景觀出現也最早。
埃及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進入了奴隸制社會,到公元前28世紀至公元前23世紀,形成法老政體的中央集權制。法老(即埃及國王)死后興建金字塔作王陵,即墓園。金字塔浩大、宏偉、壯觀,反映出當時埃及的科學與工程技術已很發達。金字塔四周布置規則對稱的林木;中軸為筆直的祭道,控制兩側均衡;塔前留有廣場,與正門對應,營造莊嚴、肅穆的氣氛。奴隸主的私園以綠蔭和濕潤的小氣候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以樹木和水池作為主要內容。
西亞地區的敘利亞和伊拉克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3500年時,已經出現了高度發達的古代文化。奴隸主在宅園附近建造各式花園,作為游憩觀賞的樂園。奴隸主的私宅和花園一般都建在幼法拉底河沿岸的谷地草原上,引水注園。花園內筑有水池或水渠,道路縱橫方直,花草樹木充滿其間,布置得非常整齊美觀。基督教《圣經》中記載的伊甸園被稱為“天國樂園”,就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城附近。在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倫、亞述或大馬士革等西亞地區有許多美麗的花園。尤其距今兩千多年的新巴比倫王國宏大的都城有五組宮殿,不僅異常華麗壯觀,而且在宮殿上建造了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估計位于距離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大約一百公里附近,于幼發拉底河東面,在堪稱四大文明古國巴比倫最興盛時期——尼布甲尼撒二世時代(公元前605—前562年)所建。它建于皇宮廣場的中央,是一個四角椎體的建筑,堆起縱橫各400m、高15m的土丘,每層平臺就是一個花園,由拱頂石柱支撐著,臺階上鋪上石板、草、瀝青、硬磚及鉛板等材料,目的是為了防止上層水分的滲漏,同時泥土的土層也很厚,足以使大樹扎根;雖然最上方的平臺只有60m2左右,但高度卻遠大于105m(相當于30層樓建筑物),因此遠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同時,尼布甲尼撒王更在花園的最上面建造大型水槽,通過水管隨時供給植物適量的水分。有時候也用噴水器降下人造雨;在花園的低洼部分建有許多房間,從窗戶可以看到成串滴落的水簾。即使在炎炎盛夏,也感覺到非常涼爽。在長年平坦干旱只能生長若干耐陽灌木的土地上,出現令人感嘆的綠洲。撰寫奇觀的人說:“那是尼布甲尼撒王的御花園,離地極高,土高過頭頂,高大樹木的根系由跳動的噴泉滴出水滴澆灌。”公元前3世紀菲羅曾記述“園中種滿樹木,無愧山中之國,其中某些部分層層疊長,有如劇院一樣,栽種密集枝葉扶疏,幾乎樹樹相觸,形成舒適的遮陰,泉水由高高噴泉涌出,先滲入地面,然后再扭曲旋轉噴發,通過水管沖刷旋流,充沛的水分滋潤樹根土壤,永遠保持滋潤。”
空中花園作為一種精巧華麗的古代建筑是出類拔萃的,僅僅是成功地采用了防止高層建筑滲水及供應各平臺用水的供水系統就足以令它名揚千古了。
西亞的亞述有獵苑,后來演變成游樂的林園。巴比倫、波斯氣候干旱,重視水的利用。波斯庭園的布局多以位于十字形道路交叉點上的水池為中心,這一手法為阿拉伯人繼承下來,成為伊斯蘭景觀的傳統,流行于北非、西班牙、印度,傳入意大利后,演變為各種水法,成為歐洲景觀的重要內容。
伊斯蘭景觀中富有特色的十字形水渠體現了“水、乳、酒、蜜”四條河流匯集的概念。伊斯蘭景觀往往以水池和水渠劃分庭院,水緩緩流動,發出輕微的聲音,建筑物大都通透開敞,使景觀蘊含一種深沉、幽雅的氣氛;矩形水池、綠籬、下沉式花圃、道路均按中軸對稱形式分布。幾何對稱式布局、精細的圖案和鮮艷的色彩,形成伊斯蘭景觀的基本特征。
(三)歐洲景觀
古希臘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古希臘的建筑、景觀開歐洲建筑、景觀之先河,直接影響著羅馬、意大利及法國、英國等國的建筑、景觀風格。后來英國吸取了中國山水園的意境,融入造園之中,對歐洲造園也有很大影響。
公元前3世紀,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在雅典建造了歷史上最早的文人園,利用此園對門徒進行講學。公元5世紀,希臘人渡海東游,從波斯學到了西亞的造園藝術,最終發展成了柱廊園。希臘的柱廊園對波斯在造園布局上結合自然的形式進行了改進,而變成噴水池占據中心位置的布局,使自然符合人的意志,成為有秩序的整形園。柱廊園把西亞和歐洲兩個系統的早期庭園形式與造園藝術聯系起來,起到了過渡橋的作用。
古羅馬繼承希臘庭園藝術和亞述林園的布局特點,發展成了山莊景觀。歐洲中世紀時期,封建領主的城堡和教會的修道院中建有庭園。修道院中的園地同建筑相結合,如在教士住宅的柱廊環繞的方庭中種植花卉,在醫院前辟設藥鋪,在食堂廚房前辟設菜圃,此外,還有果園、魚池、游憩的園地等。在今天,歐洲一些國家還保存有這種傳統。
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羅馬、威尼斯等地建造了許多別墅景觀。以別墅為主體,利用意大利的丘陵地形,開辟成整齊的臺地,逐層配置灌木,并修剪成圖案式的植壇,順山勢利用各種水法(流泉、瀑布、噴泉等),外圍是樹木茂密的林園。這種景觀統稱為意大利臺地園。臺地園在地形整理、植物修剪藝術和水法技法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法國繼承和發展了意大利的造園藝術。1638年法國人布阿依索寫成西方最早的景觀專著《論造園藝術》。他認為:“如果不加以條理化和安排整齊,那么,人們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東西都是有缺陷的。”17世紀下半葉,法國造園家勒諾特爾提出要“強迫自然接受勻稱的法則”。他主持設計的凡爾賽宮苑,根據法國這一地區地勢平坦的特點,開辟大片草坪、花壇、河渠,創造了宏偉華麗的景觀風格,被稱為勒諾特爾風格,各國競相效仿。
18世紀歐洲文學藝術領域中興起了浪漫主義運動。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英國開始欣賞純自然之美,重新恢復傳統的草地、樹叢,于是產生了自然風景園。初期的自然風景園對自然美的特點還缺乏完整的認識。18世紀中葉,中國景觀造園藝術傳入英國。18世紀末,英國造園家雷普頓認為自然風景園不應任其自然,而要加工,以充分顯示自然的美而隱藏它的缺陷。他并不完全排斥規則式布局形式,在建筑與庭園相接地帶也使用行列栽植的樹木,并利用當時從美洲、東亞等地引進的花卉豐富景觀色彩,把英國自然風景景觀推進了一步。自17世紀開始,英國把貴族的私園開放為公園。18世紀以后,歐洲其他國家也紛紛效法。
二、外國近、現代景觀
17世紀中葉,歐洲政權把大大小小的宮苑和私園都向公眾開放,并統稱之為公園。這就為19世紀歐洲各大城市產生一批數量可觀的公園打下了基礎。
此后,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城市逐步擴大,人口大量增加,污染日益嚴重。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當政者對城市也進行了某些改善,新辟一些公共綠地并建設公園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然而,在真正意義上進行設計和營造的公園則始于美國紐約的中央公園,1858年,政府通過了由歐姆斯特德和他的助手沃克斯合作設計的公園設計方案,并根據法律在市中心劃定了一塊約340hm2的土地作為公園用地。在市中心保留這樣大的一塊公園用地是基于這樣一種考慮,即將來的城市不斷發展擴大后,公園會被許多高大的城市建筑所包圍。為了使市民能夠享受到大自然和鄉村景色的氣息,在這塊較大面積的公園用地上,可創作出鄉村景色的片段,并可把預想中的建筑實體隱蔽在園界之外。因此,在這種規劃思想的指導下,整個公園的規劃布局以自然式為主,只有中央林蔭道是規則式的。紐約中央公園的建設成就受到了社會的矚目和贊賞,從而影響了世界各國,推動了城市公園的發展。但是,由于各國地理環境、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文化傳統以及科技水平的不同,在公園規劃設計的做法與要求上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