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任務一 中國景觀發展史認知

中國景觀發展主要經歷了萌芽期—形成期—發展、轉折期—成熟期—高潮期—變革、新興期。

一、萌芽期

中國景觀的興建是從商殷時期開始的,當時商朝國勢強大,經濟發展也較快。文化上,甲骨文是商代巨大的成就,文字以象形字為主。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園、囿、圃等字,而從園、囿、圃的活動內容可以看出囿最具有景觀的性質。在商代,帝王、奴隸主盛行狩獵游樂。囿不只是狩獵的娛樂活動,同時也是欣賞自然界動物活動的一種審美場所。因此說,中國景觀萌芽于殷周時期。最初的形式“囿”,是就一定的地域加以設定范圍,讓天然的草木和鳥獸生長繁育,并挖池筑臺,供帝王們狩獵和游樂。

春秋戰國前期出現了思想領域“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儒、道、墨、法、雜家等。繪畫藝術也有相當的發展,開拓了人們的思想領域。當時神仙思想最為流行,其中東海仙山和昆侖山最為神奇,流傳也最廣。東海仙山的神話內容比較豐富,對景觀的影響也比較大。于是模擬東海仙境成為后世帝王苑囿的主要內容。該時期景觀建筑從囿向苑轉變,其從囿向苑發展的建筑標志為“臺苑”。

春秋戰國后期原來單個的狩獵和娛樂的囿、臺發展到城外建苑,苑中筑囿,苑中造臺,成為集田獵、游憩、娛樂于一苑的綜合性游憩場所。作為敬神通天場所的臺,其登高賞景的游憩娛樂功能進一步擴大。苑中筑臺,臺上再造華麗的樓閣,成為當時景觀中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其中以楚國的章華臺、荊臺,吳國的姑蘇臺最為著名。

章華臺位于今湖北武漢以西、沙市以東、監利西北的荊江三角洲上,這里水網交織,湖澤密布,自然風景旖旎。據載楚靈王游荊州后,對其之美念念不忘,并決定營造章華臺。據漢代文人邊讓的《章華臺賦》描寫,這里有甘泉匯聚的池,池中可以蕩舟,有遍植香蘭的高山。山上有瑤臺供瞭望,有館室,有能歌善舞的美女,有酒池肉林。章華臺被后世譽為離宮別苑之冠。經考古發掘,章華臺遺址東西長約2000m,南北寬約1000m。遺址內有若干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夯土臺,許多宮、室、門、闕遺跡清晰可辨。最大的臺長45m,寬30m,分三層。每層臺基上均有殘存的建筑物柱基礎。每次登臨需休息三次,故又稱“三休臺”。章華臺三面為水環抱,為中國古代景觀開鑿大型水體工程的先河。

二、形成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秦王朝封建帝國,開始以空前的規模興建離宮別苑。這些宮室營建活動中也有景觀建設,如《阿房宮賦》中描述的阿房宮“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形空,不霽何虹”。漢代在臺苑的基礎上發展出全新完整的景觀形式——苑,其中分布著宮室建筑。苑中養百獸,供帝王狩獵取樂,保存了囿的傳統。苑中有館、有宮,成為以建筑組群為主體的建筑宮苑。

上林苑本為秦代營建阿房宮的一處大苑囿,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政治、經濟、軍事都很強大,此時大造宮苑,把秦的舊苑上林苑加以擴建,地跨五縣,周圍三百里(1里=500m),“中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三十五”。上林苑東南至藍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傍南山,西至長樣、五柞,北繞黃山,瀕渭水而東,周袤200里。離宮72所,皆容千乘萬騎。苑中養百獸,天子秋冬射獵取之。苑中掘長池引渭水,東西200里,南北20里,池中筑土為蓬萊仙境,開創了我國人工堆土的紀錄。

建章宮是上林苑中最重要的一個宮城,位于漢長安城西城墻外,今三橋北的高堡子、地堡子一帶。其宮殿布局利用有利地形,顯得錯落有致,壯麗無比。建章宮打破了建筑宮苑的格局,在宮中出現了疊山理水的景觀建筑。它在前殿西北開鑿了一個名叫太液池的人工湖,高岸環周,碧波蕩漾,猶如“滄海之湯湯”。池中有瀛洲、蓬萊、方丈三座仙山,以象征東海中的天仙勝境,并用玉石雕鑿“魚龍,奇禽、異獸之屬”,使仙山更具神秘色彩。

三、發展、轉折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景觀屬于景觀史上的發展、轉折期。這一時期是歷史上的一個大動亂時期,是思想、文化、藝術上有重大變化的時期。這些變化引起景觀創作的變革。西晉時已出現山水詩和游記。起初,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只是用山水形式來談玄論道。到了東晉,例如在陶淵明的筆下,自然景物的描繪已是用來抒發內心的情感和志趣。反映在景觀創作中,則追求再現山水,有若自然。南朝地處江南,由于氣候溫和,風景優美,山水園別具一格。這個時期的景觀因挖池構山而有山有水,結合地形進行植物造景,因景而設景觀建筑。北朝對于植物、建筑的布局也發生了變化。如北魏官吏茹皓營華林園,“經構樓館,列于上下。樹草栽木,頗有野致”。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南北朝時期景觀形式和內容的轉變。景觀形式從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轉到用寫實手法再現山水;景觀植物由欣賞奇花異木轉到種草栽樹,追求野致;景觀建筑不再徘徊連屬,而是結合山水,列于上下,點綴成景。南北朝時期景觀是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結合組成山水園。該時期的景觀可稱作自然(主義)山水園或寫意山水園。

華林園原稱為芳林園,后因避齊王曹芳之諱而改名華林園。《魏略》載,景初元年(237年),曹魏明帝在東漢舊苑基礎上重新建華林園。起土山于華林園西北,使公卿群僚皆負土成山,樹松林雜木芳草于其上,捕山禽野獸置其中。園的西北面以各色文石堆筑為土石山——景陽山,山上廣種松竹。東南面的池可能就是東漢天淵池的擴大,引來水繞過主要殿堂之前而形成完整的體系,創設各種水景,提供舟行游覽之便,這樣的人為地貌基礎顯然已有全面縮移大自然山水景觀的意圖。流水與禽鳥雕刻小品結合與機樞而做成各式小戲,建高臺“凌云臺”以及多層的樓閣,養山禽雜獸,殿宇森列并有足夠的場地進行上千人的活動,甚至表演“魚龍漫延”的雜技。另外,“曲水流觴”的園景設計開始出現在景觀中,為后世景觀效法。

佛寺叢林和游覽勝地開始出現。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廣建佛寺。佛寺建筑可用宮殿形式,宏偉壯麗并附有庭園。尤其是不少貴族官僚以舍宅為寺,原有宅院成為寺廟的景觀部分。很多寺廟建于郊外,或選山水勝地進行營建。這些寺廟不僅是信徒朝拜進香的勝地,而且逐步成為風景游覽的勝區。五臺山、峨眉山的佛寺、道觀選址最具特色。此外,一些風景優美的勝區,逐漸有了山居、別業、莊園和聚徒講學的精舍。這樣,自然風景中就滲入了人文景觀,逐步發展成為今天具有中國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五臺山位于山西五臺縣東北角,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臺,故名五臺山。五臺各有其名,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斗峰,中臺翠巖峰。山中氣候寒冷,每年四月解凍,九月積雪,臺頂堅冰累年,盛夏氣候涼爽,故又名清涼山。山上長滿松柏和松櫟、樺等混交林,清泉長流,鳥獸來往頻繁,充滿天然野趣。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因山勢“如螓首峨眉,細而長,美而艷”,故名峨眉山。整個山脈峰巒起伏,重巖疊翠,氣勢磅礴,雄秀幽奇。山麓至峰頂五十多千米,石徑盤旋,直上云霄。山深林幽,野趣橫生。

四、成熟期

中國景觀在隋、唐時期達到成熟,該時期的景觀主要有:隋代山水建筑宮苑;唐代宮苑和游樂地;唐代自然景觀式別業山居;唐、宋寫意山水園;北宋山水宮苑。

1.隋代山水建筑宮苑

隋煬帝楊廣即位后,在洛陽大力營建宮殿苑囿。別苑中以西苑最著名,西苑的風格明顯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園的影響,采取了以湖、渠水系為主體,將宮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的方式。這是中國景觀從建筑宮苑演變到山水建筑宮苑的轉折點。

2.唐代宮苑和游樂地

唐代國力強盛,長安城宮苑壯麗。大明宮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萊山獨踞,池周建回廊400多間。興慶宮以龍池為中心,圍有多組院落。大內三苑以西苑為最優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連環。

大明宮初是唐太宗為其父高祖李淵專修的“清暑”行宮,而后成為唐王朝的主要朝會之地。“大明宮在禁苑東南,西接宮城之東北隅”。《唐兩京城坊考》記其南北五里,東西三里,為長安在大內中規模最大的一組宮殿群。大明宮其平面布局相對對稱,建筑物錯落有致,較顯靈活變化。但從大的方面仍采用“前朝后寢”的傳統建筑設計思想。《唐兩京城坊考》載,大明宮中有26門、40殿、7閣、10院及樓臺堂觀池亭等,各種建筑百余處,是長安規模最大、建筑物最多的宮殿建筑群。其東內苑綠化以梧桐和垂柳為主,桃李為輔,所謂“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落葉時”。太液池是大明宮的主要景觀建筑之一。它位于大明宮北面的中部,在龍首原北坡的平地低洼處,池周建有回廊百間,使其綠水彌漫,殿廊相連。池中筑有蓬萊山,山上遍種花木,猶以桃李繁盛,湖光山色。太液池碧波蕩漾,成為宮苑中的景觀風景區。大明宮之大,建筑之多,景觀之勝,得到不少文人雅士的贊嘆歌詠。

3.唐代自然景觀式別業山居

盛唐時期,中國山水畫已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即興寫情的畫風。景觀方面也開始有體現山水之情的創作。盛唐詩人、畫家王維在藍田縣天然勝區,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點綴,經營了輞川別業,形成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詩情畫意的自然景觀。中唐詩人白居易游廬山,見香爐峰下云山泉石勝絕,因置草堂,建筑樸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繡谷花(映山紅),夏有石門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四時佳景,收之不盡。這些景觀創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式別業山居,是在充分認識自然美的基礎上,運用藝術和技術手段來造景、借景而構成優美的景觀境域。

4.唐、宋寫意山水園

從《洛陽名園記》一書中可知唐、宋宅園大都是在面積不大的宅旁地里,因高就低,掇山理水,表現山壑溪流之勝。點景起亭,覽勝筑臺,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巧得自然之趣。這種根據造園者對山水的藝術認識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現山水真情和詩情畫意的園,稱為寫意山水園。

5.北宋山水宮苑

北宋時建筑技術和繪畫都有發展,出版了《營造法式》。政和七年,宋徽宗趙佶始筑萬歲山,后更名為艮岳,崗連阜屬,西延平夷之嶺,有瀑布、溪澗、池沼形成的水系。在這樣一個山水兼勝的境域中,樹木花草群植成景,亭臺樓閣因勢布列。這種全景式的表現山水、植物和建筑之勝的景觀,就是山水宮苑。

五、高潮期

元、明、清時期,景觀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出現了許多著名景觀。三代都建都北京,完成了西苑三海(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建設,達到景觀建設的高潮期。

當時京城西郊的“三山五園”名聞天下,所謂“三山五園”是指萬壽山、香山、玉泉山和圓明園、暢春園、靜宜園(今頤和園)、靜明園(玉泉山)、清漪園(香山)。

元、明、清是我國景觀藝術的集成時期。元、明、清景觀繼承了傳統的造園手法并形成了具有地方風格的景觀特色。北方以北京為中心的皇家景觀,多與離宮結合建于郊外,少數建在城內,或在山水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或是人工開鑿興建,建筑宏偉渾厚,色彩豐富,豪華富麗。南方蘇州、揚州、杭州、南京等地的私家景觀,如蘇州拙政園,多與住宅相連,在不大的面積內追求空間藝術變化,風格素雅精巧,因勢隨形創造出了“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景觀效果。

元、明、清時期造園理論也有了重大發展,其中比較系統的造園著作就是明末計成的《園冶》。書中提到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相地合宜,造園得體”等主張和造園手法,為我國造園藝術提供了珍貴的理論基礎。

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段時期,中國景觀發生的變化是空前的。景觀為公眾服務的思想、把景觀作為一門科學的思想得到了發展。辛亥革命后,北京的皇家園囿和壇廟陸續開放為公園,供公眾參觀。許多城市也陸續興建公園,如廣州的中央公園、重慶中央公園、南京的中山陵等新景觀。到抗日戰爭前夕,在全國已經建有數百座公園。抗日戰爭爆發直至1949年,各地的景觀建設基本上處于停頓狀態。

六、變革、新興期

這一時期的景觀主要是指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營建、改建和整理的城市公園。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城市景觀綠化建設事業,把它視為現代文明城市的標志。50多年來城市景觀綠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截至1959年全國的綠地面積達128000hm2。但是由于認識上的原因,在發展的過程中也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國把景觀綠化事業提高到兩個文明建設的高度來抓,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景觀綠化事業恢復到了應有的地位,展現出了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城市公園建設正向縱深發展,新公園的建設和公園景區、景點的改造、充實、提高同步進行,小園和園中園的建設得到重視,出現了一批優秀景觀作品,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如北京的雙秀園、雕塑公園、陶然亭公園中的華夏名亭園、紫竹院公園,上海的大觀園,南京的藥物園,洛陽的牡丹園等,都取得很大成功。在公園建設中,以植物為主造園越來越受到重視,用植物的多彩多姿塑造優美的植物景觀,體現了生態、審美、游覽、休息等多種功能。

陶然亭公園占地59萬平方米,由東湖、西湖、南湖和沿岸7座小山組成,其中水面約占三分之一。園中有一園中園,名為華夏名亭園。陶然亭公園山清水秀,花紅柳綠,湖光山色,小橋流水,游艇蕩漾,陶然心醉。

上海大觀園建成于1988年,景區占地面積1500畝(1畝=666.67m2),另有內河水面300余畝。西部是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的意境,運用中國傳統景觀藝術手法建造的大型仿古景觀“大觀園”,建筑面積8000m2,有大觀樓(省親別墅)、怡紅院、瀟湘館等40余處大小景點,兼具江南景觀精致秀麗與北方皇苑宏偉壯觀的風格氣派。

大觀園東部的“梅塢春濃”“柳堤春曉”“金雪飄香”“群芳爭艷”等景點植有花木三十四萬株,景區處處綠樹成蔭,繁花似錦。

總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景觀綠化事業得到蓬勃發展,成果豐盛。根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和《城鄉建設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我國城市綠地面積從2006年的132.12萬公頃增長至2015年的266.96萬公頃,增長了102.0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從2006年的35.11%提高到2015年的40.12%,增長了5個百分點。我國城市園林綠地面積不斷上升,公共園林綠化投資額不斷增加,為市政園林工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忠市| 家居| 三亚市| 广水市| 建水县| 黔西县| 安乡县| 苍南县| 化德县| 怀仁县| 德江县| 隆昌县| 巩义市| 武清区| 叙永县| 金门县| 墨江| 锦屏县| 桦川县| 秦安县| 南康市| 吴堡县| 罗山县| 亳州市| 双桥区| 闻喜县| 璧山县| 肥乡县| 宁远县| 伊通| 依安县| 南江县| 唐山市| 佛教| 岳西县| 东安县| 龙川县| 阳江市| 临泉县| 萍乡市| 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