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明羊病診斷與防治原色圖譜(第二版)
- 馬玉忠主編
- 905字
- 2020-05-20 14:20:37
二、巴氏桿菌病
羊巴氏桿菌病又稱羊出血性敗血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以敗血癥和肺炎為特征的一種疾病。
【病原】
多殺性巴氏桿菌是兩端鈍圓、中央微凸的革蘭氏陰性短桿菌,一般存在于病羊的血液、內臟器官、淋巴結內。該菌對干燥、熱和陽光敏感,用一般消毒劑在數分鐘內可將其殺死。
【流行特點】
綿羊多發于幼齡羊,山羊不易感染。病羊和帶菌羊是此病的傳染源。病原隨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體外,經呼吸道、消化道及損傷的皮膚而感染。本病的發生無明顯季節性,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當飼養環境不佳、氣候劇變、長途運輸等使機體抵抗力降低,易使羊只發病。
【癥狀】
(1)最急性型 多見于哺乳羔羊,突然發病,出現寒戰、呼吸困難等癥狀,常于數分鐘至數小時內死亡。
(2)急性型病羊精神沉郁,體溫升高到41~42℃,咳嗽,鼻孔出血,有時混有黏液。初期便秘,后期腹瀉,有時糞便全部變為血水。病羊常在嚴重腹瀉后虛脫而死,病程2~5天。
(3)慢性型病羊消瘦,不思飲食,流膿性鼻液,咳嗽,呼吸困難。有時頸部和胸下部發生水腫。角膜炎,腹瀉。臨死前極度衰弱,體溫下降。病程可達3周。
掃二維碼觀看羊巴氏桿菌病的表現。
【病理變化】
皮下有液體浸潤和點狀出血;胃腸道黏膜水腫、潰瘍和彌漫性出血(圖1-2-1、圖1-2-2);胸腔內有黃色滲出物;肺淤血、水腫、出血(圖1-2-3),常見纖維素性胸膜肺炎;肝臟腫脹、淤血;心包積液,主要是黃色的混濁液體。

圖1-2-1 腸黏膜出血

圖1-2-2 皺胃出血

圖1-2-3 肺淤血、水腫、出血
【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可進行初步診斷,確診要進行實驗室鑒定。采取病死羊的肺、肝、脾及胸腔液,制成涂片,用堿性美藍染液或瑞氏染液染色后鏡檢,能夠看到細小桿狀菌體,且兩極著色非常明顯,從而確診該病。
【防治】
(1)預防發現病羊后要立即進行隔離,將被污染的墊料、墊草清除干凈,并對病羊污染的圈舍、運動場及各種用具進行徹底消毒。必要時用高免血清或菌苗作緊急免疫接種。
(2)治療使用最敏感的藥物控制原發病。氯霉素、慶大霉素、四環素以及磺胺類藥物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氯霉素按每千克體重10~30毫克,或慶大霉素按每千克體重1000~1500單位,或20%磺胺嘧啶鈉5~10毫升,均肌內注射,每日2次,直到體溫下降,食欲恢復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