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養鴨業現狀和發展趨勢

第一節 我國養鴨業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畜牧業現代化和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據國家水禽產業體系統計,2017年我國肉鴨出欄量為31億只,鴨肉產量709.5萬噸,其中肉鴨鴨肉產量685.1萬噸,蛋鴨鴨肉產量24.4萬噸;鴨肉占禽肉比例30.51%,鴨肉、鴨蛋、鴨絨等產品年總產值高達1000億元。據FAO不完全統計,我國年肉鴨出欄量維持在30億只左右,蛋鴨存欄量為3億多只,鴨養殖量占全球的74.2%,高居世界首位。養鴨業已逐漸成為我國的特色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一、我國養鴨業的發展優勢

1. 鴨品種資源豐富

我國是世界上鴨品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生態條件各異的環境形成許多特色的地方優良的鴨品種,其中有36個地方品種鴨被《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家禽志》收錄,這些遺傳資源是珍貴的生物種質資源,是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培育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我國乃至世界畜牧業的發展具有較大影響。國家水禽種質資源基因庫于2006年在江蘇泰州建成并運行,對我國水禽品種保種、育種和開發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通過長期培育以及近年來的不斷引進,目前我國擁有幾十種優良鴨品種,其中肉用型品種主要有北京鴨、櫻桃谷鴨、楓葉鴨、狄高鴨、番鴨、天府肉鴨等,蛋用型主要有紹興鴨、金定鴨、連城白鴨等,肉蛋兼用型主要有高郵鴨、建昌鴨、巢湖鴨、桂西鴨等。近年來,多個研究院所和企業等相繼培育出一些專門化的品種和配套系。一些地方品種保種單位和科研院所共同聯合,開展了品種選育和品系純化工作,主要集中在飼料轉化效率、生長發育速度、體形外貌、繁殖性能、瘦肉率等方面的標準化選育。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選育出Z型北京鴨配套系,專門化生產高飼料轉化效率與瘦肉率、低皮脂率、肉質好、抗病力強的商品鴨,適應了消費市場需求,打破了肉鴨品種國外壟斷的局面。蘇郵1號、國紹1號等蛋鴨配套系的選育和改良,填補了我國蛋鴨新品種(配套系)培育的空白,并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品種審定。兩個品種蛋鴨的飼養量占全國蛋鴨飼養量的一半以上,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此外,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模型指導和完善當前鴨的良種選育工作也逐漸開展,獲得了與抗病性、肌肉形成、脂肪沉積等方面相關的一系列關鍵基因。

2. 飼養方式多樣化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氣候差異顯著,消費習慣不一,造成了南方鴨、北方鴨的多種養殖模式共存的局面,長江流域地區則兼有南方水養和北方旱養的模式。東南沿海地區以養殖麻鴨、番鴨和半番鴨為主,麻鴨常采用鴨-魚混養、稻-鴨共作、水面養鴨的養殖模式,番鴨和半番鴨多采用地面平養、高床架養和籠養的養殖模式。北方地區以養殖白羽肉鴨為主,種鴨對生產環境和飼養管理要求較高,多采用厚墊料或發酵床飼養模式;根據地區經濟水平和養殖理念不同,商品肉鴨在欠發達地區多采用粗放型飼養模式,如塑料大棚、上網下床等;經濟較發達地區多建設標準化鴨舍,利用發酵床、多層籠養等環境友好型飼養模式。隨著養鴨業集約化程度的提高,為建設節約型社會,必須淘汰落后的飼養模式,發展綠色生態、環境友好型的養鴨模式。

3. 養殖規模區域格局化

我國鴨的飼養區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南沿海、長江中下游地區等省市。這些地區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富饒、水資源豐富,適合養鴨業發展。據統計,山東、四川、安徽、江蘇、福建、湖北、河南、江西、河北等省份的鴨飼養量占全國的80%以上,其中僅山東省快大型肉鴨的年出欄量達13億只以上,福建省是番鴨和半番鴨的主產區,浙江、福建和湖北是我國蛋鴨生產、加工的主產區。

4. 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

近年來,養鴨業競爭異常激烈,由于生產成本、市場風險和養殖效益等因素,落后的中小型企業逐漸被淘汰,形成了幾十個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龍頭企業,如新希望六和集團、益客集團、華英集團、安徽強英鴨業、廣西桂柳牧業、北京金星鴨業、南京桂花鴨和廣東溫氏等。龍頭企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集約化、產業化進程,提升了各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對調整農村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5. 企業經營模式多元化

為了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適應我國畜牧業綠色發展趨勢,要研究成本控制、管理優化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等可以提高經濟效益的多個環節。企業多以“公司+農戶”形式進行生產經營,此外還有“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方式。企業與農民之間以協議的形式進行養殖承包,提供先進的飼養管理、飼料、鴨苗等,改變過去管理粗放、藥物濫用的現象,形成科學、有序的生產經營模式。為了實現生態型、高效性、低碳型、循環型的現代化養鴨業,龍頭企業積極探索“農牧業縱橫一體化”的經營模式。“肉鴨—沼氣—水產養殖—有機蔬菜”“稻鴨共養”“肉鴨—肥料—果樹”等種養結合的模式,有利于資源循環和節約利用;提高農牧產品的價值,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低碳減排,解決了畜禽糞污對環境的影響。通過提高農牧業的科技含量,實現了農業增收方式的轉變。

6. 疫病防控技術保障

鴨病防治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針對當前鴨病的流行情況,國內學者開展了坦布蘇病毒、呼腸孤病毒、鴨瘟、鴨病毒性肝炎、禽流感、新城疫、鴨短喙侏儒綜合征、傳染性漿膜炎、大腸桿菌病等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防制措施不斷完善。隨著養鴨規模化程度的不斷發展,對疾病的防治越來越受到重視。

7. 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國內有30多所農業大學、100多所大中專職業院校,每年為國家培養大批畜牧獸醫專業人才,為養鴨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從事鴨業生產的企業不斷從有關學校、科研單位引進專業人才,定期邀請專家組織技術人員培訓班,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模式,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國家及多個省份農業主管部門組織成立了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將生產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緊密結合,逐步構建了上下貫通的產學研相結合的體系,真正實現農科教大聯合、產學研大協作,同時廣泛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形成人才工作的強大合力,切實夯實現代農業建設的人才基礎。通過近十年的努力,已經打造出一支集保種育種、飼料與營養、疫病防制、環境控制、食品加工、羽絨制品、產業經濟、生產經營等鴨產業化經營各方面科技人才隊伍,為養鴨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8. 加工產業鏈延伸和完善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鴨產品消費國,除少量鴨以活禽上市以外,大部分經屠宰加工后進入消費市場。為了提高經濟效益,龍頭企業紛紛對鴨產品進行精深加工及調料品、熟制產品的開發,并成功推出了系列產品。湖北周黑鴨集團研制的鴨產品休閑鹵制品,上市后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其系列產品暢銷湖北,輻射全國;湖北神丹公司以市場為導向,將“健康蛋”概念引入中國,開發了碘蛋、鋅蛋等系列,打造了蛋品專家形象。華英集團開發了常規的凍品、調理和休閑系列產品,也進行了出口標準的鴨胸制品和羽絨產品的開發生產,獲得了“世界鴨王”的美譽。吉林正方農牧進行了鴨肥肝填飼技術和深加工工藝研究,優質的鴨肥肝產品獲得消費者青睞。對鴨產業鏈的延伸和完善,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優化了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點,積極推進了產品的轉型升級。

9. 信息化建設初見成效

近年來,我國水禽業信息化建設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在生產經營、生態監測預警、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信息化建設中均有所突破。中國畜牧業信息網、國家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管理系統等網站的建設,為生產經營者提供了優質鴨地方品種、引入品種、培育品種、種禽場等信息。一些龍頭企業及大型養殖場對于生產經營信息十分重視,配備有專門的數據采集員、數據分析師,直接為生產經營決策提供參考。此外,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市場信息交流平臺、專家人才信息庫和信息服務體系逐漸構建,有助于對養鴨業數據進行有效的挖掘和分析,對整個行業發展做出比較科學準確的預測。為推進我國畜牧業信息化轉型升級,加快我國畜牧業信息化建設的規范化、科學化提供參考。

二、我國養鴨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不足

1. 良種繁育體系不能滿足產業化生產

我國的肉鴨品種系列包括北京鴨、番鴨和多個肉蛋兼用型品種。以北京鴨為親本的培育品種包括Z型北京鴨、櫻桃谷鴨、楓葉鴨等,雖然其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和瘦肉率等生產性能指標優良,沉積脂肪能力強、胸腿肉率低、皮脂率高,過肥,適宜制作烤鴨或分割鴨,但是不適宜制作醬鴨、板鴨等。體重在2~2.5千克的優質中型肉鴨在我國肉鴨市場上具有廣闊的前景。隨著養鴨業的快速發展,飼養密度過大,疾病發生和流行日益嚴重,因此,培育肉質優良、抗病力強的肉鴨品系十分重要。我國的蛋鴨品種資源豐富,繁殖性能高。如紹興鴨500日齡的產蛋量能夠達到330枚,金定鴨能達到280枚。但是,這些品種鴨性成熟晚、飼料轉化效率低、抗病力弱。我國蛋鴨市場更需要育成期短、性成熟早、產蛋量高、飼料消耗少、抗病力強的蛋鴨新品系。我國其他蛋鴨品種的品種選育、品系選育和配套系雜交利用缺乏系統研究,個體生產性能差異大,遺傳穩定性較差,遺傳潛力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青殼蛋鴨品種選育、早熟高產抗逆蛋鴨新品系(種)選育及其健康養殖技術研究工作將促進我國蛋鴨業快速發展。此外,由于鵝的育肥技術較鴨的育肥技術復雜而繁殖力又比鴨低得多,當前世界上肥肝生產以鴨肥肝為主導,因此,穩定生產高質量鴨肥肝的半番鴨繁育體系十分重要。父母代番鴨品種飼養數代后生產性能下降,需再次引進,因此,選育高產優質專門化番鴨品系是鴨肥肝生產的關鍵。

2. 飼養管理技術落后

雖然我國養鴨業不斷發展,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但我國養鴨仍然以粗放型飼養方式為主,主要采用成本低的開放式大棚生產模式,飼養條件落后,飼養環境惡劣,肉鴨大棚分散飼養量占全國總飼養量的60%左右。蛋鴨以傳統的水面放牧和半放牧為主,疾病交叉感染嚴重,藥物使用頻繁,產品衛生得不到保障。不注重日常管理,如進出鴨舍沒有任何消毒措施;養殖人員互串鴨舍現象普遍;糞便清理不及時,空舍期鴨舍和飼用器具等不消毒,直接進行雛鴨育雛;育雛時溫度、濕度和通風換氣控制不佳等,造成育雛期鴨苗生長緩慢,死淘率增加,影響了鴨的生產性能。有些養殖場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通過增加飼養密度等方式提高放養量,結果導致生長速度緩慢,體質瘦弱,死淘率增加,得不償失。

3. 飼料營養與產品安全體系不健全

我國加強了對肉鴨、蛋鴨生理生化、營養、飼養及飼料配制技術的研究,但尚欠深入;我國已制定了北京鴨飼養標準,但尚未制定蛋鴨的飼養標準;飼料配制缺乏科學依據,資源浪費嚴重。國內企業配制水禽日糧僅參考美國NRC1994年制定的家禽營養需要量標準或依據經驗配制。但是美國NRC推薦的鴨飼養標準數據來源于雞飼養標準,誤差較大,不適用于鴨實際生產。因此,亟須深入研究蛋鴨的營養需求和飼料配比。飼養動物是人類肉食的主要來源,飼料安全性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我國雖然已經制定了相關的標準、飼養技術規范和獸醫防疫準則等,但仍需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有關標準和法規,并嚴格執行,確保食品安全,讓消費者放心。

4. 疫病防控意識和技術落后

疫病對我國養鴨業的危害十分嚴重,嚴重制約著養鴨業的健康發展。一方面疫病威脅家禽健康、影響生產性能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另一方面帶來食品安全隱患,威脅人類健康。與雞相比,鴨的抗病能力較強,鴨的飼養方式較為粗放,不利于鴨疫病的預防與控制。我國養鴨從業者的疫病防控意識薄弱,養殖過程中存在僥幸心理,“重治輕防”問題比較突出,陷入疫病防控的誤區。動物患病或病死后,不按照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隨意丟棄和掩埋的陋習仍然存在,一方面造成疫病的擴散,為疫病的流行埋下隱患;另一方面也污染土壤、河流等環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目前我國水禽用疫苗與豬、雞用疫苗相比,種類不全,覆蓋面窄,不能滿足當前水禽規模化生產需求。養鴨產業中不斷有新病出現和老病新發現象,如鴨呼腸孤病毒引起北京鴨脾壞死,坦布蘇病毒造成蛋(種)鴨產蛋嚴重下降,鵝細小病毒引發多品種商品鴨短喙侏儒綜合征等,多種病原混合感染情況加劇,加大了養鴨業的疫病防控難度。我國養鴨業每年因疫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億元。此外,因疫病造成的生產性能下降、獸醫衛生開支加大、產品質量下降及其他經濟損失難以估量。因此,需要建立科學的家禽疾病防控體系,樹立以“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為了阻斷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的侵入,應在科學免疫的基礎上,提高鴨的生活環境質量、衛生水平、飼料品質和飲水安全;加強對設施、工具的清潔和消毒;及時無害化處理糞便、墊料和廢棄物。

5. 環境污染狀況嚴重

當前我國養鴨業仍以粗放型飼養為主,由于糞污處理不當等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制約著養鴨業的綠色健康發展。養鴨場對環境的污染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糞尿污染是鴨場污染最嚴重的環節,鴨場廢棄物以鴨糞數量最多,其主要污染成分包括糞渣、胺類、尿酸、尿素、亞硝酸鹽等,還含有一些病原微生物和動物機體代謝的有害物質,對鴨場周邊的土壤、水域,甚至地下水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生產和生活污水也對鴨場及周邊環境污染嚴重,如清洗禽舍、飼喂工具等污水,職工盥洗、飲食等生活污水,這些污水往往與糞尿混合排放,對養鴨場和周圍環境污染加劇。鴨舍及周邊地區空氣質量較差,主要由于糞尿中的硫化物、氨氣等有害氣體和鍋爐燃煤、雛鴨絨毛和鴨群運動產生的灰塵等細微顆粒等的污染。此外,患病或病死鴨的處理不當會變成重要的傳染源,威脅鴨場的正常生產;畜禽糞便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卵及滋生的大量蚊蠅,使環境中的病原種類增多,導致人畜共患病發生概率增大;養殖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抗菌藥物大部分隨著代謝排出體外,污染土壤、魚塘等,導致蔬菜、水果、糧食、飼料等食物鏈污染,也可能誘發超級細菌的產生,引發公共衛生安全隱患。

6. 專業人才隊伍仍需壯大

我國不斷加強育種、孵化、養殖和深加工等鴨產業各環節的人才隊伍建設,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著養鴨業的現代產業化發展。從業者文化水平偏低,據不完全統計,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從業者占一半以上,受過畜牧獸醫專業教育的人才不足20%。多數從業者是依靠養殖經驗、科技書籍、示范請教等學習方式,掌握的知識有限,對養鴨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很難解決。年齡結構不合理,50歲以上的養殖人員占50%左右,平均年齡偏大,人才隊伍斷層現象明顯。在育種和疾病防控方面,仍然是以各單位的博士和碩士人員隊伍為主,一線普遍缺乏高水平技術人才,建立多種人才聘用方案,將科研與生產更加緊密結合起來,達到人盡其用,提高養鴨業的科技含量,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7. 生產和市場信息系統不夠健全

現階段,我國農業信息化已經融入農業產業各個領域中,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我國水禽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剛剛起步,行業統計數據匱乏,水禽企業難于獲取市場預警信息,缺少科學客觀的數據作為支持,不能及時、準確判斷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和市場風險,行業又缺乏市場準入機制,進出市場隨意性非常大,導致市場行情大起大落,增加了企業經營風險。信息化、電子信息網絡的應用實現了水禽產品網上交易、直接配送,使生產加工廠家與消費者直接對接,減少了產品營銷的中間環節,降低了交易成本,使產品賣得更遠、更好,代表了營銷、消費和貿易服務發展的新潮流。探索線上線下一體化模式,開展“互聯網 +”水禽養殖加工銷售,推廣網絡平臺已成為水禽企業發展的新趨勢。為了保障食品安全,企業自身也要加強信息化建設。一些大型企業開始自建生產基地,建立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在產品生產和市場供應的整個過程中對產品各種相關信息進行記錄并存儲,以便在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時能夠快速準確地查詢到出問題的原料或加工、運輸環節,必要時進行產品召回,實施有針對性的懲罰措施,由此來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因此,建設養鴨行業信息體系,注重業內信息的收集與交流,為用戶提供信息交流的平臺,增強宏觀調控和規劃的準確性,是當前養鴨業需要解決的要務。

8. 融資困難和抗風險能力低

我國畜牧業發展進入了關鍵轉型期,淘汰落后產能,擴大生產經營規模,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安全,進行生態養殖模式探索等,所有企業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整體下滑,畜牧養殖業起伏較大,金融機構對畜禽養殖企業的貸款更加謹慎,貸款門檻高、額度小、周期短、融資難已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瓶頸。畜牧產業受市場波動、疾病等因素影響,自身抗風險能力弱,效益比較低,市場主體投資熱情不高;因抵押物門檻高,貸款融資十分困難;而民間借貸成本之高,也打擊了水禽企業進一步擴張的積極性。大型龍頭企業積極上市,通過發行股票等方式進行融資,一方面解決了企業融資瓶頸,更重要的是引進了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先進的技術和經營理念,企業實現了裂變式發展。疾病和市場波動是導致養鴨業風險存在的兩個重要因素,提高疾病防控意識,開發和拓展產品市場,是降低養殖風險的有效手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市| 灵寿县| 潞西市| 越西县| 锡林郭勒盟| 那曲县| 洛南县| 图片| 凤翔县| 毕节市| 眉山市| 新化县| 灌阳县| 重庆市| 柘荣县| 滁州市| 阜新市| 民和| 黄冈市| 临江市| 丰原市| 剑阁县| 塔河县| 浪卡子县| 驻马店市| 徐水县| 寿宁县| 潼关县| 诸暨市| 墨玉县| 金华市| 桐柏县| 卢龙县| 梅河口市| 三穗县| 汾阳市| 宁化县| 汉川市| 庄浪县| 宁夏| 昌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