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臺明的設計

中國古建筑都是建在臺基之上。建筑物的下部高出地面的承臺稱為臺明。有承托建筑物和防水隔潮的功能,其長、寬、高除實際功能作用要求外,在封建社會也具有等級制度的特征。

一、臺明的分類

臺明按其建筑物大小及檔次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一)普通形式

單體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長方形,是普通房屋建筑臺基的通用形式。在有特殊用途的情況下,也采取方形、八角形、圓形等,如圖2-5所示。

圖2-5 普通形式

園林中觀賞用的建筑,則可以采取扇形、十字形、套環形等平面,如圖2-6所示。

圖2-6 園林中常用形式

(二)高級形式

高級形式包括須彌座形臺明、帶勾欄的臺明和復合型臺明等。

(1)須彌座形式的臺明 須彌座形式的臺明是宮殿、壇廟建筑臺基的常見形式。其形式有帶雕刻或素面(不帶雕刻)的、帶角柱或不帶角柱,常見的須彌座形式和須彌座的變體形式如圖2-7所示。

圖2-7 須彌座種類

(2)帶勾欄的臺明 帶勾欄的臺明是普通臺明或須彌座式臺明與勾欄形式的結合型,在這兩者中,以須彌座臺明加勾欄形式居多。其勾欄部分以石制的欄板柱子形式較多見,但也可用磚墻代替,又尤以花磚墻做法為多。宮殿建筑的花磚墻多用琉璃磚擺成。帶勾欄的臺明多用于宮殿或壇廟建筑。

(3)復合型臺明 復合型臺明即上述三種臺明的重疊復合型,可用于較重要的宮殿、壇廟建筑。這類臺明的組合形式有雙層或三層須彌座、雙層普通臺明、帶勾欄的臺明與不帶勾欄的臺明的組合等。如圖2-8所示。

圖2-8 復合型臺明

二、臺明的組成

(一)普通形式臺明

在臺基露出地面部分,緊貼地面鋪層石板,其上皮高出地面稱為土襯石,寬出上面臺明部分稱為金邊。臺明四個轉角處放置角柱石(埋頭石),角柱石之間安放陡板石或磚砌作為包外砌體,形成臺幫,在其上安置長條形階條石(也稱階沿石、壓面石,宋代稱壓闌石),于階條石之間,臺明上面墁磚、石等作為臺面地坪,在臺明前后或單面中間部分安置臺階為踏跺,如圖2-9所示。

圖2-9 臺明

常見的普通臺明見圖2-10。

圖2-10 普通臺明

(二)高級別形式臺明

須彌座形式臺明主要由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和上枋組成,如圖2-11所示。在須彌座臺明前后或單面中間部分安置御路或兩邊設置踏跺。

圖2-11 臺明的高級形式

三、臺明的尺度

臺明的尺度包括平面尺寸和立面尺寸,要根據面寬和進深的尺寸確定以后再加山出和下檐出,才能確定平面尺寸,高度要依據柱高來確定等。

(一)平面尺寸

中國古建筑的平面以長方形為最普遍,一座長方形建筑,在平面上都有兩種尺度,即它的寬與深。其中長邊為寬,短邊為深,如一棟三間北房,它的東西方向為寬,南北方向為深。單體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單元——“間”組成的。每四根柱子圍成一間,一間的寬為“面寬”,又稱“面闊”,深為“進深”。若干個單間面寬之和組成一棟建筑的總面寬,稱為“通面寬”;若干個單間的進深則組成一座單體建筑的通進深。面寬與進深按古建筑的做法分又為大式和小式。

1.面寬的確定

大式面寬在《工程做法則例》中有規定,《工程做法則例》對23種大式建筑、4種小式建筑的尺度都做了具體描述。其中卷一對九檁廡殿規定如下:“凡面闊、進深以斗科攢數而定,每攢以口數十一份定寬。如斗口二寸五分,以科中分算,得斗科每攢寬二尺七寸五分。如面闊用平身斗科六攢,加兩邊柱頭科半攢,共斗科七攢,得面闊一丈九尺二寸五分”。即指,九檁廡殿的橫向寬度和縱向深度,按斗栱組數而定,每一組斗栱間寬按11口份(斗口),若采用斗口2.5寸(八等材),以斗栱中心線間距計算,每組斗栱間距=2.5寸×11斗口=27.5寸=2尺7寸5分(2.75尺×32cm=88cm)。若房間寬用六組平身科斗栱,加兩邊柱頭科斗栱外側半寬,共為七組斗栱,則房間寬=7組×27.5寸=192.5寸=1丈9尺2寸5分(19.25尺×32cm=616cm)。面寬與進深平面圖如圖2-12所示。

圖2-12 面寬與進深平面圖

“次間收分一攢,得面闊一丈六尺五寸。梢間同,或再收一攢,臨期酌定。”這是最常用的確定面闊的方法。有時也要反算,即已事先確定面闊,或者已事先確定了一幢建筑的總面闊和開間數,反過來求斗栱斗口的大小。這種情況在做仿古建筑設計時經常遇到。遇到這種情況時,通常要掌握這樣幾個原則:①必須保證明間斗栱為偶數(即空當坐中);②次梢間可遞減一攢或為明間寬的8/10;③斗栱攢當大小應以斗口為率,如果攢當略大于或略小于1斗口時,可以將橫栱的長度適當加長或縮短(使栱子長度與從《工程做法則例》規定的6.2斗口、7.2斗口、9.2斗口略有出入),以進行調整;④斗口大小可按清式規定的等級,取其中一級(如二寸半、三寸),也可按實際情況確定斗口的大小(如5cm、6cm、7cm等)。

以上是大式做法,權衡尺寸主要是以斗口為率,而小式做法則以柱徑為依據。其做法為:如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七檁或六檁小式,明間面寬與柱高的比例為10∶8,即通常所謂面寬一丈,柱高八尺。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凡檐柱以面闊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應為百分之七——著者)定徑寸。如面闊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徑七寸七分。”五檁、四檁小式建筑,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根據這些規定,就可以進行推算,已知面寬可以求出柱高,已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徑;相反,已知柱高或柱徑,也可以推算出面闊。

這里的面寬主要指明間的面寬,它的確定還要綜合考慮其他許多方面的因素,既要考慮實際需要(即所謂適用的原則),又要考慮實際可能(如木材的長短、徑寸等因素),并要受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間面寬的確定還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縛,在考慮面寬時必須使門口尺寸符合門尺上“官”“祿”“財”“義”等吉字的尺寸。次間面寬酌減,一般為明間的8/10或按實際需要確定。

2.進深的確定

帶斗栱的大式建筑的進深,在充分考慮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通常按斗栱攢數定,大式廡殿、歇山,山面顯二至三間不等,每間置平身科斗栱三至四攢。如已事先確定了進深尺寸,則可按反算法確定出每間斗栱的攢數。

建筑物進深的確定也受許多因素的制約,首先應考慮建筑物的功能需要,其次要考慮建筑材料的長短。尤其是小式建筑,清《工程做法則例》列舉的小式木構建筑,梁架長(即進深)均不超過五檁、四步。遇有七檁房則通過增加前后廊的辦法來解決進深問題。

3.下檐出和山出

臺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展至臺明邊的部分為臺明出沿,對應屋頂的上出檐,又稱為“下檐出”或簡稱“下出”。

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為檐柱柱高的2/10、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徑的2.4倍;大式下檐出為檐柱柱高的2/10~3/10。

不同的屋頂形式也可以按其與上檐出比例處理,廡殿、歇山屋頂一般為上檐出的3/4,硬山、懸山為2/3等。

山出尺寸:一般為由山墻外皮加一寸或二寸金邊,懸山的山出按山柱柱徑的2~2.5倍,歇山、廡殿的山出與下檐出相同。山出位置如圖2-13所示。

圖2-13 柱側腳平面圖

4.臺明寬度和長度

臺明寬度為通進深+前后下檐出兩部分;臺明長度為通面闊+兩側山出兩部分。

5.側腳

柱網布局時,有些建筑還會遇到側腳問題。為了加強建筑的整體穩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柱子的下腳通常要向外側移出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內側傾斜,這種做法稱為“側腳”,工人師傅稱為“掰升”。清代建筑柱子的側腳尺寸與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如柱高3m,收分3cm,側腳亦為3cm。由于外檐柱的柱腳中線按原設計尺寸向外側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將移出后的位置作為柱子下腳中軸線,而柱頭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動,這樣,在平面上就出現了柱根、柱頭兩個平面位置(圖2-13)的情況。清式古建筑僅僅外圈柱子才有側腳,里面的金柱、中柱等都沒有側腳。

需要強調說明的是:柱子收分是在原有柱徑的基礎上向里收尺寸,如檐柱徑為D,收分以后柱頭直徑為D-D/10=9/10D。這里作為權衡單位的柱徑D,是指柱根部分的直徑,而不是柱頭的直徑。柱子側腳則是在原設計尺寸的基礎上將柱根向外側移出,如廊步架原設計尺寸為5D,柱腳掰升以后,檐、金柱柱根中—中距離變為5D+D/10。

(二)立面

1.一般臺明的高度

大式做法為檐柱高的1/5,小式做法為1/7~1/5,參見圖2-14。小式房座臺明高為柱高的1/5或柱徑的2倍。大式做法的臺明高為臺明上皮至桃尖梁下皮高的1/4。

圖2-14 臺明高度

2.須彌座形式的臺明

石須彌座是高級石臺明的基座,《營造法原》稱為“金剛座”。須彌座的用材可為磚雕、石雕和木刻等結構。隨著歷史的發展,須彌座由簡單層疊臺基發展為豪華臺座,其中尤以清制須彌座最為壯觀。清制須彌座的外觀組成構件名稱,由上而下為:上枋、上梟、束腰、下枋、下梟、圭腳等,如圖2-8所示。高級基座可由2~3個臺座層壘疊起來,如北京故宮三大殿就是坐落在三個臺層臺基上,故簡稱為“故宮三臺”。

(1)宋制石須彌座 宋制石須彌座在石作制度中介紹得比較簡單,只述到大致做法為“以石段長三尺,廣二尺,厚六寸,四周并疊澀坐數,令高五尺,下施土襯石,其疊澀每層露棱五寸,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板柱,柱內平面作起突壺門造”。即石須彌座用3尺×2尺×0.6尺塊石,圍著四周疊砌數層,要求高為5尺,最下鋪土襯石,束腰高1尺,立角柱,柱內平面要起凸成壺口形。

(2)清制石須彌座 清制石須彌座的規格為:通身高度按臺明露明高度分為51份,分配如下:圭腳高10份、下枋高8份、下梟高7份(含皮條線)、束腰高10份(含皮條線)、上梟高7份(含皮條線)、上枋高9份。在須彌座臺明前后或單面中間部分安置御路或兩邊設置踏跺,如圖2-15所示。

圖2-15 須彌座各層關系

(三)細部

1.順彌座的結構

《營造法原》第九章述“露臺之較華麗者,常作金剛座,其結構自上而下為臺口石,石面平方形。下為圓形之線腳,有時雕蓮瓣稱荷花瓣,荷花瓣可置二重。中為宿腰,宿腰平面縮進,于轉角處雕荷花柱等飾物,中部雕流云、如意等飾物。下荷花瓣之下為拖泥,拖泥為面平石條,設于土襯石之上”。即其結構為:臺口石、線腳、荷花瓣、束腰、荷花瓣、拖泥、土襯石。上述金剛座即為須彌座。

以上所述每種構件的加工精度,要求達到二遍剁斧等級。

2.須彌座“上、下枋”的構造——形似木枋之石

上枋與下枋是須彌座的起訖構件,簡稱為“石枋”(《營造法式》用“方澀平”、《營造法原》用“臺口石”做為上枋),為矩形截面,因有似梁枋作用而得名,如圖2-16所示。其截面高為:

          

上、下枋的外觀面可為素面也可為雕刻花面,常用圖案有寶相花和蕃草,如圖2-16所示。

圖2-16 上、下枋和花飾

3.須彌座“上、下梟”的構造——凸凹弧面之石

上梟與下梟是須彌座外觀面進行凸凹變化的構件,《營造法式》為“仰蓮、合蓮”,《營造法原》為“上、下荷花瓣”,上、下梟因凹凸比較急速兇猛而得名,其構件高為:

          

上、下梟的外觀面也可為素面或雕刻面,常用的雕刻花紋為“叭達馬”,如圖2-17所示。

圖2-17 上、下梟

4.須彌座“束腰”的構造——臺基中腰之石

束腰是使須彌座的中腰緊束直立的構件,一般都做得比較高,當高度較大時,為了顯示其氣勢,常在轉角處設置角柱,稱為“金剛柱”。清制束腰的高為:

          

束腰為矩形截面,其外觀面一般都雕刻有帶形花紋,稱為“花碗結帶”,金剛柱也多雕刻有如意、瑪瑙等花紋,如圖2-18所示。束腰與金剛柱側面鑿有銷孔,用鐵銷相互連接。

圖2-18 束腰

5.須彌座“圭腳”的構造——經雕刻臺基之石

圭腳是須彌座的底座,外側面雕刻有云狀花紋,正面為圓弧形,如圖2-19所示。其厚為:

          

圖2-19 圭腳

《營造法式》用“單肚混”、《營造法原》用“拖泥”作為墊底構件。

6.須彌座“螭首”的構造

“螭首”又稱為“龍頭”“噴水獸”,用于清制豪華做法的須彌座,在上枋位置的四角角柱下安裝大龍頭,柱間每間隔一定距離安裝小龍頭,如圖2-20所示。它不僅是一種裝飾物,更重要的是還可作為臺明雨水的排水設施,通過管口將雨水從龍嘴吐出。

圖2-20 “螭首”的構造

大龍頭的挑出長度按3倍角為柱徑,寬為1倍柱徑,厚為0.8倍柱徑。小龍頭挑出長度為0.8倍柱徑,寬為1倍柱徑,厚為1.2倍枋厚。

7.土襯石

土襯石是指石砌臺明側立面陡板石的底層構件,它是承托其上所有石構件(如陡板石、埋頭石、階沿石等)的襯墊石,其上鑿有安裝連接上面石構件的落槽口,以便增強連接的穩固性,宋制沒有具體規定,清制要求其上表面金邊寬出陡板,如果是一般臺明,其寬出上面臺明2~3寸,厚按本身寬折半,高出地面約1~2寸;如果是須彌座臺明,則寬出圭腳1~2寸,如圖2-21所示。

圖2-21 土襯、金邊

8.平頭土襯

與土襯石在同一標高,象眼石下的墊基石稱為平頭土襯(圖2-22)。它與臺基土襯不同之處是沒有落口剔槽,即平頭面,無落口槽之襯墊石。寬厚與踏跺石同。

圖2-22 平頭土襯

9.陡板石

垂直立砌之板石,又稱“側塘石”,是臺明側邊的護邊石,一般立砌鑲貼在背里磚的外皮,頂面和側面剔鑿插銷孔,以便相互用插銷連接,底面卡入土襯落槽內,如圖2-22所示。其長和高沒有嚴格的尺寸規定,可根據現場材料進行均勻設置。其厚度一般為13~16cm。制作加工要求達到二步做糙等級即可。

10.角柱石

角柱石也稱為“埋頭石”,是臺明轉角部位的護角石,如圖2-23所示。制作加工要求達到二步做糙等級即可。其規格,宋《營造法式》規定:“造角柱之制,其長視階高,每長一尺則方四寸。柱雖加長,至方一尺六寸止。其柱首接角石處合縫,令與角石通平。若殿宇階基用磚作壘澀坐者,其角柱以長五尺為率,每長一尺則方三寸五分”。即角柱石長按臺明高而定,斷面寬窄按每高一尺為4寸×4寸計算,但最大不超過1.6尺×1.6尺。角柱石兩面要與其上的角面石平。如果殿宇用磚砌須彌座,其高不超過5尺,斷面按每高一尺為3.5寸見方計算。

圖2-23 角柱、陡板、土襯

清《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凡無陡板埋頭角柱石,按臺基之高除階條石之厚得長,以階條石寬定見方,如階條石寬一尺二寸二分,得埋頭角柱石見方一尺二寸二分”。

《營造法原》沒有專門設置角柱石,也未做具體規定,依現場情況配制,角柱石規格如表2-1所示。

表2-1 角柱石規格

11.柱頂石

我國仿古建筑構架中的落地柱,一般均為木柱,它具有體輕、易搬運、易加工和易安裝等特點,但是容易受潮、腐蝕,因此,一般不宜將柱腳直接插入地下,而是放在一塊墊腳石上進行過渡,此石稱為“柱頂石”。柱頂石又稱“鼓鏡”、“鼓磴”,一般用青石、花崗石等加工而成,根據其形式不同,分為圓鼓鏡、方鼓鏡、平柱頂、異形頂、聯辦頂等,較常使用的形式如圖2-24所示。這些石構件的加工精度要求達到二遍剁斧等級。

圖2-24 柱頂石

(1)宋制柱頂石的規格 宋《營造法式》卷三述:“造柱礎之制,其方倍柱之徑(謂柱徑二尺,即礎方四尺之類),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減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為率。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蓮華,其高加覆盆一倍”。此述說明了以下三種柱礎尺寸。

①一般方鼓磴的尺寸:其直徑按2倍柱徑,當方徑在1.4尺以下者,其高按本身方徑的0.8倍;方徑在3尺以上者,其高按本身方徑的0.5倍;方徑4尺以上者,其高以不超過本身方徑的0.5倍為原則。

②覆盆柱頂石的高按方徑尺寸的0.1倍計算。盆唇邊厚按方徑尺寸的0.01倍計算。

③圓弧形盆狀鼓磴的高按方徑尺寸的0.2倍計算。

(2)清制柱頂石的規格 清《工程做法則例》卷四十二述,大式建筑“凡柱頂石,以柱徑加倍定尺寸,如柱徑七寸,得柱頂石見方一尺四寸。以見方尺寸折半定厚,得厚七寸。上面落鼓鏡,按本身見方尺寸內每尺做高一寸五分”。清《工程做法則例》卷四十五述,小式建筑“凡柱徑七寸以下,柱頂石照柱徑加倍之法,各收二寸定見方,如柱徑七寸,得見方一尺二寸。以見方尺寸三分之一定厚,如見方一尺二寸,得厚四寸”。因此,清制柱頂石的直徑,大式建筑按2倍柱徑,石厚按0.5倍石徑。如果上面要做成鼓鏡形,其高按0.5倍石徑。小式建筑按2倍柱徑減2寸,厚按1/3石徑。

(3)《營造法原》柱頂石的規格 《營造法原》在第一章述:“柱下常設鼓磴,其形或方或圓,鼓磴之下填石板,與盡間階沿相平稱磉石”,在石作章述:“鼓磴高按柱徑七折,面寬或徑按柱每邊各出走水一寸,并加胖勢各二寸。磉石寬按鼓磴面或徑三倍”。這就是說,在鼓磴之下,鋪墊有一層與地面相平的石塊,稱為“磉石”。鼓磴高為0.7倍柱徑,面寬出柱徑1寸,腰鼓出2寸,詳見表2-2。

表2-2 柱頂石(鼓磴)規格

12.階條石——臺明邊緣之條石

“階條石”又稱“階沿石”“壓欄石”“壓面石”等,它是臺明地面的邊緣石,主要起保護臺面免被腐蝕破壞作用。制作加工要求達到二遍剁斧的等級。

階條石的規格,宋《營造法式》卷三述:“造壓闌石之制,長三尺,廣二尺,厚六寸”。清制要求其長度除坐中落心石按明間面闊配制外,前檐階條石按“三間五安、五間七安、七間九安”進行配制。所謂“三間五安”,即指為三間房布置者,其長以安放五塊階條石進行設置。

階條石的寬度,大式按下檐出尺寸減半柱頂石,小式按柱頂石方徑減2寸。階條石的厚度,大式建筑按0.4本身寬取定,小式建筑按0.3本身寬取定。

《營造法原》在第九章述:“臺口鋪盡間階沿。廳堂階臺,至少高一尺……階臺之寬,自臺石至廊柱中心,以一尺至一尺六寸為準,視出檐之長短及天井之深淺而定……臺寬依廊界之深淺,譬如界深五尺,則臺寬自臺邊至廊柱中心為五尺,或縮進四、五寸,唯不得超過飛椽頭滴水”。即階沿石沿臺口鋪至兩端,廳堂階沿石寬為1尺至1.6尺。殿庭階沿石寬,按廊道界深減4寸~5寸。階沿石厚可按階踏厚。

根據以下所述,階條石規格如表2-3所示。

表2-3 階條石規格

13.踏跺的形式與構造(臺階)

臺明與室外地面都做有一個高度差,踏跺就是為連接這高差而設置的臺階。它是臺明地面與自然地坪的交通連接體。《營造法式》稱為“踏道”。

(1)踏跺的形式 踏跺的構造形式有許多種,如垂帶踏跺、如意踏跺、御路踏跺、單踏跺、連三踏跺、垂手踏跺、抄手踏跺、云步踏跺等,其中垂帶踏跺、如意踏跺、御路踏跺較常用,如圖2-25所示。

垂帶踏跺是指踏跺兩邊有帶狀條石做成斜坡的面層,下面設有三角形欄墻,如圖2-25(a)所示。

如意踏跺是指沒有欄墻的踏跺,三面均可自由上下,是一種簡便做法,如圖2-25(b)所示。

御路踏跺是指將垂帶踏跺拓寬,并在中間加一條斜坡路面,此路面常用龍鳳雕刻裝飾,故稱為“御路”,僅用于與宮殿建筑,如圖2-25(c)所示。

圖2-25 踏跺形式

(2)踏跺的整體構造尺寸 宋《營造法式》卷三述:“造踏道之制,長隨間之廣,每階高一尺作二踏,每踏厚五寸,廣一尺。兩邊副子各廣一尺八寸(厚與第一層象眼同)。兩頭象眼如階高四尺五寸至五尺者三層(第一層與副子平,厚五寸。第二層厚四寸半,第三層厚四寸),高六尺至八尺者五層(第一層厚六寸,每一層各遞減一寸)或六層(第一層第二層厚同上,第三層以上每一層各遞減半寸)。皆以外周為第一層,其內深二寸又為一層(逐層準此),至平地施土襯石,其廣同踏”。依其所述,踏道寬按面闊的間寬。階石規格為寬1尺、厚5寸。副子(即垂帶)寬1.8尺。三角形欄墻(象眼)做成層層內凹形式,當臺階高4.5~5尺者,按三層內凹,6~8尺者按五層或六層內凹。

清《營造算例》規定:“面闊如合間安,按柱中面闊,加垂帶寬一份即是。如合門安,按門口寬一份,框寬二份,垂帶寬二份即是”。即如果踏道按開間布置的話,其階寬按柱子中線之面闊加垂帶寬而定,如果按門寬布置的話,應按檻框外邊尺寸加兩垂帶寬取定。

(3)踏跺細部構件中踏跺石的形式與規格——臺階踏步石 踏跺石又稱踏步石,宋稱“階石”,是指砌筑臺階踏步的階梯石,按寬1尺、厚5寸取定。《營造法原》稱之為“踏步”“副階沿”,按“副階沿每級高五寸,或四寸半,寬倍之”取定。

清稱之為基石(分上中下),上基石稱“摧階”,下基石稱“燕窩石”,其余稱“踏跺心子”。按“寬以一尺至一尺五寸。厚以三寸至四寸”取定。制作加工要求達到二遍剁斧的等級。

(4)踏跺中“垂帶”形式與規格——臺階之牽邊石 垂帶即現代建筑臺階兩邊的牽邊,宋稱“副子”,其寬為1.8尺。《營造法原》稱“菱角石”,清稱“垂帶”,按“寬厚與階條石同”。制作加工要求達到二遍剁斧的等級,如圖2-26所示。

(5)踏跺中“象眼”形式與構造——三角形之石 “象眼”一般是指三角形的垂直面,此處是指踏跺兩端的三角形欄墻,《營造法原》統稱為“菱角石”。宋制垂帶做成層層內凹形狀,按每層內退2寸剔鑿,如圖2-26所示。清制垂帶為垂直平面的三角形石板,石厚按垂帶寬的0.3取定。制作加工要求達到二遍剁斧等級。

(6)踏跺中“御路石”形式與規格——有龍鳳雕刻的斜坡石 它是指隔離左右踏道的分界石,多采用龍鳳雕刻或寶相花圖案,石寬按其長的0.3~0.5倍取定,厚按本身寬的1/3取定。

(7)“姜磋石”“燕窩石”——鋸齒形石坡道、有阻滑窩槽之石

①姜磋石。“姜磋”又稱“礓磋”,是帶鋸齒形(棱角凸起)的坡道,是供車輛行駛的防滑坡道,如圖2-26所示。

②燕窩石。“燕窩石”是垂帶踏跺和姜磋踏道最下面一級踏跺的鋪墊石,它在垂帶下端處剔鑿有槽口,用以頂住垂帶避免下滑,如圖2-26所示。

圖2-26 象眼石、垂帶石等

14.過門石、分心石、檻墊石

這三種均為門廳地面進門之石。

(1)過門石 對有些比較講究的建筑,為顯示其豪華富貴,專門在房屋開間正中的門檻下,布置一塊順進深方向的方正石,此稱為“過門石”。一般只在開有門的正間和次間布置。石寬可大可小,以小于1.1倍柱頂石徑為原則,厚按0.3倍本身寬或與檻墊石同厚。制作加工要求應達到二步做糙等級。

(2)分心石 分心石是更豪華的過門石,它比過門石長,設在有前廊地面的正開間中線上,從檻墊石里端穿過走廊直至階條石,因此,在使用分心石后,不再布置過門石。

分心石寬按0.3~0.4倍本身長,厚按0.3倍本身寬。制作加工應達到二步做糙等級。

(3)檻墊石 對有些要求比較高的房屋,為免使檻框下沉和防潮,常在下檻之下鋪設一道襯墊石,稱此為“檻墊石”,分為“通檻墊”和“掏當檻墊”兩種。

通檻墊是指沿整個下檻長度方向所鋪設的檻墊石,即為不設過門石的通長檻墊石,如圖2-27所示。掏當檻墊是指在有些房屋中,使用了過門石,處在過門石外的檻墊石,也就是指被過門石分割的間斷檻墊石,如圖2-27所示。

檻墊石的寬度按3倍下檻寬,厚按0.3~0.5倍本身寬。靠門軸部分的檻墊石可與門枕石聯辦在一起加工,稱為“帶門枕檻墊”,如圖2-27所示。

圖2-27 過門石、分心石、檻墊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县| 西安市| 和平县| 厦门市| 开江县| 积石山| 突泉县| 武平县| 鄱阳县| 凤阳县| 依安县| 苏尼特右旗| 阳信县| 永新县| 大荔县| 大冶市| 桂林市| 越西县| 枣强县| 噶尔县| 广德县| 行唐县| 海阳市| 沙河市| 游戏| 山东省| 常宁市| 鄂托克旗| 昭苏县| 建水县| 罗甸县| 郑州市| 资中县| 新绛县| 旺苍县| 石屏县| 南汇区| 绥中县| 时尚| 马关县| 修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