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薯制品加工工藝與配方作者名: 汪磊編著本章字數: 3403字更新時間: 2020-05-08 10:01:10
第一章 概述
薯類主要指馬鈴薯、甘薯、木薯以及山藥等,是我國居民既作主食又當蔬菜的傳統食物。馬鈴薯俗稱土豆,起源于南美洲秘魯以及沿安第斯山麓廣大地區,16世紀中期引進我國,主要種植在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的冷涼地區。到目前為止,我國馬鈴薯的栽培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栽培經驗。我國馬鈴薯的栽培研究和品種改良工作始于20世紀30年代,之后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馬鈴薯科學研究獲得很大的進展。馬鈴薯的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以及礦物質,優質淀粉含量約為16.5%,還含有大量木質素等,被譽為人類的“第二面包”。甘薯又稱紅薯、白薯、番薯、地瓜、紅苕等。木薯又稱樹薯、樹番薯、木番薯、南洋薯、槐薯等。薯類常常種植在一般禾谷類作物不能種植的丘陵地帶,容易種植,抗旱,是高產、穩產的作物。
我國是薯類生產大國,其中甘薯年產量達到790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近80%;馬鈴薯種植面積500萬公頃,年產量8900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24%;木薯栽培面積僅有50萬公頃,年產鮮薯800萬噸以上。甘薯、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是位于稻谷、小麥、玉米之后的重要糧食作物,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及促進國民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我國三大薯類的總產量在全球薯類產量中占23%,對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發揮著重要作用。近期,我國啟動了“馬鈴薯主糧化”戰略,馬鈴薯已成為繼稻米、小麥和玉米外的又一主糧,并推動缺水地區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
一、薯類營養成分
我國居民肥胖、心血管病、癌癥、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針對目前人們在食品營養需求及膳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營養學專家已向國民提供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該指南倡導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同時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因此日常膳食中應常食用甘薯、馬鈴薯、芋頭、山藥等薯類。薯類食品與其他食品營養成分對比見表1-1。薯類食品營養有以下特點。
表1-1 薯類食品與其他食品營養成分對比(每100g可食部)

1.低能量、高水分、較多的碳水化合物
以100g可食部馬鈴薯為例,能量僅為318kJ,約占等重量大米的23%,水分含量是79.8%,為等重量大米的5倍,是很好的低能高水分食物。薯類還供給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成分是淀粉,其含量為12.4%~25.2%),所以,薯類被公認為是兼有主食和蔬菜特性的天然健康食材。
2.基本不含脂肪
薯類脂肪含量僅為0.2%,是低脂肪食品。
3.蛋白質含量偏低
薯類蛋白質含量一般在1.1%~2.2%之間,是不完全蛋白質,但賴氨酸的含量豐富,正好補充糧食所缺乏的賴氨酸。
4.豐富的膳食纖維
薯類的膳食纖維含量較高,為0.7%~1.6%,是大米的1.7~4倍。纖維素可增加飽腹感,防止能量過剩,增加胃腸蠕動,通便防癌,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膽石癥。
5.礦物質與維生素
薯類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也是優質的高鉀食物來源。每100g紅心甘薯的胡蘿卜素含量是750μg,可與萵筍葉(880μg/100g)相媲美,比番茄(550μg/100g)多;每100g馬鈴薯含維生素C 27mg,與菠菜(32mg/100g)接近,高于番茄(19mg/100g);每100g馬鈴薯和芋頭鉀含量分別為342mg、378mg,遠高于香蕉(256mg/100g)和蘋果(119mg/100g)。
綜上所述,薯類有明顯的營養優勢。平衡膳食主張的糧薯混食,不但每日膳食淀粉攝入量可以下降,膳食能量也將隨之降低,而且能豐富米面中氨基酸的組成,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也會得到極大的提高,這對提升一日膳食的營養質量是絕對有益的。同時,薯類具有超強的飽腹作用,引起血糖波動小,有利于控制體重,能幫助預防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控制血壓。
二、薯類加工現狀
我國薯類資源豐富,薯類加工業原料充足。近年來,我國薯類主要專用品種有500余種,其中種植比較熱門的品種200多種,特別是培育的新品種,在薯塊性狀、食用品質、加工品質以及加工專用性等方面均有了顯著的提高,其品種的發展由過去以產量為主轉變為以品質為主。我國已基本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種薯繁殖技術體系和脫毒技術體系,較好地改進了薯類專用品種的品質、適應性、專用性和抗逆性。根據薯類的市場需要、加工要求和用途,將甘薯、馬鈴薯和木薯分為不同類型的專用品種。其中甘薯品種主要分為鮮食型、蒸煮型、薯脯型、莖尖型、藥用型、烘烤型、淀粉型等;馬鈴薯品種主要分為鮮食型、全粉型、油炸型、淀粉型等;木薯品種主要分為食用型和淀粉型等。
薯類種植分布廣且相對集中,非常適合于工業化加工。目前,我國薯類的加工產品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為食品及工業加工品,另一類是作為飼料。食品及工業加工品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非發酵類食品,如淀粉(旋流法)、粉條及粉絲、全粉、變性淀粉、薯條、薯片、蜜餞、果醬、糕點、飲料、蔬菜、天然色素等,另一類是發酵類食品,如淀粉(酸漿法)、醬油、食醋、果啤飲料、乳酸發酵紅薯飲料、酒精、檸檬酸及乳酸等。而飼料則主要是由塊根、莖、葉及加工后的各種副產物組成,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是畜禽良好的飼料來源。
三、薯類加工存在的問題
1.副產物綜合利用率低,資源浪費嚴重
我國每年因生產馬鈴薯和甘薯淀粉而排放的廢液估算約1650萬噸,薯渣約550萬噸,薯皮約110萬噸。薯漿中含有蛋白質、多酚和β-淀粉酶等成分,薯渣中則富含膳食纖維和果膠等,這些成分具有較好營養和保健特性,在食品和醫藥工業上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然而目前這些副產物不僅未得到有效利用,肆意丟棄后還會污染環境,并浪費了大量可利用的生物資源。
2.工藝設備落后
薯類產品的產業化、工業化發展時間短。目前國內生產和使用的薯類食品生產線,基本上都是模仿國外的生產設備和生產線中某幾個設備而成的,基本無自有知識產權。亟須有一種新型設備,既能在薯類食品品質上全面超越手工操作,同時又能在產能、自動化程度、產品穩定性、食品安全衛生等方面得到提升,實現全連續化、無人操作化,滿足規模化薯類食品生產企業的需求。
3.中小企業數量多、規模小
我國薯類淀粉加工企業數量多、規模較小,特別是甘薯淀粉加工企業,大型企業的比例約占15%,中型企業約占40%,小型企業及小作坊比例最大約占45%。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型企業治污成本與生產淀粉成本基本相當,嚴重削弱了企業創造利潤的能力和治理污染的積極性。
四、薯類食品發展趨勢
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關于重點行業發展方向和布局提出:重點發展薯類淀粉和副產物的深加工。鼓勵發展薯條、薯片及以淀粉、全粉為原料的各種方便食品、膨化食品,提高薯渣等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水平。大力發展特色雜糧主食品加工,加快發展各種雜糧專用預混合粉和多谷物食品、速凍食品等主食品及方便食品。
馬鈴薯、甘薯和木薯等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薯類主糧化已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新措施,但其基礎研究相對于“大作物”如水稻、玉米等還存在較大距離。開展三大薯類(木薯、甘薯和馬鈴薯)種質創新和新品種培育對推動薯類產業化意義重大。薯類食品的發展趨勢有以下幾個方面。
1.原料品種專用化
我國已開始重視薯類優質專用品種的培育和選育工作,先后培育和選育出一些薯類優質專用品種。馬鈴薯品種主要向三個方向發展:一是發展蔬菜型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營養價值和食用品質;二是發展淀粉型優質專用品種,提高淀粉含量,改善加工品質;三是發展油炸食品型優質專用品種,降低還原糖含量。甘薯品種主要發展淀粉型、烘烤型、果脯型、飼用型和藥用型優質專用品種。
2.生產規模大型化
薯類無論是種植業還是加工業,均趨向生產規模大型化發展,以獲得規模效益。很多薯產地區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種薯良繁基地、脫毒示范基地和種植生產基地。在薯類加工方面,薯條的生產規模由過去的百噸級發展為現在的千噸級;薯類淀粉的生產規模由過去的千噸級發展為現在的萬噸級。
3.生產開發產業化
其宗旨是在薯產地區建立優質(脫毒)專用種薯生產基地,實行規模化種植、安全性儲藏、深層次加工和市場化營銷等一條龍生產經營體系。形成以加工企業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帶動整個鏈條的發展格局。建立一套完善的農工貿一體化、產業化經營體系,其特點是把薯類選種、種植、收獲、預處理、加工、運輸及銷售等一系列過程實行統一規劃和系統管理。強化加工工藝,嚴格質量管理。
4.高新技術實用化
在種薯改良方面,推廣脫毒化種植、合理化輪作、高壟化栽培及地膜覆蓋等技術。薯類加工業方面,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生物技術、高剪切破碎技術、高效分離技術、水力切割技術和蒸汽去皮技術已得到一定應用。
5.質量控制全程化
采用良好的生產規范(GMP)或采用危害分析及關鍵控制點(HACCP)控制生產全過程,以保證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