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豬的品種安全保障
第一節 豬的常見品種
一、國產生豬品種
我國飼養的生豬品種很多,根據分布區域不同,這些品種大體上可以分為華北型、華中型、華南型、江海型、西南型、高原型。
(一)華北型
華北型主要分布于淮河、秦嶺以北地區。華北型豬骨骼發達,體型高大,背腰平直且窄,后腿欠豐滿。頭平直,嘴筒較長,耳大下垂。額部有縱形皺褶。被毛多為黑色,皮膚厚。繁殖力強,有乳頭8對左右。該類型豬的優點是繁殖力強,抗逆力強;缺陷是生長速度慢,后腿欠豐滿。
代表品種有:民豬、大八眉豬、黃淮海黑豬等。
1.東北民豬
東北民豬是東北地區的一個古老的地方豬種,有大(大民豬)、中(二民豬)、?。ê砂i)三種類型。目前除少數邊遠地區農村養有少量大型和小型民豬外,群眾主要飼養中型民豬。東北民豬具有產仔多、肉質好、抗寒、耐粗飼的突出優點,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全身被毛為黑色。體質強健,頭中等大。面直長,耳大下垂。背腰較平、單脊,乳頭7對以上。四肢粗壯,后軀斜窄,豬鬃良好,冬季密生棕紅色絨毛。8月齡,公豬體重79.5千克,體長105厘米,母豬體重90.3千克,體長112厘米。
240日齡體重為98~101.2千克,日增重495克,每增重1千克消耗混合精料4.23千克。體重99.25千克屠宰,屠宰率75.6%。近年來經過選育和改進日糧結構后飼養的民豬,233日齡體重可達90千克,瘦肉率為48.5%,料肉比為4.18∶1。
2.八眉豬
八眉豬的中心產區為陜西涇河流域、甘肅隴東和寧夏的固原地區。八眉豬頭較狹長,耳大下垂,額有縱行八字皺紋,故名八眉。被毛黑色。
按體型外貌和生產特點,八眉豬可分為大八眉、二八眉和小伙豬三大類型。大八眉豬體格較大,頭粗重,面微凹,額較寬,皺紋粗而深,縱橫交錯,有“萬”字或“壽”字頭之稱,耳大下垂,長過鼻端,嘴直,背腰稍長,腹大下垂。四肢稍高,后肢多臥系,尾粗長,皮厚松弛,體側和后肢多皺襞,呈套疊狀,俗稱“套褲”,被毛粗長,乳頭6~7對,多達9對,經濟成熟較晚。二八眉介于大八眉與小伙豬之間的中間類型。頭較狹長,額有明顯細而淺的八字皺紋,耳大下垂,長與嘴齊,背腰狹長,腹大下垂,斜尻,大腿欠豐滿,后肢多臥系,皺褶較少,且不明顯。乳頭6對,多達7~8對。生產性能較高,屬中熟型。占八眉豬總數的19%左右。小八眉豬(小伙豬)體型較小,側面呈橢圓形,體質緊湊,性情靈活,頭輕小,面直,額部多有旋毛,皺紋少而淺細,耳較小下垂,耳殼較硬,俗稱杏葉耳,嘴尖,俗稱黃瓜嘴,背短寬較平,腹大稍下垂,后軀較豐滿,四肢較短,皮薄骨細,乳頭多為6對,早熟易肥,適合農村個體戶飼養,占八眉豬總數的80%左右。
八眉豬是一個良好的雜交母本品種,與國內外優良品種公豬雜交,一般具有較好的配合力。八眉豬在我國西北地區分布很廣。在較溫暖多雨的關中平原到高寒的青藏高原邊緣地帶以及干旱的黃土丘陵區,都能很好地生長和繁殖。在冬季,八眉豬體表著生絨毛,以抵御寒冷。八眉豬還具有較好的耐粗飼能力,隨年齡的增加,對飼料中粗纖維的消化率也隨之提高。
大八眉成年公豬體重98.91~114.45千克,成年母豬體重75.55~84.45千克。二八眉豬成年公豬平均體重88.95千克,成年母豬體重59.05~62.31千克。小伙豬成年公豬體重75.39~86.31千克,成年母豬體重54.02~57.66千克。八眉豬公豬性成熟較早,30日齡左右即有性行為,母豬于3~4月齡(平均116天)開始發情,發情周期一般為18~19天,發情持續期約3天,產后再發情時間一般在斷乳后9天左右(5~22天)。八眉豬肉質好,肉色鮮紅,肌肉呈大理石紋狀,肉嫩,味香,胴體瘦肉含蛋白質22.56%。
(二)華南型
主要分布于我國的南部和西南部邊緣地區。華南型豬的骨骼大小不一,背腰寬,但多凹,腹大下垂,腿臀豐滿。頭較小,面部微凹,耳小直立。額部多有橫行皺褶。被毛多為黑色或黑白花。皮膚比較薄,毛稀。繁殖力較差,有乳頭5~6對。該類型豬的優點是早期生長快,易肥,骨細,屠宰率高;缺陷是抗逆力差,脂肪多。
代表品種有:滇南小耳豬、兩廣小花豬、槐豬和海南豬等。
1.滇南小耳豬
滇南小耳豬產于云南省勐臘、瑞麗、盈江等地。其體軀短小,耳豎立或向外橫伸,背腰寬廣,全身豐滿,皮薄、毛稀,被毛以純黑為主,其次為“六白”和黑白花,還有少量棕色的,乳頭多為5對。
滇南小耳豬按體型可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豬體型較大,面平直,額寬,耳稍大,多向兩側平伸或直立,頸部短、厚,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四肢較粗壯,毛色以全黑為主,間在額心、尾尖或四肢系部以下有白毛。小型豬體型短小,有“冬瓜身,騾子屁股,麂子蹄”之稱,頭小,額平無皺紋,耳小直立而靈活,耳寬大于耳長,嘴筒稍長,頸短肥厚,下有肉垂,背腰多平直,臀部豐圓,大腿肌肉豐滿,四肢短細、直立,蹄小堅實。中型豬體型外貌介于大、小型豬之間。
成年大型公豬平均體重64.16千克,母豬平均體重76.03千克;成年小型公豬平均體重39.57千克,母豬平均體重54.31千克。初產母豬平均產仔數7.7頭,產活仔數7.25頭;經產母豬平均產仔數10.12頭,產活仔數9.91頭。滇南小耳豬數量大,分布廣,能適應濕熱氣候和放牧為主的飼養條件,具有早熟易肥,屠宰率高、皮較薄、肉質好的特點。滇南小耳豬的缺點是性情較野,生長速度較慢,飼料利用率較低。
2.兩廣小花豬
兩廣小花豬包括陸川豬、福綿豬、公館豬、廣東小耳花豬等。廣東小耳花豬又包括黃塘豬、中垌豬、塘豬、桂墟豬。主要分布于廣東省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相鄰的尋江、西江流域的南部地區。
兩廣小花豬體型較小,具有頭短、頸短、耳短、身短、腳短和尾短“六短”特征,額較寬,有菱形皺紋,中間有白斑三角星,耳小向外平伸,背腰寬廣凹下,腹大拖地,體長與胸圍幾乎相等。被毛黑白花,除頭、耳、背、腰臀為黑色外,其余均為白色。成年公豬體重為103.2~130.9千克,母豬為81~112千克。性成熟早,公豬2~3月齡就能配種,母豬4~5月齡初配,頭胎產仔8頭左右,三胎以上10~11頭,種豬場經產母豬產仔數12~13頭。肥育期日增重為285~328克,屠宰率為67.6%,瘦肉率為37.2%。
(三)華中型
主要分布于長江和珠江流域的廣大地區。華中型豬的體型較華南型的為大,背腰寬且凹,腹大下垂。頭不大,額部有橫行皺褶。耳中等大小,下垂。被毛稀疏,毛色以黑白花為主,頭尾多為黑色,體軀多為白色。乳頭6~8對。該類型豬的優點是骨骼較細,早熟易肥,肉質優良;缺陷是體質疏松,體質較弱。
代表品種有:金華豬、寧鄉豬、廣東大花白豬和中華兩頭烏豬等。
1.金華豬
金華豬又稱“金華兩頭烏”“義烏兩頭烏”,是中國著名地方優良品種,其頭部和尾部為黑皮黑毛,故又稱“兩頭烏”。它產于浙江省金華地區的義烏、東陽和金華三個縣,現已推廣到浙江全省20多個市、縣和省外部分地區。
體型中等偏小,毛色遺傳性比較穩定,毛色除頭頸和臀部、尾巴為黑色外,其余均為白色,故有“兩頭烏”之稱。在黑白交界處有黑皮白毛的“暈帶”。耳中等大小、下垂,額上有皺紋,頸粗短,背稍凹,腹大微下垂,臀較傾斜,四肢較短,蹄堅實,皮薄毛稀。乳頭多為7~8對。成年公豬體重140千克,成年母豬110千克。成年母豬產仔數14頭左右,產活仔數12~13頭。
金華豬具有成熟早、肉質好、皮薄骨細、繁殖率高等優良性能,腌制成的“金華火腿”質佳味香,外形美觀,蜚聲中外。
2.寧鄉豬
寧鄉豬又稱寧鄉土花豬,產于湖南長沙寧鄉縣流沙河、草沖一帶,所以又稱草沖豬、流沙河豬,是中國四大名豬種之一。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全國除西藏、臺灣地區外,其余省、市、自治區均引進寧鄉豬。湖南省內則幾乎遍及各地,尤以益陽、桃江、安化、漣源、湘鄉、黔陽、邵陽等地引入較多。它具有繁殖率高、早熟易肥、肉質疏松等特點,且在飼養過程中性情溫順,適應性強。在漫長的選育中,形成了特有的性狀:肉質細嫩、肉味鮮美,被稱為國家重要的家畜基因庫。20世紀70年代曾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推薦品種。
體型中等。頭中等大小,額部有形狀和深淺不一的橫行皺紋,耳較小、下垂。頸短粗,有垂肉。背腰寬,背線多凹陷,肋骨拱曲,腹大下垂,臀部微傾斜。四肢粗短,大腿欠豐滿,多臥系,撒蹄。多數豬后腳較弱而彎曲,飛節內靠。尾尖、尾帚扁平,皮膚松弛。毛粗短而稀,毛色為黑白花。一種體軀上部為黑色,下部為白色,在頸部有一條寬窄不等的白色環帶,稱“烏云蓋雪”;一種中軀上部黑毛被白毛分割為一兩塊大黑斑者,稱“大黑花”;另一種體軀中部散見數目不一的小黑斑,稱“小散花”。按頭型可分為三種:獅子頭、福字頭、閹雞頭。在歷史上曾有老鼠頭型,因育肥性能差,而被淘汰。
寧鄉豬屬偏脂肪型豬種,具有早熟易肥,邊長邊肥,蓄脂力強,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性情溫順,適應性強,體軀深寬短促,體質疏松等特點。寧鄉豬肥育期日增重為368克,飼料利用率較高,以體重75~80千克時屠宰為宜,屠宰率為70%,膘厚4.6厘米,眼肌面積18.42厘米2,瘦肉率為34.7%。寧鄉豬三胎以上產仔10頭。
寧鄉豬在華北、東北、西北、華南等地飼養,均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與外種豬雜交具有明顯的雜種優勢。寧鄉豬具有早熟易肥、脂肪沉積能力強、生長較快、性情溫馴等特點。但繁殖力較低,且多有凹背、垂腹、臥系等缺陷。以寧鄉豬為母本與約克夏、長白豬和我國北方豬雜交,有較明顯的雜種優勢。
3.廣東大花白豬
產于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以佛山地區的南海、順德、中山、高鶴、番禺、增城以及肇慶等為中心產區。其體型中等,耳稍大下垂,額部多有橫行的皺紋。背腰較寬微凹,腹較大。背毛稀疏,毛色為黑白花,頭部和臂部有大塊黑斑,腹部、四肢為白色,背腰部及體側有大小不等的黑塊,在黑白色交界處形成暈?,F主要分布于廣東省中部和北部地。歷史上系中原地區人民大規模南遷時將中原豬種帶到南方,與當地豬雜交并經長期選育而成。
大花白豬屬華中型豬種,是被列入國家豬種資源保護的豬種。具有早熟易肥、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性強、能適應炎熱潮濕氣候、繁殖力強、哺乳性能好、肉質鮮嫩鮮美等優良特性。成年公豬平均體重130千克,母豬110千克。性成熟早,小公豬50日齡時已出現游離精子。小母豬初情期約為3月齡,4~6月齡可配種受胎。母豬每胎產仔數11頭以上,經產母豬每胎平均產仔13頭,初生重0.7千克。大花白豬與巴克夏公豬和陸川公豬雜交,雜種后裔的肥育性能提高。與長白豬、杜洛克和漢普夏等公豬雜交,則雜種后裔的胴體瘦肉率和增重速度明顯提高。母豬利用年限長達9年,是我國優良的地方品種。
大花白豬目前在廣東省板嶺原種豬場內專設的地方品種資源場進行保種。
(三)江海型
主要分布于漢水和長江中下游沿岸以及東南沿海地區。江海型豬的形成是由華北型豬和華中型豬雜交而成的,所以其體型大小不一。該類型豬的背腰稍寬、平直或微凹。腹大,骨骼粗壯,皮厚、松軟且多皺褶。額部有菱形或壽字形皺紋。耳大下垂。毛色從北向南由全為黑色向黑白花過渡。乳頭在8對以上。該類型豬的最大優點是繁殖力極強;缺陷是皮厚,體質不強。
代表品種有:太湖豬、陽新豬、虹橋豬和桃園豬等。
1.太湖豬
太湖豬是世界上產仔數最多的豬種,享有“國寶”之譽,蘇州地區是太湖豬的重點產區。太湖豬屬于江海型豬種,產于江浙地區太湖流域,是我國豬種繁殖力強、產仔數多的著名地方品種。太湖豬體型中等,被毛稀疏,黑或青灰色,四肢、鼻均為白色,腹部紫紅,頭大額寬,額部和后軀皺褶深密,耳大下垂,形如烤煙葉。四肢粗壯、腹大下垂、臀部稍高、乳頭8~9對,最多12.5對。依產地不同分為二花臉、梅山、楓涇、嘉興黑和橫涇等類型。
太湖豬的特性之一是繁殖性能高。太湖豬高產性能蜚聲世界,是我國乃至全世界豬種中繁殖力最強、產仔數量較多的優良品種之一,尤以二花臉、梅山豬最高。初產平均12頭,經產母豬平均16頭以上,三胎以上,每胎可產20頭,優秀母豬窩產仔數達26頭,最高紀錄產過42頭。太湖豬性成熟早,公豬4~5月齡精子的品質即達成年豬水平。母豬2月齡即出現發情。據報道75日齡母豬即可受胎產下正常仔豬。
2.陽新豬
陽新豬又稱梅花星豬、陽新黑豬,產于鄂東南長江兩岸的濱湖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區。陽新黑豬體型中等。頭型有“獅子頭”和“象鼻頭”之分。陽新縣“獅子頭”豬為多,頭短額寬,額部皺紋多且深、一般呈菱形,嘴筒上翹,頸較豐滿,肥腮大?!跋蟊穷^”豬在黃梅縣較多,頭較小,長而窄,嘴筒長,口叉深,耳比“獅子頭”小,額部皺紋少而淺。有的豬在額、鼻、尾尖、下腹及四肢下端有白毛;其額部有一小撮似梅花狀白毛,故群眾稱“梅花星豬”。耳大下垂。背稍凹,腹大不拖地,臀傾斜。四肢粗壯,蹄質堅實。皮多皺褶,毛色全黑或在額、鼻端、尾尖、四肢末端和腹部有少量白斑。乳頭數6~7對。
陽新黑豬24月齡公豬平均體重128.19千克,24月齡母豬平均體重94.30千克。陽新豬具有適于湖區放牧、性溫馴、母豬發情明顯、產仔較多、瘦肉較多和雜交效果良好等優點,但生長緩慢,在推廣雜交優勢利用時注意保種。
(四)西南型
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以及湘鄂的西部。西南型豬的體型一般比較大,頭大、頸粗短,額部多有橫行皺紋且有旋毛。背腰寬而凹,腱盤略下垂,毛色以黑色為多,兼有黑白花或紅毛豬。乳頭6~7對。該類型豬的屠宰率和繁殖率略低。
代表品種有:內江豬、榮昌豬、烏金豬、關嶺豬和湖川豬等。
1.內江豬
內江豬原產于四川省內江市,以內江市東興鎮一帶為中心產區,歷史上曾稱為“東鄉豬”。內江豬體型大,屬疏松體質,被毛全黑,鬃毛粗長,頭大,嘴筒短,額面橫紋深陷成溝,額皮中部隆起成頭紋,俗稱“蓋碗”,耳中等大、下垂,頸長中等,體軀寬深,前軀尤為發達,背腰微凹,腹大不下垂,臀寬稍后傾,四肢較粗壯堅實。成年內江豬皮厚,體側及后腿皮膚有深皺褶,俗稱“瓦溝”或“套褲”。母豬乳頭粗大,一般6~7對。
內江豬分早、中、晚熟三類品種。早熟種飼養12個月體重可達125千克,中熟種飼養12個月體重可達150~180千克,晚熟種飼養2年體重可長到250千克。母豬繁殖力較強,每胎產仔10~20頭。初生重0.78千克,2月齡斷奶重13千克,肥育豬7月齡體重可達90千克,屠宰率68%左右。成年公豬體重175千克,母豬179千克。
內江豬對外界刺激反應遲鈍,忍受力強,對逆境有良好的適應性。
2.榮昌豬
榮昌豬主產于重慶榮昌和隆昌兩縣,后擴大到永川、瀘縣、瀘州、合江、納溪、大足、銅梁、江津、璧山、宜賓及重慶等十余縣、市。榮昌豬體型較大,頭大小適中,面微凹,耳中等大、下垂,額面皺紋橫行、有旋毛,體軀較長,發育勻稱,背腰微凹,腹大而深,臀部稍傾斜,四肢細致、堅實。被毛除眼周外均為白色,也有少數在尾根及體軀出現黑斑或全白。按毛色特征分別稱為“金架眼”“黑眼膛”“黑頭”“兩頭黑”“飛花”和“洋眼”等。其中“黑眼膛”和“黑頭”約占一半以上。
榮昌豬對環境的適應性強,耐粗飼,性情溫馴,易于調教,公豬采精容易,母豬泌乳性能好,護仔能力強。在保種場飼養條件下,榮昌豬成年公豬平均體重170.6千克,成年母豬平均體重160.7千克。初配年齡公、母豬均在6月齡以后,使用年限公豬2~5年、母豬5~7年。乳頭6~7對。第一胎平均產仔數8.5頭,三胎及三胎以上平均產仔數11.5頭。
3.烏金豬
烏金豬起源于云、貴、川烏蒙山區與金沙江畔,故取名烏金豬。據考古發掘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與人類歷史發展一脈相承,烏金豬是中國高原生態系統唯一自由放養馴化的豬種,也是生活習性最接近野豬的豬種,烏金豬肉質鮮美,富含鈣、鐵、鋅和脂肪酸,適合高原牧場養殖。與西班牙的伊比利亞黑豬齊名。
烏金豬體質結實,頭大小適中,耳中等下垂,嘴筒較粗直,體軀稍窄,腰背平直,四肢健壯,皺紋少而淺,后軀比前軀高,并有“嘴上三道箍,額印八卦圖,腳上穿套鞋”之說。烏金豬公豬生后30~40日齡便有爬跨性行為,90日齡左右便開始配種。公豬隨群放牧,任其自然配種,母豬3~4月齡開始發情,5~6月齡受孕,懷孕期為110~115天。成年公豬體重100千克,母豬體重為115千克。屠宰率78.8%,腿臀比例達26.22%,瘦肉率56.18%,肌間脂肪6.8%,pH值為6.3。
烏金豬屬放牧型豬種,體形結實,后腿發達,能適應高寒氣候和粗放飼養,其肉質優良、肉味鮮美、口感細膩,既適合新鮮食用,又是享譽國內外的云南火腿的優質材料。烏金豬耐粗糧、抗劣性強、抗病能力強,適宜放養。當地民謠曰:“養豬不放,難得養壯”。一般仔豬出生15天即隨母豬出圈游動,斷奶后便隨群出牧。放牧時以牧草、野菜、青料等為食。還喂給蕎麥、玉米等。“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長的是健美肉”,這是作為對烏金豬綠色原生態、肉質鮮美的形象評價。
(五)高原型
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該類型豬的個體很小,形似野豬。頭長,呈錐形,嘴尖,耳小直立。背腰窄,略有拱形。腹小緊湊,四肢細小有力,蹄小且結實。善于奔跑。體軀上生有濃密的絨毛。毛色多為黑色或黑灰色。乳頭5對左右。該類型抗逆力極好,放牧能力也極強,但是,該類型的豬生長速度慢、繁殖力低。
主要代表品種是藏豬。
藏豬主產于青藏高原,包括云南迪慶藏豬、四川阿壩及甘孜藏豬、甘肅的合作豬以及分布于西藏自治區山南、林芝、昌都等地的藏豬類群。藏豬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型豬種,是我國寶貴的地方品種資源,也是我國國家級重點保護品種中唯一的高原性豬種。藏豬長期生活于無污染、純天然的高寒山區,具有適應高海拔惡劣氣候環境、抗病、耐粗飼等特點,但缺點是繁殖力低,母豬乳頭一般5~6對。
藏豬多為黑色,其次為黑毛兼“六白”不全,少部分豬為棕紅色。冬季密生絨毛,夏季毛稀而短。棕毛特別發達。頭稍長,額較窄,額紋不明顯或有縱行淺紋,耳小,向兩側平伸或微豎,轉動靈活,嘴筒長直尖,呈錐形,有1~3道箍。頸肩窄,略長,體軀較短,胸較狹窄,直膀單脊,背腰一般較平直,腹緊湊不下垂,后軀高于前軀,臀部傾斜,四肢結實,蹄質堅實,極少臥系。據產地農村調查,24月齡以上的成年母豬平均體重33.1千克,公豬多未成年即淘汰。
在放牧條件下,藏豬腿部肌肉發達,胴體瘦肉比例高。在較好飼料條件下舍飼,屠宰率有所提高,腹油、體脂比例明顯增加。藏豬肌肉纖維特細,含脂肪多,肉質細嫩,香味濃,360日齡育肥豬背最長肌含水分71.4%、蛋白質18.9%、脂肪8.3%。
藏豬長期生活于無污染、純天然的高寒山區,具有皮薄、胴體瘦肉率高、肌肉纖維特細、肉質細嫩、野味較濃、適口性極好等特點。可生產醬、鹵、烤、燒等多種制品,其中烤乳豬是極受消費者青睞的高檔產品。
二、安全引進生豬品種
(一)我國引入品種豬的特點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陸續有計劃地從國外引入大約克夏豬、巴克夏豬、蘇聯白豬、科米洛夫豬、長白豬、杜洛克豬、漢普夏豬、皮特蘭豬和迪卡豬等。這些豬品種引進后,在我國的條件下進行了風土馴化,逐漸適應了我國的飼養條件和管理條件,已經成為我國豬飼養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現在胴體品質和日增重上優勢比較大的引入品種有:杜洛克豬、漢普夏豬、皮特蘭豬、比利時長白豬、挪威長白豬及德國長白豬等;表現在繁殖力、適應性和哺乳能力上優勢比較大的引入品種有:大約克夏豬、丹麥系長白豬、英系長白豬、美系長白豬、法系長白豬、瑞士長白豬、威爾斯特豬及切斯特白豬等。
我國引入的國外品種豬主要是作為雜交用父本,其共同特點:一是生長速度快,在一般的飼養管理條件之下,20~90千克階段的日增重可達到550~700克;二是胴體瘦肉率高,在合理的飼養條件之下,90千克時屠宰,其胴體瘦肉率可達到55%~62%;三是屠宰率高,體重達到90千克時屠宰,其屠宰率可達到70%~75%。
但在引入品種上也有一些明顯的不足,具體表現為:繁殖性能低于我國地方品種,母豬的發情不明顯,肌纖維較粗,出現PSE肉(白肌肉)和DFD肉(黑干肉)的比例高。
(二)我國引進的外國豬種
1.波中豬
波中豬為豬的著名品種,原產于美國。由多品種雜交而成。波中豬起源于巴克夏豬和漢普夏豬在內的大量不同豬種,很難分清波中豬到底起源于哪個或哪些豬。在美國俄亥俄州邁阿密谷的定居者來自不同的地方,也帶來了大量不同的豬種。典型的波中豬為黑色,偶爾會有白斑。波中豬在美國每頭母豬每年產肉量中排名第一。原屬脂肪型,已培育為肉用型。全身黑色,有六白的特征。鼻面直,耳半下垂。體型大,成年公豬體重390~450千克,母豬300~400千克。早熟易肥,屠體品質優良;但繁殖力較弱,每胎產仔8頭左右。
波中豬以肉質好、瘦肉率高而久負盛名,這在全國生豬展覽會豬肉競賽中得到證實。豬肉自然豐滿和肉質健壯是肉制品中最重要的性狀。波中豬因其幾乎可以適應任何環境,從放養到圈養,廣為生豬養殖者所喜愛。由于其黑毛隱性基因被其他品種的顯性基因所控制,許多養殖者在終端交配中選擇波中豬作為父本。這樣養殖者就可以給批發商所想要的顏色和肉質。最大限度的雜交活力、肉質豐滿和高瘦肉率這些綜合因素,使現代波中豬成為今天養豬者的實用選擇。
2.長白豬
長白豬原產于丹麥,原名蘭德瑞斯,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著名瘦肉型品種。因其體軀較長,全身被毛白色,故在我國稱其為長白豬。
長白豬全身被毛全白,體軀呈流線型,頭小而清秀,嘴尖,耳大下垂,背腰長而平直,四肢纖細,后軀豐滿,被毛稀疏,乳頭7對。我國飼養的長白豬,來自六個國家,體型外貌不盡一致。20世紀60年代引進的長白豬,經過多年的馴化,體型也有些變化,由清秀趨向于疏松,體質由纖弱趨向于粗壯。初引進時,往往因蹄底磨損或滑跌而發生四肢外傷或不能站立。目前其蹄質較堅實,四肢病顯著減少。
母豬初情期170~200日齡,適宜配種的日齡230~250天,體重120千克以上。母豬總產仔數,初產9頭以上,經產10頭以上;21日齡窩重,初產40千克以上,經產45千克以上。達100千克體重日齡180天以下,飼料轉化率1∶2.8以下,100千克體重時,活體背膘厚15毫米以下,眼肌面積30厘米2以上。在國外三元雜交中長白豬常作為第一父本或母本。
長白豬具有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等特點,而且母豬產仔較多,奶水較足,斷奶窩重較高。于20世紀60年代引入我國后,經過30年的馴化飼養,適應性有所提高,分布范圍遍及全國。但體質較弱,抗逆性差,易發生繁殖障礙及裂蹄。在飼養條件較好的地區以長白豬作為雜交改良第一父本,與地方豬種和培育豬種雜交,效果較好。
長白豬與本地品種雜交,效果明顯。但長白豬體質較弱,抗逆性較差,對飼料要求高。
3.大約克夏豬
大約克夏豬于18世紀育成于英國,因其體格大、增重快,是世界上著名的肉用型品種之一。引入我國后,經過多年培育馴化,已有了較好的適應性,具有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產仔較多等特點。大約克夏豬全身白毛,故又稱大白豬。體格大,體型勻稱,耳直立,鼻直,背腰微弓,四肢較長,頭頸較長,臉微凹,體驅長。
成年公豬體重250~300千克,成年母豬體重230~250千克。增重速度快,省飼料,出生6月齡體重可以達100千克左右。營養良好,自由采食的條件下,日增重可達700克以上,每千克增重消耗配合飼料3千克以下。體重90千克時屠宰率71%~73%,胴體瘦肉率60%~65%。經產母豬產仔數11頭,乳頭7對以上,8.5~10月齡開始配種。在國外三元雜交中大約克夏豬常作為第一父本或母本。用大約克夏作父本與本地母豬雜交,雜種豬日增重、飼料利用率等方面優勢明顯,在繁殖性能上也呈現一定優勢。
大約克夏豬是世界上著名的肉用型品種之一。在我國分布較廣,有較好的適應性,具有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產仔較多等特點,但存在蹄質不堅實、多蹄腿病等缺點。
4.杜洛克豬
杜洛克豬原產于美國,由產于新澤西州的澤西紅豬和紐約州的杜洛克豬雜交選育而成。原屬脂肪型,20世紀50年代后被改造成為瘦肉型。其特征為顏面微凹,耳下垂或稍前傾,腿臀豐滿,被毛淡金黃至暗棕紅色。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國,并已成為我國雜交組合中的主要父本品種之一,用以生產商品瘦肉豬。
杜洛克種豬毛色棕紅,體軀高大,結構勻稱緊湊、四肢粗壯、胸寬而深,背腰略呈拱形,腹線平直,全身肌肉豐滿平滑,后軀肌肉特別發達。頭大小適中、較清秀,顏面稍凹陷、嘴短直,耳中等大小,向前傾,耳尖稍彎曲,蹄部呈黑色。成年公豬平均體重340~450千克,母豬300~390千克。每胎約產仔10頭,母性強,性情溫馴,生長快,肉質好,作為雜交父本或母本能顯著提高后裔的生產性能。
杜洛克豬是生長發育最快的豬種,肥育豬25~90千克階段日增重為700~800克,料肉比為(2.5~3.0)∶1;在170天以內就可以達到90千克體重。90千克屠宰時,屠宰率為72%以上,胴體瘦肉率達61%~64%。杜洛克豬具有體質結實、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耐粗性能強等優點,是一個極富生命力的品種。
5.皮特蘭豬
原產于比利時的布拉邦特省,是由法國的貝葉雜交豬與英國的巴克夏豬進行回交,然后再與英國的大白豬雜交育成的。是歐洲比較流行的瘦肉型豬。主要特點是瘦肉率高,后軀和雙肩肌肉豐滿。
皮特蘭豬毛色呈灰白色并帶有不規則的深黑色斑點,偶爾出現少量棕色毛。頭部清秀,顏面平直,嘴大且直,雙耳略微向前,體軀呈圓柱形,腹部平行于背部,肩部肌肉豐滿,背直而寬大,體長1.5~1.6米。在較好的飼養條件下,皮特蘭豬生長迅速,6月齡體重可達90~100千克。日增重750克左右,每千克增重消耗配合飼料2.5~2.6千克。屠宰率76%,瘦肉率可高達70%。
公豬一旦達到性成熟就有較強的性欲,采精調教一般一次就會成功,射精量250~300毫升,精子數每毫升達3億個。母豬母性不亞于我國地方品種。母豬的初情期一般在190日齡,發情周期18~21天,每胎產仔數十頭左右,產活仔數9頭左右,仔豬育成率在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