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種植業標準化研究
- 滕葳 李倩 孔巍 柳琪編著
- 8788字
- 2020-05-07 10:06:27
第二節 國內標準化的發展
中國是有文字可考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如果從標準和標準化的角度來研究,中國的標準化發展依然歷史悠久并且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考古證明,中國3000多年前的青銅器以及用銅合金鑄成的錢幣就是標準化的典型產物。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規定“車同軌,書同文”,實現了度、量、衡的統一。這是史書上對中國標準化方面的重要記載,也是對當時標準化的重要寫照。例如,當時頒布的《工律》規定:“與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必等”,這樣的律條實質上就是對標準的規定,說明中國古代從秦開始,不但注意研究和使用標準化,也注意用法律手段保護和推進標準化。類似的范例還有當時頒布的《工律》,規定了手工業產品的標準,《金布律》規定了布匹的尺寸標準,《田律》規定了農業和種子的耕作使用規范。范圍之廣,內容之多,堪稱古代世界史中推行標準化方面的典范。及至宋代,由官方編寫的110卷《軍器法式》中有47卷是軍器制造的技術規范標準。北宋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成功地利用了標準件、互換性、分解組合、重復性原理,比歐洲類似的發明早了400多年。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記述了藥物的種類、特性、藥物的制備方法、方劑等,是藥劑學方面典型的標準化文獻。這些重大記載,證明了當時中國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的科學技術水平,而標準正是這些科學技術的基礎。對此,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曾給出這樣的結論:“在公元3世紀到12世紀之間(中國)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往往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
一、原始農業標準化產生階段
我國是世界上農業起源最早的國家之一,中華民族的祖先,從遠古的舊石器時代,就在中國大陸各地繁衍生息。在距今5000~10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出現了原始農業的雛形。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遺址,河南新鄭裴李崗、密縣莪溝、河北省武安縣磁山等距今已有7000多年。從這些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用于農業生產的石制和骨制斧、鏟、刀、鐮等工具,以及糧食加工工具石碾盤。磁山遺址的洞穴中存留著炭化的糧食。甘肅東鄉還出土了糜子和大麻籽。浙江余姚河姆渡、桐鄉羅蒙角等原始農業文化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6000~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也在長江流域開田種稻了。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已有黍、稷、禾、粟、麥、菽、稻等作物名稱,甲骨文中還有田疇、疆、圳、井、圃等有關農業生產、整治土地的文字記載。農作物種植是人類最早的農業生產活動。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作物品種,制造了種類多樣的生產工具,如翻土的犁、挖土的鏟、播種的耬、中耕除草的鋤、灌水的戽斗和龍骨車、收獲谷物穗子的割稿稈的鐮、將籽和糠粃分開的風車等,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在這一時期,人類的祖先在不同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和勞動,使用的器具雖然各具特色,但在長期實踐過程中通過相互交流、融合,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人們從多種多樣的器物中選出最適用的一種或幾種來,使其形狀、大小趨于一致,這種統一化的器物,相當于現代的“標準樣品”“標準量具”“標準樣塊”之類的實物標準,人們互相模仿,普遍采用。栽培作物的區域、時間、技術、管理等也是世代相傳,成為規范,即種植業的生產技術規程。這是人類最初的、最樸素的標準化——原始農業標準化產生階段。
二、初級農業標準發展階段
在經過了世代相傳,師傅帶徒弟的原始樸素的標準化發展階段后,我國標準化先行者將在農業生產實踐中,逐漸掌握的農業技術、技巧、知識記錄下來,以期對后人年復一年重復的農業生產起到指導作用。如漢代的《氾勝之書》,是我國最古老的農學著作之一,也是作物栽培專著。西漢時代已掌握了對粟、麥、稻、稗、大豆、小豆、大麻、瓜、桑等農作物從種到收的整個生產過程的農業技術,并提出了農業生產的總原則,“凡耕之本,在于趣時和土,務糞澤,旱鋤獲”,即掌握農時,耕好土壤,施用肥料,灌溉保墑,適時中耕和及時收獲等。這些技術要求至今在農業生產上仍然適用。西漢時形成的二十四節氣,是在夏代的歷法、商代已使用的陰陽歷基礎上,經西周時春、夏、秋、冬四季的劃分,并出現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節氣,春秋戰國時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共八節氣,而逐步完善的,時至今日仍然沿用,是廣大農民耳熟能詳、普遍遵守的規則。后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和世界現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一部農書。該書內容豐富,書中序說“起自耕農,終于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從農作物種植起,一直到制醋造醬,凡生活資料的生產,無所不記述)。該書總結了西漢末年至北魏時期500多年間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經驗,特別是耕耙耱、抗旱保墑、綠肥輪作、用地養地、良種選擇和繁殖,林木的育苗和嫁接等。明代徐廣啟的《農政全書》,是一部70多萬字的農學巨著,其出發點是農政,但重點是農業生產技術知識,內容豐富,堪稱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一部百科全書。尤其值得提及的是該書系統地總結了棉花、甘薯這兩種從外國引進的作物的栽培經驗,例如“精揀核,早下種,深根短稈,稀科肥壅”14字訣的棉花栽培經驗,在現代仍然現行有效。唐代陸羽撰寫的《茶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茶書,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茶的起源,茶葉的采制、烹飲等。北宋的《陳蒡農書》,記述了南方稻麥、稻豆、稻菜等一年兩熟的復種經驗。元代《農桑輯要》對于當時種植苧麻、木棉、甘蔗、胡蘿卜具有指導作用,對農畜產品加工、貯藏和釀造方法也作了論述。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一書論及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栽培,食品加工,鹽、糖、酵母劑等的生產技術和經驗,并記述了絲綢和棉紡織制品技術工藝,是研究明代農業生產標準化的重要參考文獻。清代方觀承繪制的《棉花圖》,并經乾隆題詩刻成的《御題棉花圖》是一套圖文并茂的著名圖譜,共16幅,包括從植棉直到制成衣料整個生產和加工過程。這些文獻和農書大多是圍繞如何種好農作物而進行的土壤耕作、抗旱保墑、施肥、培肥地力、種植技術等而總結提出并逐步完善、發展的。這些文獻和農書無不閃爍著標準化的思想,體現著標準化的精神,起著標準化的作用。這一時期為初級農業標準發展階段。
三、農業標準化近現代發展階段
原始農業標準化以及初級標準文獻的產生及發展,對我國農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歷史上也曾經有過輝煌時刻。但是到了1870年后,由于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加上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農村經濟瀕于破產,農業生產水平下降,農業標準化也無從談起。直到1949年10月1日前,在政治腐敗和經濟落伍的舊中國,雖然也頒布過一些農業標準,但是由于統一性和協調性差,貫徹和實施非常困難,標準化效果自然低下。新中國成立后,農業標準化才逐步走向法制管理階段。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農業標準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有關部門制定了《種馬飼養標準》《種馬統一鑒定暫行辦法》《綿羊人工授精工作實施程序》《植物病蟲害檢驗暫行標準》,種植業開展了農作物種子標準化工作,配合國家統購統銷政策,開展了農產品收購銷售標準如糧、棉、油、羊毛、煙草、木材等標準。1962年國務院發布了“工農業產品和工程建設技術標準管理辦法”。1963年國家科委進行了標準化十年規劃,農業方面規劃了農、林、牧、漁的主要種苗質量標準、主要農產品質量的分等分級標準、主要產品的貯藏方法標準、有關土壤方面的標準、有關牲畜飼料和獸藥的標準。1964年召開農業方面的標準化工作會議,提出了農業標準化工作要“抓住兩頭,打好基礎”的方針,抓住兩頭就是抓住“種子”和“產品”,打好基礎就是搞好基礎標準和基礎組織建設,指出制定農產品標準必須正確分等分級,貫徹優質優價政策,有力地推動農業標準化的開展。此后制定了一批國家標準,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種植業方面開展了農作物種子標準化工作,配合國家統購統銷政策,開展了農產品收購銷售標準的制定工作,如糧、棉、油、羊毛、煙草、木材等質量、分級標準。
(二)我國改革開放后標準化的發展
十三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在改革中迅速發展,農業標準化有了蓬勃發展,農業標準化圍繞提高農產品質量、產量,制定并實施了一批標準,采用國際和國外先進標準也有了一定進展。1985年國務院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在江西省召開了全國農業標準化工作會議,提出了針對農村經濟發展,加速農業標準制修訂工作,提高標準水平。為適應農業行政管理生產面向市場的新形勢,對一般農產品、生產技術、管理方法可制定推薦性標準規范,允許制定地方標準,積極開展綜合標準化,有步驟地把標準配套起來。會議提出了標準化“七五”計劃,決定開展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查、仲裁檢驗工作,要求各地和有關部門抓好標準化組織機構的建設和隊伍培訓工作,發揮專業技術委員會的作用。各地和有關部門分別召開了地方或本部門的農業標準化工作會議,分別成立了全國的、部門的和地方的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有關的農業標準化機構。1989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
(三)20世紀90年代農業標準化發展階段
當人類進入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我國農業步入高產優質并重,提高效益的新階段。這一時期,農業標準化得到了全面發展。1990年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實施條例》,提出對農、林、牧、漁業的產品(含種子類)的品種、規格、質量、等級、檢驗、包裝、儲存、運輸以及生產技術、管理技術的要求應制定標準。1991年原國家技術監督局以第19號令發布了《農業標準化管理辦法》,將農業標準分為強制性和推薦性標準;為貫徹農業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根據地方發展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開展農業綜合標準化工作;規定縣級以上各級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制定農業標準規范,推薦執行。1991年國家技術監督局在黑龍江省召開了全國農業標準化會議,這是一次總結“七五”工作成績和工作經驗,繼往開來,開創“八五”工作新局面的動員大會。會議總結了各地開展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情況和經驗;提出了“八五”期間,農業標準化工作要以科技興農為中心,以推廣科技成果為重點,“加強協作,積極發展;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狠抓實施,注重效益;為科技興農和發展農村經濟服務”的工作方針。這一階段,制定了大量農業方面的國家標準、行業(部頒)標準和地方標準,如農作物的雜交種及雜交技術標準,農業機械化作業標準,農用地膜技術標準等。林木種子苗木、營林造林標準以及水土保持,天然橡膠,農村能源沼氣池型等標準化工作也都取得了進展。農業標準化工作在深度和廣度上有了較大的發展,拓寬了農業標準化的領域。農業綜合標準化工作也進一步開展。
1992年,國務院關于《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決定》提出,把農產品推向市場;以市場為導向繼續調整和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結構;以流通為重點建立貿工農一體化的經濟體制;依靠科技進步發展高效農業,加快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建立健全農業標準體系和監測體系,要以農產品的等級制度為重點,建立主要農產品產前、產中和產后全過程的標準體系,并盡早在全國優質農產品基地、食品加工企業、出口產品生產企業和批發市場內實施,通過試點,積極向全面實行農業標準化過渡;積極擴大農業對外開放,鼓勵開拓和擴大國際市場,出口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要符合國際標準,以增強市場競爭力;要求各地要根據實際需要建立以開發高新技術為主的高產優質高效農業試驗示范區等。
1996年經國務院同意,國家技術監督局和農業部聯合發出《關于加強農業標準和農業監測工作,促進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的意見》。同年10月,該兩部局聯合在北京召開了第三次全國農業標準化工作會議。國務院領導同志在接見全體會議代表時指出,農業現代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商品化、批量化、規范化、集約化,最終是提高產出率,提高經濟效益。要達到這一點,必須實行標準化的管理和監測,并貫穿于整個農業生產的全過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現代化步伐的加快,農業要上新的臺階,農副產品要提高質量,形成批量,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獲得較高的效益。在這方面,農業標準化和農業監測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會議提出了農業標準化工作以“兩個根本性轉變”為指針,以加快“兩高一優”農業發展為目標;以建立健全農業標準化體系和農業監測體系為基礎,狠抓農業標準和農業監測工作的實施;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典型示范,注重實效。會議制定了《全國農業標準化“九五”計劃》,明確了兩個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重點和主要項目、措施。要求到2000年健全和完善主要農副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標準體系,以及支撐與服務農業的標準體系;加快農業增產增效技術標準的推廣,增大實施規模;加速完善農業監測體系建設,逐年加大對主要農業生產資料質量跟蹤監督,確保有效監控;加強對病、蟲、水、火等災害的監測,確保農業健康發展;加強對主要農副產品流通程序和質量的監督,確保產品質量和有序流通。會后,各地方、各有關部門對農業標準化工作進行了認真研究和部署,使農業標準化和農業監測工作逐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農業標準化圍繞農產品市場、生產、農業高科技、農業新技術、農業環境及安全衛生等方面開展了工作、制定和實施了一批急需的標準。開展了一系列標準化活動。同時一批批以地方主導產品為中心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工作也得到廣泛開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由農用生產資料、農副產品及初加工品、農業生態環境檢測和監測機構組成的農業監測體系初步建立,并開展了監督檢驗工作。
(四)21世紀農業標準化的發展階段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全球商品與服務貿易的國際大流通,成為人們現代生活不可回避和必須面對的現實,也是國際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勢和方向。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承諾5年后農產品國際貿易全部執行國際標準,意味著除遵循WTO《農業協定》的規定外,還必須遵守WTO《技術性貿易壁全協定(TBT)》和《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SPS)》,并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國際獸醫局(OIE)、國際植物保護公約(IPPC)等組織制定的國際標準。面對目前我國農業技術標準的國際采標率不足的現狀,未來2~3年對我國出口農產品技術標準的國際化提出了新的挑戰。隨著關稅壁壘的日益打破,非關稅壁壘正成為各貿易國保護本國產業和消費者權益的主要形式。同時,我國農產品市場也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農業標準化工作中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分級標準就變得非常重要,因此加強農業標準質量安全的研究是擴大農產品出口的重點工作。這一時期,農業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監測體系逐步健全,監督檢驗依法進行,農業標準化工作取得了較大發展,對農業的全面進步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然而,隨著中國農產品貿易額逐年加大,各國以技術法規、技術標準、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性貿易措施為手段限制我國農產品進口的現象也逐步增加,均對社會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此,我國農產品如何在更大的范圍和更深的領域融入國際市場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這種客觀現實需求,對農業技術標準提出了又一新的挑戰:如何充分利用WTO規則和國際標準,在注重我國國情的前提下,打造我國農業技術標準,使其符合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突破國外的農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構筑我國農產品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減緩國外農產品市場沖擊,有效維護國內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權益。這也是我國農業標準化工作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和緊迫任務。
我國農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圍繞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發展農產品國際貿易,農產品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和管理者對農業技術標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農業技術標準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繼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把農業標準體系建設納入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之中后,農業標準又相繼寫入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系列文件。1999年以后,農業部、財政部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農業標準制修訂工作,并著手編制2004~2010年農業標準體系建設規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也加大了農業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的力度,并會同農業、商務等部門制定了《全國農業標準2003~2005年發展計劃》;科技部會同質檢總局、農業部、衛生部開展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技術標準體系的研究工作。各地以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為核心,將農業技術標準發展納入相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之中,開展了相應的標準研究、制定、示范等工作。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紛紛采取措施,通過引進、制定和實施標準,來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品出口創匯。
四、我國現代標準化理論研究
我國農業現代標準化,已有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標準化作為經濟建設必不可少的內容,納入了有計劃發展的軌道。我國的標準化工作,從中央到地方,從部門到企業,形成了一個健全的有效能的管理網絡,組建起世界上較為完善的體系。
目前,我國標準化工作的專業隊伍,主要是在國家省市標準化研究院、所和農業科研單位的農業質量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此外,其他大多數在生產、科研第一線,實踐經驗豐富,結合生產科研需要,結合自己實際工作經驗和理論探索,從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和提煉具有規律性的認識,逐步建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標準體系。中國標準化工作者對現代標準化原理的研究和探討雖然起步較晚,但具有中國獨特的學術風格和特點。
(一)相似設計原理和組合原理
機械工業標準化工作者,在總結我國標準化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于1974年提出了“相似設計原理”和“組合化原理”。
1. 關于相似設計原理
當產品的主參數同其他基本參數之間以及工況參數同幾何尺寸參數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這種聯系倘能構成某種函數關系時,便可用式(1-1)表達。
(1-1)
式中 N——工況參數;
L——幾何尺寸參數;
K,ε——常數。
這個關系式稱為產品的參數方程式或產品參數的相似方程式。利用這種關系進行設計就稱為相似設計。
利用這種關系進行產品設計時,可以從主參數系列推導出其他參數系列,而各種參數的系列化又為形成產品及其組成單元的系列化提供必要條件。有了這種關系,只需研制一種或少數幾種“模型產品”,就可按相似原理設計出成系列的產品來。
2. 組合化原理
我國標準化工作者在探討這一原理的過程中,提出了以下理論和觀點:
(1)運用組合化的方法,把標準化的元件組裝成各種用途的產品,這是機械工業產品標準化的重要目標;
(2)組合化要求零部件、構件的高度標準化通用化;
(3)組合化是產品標準化的高級階段;
(4)組合化并不局限于單純機械零件的組合,進一步發展的組合形式是用標準化的零部件和具有獨立效能(功能)的復雜元件的組合,這種元件具有標準的結構、獨立的參數系列、質量標準及保證互換、方便組裝的安裝連接尺寸,以獨立制品的形式同其他對象組合。并指出,這種方法是機械工業大有發展前途的極為基本的一種方法。這些論述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對實際工作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此外,還提出:“優選”“統一”“簡化”是標準化的基本方法。在優選的基礎上進行統一和簡化是標準化最基本的特點,這些理論觀點后來成為探索標準化原理的新的生長點。
(二)以系統分析為基礎的理論
1. 系統的分解和協調
標準化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個內容廣泛的系統,必須分析整個系統中各個局部之間的連接和協調,兼顧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使系統中各種因素的作用在總目標的約束下獲得相對穩定的最佳平衡。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不同系統中含有的相同或相似單元,以及不同單元中含有的相同或相似要素,以便同類歸并、選優簡化,使系統的構成符合精簡的原則。而整個系統的功能,也只有通過分解、組合才能得到定量的確定。掌握功能傳遞規律(尺寸參數系列化理論中叫做數值傳播規律)是對系統進行定量分析的基礎。對一個系統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叫系統的功能特征,各單元的功能特征是系統功能特征的函數,各要素的功能特征又是單元功能特征的函數。所以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特征都可以從系統的主要功能特征導出。通過標準把具有功能傳遞擴散特征的因素統一起來,才能使具有重復特征的對象得到簡化,進一步強化重復利用的效果。要使標準在生產技術活動中發揮有效的協調作用,首先要求有關的標準互相協調。
2. 最佳協調原理
在標準化系統中的各組成要素之間,在一定范圍內,一定條件下,按技術經濟的全面要求,可以找到最好的平衡狀態,這就是最佳協調原理。“平衡”就是協調,即對立面的統一,指各組成要素作用的相對平衡。例如,某一產品,從研制到批量生產,乃至流通、使用、維修等,在各個環節之間都需要從技術上進行協調,照顧到各方面的利益,這樣才能保證上述全過程的暢通。平衡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協調是多方面的。從各個大的方面的協調,到具體技術參數的協調,包括概念之間的協調。這種協調是人為的,但有客觀依據。協調的要求,一般按技術經濟指標全面衡量,特殊情況下,如關系到人身安全時,主要按技術指標衡量。在一定范圍和條件下,可能有許多協調方案,從中可找到最佳方案。一個先進的標準就是最佳協調的結果。
3. 穩定過渡原理
標準化系統中各組成要素間的最佳平衡,要保持一段時間的相對穩定性,然后才能而且必須過渡到新的最佳平衡。即所謂穩定過渡原理。平衡都是有條件的,約束條件變化,平衡即破壞。但標準化系統中各組成要素間的最佳平衡都必須保持一段時間的相對穩定性,才能使標準化獲得經濟效果。最佳平衡是從屬于一定條件的,但條件變化后,最佳平衡不一定立即改變,因為這個最佳平衡是以全局利益為前提的。只有當條件的變化累積發展到一定程度,從全局利益看,原先的平衡失敗,這時才能而且必須向新的最佳平衡過渡。按穩定過渡原理,標準必須妥善解決穩定和發展的矛盾,或者說繼承性與先進性的矛盾。沒有先進性,不體現科學技術和生產的發展,標準就失去價值。而沒有繼承性與穩定性,標準就失去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