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爾山羊高效飼養技術
- 趙中權主編
- 12字
- 2020-05-06 20:08:07
第一章 波爾山羊的種質特性
第一節 波爾山羊的起源與生產現狀
一、波爾山羊的來源
波爾源自荷蘭語“Boer”,意為“農民”。波爾山羊(Boer goat)是南非育成的一個優良肉用山羊品種,以體型大、早期生長快、繁殖率高、產肉多和適應性強等特點而著稱于世,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理想的肉用山羊品種之一,有“肉用山羊之父”的美稱。現已被廣泛地飼養在新西蘭、澳大利亞、德國、加拿大、中國及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
1.波爾山羊的起源
波爾山羊原產于南非好望角地。其祖先有三種來源:一來自Namaqua Bushmen和Fooku部落的山羊(Barrow,1801),二來自印度山羊(Pegler,1886),三來自歐洲山羊(Schreiner,1898)。該品種山羊的無角特性和較高產奶量似乎說明該品種曾受歐洲奶山羊的影響(Anon,1960),而此前也曾報道好望角地區很早就飼養荷蘭山羊。而根據南非早期居民的游牧和商業貿易特點,波爾山羊的基因可能確實有多種來源。波爾山羊在品種形成過程中至少吸收了來自南非、埃及、蘇丹、印度和歐洲五個國家或地區山羊品種的血液,并以印度山羊品種為主。奶山羊對波爾山羊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因此該品種保留著產奶量高和某些類型無角等特征,最終在南非經過近兩個世紀的風土馴化與漫長的雜交選育而成著名肉用山羊品種。
2.波爾山羊的培育與發展
據資料記載,波爾山羊的培育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00~1820年):在南非好望角地區,隨著羊場主的居住趨于安定,他們就開始對其所飼養的地方山羊的某些性狀有目的地進行選擇育種。經過選育,逐漸形成了體型緊湊結實、勻稱、被毛短的早期波爾山羊,其中以土種型和無角型居多。
第二階段(20世紀初~1959年):此時品種已基本定型。顯著標志是許多羊場向肉用方向選擇,并育成了體型良好、生長快、繁殖率高、體軀被毛短,且頭部和肩部有紅褐色毛斑的改良型波爾山羊,但仍有大量的普通型和長毛型。
第三階段(1959年至今):1959年7月南非成立波爾山羊協會,開始了波爾山羊正規化育種。育種協會首先制定了改良型波爾山羊的品種標準,對其外形特征做出明確規定,即被毛白色,頭部紅褐色并有星型白色毛帶,允許有一定數量的紅斑;皮膚最好有色,特別是無被毛覆蓋處;體質強壯,體型良好;四肢較短,后軀發育良好,肌肉豐滿;其次是隨著波爾山羊的類型、毛色和體型等外形趨于一致,于1970年正式實施波爾山羊生產性能測定計劃,開始逐步進入有目的地選擇波爾山羊生產特征階段。這時波爾山羊具有優秀的肉用體型,且肉質優良。
3.波爾山羊的類型與發展
波爾山羊品種內差異較大,類型較多。根據南非波爾山羊育種協會(網址:http://studbook.co.za/boergoat/stand.html)資料介紹,波爾山羊主要有以下5個類型。
(1)普通型 普通波爾山羊,肉用體形明顯,毛短,體軀有不同的花斑,常見的有灰白色、深棕色和棕色的頭頸等,多飼養在歐洲農場中。
(2)無角型 無角波爾山羊,毛短,無角,體形欠理想,多為奶山羊的雜交后代。
(3)長毛型 長毛波爾山羊,被毛長而厚,體格較大,但肉質粗糙,此類型羊多在成年時宰殺,生產大羊肉。
(4)土種型 地方波爾山羊,腿長,體型多變,且不理想,體軀毛色多樣。
(5)改良型 改良型波爾山羊,是20世紀初由南非開普(Cape)省波爾山羊育種協會于1959年在普通波爾山羊基礎上,統一育種計劃,起草育種章程和品種標準,經過嚴格選育形成的。為當前世界各地飼養的主要類型。
二、世界波爾山羊的生產
波爾山羊是全世界公認為最好的肉山羊品種,世界各國在利用波爾山羊雜交改良當地山羊向肉用方向發展中,已取得了明顯的進展與成就。到目前為止,先后被引入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加拿大、美國等30多個國家,顯示出很好的肉用特征、廣泛的適應性、較高的經濟價值和顯著的雜交優勢,并在這些國家改良山羊品種及發展肉用羊生產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南非
南非是波爾山羊原產地。南非地處南半球,有“彩虹之國”之美譽,位于非洲大陸的最南端,陸地面積為121.9萬公頃,其東、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環抱,陸地上與納米比亞、博茨瓦納、萊索托、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和斯威士蘭接壤。東面隔印度洋和澳大利亞相望,西面隔大西洋和巴西、阿根廷相望,是非洲第二大經濟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南非的經濟相比其他非洲國家相對穩定。氣候條件適宜山羊養殖。現在,南非大約有500萬只波爾山羊,主要分布在4個省,其中改良型波爾山羊約有160萬只。1959年,南非成立了波爾山羊育種協會,并制定和出版發行波爾山羊的種用標準。于1970年正式實施波爾山羊生產性能測定計劃,開始逐步進入有目的地選擇波爾山羊生產特征階段。測定分5個階段,包括以下指標:母羊特征、產奶量、羔羊斷奶前后的生長率、飼料轉化率,公羔體重、在標準化飼養條件下斷奶后公羔的生長率、公羊后裔胴體的定性和定量評定。
2.新西蘭
初期,新西蘭的波爾山羊是1986年通過非洲東南部津巴布韋引進的波爾山羊冷凍胚胎、胚胎移植的手段獲得的。1994年開始向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中國出售波爾山羊種羊、凍精及胚胎。
在新西蘭,波爾山羊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和較高的生產性能,初生公羊、母羊的平均體重分別約為4.0千克和3.6千克,斷奶重約為21.9千克和20.5千克,周歲重約為50.2千克和38.4千克,成年重約可達145千克和90千克;斷奶前平均日增重分別約為186克和182克,周歲內日增重約為126.6克和96.2克。母羊7月齡即可發情配種,平均產羔率為207.8%。目前,還培育出紅棕波爾山羊品系,其特點是體質健壯、體格碩大、性情較溫順。
波爾山羊一般3月齡斷奶,6~18月齡出欄。斷奶體重公羊約為21.9千克,母羊約為20.5千克。據新西蘭波爾山羊育種中心資料,8~10月齡羊屠宰率為48%,成年羊屠宰率為50%~54%,肉骨比4.7∶1(其他山羊為3.6∶1)。
3.澳大利亞
1994年從新西蘭的選育群中引進波爾山羊,并同時成立澳大利亞波爾山羊育種協會(BGBAA),1995年10月解除隔離檢疫。BGBAA制定了波爾山羊品種標準、性能測定和品種登記計劃,其中測定記錄的項目主要有標準體重、脂肪厚度和活體眼肌掃描面積等。其種羊等級由新西蘭大學的農業商務研究所(ABRI)評定。
在放牧條件下,澳大利亞的波爾山羊母羊一般10月齡左右配種,發情周期為18~21天,妊娠期150天左右;初產羊每胎1~2羔,成年羊每胎2~3羔。初生公羊、母羔的平均體重分別為3.7千克和3.4千克,斷奶重約為24千克和22千克,7月齡重約為48千克和45千克,周歲重約為68千克和60千克,成年重約為130千克和100千克;12月齡內日增重接近200克。8~10 月齡屠宰率為48%,1歲時為50%,3歲為54%,4歲時為56%。且澳大利亞波爾山羊更適合放牧與舍飼相結合的飼養方式。
澳大利亞非常重視利用波爾山羊進行商品羊生產,并提出若干可行性的理由。例如,波爾山羊與牛和綿羊混牧,不會降低草場的載牧量,還有助于控制雜草、改善草場和保護土壤等;根據農民意愿飼養肉用山羊是否立足于其原有羊群的實際情況,研究了用波爾山羊與野化山羊、安哥拉山羊和奶山羊雜交的效果;針對澳大利亞長期利用綿羊生產羊肉的問題,提出波爾山羊生產上的優勢,以積極引導山羊肉的國內消費。
近期,澳大利亞波爾山羊協會培育出了黑波爾山羊。
4.美國
1993—1994年由澳大利亞、新西蘭引進波爾山羊,主要用于其肉用山羊(主要為西班牙山羊)的雜交改良,也繁殖純種。從那時起,爆發了對波爾山羊繁殖育種的研究熱潮。目前,隨著檢疫規定的放寬,也能夠直接從南非進口山羊原種,推動了美國波爾山羊養殖的發展。波爾山羊性情溫順、繁殖力高、生長速度快等特點,使其在美國肉山羊商業領域中尤為突出。成年波爾山羊公、母羊體重分別為90.72~154.22千克、86.18~104.32千克。
目前,美國波爾山羊協會是世界上最大的波爾山羊協會,會員超過7000人/年,登記超過45000頭/年。每年整個肉羊產業的價值估計在15000萬~40000萬美元。
三、我國波爾山羊生產現狀及開發利用前景
從1995年開始,我國先后從德國、南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引入波爾山羊,分布在陜西、江蘇、四川、重慶、河南、山東、貴州、浙江、河北、云南、北京、天津、江西、福建、山西、安徽、湖北、遼寧、廣西等20多個省、市、區。經過20余年的飼養與繁殖,與其他引進畜種一樣,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波折起伏,大體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
1.引種和初步認識階段
1995年引進波爾山羊時,全國對其生長性能及其適應性了解甚少,所以開展的工作主要圍繞生長繁育性能和適應性觀測進行,這方面的報道很多。飼養在江蘇的波爾山羊基本適應了當地的自然生態條件,其生產性能、繁殖性能與我國地方山羊品種相比已顯示出優勢;飼養在四川的波爾山羊繁殖性能研究,初產母羊產羔率為156%,經產母羊為203%,平均為188%。特別是用波爾山羊改良當地山羊,雜交優勢明顯,是改良我國山羊,提高其產肉性能的理想品種。武和平等(1998)對飼養在陜西的波爾山羊進行研究指出,該品種不僅具備良好產肉性能,而且對低產普通山羊的雜交改良效果十分顯著;在江蘇,雜交一代的初生重、2月齡體重、6月齡體重分別比當地羊提高了41.4%、64.7%和104%(周欣德,1999);與魯北白山羊雜交,產羔率為181%,成活率為92%,公、母羔初生重分別比當地羊提高了58.3%和38.7%,3月齡公、母羊體重分別提高了105.22%和93.91%(李金樹等,1998);與江蘇徐淮山羊雜交,雜種羊和當地山羊的初生重分別約為2.68千克和1.52千克,斷奶重約為15.46千克和8.44千克,只均增收56.16元(趙開飛等,1999);與湖北宜昌白山羊雜交,初生重提高67.8%,2月齡重提高86.7%(侯禮臣,1997);與四川仁壽山羊雜交,在100日齡,雜交一代公羊在胴體重、凈肉重、屠宰率、凈肉率分別比仁壽山羊提高了77.90%、85.84%、8.54%和7.74%;雜交一代110日齡母羊胴體重、凈肉重、屠宰率、凈肉率分別提高了90.44%、105.41%、10.16%和10.10%,且板皮面積大(熊朝瑞等,1998)。
經過幾年的試驗飼養和觀察,波爾山羊的優良性能被我國絕大多數養羊界人士所認識,認為引進波爾山羊必將對我國山羊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這些工作為波爾山羊的引進和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炒種和盲目發展階段
波爾山羊的優良性能和良好的適應性被人們認識后,一些單位和個人紛紛將投資轉向飼養波爾山羊,在我國上下形成了“波爾山羊熱”。在這一階段,“波爾山羊開發公司”“波爾山羊原種場”“波爾山羊莊園”在全國比比皆是。經濟實力較大的投資者千方百計不惜重金從國外引進波爾山羊或冷凍胚胎,進行繁殖和擴群;經濟實力相對差的投資者從波爾山羊開發公司、波爾山羊原種場、波爾山羊莊園等成群(批)以期貨等形式引進種羊。種羊價格不斷攀升,動輒每只數萬。如剛出生的羔羊賣到1.5萬元左右,斷奶后能賣到2萬~3萬元,比進口種羊還貴。在2003年舉辦的種羊展示拍賣會上賣到13.8萬元的天價,雜交羊最高也能賣到6000多元。很多媒體將波爾山羊宣傳得完美無缺。
與此同時,波爾山羊的精液冷凍技術和胚胎移植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和推廣。如毛鳳顯用5種國內外較好的稀釋液制作波爾山羊凍精,篩選出最好的稀釋液,采用正交設計對稀釋比例、降溫時間、滴凍顆粒大小和解凍溫度四因素分三水平進行試驗,篩選出效果較好的冷凍-解凍方式,并以最佳方式制作的波爾山羊凍精進行輸精試驗,一個情期不返情率為65.77%(146/222),說明篩選出的最佳稀釋液配方及冷凍工藝完全可以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并可獲得較理想的結果。再如范必勤等以波爾山羊為胚胎供體、當地淮山羊為受體,以黃體酮陰道栓作同期發情處理。采用促卵泡激素和促黃體激素對供體母羊作超數排卵處理。供體母羊與波爾種公羊首次交配后的3.5天和5.5天分別于輸卵管和子宮角回收胚胎。從3頭供體母羊共獲65枚胚胎,經鑒定分級,其中53枚為可移植胚胎,分別移植至相應同期發情的27頭受體母羊的輸卵管或子宮內,每頭受體移入1~2枚胚胎。經過3個情期以上,其中20頭受體母羊未出現返情,受體妊娠率為74%。7頭母羊產雙羔,9頭母羊產單羔,共獲23頭羔羊。妊娠受體產羔率為80%,移植胚胎的發育率為43.4%。平均每頭供體母羊獲得純種波爾山羊羔羊7.7頭。上述結果表明,波爾山羊胚胎移植可用于商業性生產開發以獲取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這些技術其積極的一面提高了波爾山羊母羊的利用率,加快了波爾山羊的生產速度,增加了供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波爾山羊的供需矛盾;但消極的一面是由于昂貴的技術費用和對能繁母羊造成的損害,更加大了炒種的費用。
在這個階段,對波爾山羊的炒作和波爾山羊的實際利用情況看,基本上偏離了引種時的初衷。昂貴的價格決定了波爾山羊“貴族”身份,波爾山羊一直以“生產種羊,實現高額利潤”的運作模式循環往復,廣大農牧區養羊戶買不起種羊,就更談不上品種改良、提高羊肉產量、改善羊肉品質了。由于種羊市場供大于求和泡沫的破滅,導致種羊價急劇回落,純種波爾山羊及其雜交后代出現銷售停滯、產品積壓的局面,更有甚者對波爾山羊賠本拋售或集中屠宰。這一階段大部分種羊場經營困難,負債累累,舉步維艱。部分種羊場破產倒閉。而另一方面廣大山羊養殖戶急需良種,事實上對波爾山羊需求量很大,但無法對接。
3.價格回落和有序發展階段
2006年前后,持續低迷的波爾山羊種羊市場有所復蘇,種羊銷售開始增多。但是價格較低,一般周歲左右的種羊售價在1000元左右。購買者大多為養羊戶,購來的種羊基本上用于雜交改良,達到了引入波爾山羊的目的。
在肉用山羊生產中,波爾山羊主要用作雜交終端父本,可提高后代的生長速度和生產性能。從波爾山羊品種雜交改良情況來看,均表現在后代肉用性狀明顯改觀,初生重、生長發育速度、體尺體重、屠宰率、胴體等,較同齡地方本地山羊顯著提高。實踐證明,用波爾山羊雜交改良其他品種山羊,效果十分顯著,波爾山羊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雜交終端父本品種。
據閆振富等介紹,此時由于該羊引入我國時間長,其雜交代次的增高,再加上有的種羊場由于資金緊張而養的種羊營養水平差,導致純種羊和雜交羊難以區分,波爾山羊雜交羊冒充純種羊充斥市場的現象時有發生,種羊市場十分混亂。此外,由于政府招標采購種羊套用其他商業招標采購商品的辦法,以價格決定中標,價格越低越易中標,為低成本生產的雜交羊提供了銷售市場,嚴重地影響了相對高投入生產的純種羊的推廣。同時,用雜交羊作父本改良效果差,也對用波爾山羊改良當地山羊造成了不良影響,挫傷了農民改良當地羊的積極性,規范種羊市場勢在必行。
四、波爾山羊雜交改良效果
我國山羊生產性能,尤其是產肉性能普遍較差,因此引進波爾山羊雜交改良是一條很好的途徑。波爾山羊種羊引入后,各地都很重視,加強飼養管理,采用繁殖新技術,如胚胎移植技術、冷凍精液技術、人工授精技術等,加快了純種波爾山羊的繁殖速度,促進了波爾山羊業在我國的發展。同時,很多省(區)用波爾山羊與當地山羊開展了雜交改良試驗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
1.波爾山羊在安徽省的雜交改良效果
用波爾山羊、薩能山羊與安徽白山羊雜交,根據任守文等報道(2002),波×安F1 6月齡體重約25.0千克,日增重約123克,與安徽白山羊相比,分別提高119.9%和133.84%;胴體重(12.95±1.68)千克,屠宰率(52.95±5.56)%,與安徽白山羊相比,分別提高143.23%、4.82%。波×安F1 8月齡體重約29.06千克,日增重約108.33克,分別比同齡安徽白山羊提高114.15%和124.52%。說明,用波爾山羊改良安徽白山羊,雜種一代體重、日增重、胴體重和屠宰率都有顯著提高,特別是在6月齡以前表現突出。
用波爾山羊與薩×安F1母羊進行三元雜交試驗,F2到6月齡時體重約為20.71千克,日增重約102.06克,分別比安徽白山羊提高80.72%和93.99%,胴體重(13.47±1.48)千克,屠宰率50.69%,分別比安徽白山羊提高62.29%和2.22%。但是,用波爾山羊級進雜交安徽白山羊,其波×波×安雜種羊6月齡體重約27.76千克,日增重約137.33克,分別比波×薩×安雜種羊提高34.04%和34.56%,差異極顯著。8月齡時,波薩安F2體重約為24.23千克,日增重約91.21克,分別比安徽白山羊提高78.56%和89.04%;用波爾山羊級進安徽白山羊的F2,即波波安雜種,體重約為37.97千克,日增重約145.54克,分別比波薩安F2提高56.71%和59.57%,差異也極顯著。說明在增重方面,波波安雜交組合顯著優于波薩安雜交組合。在肉用性能方面,與安徽白山羊相比,波薩安雜種羊在胴體重、屠宰率、胴體產肉量、凈肉率、肉骨比、眼肌面積、內臟脂肪沉積能力等指標提高了,但是肉色變淡,pH值下降,大理石紋變差,失水率較多,肌纖維變粗,反映肉用品質有不同程度下降。在皮用性能方面,波薩安雜種羊在鮮皮重、皮張面積、真皮層厚度等性狀方面比安徽白山羊有所提高,但皮張的撕裂強度、斷裂伸張率、皮膚均勻率、毛纖維密度等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波爾山羊在四川省的雜交改良效果
根據王志全等報道(2001),用波爾山羊與簡陽大耳羊雜交,F1雜種羊,6月齡時體重公羊為(30.82±1.49)千克、母羊為(27.19±1.51)千克,周歲時體重公羊為(49.20±2.42)千克、母羊為(41.04±2.30)千克,成年時體重公羊為(68.03±3.21)千克、母羊為(52.07±2.26)千克,分別比同齡同性別的簡陽大耳羊提高52.2%、49.81%、63.46%、51.38%、54.02%和44.52%,差異都極顯著(p<0.01)。同時屠宰4月齡波×簡F1雜種羊,可獲胴體約10.14千克,獲凈肉重7.84千克,分別比同齡簡陽大耳羊提高45.06%和51.06%,差異極顯著(p<0.01)。
用波爾山羊級進波×簡F1,獲得的波×波×簡F2羊,6月齡時體重公羊(31.22±1.46)千克、母羊(27.59±1.66)千克,8月齡時體重公羊(38.17±1.70)千克、母羊(33.34±1.86)千克,周歲時體重公羊(50.95±2.50)千克、母羊(41.97±2.43)千克,成年時體重公羊(71.33±3.67)千克,母羊(54.63±3.12)千克,與同齡同性別的波×簡F1相比,體重均有提高,但差異不顯著(p<0.05)。
3.波爾山羊在山東省的雜交改良效果
據張樹村報道(2005),用波爾山羊與山東省沂蒙山區的黑山羊雜交,雜種F1體重,6月齡體重公羊為(36.22±3.73)千克,母羊為(35.76±2.18)千克,比同齡黑山羊分別提高59.63%和62.84%;周歲體重F1公羊(61.34±2.36)千克,母羊(60.37±2.68)千克,比同齡黑山羊分別提高60.87%和75.09%。雜種F1周歲羊屠宰結果,胴體重(26.28±3.75)千克,凈肉重(20.33±3.10)千克,屠宰率(52.25±4.76)%,胴體凈肉率77.36%,上述指標比同齡黑山羊分別提高131.95%、133.14%、12.48%和0.4%。說明,雜種F1在生長發育和主要肉用性狀指標方面,與當地山羊相比具有顯著優勢。
4.波爾山羊在云南省的雜交改良效果
據文際坤等報道(2001),用波爾山羊與云南省曲靖市的魯布革黑山羊雜交改良試驗,波×魯F1 6月齡體重公羊為(25.24±3.89)千克,母羊為(23.06±3.83)千克,比同齡的魯布革黑山羊分別提高17.45%和12.38%;8月齡體重公羊為(29.24±4.14)千克,母羊為(28.38±3.12)千克,分別比同齡的魯布革山羊提高21.68%和12.57%;11月齡體重公羊為(36.53±4.45)千克,母羊為(35.43±4.49)千克,分別比同齡的魯布革山羊提高19.81%和13.56%。肉用性能測定結果,8月齡F1羯羊胴體重(15.03±1.25)千克,凈肉重(11.20±1.68)千克,屠宰率47.70%,胴體凈肉率為76.71%,與同齡魯布革羯羊相比,胴體重提高31.84%,凈肉重提高41.59%;11月齡F1羯羊胴體重(19.07±2.80)千克,凈肉重(15.47±2.20)千克,屠宰率51.0%,胴體凈肉率82.17%,與同齡魯布革羯羊相比,胴體重提高55.93%,凈肉重提高57.86%。經測定,波×魯F1羊肉的pH值為(6.14±0.17),失水率為(14.14±3.99)%,熟肉率為(59.08±1.63)%,剪切值為(2.86±0.28)千克,與魯布格山羊肉對應指標相比,差異不顯著。經品味鑒定,波×魯F1肉品的香氣、香味、膻味、嫩度和多汁性與魯布格羊肉品種相比,無明顯差異。
5.波爾山羊在貴州省的雜交改良效果
沿河縣是貴州白山羊的中心產區,該縣位于貴州省東北角,烏江流域下游,與重慶市接壤,平均海拔780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7℃,年均降水量1175毫米,相對濕度75%,全年無霜期311天,年均日照1190小時。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麥、黃豆、花生、薯類、油菜等,農作物秸稈豐富,并有紅(白)三葉草與多年生黑麥草混播型人工牧草地82.87公頃。1999年引進波爾山羊公羊作父本,在黑水鄉農戶中與沿河白山羊母羊雜交。試驗組和對照組在相同條件下,采用白天放牧,夜間適當補飼優質草料和配合顆粒飼料,加強幼羔的護理和培育,7日齡后投喂優質牧草誘導采食,20日齡后補飼顆粒精料;定期統一用阿丙達唑驅蟲、雙胛脒水溶液洗浴和預防接種;保持圈舍、環境清潔衛生,保證清潔飲水。
6.波爾山羊在廣東省的雜交改良效果
為了提高雷州山羊的產肉性能和商品率,劉艷芬等(2002)引入波爾山羊、奴比山羊和隆林山羊為父本,對雷州山羊進行雜交,試驗從1999年年初開始,至2000年年底結束。各試驗組羊按常規方法放牧和管理,羊舍采用高架樓式床面,舍外設運動場,白天歸牧后在運動場飲水、休息,每天清掃羊舍內外,每周消毒1次,定期驅蟲和藥浴,春秋兩季接種傳染性胸膜肺炎疫苗,羔羊4周后隨群放牧。試驗結果指出,6月齡波雷雜種一代羊體重公羊(19.25±2.98)千克,母羊(19.21±2.94)千克,分別比對照組雷州山羊提高83.75%和74.0%,8月齡波雷雜種一代羔羊體重公羊(24.33±3.20)千克、母羊(24.42±3.13)千克,比對照組雷州山羊分別提高47.45%和93.04%,效果相當顯著。但試驗者認為,波爾山羊引種成本較高,而且毛色為白色,短期內被群眾接受有一定困難;努比羊的雜種生產性能雖略低于波爾山羊的雜種,但努比羊引種成本低,后代毛色為黑色或紅棕色,群眾易于接受,便于大面積推廣。
7.波爾山羊在甘肅省的雜交改良效果
為提高河西山羊的產肉性能,甘肅省張掖地區畜牧站從1999年開始,從陜西麟游縣購進波爾山羊凍精,并在全區山羊較為集中的14個鄉村進行雜交,雜種羊與當地山羊編號后混群粗放飼養。根據張永東的資料(2003),波爾山羊雜種一代羊(共獲F1 996只),體格高大,結構緊湊,背腰平直,體軀近似圓桶形,四肢健壯,發育良好;雜種羊毛色因母本而異,其中白色者占61.5%,雜種公羊顯父本性狀所占比例較高,為85.0%。6月齡體重F1公羊約為27.36千克,母羊約25.75千克,分別比對照組河西山羊提高45.8%和64.5%,同時一代雜種羊對當地生態經濟環境表現出很強的適應性,主要表現在耐粗飼、易管理、食草性廣、行走能力強、抗逆性好等。
8.波爾山羊在陜西省的雜交改良效果
陜西省是波爾山羊引入我國最早的省區之一,也是我國波爾山羊業目前發展最快和發展最好的地區之一。武和平等(1998)對飼養在陜西的波爾山羊進行研究指出,該品種不僅具備良好產肉性能,而且對低產普通山羊的雜交改良效果十分顯著。以麟游縣為例,1998年以來,該縣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積極實施特色產業戰略,堅持把發展以波爾山羊為主的畜牧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的突破口和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途徑,高標準起步,高科技推動,大力實施波爾山羊產業開發,使全縣畜牧業出現前所未有、快速發展的勢頭。2002年,全縣羊只飼養量23.6萬只,比1997年增加4倍,畜牧業產值已占到農業總產值的51.6%,農民人均養羊收入占純收入的56.3%。根據萬博榮等的資料(2001),波×奶F1雜種羊8月齡體重(37.42±2.31)千克,比同齡地方奶山羊提高50.28%,F1雜種羊12月齡體重(46.50±2.83)千克,比同齡奶山羊提高31.91%;波×奶F1周歲胴體重(23.63±1.84)千克,胴體凈肉重(18.43±1.87)千克,骨肉比為1∶4.35,屠宰率為51.92%,胴體凈肉率為77.99%,與對照組同齡奶山羊相比,胴體重提高33.2%,胴體凈肉重提高47.2%,差異極顯著。幾年來,麟游縣用波爾山羊改良地方奶山羊13萬只,生產雜種羊15萬只,其中F1 9.4萬只、F2 4.5萬只、F3 1.1萬只,并在2002年8月15~17日成功地舉辦了“2002首屆中國麟游波爾羊節”。
9.波爾山羊在重慶市的雜交改良效果
在以農戶放牧為主的飼養條件下,用波爾山羊與南江黃羊、川東白山羊(簡稱本地羊)雜交,研究其雜交效果和生長育肥潛力,為波爾山羊的推廣和提高本地山羊產肉能力提供科學依據。根據彭祥偉等的研究資料(2002),波×南F1雜種羊體重,4月齡為(20.20±2.26)千克,6月齡為(27.19±2.56)千克,8月齡為(34.67±4.70)千克,分別比對照組南江黃羊提高31.77%、30.58%和34.90%;波×本F1雜種羊體重,4月齡為(19.18±3.92)千克,6月齡為(24.96±4.44)千克,8月齡為(33.05±4.66)千克,分別比對照組本地山羊提高136.50%、122.66%和116.30%;屠宰7月齡雜種羊結果,波×本F1雜種羊宰前活重約為27.30千克,胴體重約12.90千克,屠宰率為47.25%;波×南F1雜種羊宰前活重約為24.60千克,胴體重約12.25千克,屠宰率為49.80%。波爾山羊體格大,與南江黃羊和本地山羊雜交能否順利產羔,是人們關注的問題之一,經兩年多近百窩母羊產羔統計,即使和中等或中等偏小的母羊配種,仍能順利產羔,沒有發生難產現象;同時成年波爾山羊、純種后代或雜交后代,對丘陵灌叢草(坡)地適應性較強,具有較好攀巖、越障、識險避險能力,合群性好,食譜廣,牧速中等,步履穩健,性情溫順,適宜于舍飼和放牧飼養。
波爾山羊的引進和推廣無疑會對我國肉山羊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我國多年的引種經驗和畜牧業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各地在引種時,應正確認識波爾山羊的生產性能和雜交利用優勢。如在馬拉維與東非小型山羊雜交,發現其產羔率只有139%,羔羊死亡率卻高達24.5%,平均日增重為73.8克。對波爾山羊適宜雜交代數進行了研究發現,隨著雜交代數增加,產羔率和羔羊一歲體重下降,羔羊死亡率增加。所以,應進行波爾山羊在各引種地的適應性、雜種后代生長發育狀況及雜交適宜代數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正確發揮波爾山羊對我國養羊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