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浡海色質譜綠色新技術
- 劉成雁主編
- 1602字
- 2020-05-06 19:55:34
丁酸氯維地平原料藥殘留溶劑的測定
袁慧雅,徐恩宇,高利娜,劉俊亭*
(中國醫科大學法醫毒物分析教研室,沈陽 110122)
丁酸氯維地平(Clevidipine Butyrate)的化學名為4-(2,3-二氯苯基)-1,4-二氫-2,6-二甲基-3,5-吡啶二甲酸甲基(1-丁酰氧基)甲酯,為白色結晶粉末,是一種新型超短效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1]。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醚等極性有機溶劑,難溶于水。丁酸氯維地平注射乳劑于2008年在美國上市[2],國內藥品尚在研發階段,其殘留溶劑測定方法未見文獻報道。本實驗建立了頂空氣相色譜法測定其合成工藝中使用的乙醇、異丙醇、乙酸乙酯等有機溶劑殘留量。
1 儀器與試劑
Agilent 7890A氣相色譜儀(美國Agilent公司),色譜柱為DB-624(30m×530μm×3μm,Agilent)石英毛細管柱;BT 25S分析天平(賽多利斯公司)。
所用試劑均為色譜純,其中無水乙醇、異丙醇購自天津康科德化學試劑廠;乙酸乙酯購自山東禹王實業有限公司化工分公司;丁酸氯維地平原料藥(某藥廠提供,批號:151101)。
2 方法和結果
2.1 溶液配制
2.1.1 對照品儲備液
精密稱取乙醇2.5g、異丙醇2.5g、乙酸乙酯2.5g,置同一50ml量瓶中,加二甲基亞砜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對照品儲備液。
2.1.2 對照品溶液
精密量取對照品儲備液1ml,置50ml量瓶中,加二甲基亞砜稀釋至刻度,搖勻,作為對照品溶液。
2.1.3 供試品溶液
取丁酸氯維地平原料藥0.4g,精密稱定,置20ml頂空瓶中,加入2ml二甲基亞砜溶解,壓蓋密封,作為供試品溶液。
2.2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色譜柱:DB-624(30m×530μm×3μm,Agilent)石英毛細管柱;檢測器:氫火焰離子化檢測器(FID);柱溫:程序升溫,初始溫度50℃(保持10min),以40℃/min速率升至200℃(保持5min);進樣口溫度:200℃;檢測器溫度:250℃;載氣:氮氣,流速為2ml/min;頂空進樣量:1ml;分流比:5 : 1;頂空平衡溫度:100℃;頂空平衡時間:30min。
按上述色譜條件,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2ml,置20ml頂空瓶中,進樣分析記錄色譜圖,乙醇、異丙醇、乙酸乙酯之間分離度應不小于1.5,理論板數不低于5000。
2.3 專屬性試驗
精密量取空白二甲基亞砜溶劑、對照品溶液、供試品溶液各2ml,分別置20ml頂空瓶中,按殘留溶劑檢查色譜條件進樣,記錄色譜圖1~圖3。結果表明各成分之間分離度均符合要求,丁酸氯維地平及空白溶劑對殘留溶劑的檢查無干擾,本方法專屬性良好。

圖1 空白二甲基亞砜氣相色譜圖
1—二甲基亞砜

圖2 對照品溶液氣相色譜圖
1—乙醇;2—異丙醇;3—乙酸乙酯

圖3 供試品溶液氣相色譜圖(批號:151101)
2.4 檢測限和定量限
將對照品溶液用二甲基亞砜逐級稀釋,分別頂空進樣,記錄色譜圖。按信噪比為10計算,乙醇、異丙醇、乙酸乙酯的定量限分別為0.80μg/ml、2.00μg/ml、1.20μg/ml。按信噪比為3計算,3種溶劑檢測限分別為0.25μg/ml、0.65μg/ml、0.40μg/ml。
2.5 線性和范圍
分別精密量取對照品儲備液0.5ml、0.8ml、1.0ml、1.2ml和1.5ml于50ml量瓶中,用二甲基亞砜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對照品系列標準溶液。分別精密量取上述系列標準溶液2ml,按殘留溶劑檢查色譜條件進樣。以質量濃度(c,μg/ml)為橫坐標,以峰面積(A)為縱坐標進行線性回歸,結果見表1,各溶劑在相應的濃度范圍內線性關系均良好。
表1 線性和范圍試驗結果

2.6 回收率試驗
取丁酸氯維地平原料藥(批號:151101)0.4g,精密稱定,置20ml頂空瓶中,分別精密加入對照品儲備液配制成濃度為800μg/ml、1000μg/ml、1200μg/ml的溶液,每個濃度平行制備3份,壓蓋密封,按殘留溶劑檢查色譜條件進樣分析,乙醇、異丙醇、乙酸乙酯的平均回收率分別為97.1%、97.0%、86.8%。
3 討論
3.1 溶劑的選擇
原料藥殘留溶劑測定常采用N, N-二甲基甲酰胺(DMF)或二甲基亞砜(DMSO)等“萬能溶劑”,因其對于不同種類的殘留溶劑均有良好的溶解性。因DMF在藥物合成過程中有所使用,故本實驗采用二甲基亞砜作為溶劑避免實驗誤差。
3.2 有機溶劑種類和限度的確定
待測有機溶劑種類的確定主要根據藥物合成工藝和《中國藥典》2015年版Ⅳ部通則0861的限度要求。藥典規定乙醇、異丙醇、乙酸乙酯均不得過0.5%,故該原料藥應符合以上標準。
參考文獻
[1] Li L, Bi K S, Hu X. Chinese J New Drugs, 2010, 19(12): 1003-1006.
*通信作者:劉俊亭,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法醫毒物分析,E-mail: liujunting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