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咳 嗽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癥狀之一,多種肺部疾病均可導(dǎo)致咳嗽。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咳嗽病因可分為外感、內(nèi)傷兩大類。下面我們分別介紹這兩種咳嗽的特效方。外感引起的咳嗽大多伴有發(fā)熱、頭痛、惡寒等,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內(nèi)傷所致咳嗽,一般無外感癥狀,起病慢,病程長,常伴有臟腑功能失調(diào)的表現(xiàn)。若外感咳嗽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復(fù)感邪,而致咳嗽屢作,轉(zhuǎn)為內(nèi)傷咳嗽。

外感咳嗽

1.風(fēng)寒咳嗽

早期咽癢作咳而咳嗽聲重,氣急,咳痰清稀呈泡沫狀,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脈浮。

風(fēng)寒咳嗽驗(yàn)方

【藥物組成】柴胡10克,葛根15克,桂枝15克,白芍10克,麻黃5克,苦杏仁8克,細(xì)辛3克,防風(fēng)10克,陳皮8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生姜3片,大棗3枚,甘草3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臨證方解】方中以麻黃、桂枝、杏仁、甘草解表散寒,加入葛根解肌生津之品,以防邪傳陽明,加入柴胡樞轉(zhuǎn)達(dá)邪,以杜絕邪陷三陰。三陽經(jīng)藥并用,則能鼓邪外出而不引邪入里。更配以二陳湯調(diào)和脾胃,以杜生痰之源。全方具有解表散寒、宣肺化痰之功,使在表風(fēng)寒之邪得以解散,肺氣亦得以宣通,方藥對證,能獲顯著療效。

散寒湯

【藥物組成】甘草6克,桔梗18克,半夏6克,射干6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臨證方解】此方之妙在桔梗升提于鼻,引去痰之藥上行于肺,以散風(fēng)寒之邪。半夏辛溫而燥,以燥濕化痰、溫化寒痰。射干清熱解毒,祛痰利咽。配以甘草散寒解表,散邪則鼻塞頓除,痰亦隨之而散。

麻杏石甘湯加味

【藥物組成】麻黃10克,杏仁24克,石膏60克,甘草18克,葶藶子10克,川貝母15克。

【制用方法】石膏打碎先煎,余水煎服。

【臨證方解】方中麻黃宣肺泄熱,但其性溫,故配辛甘大寒的石膏,使宣肺而不助熱,清肺不留邪;杏仁降肺氣,助麻黃、石膏清肺平喘;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于寒熱宣降之中;加葶藶子瀉肺平喘;川貝母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數(shù)藥合用,共奏宣肺止咳之效。

2.風(fēng)熱咳嗽

常見咳嗽,痰黃而稠,氣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黃涕,苔薄黃,脈浮數(shù)。

自擬丹梔桑蟬湯

【藥物組成】牡丹皮15克,山梔子15克,桑葉15克,蟬蛻15克,射干15克,麻黃8克,荊芥15克,杏仁15克,前胡15克,紫菀15克,百部15克,甘草9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臨證方解】桑葉、牡丹皮、山梔子、蟬蛻、射干均具清肝、清肺熱之功,桑葉、蟬蛻有疏解風(fēng)熱之用。蟬蛻解痙,于嗆咳者甚為相宜。麻黃、荊芥宣肺疏表,麻黃發(fā)散肺經(jīng)火郁,肺之宣發(fā)得暢,肝氣隨之亦舒,合杏仁、前胡、紫菀、百部共奏宣肺清肝、解表止咳之功,甘草調(diào)和諸藥,故對風(fēng)熱劇咳治療效果滿意。

散邪止嗽丹

【藥物組成】柴胡3克,白芍15克,黃芩3克,石膏3克,桔梗3克,甘草3克,生地黃15克,麥冬6克,茯苓9克,半夏3克,陳皮3克。

【制用方法】做丸服。

【臨證方解】柴胡疏邪解表,黃芩善清少陽相火,配合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陽之邪。半夏和胃降逆、燥濕化痰,佐以攻邪之用。白芍養(yǎng)血斂陰;桔梗辛開苦泄,宣開肺氣,祛痰利氣;陳皮宣降肺氣,止咳消痰;生地黃、麥冬清熱養(yǎng)陰;茯苓健脾補(bǔ)中;甘草調(diào)和諸藥。

3.燥邪傷肺咳嗽

常見干咳無痰或少痰,鼻咽干燥,舌紅干少津,脈數(shù)。

寧肺湯

【藥物組成】麥冬15克,桔梗18克,甘草6克,天花粉6克,陳皮3克,玄參15克,百部5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臨證方解】麥冬養(yǎng)陰、清肺、潤燥,玄參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天花粉能清肺熱而潤肺燥,三者共奏清肺潤燥之功。百部潤肺止咳,桔梗辛開苦泄、宣開肺氣、祛痰利氣。配以陳皮、甘草燥濕和胃。諸藥共奏祛風(fēng)潤肺止咳之功。

內(nèi)傷咳嗽

1.陰虛咳嗽

肺陰虧耗咳嗽,干咳無痰,或見咯血,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

二冬二母湯加味

【藥物組成】麥冬15克,天冬12克,川貝母8克,知母10克,百合12克,黃芩10克,白芍12克,百部10克,桑白皮12克,玄參10克,五味子3克,甘草6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臨證方解】方中麥冬、天冬養(yǎng)陰潤肺,加入知母滋陰潤燥,白芍?jǐn)筷幒蠣I,玄參滋陰解毒,共奏養(yǎng)陰潤肺之功;配以川貝母、百合和功專潤肺止咳的百部清熱化痰、養(yǎng)陰潤肺止咳,加強(qiáng)麥冬、天冬潤肺止咳之功;桑白皮性寒入肺經(jīng),能瀉肺平喘;五味子性溫而潤,上能斂肺氣,下能滋腎陰;黃芩善清肺火和上焦之實(shí);甘草調(diào)味合中。綜合全方,滋養(yǎng)肺腎,清熱止咳,對于陰虛肺燥之咳嗽確有良效。

阿膠散

【藥物組成】阿膠12克,茯苓15克,馬兜鈴3克,薏苡仁9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糯米9克。

【制用方法】阿膠烊化,其余藥品水煎服。

【臨證方解】阿膠滋陰潤燥,配以馬兜鈴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杏仁味苦能降、止咳平喘,三者合用,以達(dá)滋陰止咳之效;茯苓健脾,薏苡仁健脾清熱排膿,糯米清熱潤燥,甘草和中,使中氣健運(yùn),則津液自能上輸于肺,于是胃得其養(yǎng),肺得其潤。治療久咳體虛是為良方。

珠玉二寶粥

【藥物組成】生山藥30克,生薏苡仁30克,柿霜餅15克。

【制用方法】先將山藥、薏苡仁搗成粗渣,煮至爛熟,再將柿霜餅切碎,調(diào)入融化,隨意服之。

【臨證方解】山藥、薏苡仁皆為清補(bǔ)脾肺之藥。然單用山藥,久則失于黏膩,單用薏苡仁,久則失于淡滲,惟等份并用,乃可久服無弊。又用柿霜餅之涼可潤肺、甘能歸脾者,用以佐使。病人服之不但療病,還可充饑,更適口。

護(hù)陰止嗽丹

【藥物組成】麥冬15克,紫菀15克,百部15克,天冬9克,熟地黃15克,桔梗6克,甘草3克,白芥子6克,玄參9克,沙參9克,陳皮3克,款冬花3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臨證方解】方中紫菀、百部止咳化痰;麥冬、天冬潤肺養(yǎng)陰;熟地黃滋陰補(bǔ)腎;玄參滋陰涼血清虛火;桔梗、陳皮宣降肺氣,止咳消痰;沙參、款冬花滋陰潤肺止渴;白芥子溫肺化痰;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共奏養(yǎng)陰潤肺止咳之效。

2.脾肺腎虛之咳嗽

咳嗽聲低伴臟腑病變之表現(xiàn)。肺虛可伴痰稀薄,自汗畏風(fēng);腎虛可伴動(dòng)則咳甚,氣不得續(xù);脾虛可伴納呆便溏,神疲乏力。

水晶桃

【藥物組成】核桃仁100克,柿霜餅100克。

【制用方法】先將核桃仁蒸熟,再與柿霜餅同裝入瓷器內(nèi)蒸之,融化為一,涼冷隨意服用。

【臨證方解】凡果核之仁,具有補(bǔ)益之性的,皆能補(bǔ)腎。核桃是果核中最大者,其仁既多脂,味更香美,為食中佳品,性善補(bǔ)腎。柿霜色白入肺,而甘涼潤滑,其潤也能滋肺燥。與核桃同用,肺腎同補(bǔ),金水相生,虛勞必易壯實(shí)。且食之又甚適口,饑餓時(shí)可隨時(shí)服用,故用來治療小兒咳嗽尤佳。

脾肺雙解飲

【藥物組成】人參6克,麥冬18克,茯苓18克,柴胡6克,神曲3克,車前子6克,甘草6克,薏苡仁30克。

【制用方法】水煎服。

【臨證方解】人參、茯苓、甘草、薏苡仁補(bǔ)益肺氣、益氣補(bǔ)中,加入少許神曲健胃和中。麥冬養(yǎng)陰、清肺、潤燥,柴胡清熱解肌,車前子入肺經(jīng),能清肺化痰止咳。諸藥共奏健脾益氣、補(bǔ)肺止咳之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闻喜县| 施甸县| 铜梁县| 和龙市| 甘泉县| 渝中区| 宁德市| 尚志市| 东丽区| 怀宁县| 桦川县| 邹城市| 宁安市| 九寨沟县| 安顺市| 长治县| 龙井市| 崇文区| 大宁县| 潜山县| 东兰县| 韶关市| 拉萨市| 桦甸市| 太保市| 天柱县| 抚州市| 金沙县| 龙南县| 彭山县| 浦东新区| 郓城县| 岳普湖县| 盘锦市| 寿宁县| 乐都县| 津南区| 乃东县| 凯里市| 水城县| 新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