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功能性食品與疾病預防作者名: 于新 李小華 李奇林等編著本章字數: 2915字更新時間: 2020-04-29 15:04:40
六、我國保健食品發展概況
(一)我國保健食品發展的歷史
我國功能食品的發展歷史悠久,早在幾千年前我國的醫藥文獻中,就記載了與現代功能食品相類似的論述——“醫食同源”、“食療”、“食補”。
我國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人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對生活的質量和健康就成為新的追求。同時,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高質量營養素的攝入,營養過剩而引起的富貴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與癌癥等)、成人病及老年病已逐漸成為人們主要的疾病。于是,對功能性食品的渴望促進了我國功能食品行業的迅猛發展。
目前我國功能性食品企業共有5萬多家,產品達2萬多種,年銷售額達到500億元。
我國功能性食品的發展大致經歷了這樣三個階段:
第一代功能性食品,包括各類強化食品,是最原始的功能性食品。僅根據食品中的各類營養素或強化的營養素功能來推斷該食品的生理調節功能,并未對這些功能進行實驗予以證實。目前各發達國家僅將此類食品列入一般食品。我國在“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實施后,也不允許這類產品以功能食品的面目在市場出現。
第二代功能性食品,必須經過人體及動物實驗證明該食品中某些營養素或強化的營養素對人體具有某種生理調節功能(即美國日本等國強調的真實性與科學性),往往不知其功效成分及測試數據。目前這代產品在我國市場上占絕大多數。
第三代保健食品,要經過人體及動物實驗證明該產品具有某項保健功能,還需確知具有該項保健功能的功能因子的結構、含量及其作用機理,并要求功能因子在食品中應有穩定形態。目前,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只承認該代產品為“功能食品”。而這類產品在我國市場上僅占少數。
(二)我國保健食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20年來,我國保健食品發展較快,問題較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保健食品企業生產規模水平低
我們對功能食品“審批門檻定的較低”,近幾年雖然我們也在逐步提高審查門檻,但顧慮甚多。加之國內一些功能食品企業管理層的文化素質不高,他們對企業沒有一個長遠考慮,缺乏科學決策,造成產品開發力度不夠,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據統計,衛生部批準的3000多個功能食品,功能主要集中在免疫調節、調節血脂、抗疲勞3項,約占60%,開發的產品功能如此集中,不僅使市場銷售艱難,也難以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2.理論與試驗研究不足
眾所周知,功能食品產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需要各部門密切配合。從學科發展來說,功能性食品是一個綜合性學科,它需要多學科攜手合作。目前,我國的教育體系不適應當前功能性食品產業的發展。如國內的“食品科學”專業大都設置在輕工和農業院校,他們研究的重點是食品加工過程中的科學問題,很少涉及研究“食品與人體健康的關系”,也很少涉及食品的功能問題。而醫藥院校的科研領域的主要精力在研究“天然藥物”,對“功能食品”涉足不多,更不用說對“專業人才”的培養。此外,中央和各級政府的科研部門,對這一領域的科研投入極少,長期以來都沒列入各級科研部門的縱向研究課題。各類食品研究機構很少涉足這一領域,更不用說開展一些基礎性研究。
3.不以食品為載體,價格較高
我國的保健食品常采用非傳統食品形態,以片劑和膠囊等形式出現,脫離人們日常生活,且價格較高,使消費者望而卻步。日本規定功能食品(特定健康用食品)只能以食品作“載體”。
4.監管難度大,缺少誠信
目前,我國對食品管理的重點是食品配方的審批,確保產品配方無害、無毒。近年來,經衛生部批準的功能性食品三千多個。但是,產品的有效成分不明確,對人體作用機理不清楚,一旦造假難以鑒別,產品監督管理難度較大。此外,一些食品廠家或經銷商,擅自夸大食品產品功效,宣傳誤導了消費者,對社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失去消費者的信任。
(三)我國功能性食品的展望
1995年9月,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生命科學研究所(ILSI)共同舉辦的功能食品第一屆國際科研會,討論了地區功能食品工作網及關于功能食品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和研究領域等。研究領域比較集中的有:有利于腦營養功能的益智食品,延緩衰老的食品和控制糖尿病的飲食等。2003年12月,全球華人功能食品科技大會在中國深圳舉行,會議討論了國際功能食品的現狀、功能食品的科學評價等。
目前,美國重點發展嬰幼兒食品、老年食品和傳統食品。日本重點發展的是降血壓、改善動脈硬化、降低膽固醇等與調節循環器官有關的食品;降低血糖值和預防糖尿病等調節血糖的食品以及抗衰老食品;整腸、減肥的低熱食品。21世紀我國功能性食品的發展趨勢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大力開發第三代保健食品
目前中國的功能食品大部分是建立在食療基礎上,一般都采用多種既是藥品又是食品的中藥配制產品,這是中國功能食品的特點。它的好處是經過了前人的大量實踐,證實是有效的。如果我們進一步在現代功能食品的應用基礎研究的基礎上,開發出具有明確量效和構效的第三代功能食品,就能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競爭。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人民對生活質量日益注重,具有明確功能因子的第三代功能食品的需求量必然增加,因此,發展第三代功能食品,推動功能食品的升級換代迫在眉睫。
2.加強高新技術在保健食品生產中的應用
采用現代高新技術,如膜分離技術、微膠囊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生物技術、超微粉碎技術、分子蒸餾技術、無菌包裝技術、現代分析檢測技術、干燥技術(冷凍干燥、噴霧干燥和升華干燥)等,實現從原料中提取有效成分,剔除有害成分的加工過程。再以各種有效成分為原料,根據不同的科學配方和產品要求,確定合理的加工工藝,進行科學配制、重組、調味等加工處理,生產出一系列名副其實的具有科學、營養、健康、方便的功能食品。
3.開展多學科的基礎研究與創新性產品的開發
功能食品的功能在于本身的活性成分對人體生理節律的調節,因此,功能食品的研究與生理學、生物化學、營養學及中醫藥等多種學科的基本理論相關。功能食品的應用基礎研究應是多學科的交叉。應用多學科的知識、采用現代科學儀器和實驗手段,從分子、細胞、器官等分子生物學水平上研究功能食品的功效及功能因子的穩定性,開發出具有知識產權的功能性食品。
4.產品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隨著生命科學和食品加工技術的進步,未來功能食品的加工更精細、配方更科學、功能更明確、效果更顯著、食用更方便。據有關部門統計,2000年我國功能食品消費約400億元,2010年已經突破800億元。產品形式除目前流行的口服液、膠囊、飲料、沖劑、粉劑外,一些新形式的食品,如烘焙、膨化、擠壓類等也將上市,功能食品將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5.重視對功能食品基礎原料的研究
要進一步研究開發新的功能食品原料,特別是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原料,對功能食品原料進行全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不僅要研究其中的功能因子,還應研究分離保留其活性和穩定性的工藝技術,包括如何去除這些原料中的有毒物質。
6.實施名牌戰略
“名牌產品”和“明星企業”對于一個產業的推動作用是十分重要。在未來幾年內,應著手扶持和組建一些功能食品企業,使之成為該行業的龍頭,以帶動整個功能食品行業健康發展。
總之,食品科技工作者應加強基礎研究,同時應加快產品開發,規范法規,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使中國功能食品發展走上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發展道路,為功能食品的研究與開發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