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綠色建筑的發展概述
從穴居時代起,建筑活動就是人類最主要的生存活動之一,城市和建筑是地球上規模最大、分布最廣的人工環境。進入21世紀,可持續發展成了人類共同的主題。毫無疑問,城市和建筑也必須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必須由傳統高消耗型模式轉向高效生態型模式,綠色建筑正是實施這一轉變的必由之路,是當今世界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
與其他所有的人工產品相比,建筑應對自然資源、能源的消耗和環境污染負有更多的責任。研究表明:歐洲建設活動引起的環境負擔占總環境負擔的15%~45%,制造和運輸建筑材料所消耗的能源占總能耗的10%,建筑采暖、空調、照明等占總能耗的20%~40%,整個歐洲所消耗的能源大約有1/2用于建筑的運行,這些能源大部分來源于日益減少的不可再生的原油,因此,這樣的能源消費模式已不可能維持長久。而且,石油轉化為能源過程中產生的有害物質排放也加劇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從世界范圍看,整個世界當代建筑活動消耗的能源占總能源的40%,占自然資源總量的40%,同時成為最主要的污染源,大約有一半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來自于建筑材料的生產運輸、建筑的建造以及建筑運行管理有關的能源消耗,建筑造成的垃圾占人類活動的垃圾總量的40%。這樣的形勢迫使人類不得不認真考慮建筑與環境如何適應的問題,綠色建筑的概念由此應運而生。
關于綠色建筑的定義和內容,全世界尚無完全一致的意見,但是,在以下3個基本點上,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是沒有分歧的:在全生命期內,綠色建筑將占用和消耗盡可能少的能源和資源,對環境和生態產生盡可能小的影響,同時為居住和使用者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工作、居住、活動的空間。可見綠色建筑是實現“以人為本”以及“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諧統一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實施21世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綠色建筑的發展歷程
20世紀60年代以來,工業化國家不斷發生類似于倫敦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之類的嚴重公害,人們越來越感到生活在一個不健康的環境中。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瑞(Paola Soleri)把生態學(ecology)和建筑學(architecture)兩詞合并為“arc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態建筑”(即“綠色建筑”)的新理念。
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會議提出了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從此,以關注生態環境為主旨的綠色運動便一直活躍在國際社會的前沿。綠色建筑在整個綠色運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如果說學者們的大聲疾呼和綠色運動的不懈宣傳并沒有引起普遍重視的話,那么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的全球性能源危機則給全世界特別是發達國家敲響了警鐘。高昂的油價迫使歐美發達國家從政府到普通老百姓都開始關心建筑中采暖、空調等方面的大量耗能,降低建筑能耗成為了一個緊迫的課題。此外,建筑能耗與環境的矛盾此刻也顯得更加突出,例如供暖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是造成全球變暖的重要因素,而粉塵、SO2等則更是城市環境的殺手,空調系統所大量使用的氟利昂則對南極臭氧層造成巨大破壞,生活垃圾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因素等等。
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國際社會越來越認識到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是關系到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問題。1976年聯合國召開第一次人居環境大會,1989年聯合國環境署理事會會議通過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1992年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表了《21世紀議程》,1996年在伊斯坦布爾,聯合國召開了第二次人居環境大會。這些會議逐漸將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結合起來,在二者的基礎上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并為包括我國在內的廣大國家所接受。綠色建筑漸成體系,并在不少國家實踐推廣,成為世界建筑發展的方向。
1988年,我國建筑學家吳良鏞教授吸取中國傳統文化及哲學的精華,融匯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創造性提出了“廣義建筑學”,提出以城市規劃、建筑與園林為核心,綜合工程、地理、生態等相關學科,構建“人居環境科學”體系,以建立適宜居住的人類生活環境。
多年來,綠色建筑由理念到實踐,在世界上逐步完善,形成了較成體系的設計方法、評估方法,各種新技術、新材料層出不窮。一些發達國家還組織起來,共同探索實現建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綠色建筑挑戰”(green building challenge)行動,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實行綜合優化設計,使建筑在滿足使用需要的基礎上所消耗的資源、能源最少。日本頒布了《住宅建設計劃法》,提出“重新組織大城市居住空間(環境)”的要求,滿足21世紀人們對居住環境的需求,適應住房需求變化。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推行適應生態環境的住區政策,以切實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法國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區環境為主要內容的大規模住區改造工作。瑞典實施了“百萬套住宅計劃”,在住區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另外,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以及長期工作生活與空調環境中而導致所謂病態建筑綜合征的出現等,使得人們開始思索什么是更高水平、更真正意義上的健康舒適的人居環境。作為消耗能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的“大戶”,建筑界責無旁貸地成為了推動這一潮流的中堅力量。在20世紀80年代末,科學家提出了在建筑設計與建造中應全面考慮能源資源利用、環境保護與健康舒適等問題,與之相關的生態建筑的理論和實踐得到全面發展。建筑師在對大氣污染、全球變暖、資源枯竭等一系列問題憂心忡忡的同時,也深刻地反省了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所造成的奢靡浪費的生活方式,并積極探求社會層面和技術層面的解決途徑。
二、綠色建筑的本質和特征
“綠色建筑”這一理念的提出,給建筑設計、建造、運行以及與此相關的技術帶來了一系列的變革。在創造一個適合人們生活、工作和開展其他社會活動的場所的同時,盡可能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約用能、節約用水、節約用地、節約用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這是我們建筑科技工作者的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也是我們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任重而道遠。
綠色建筑不是一種刻板的技術標準而是一種理念,綠色建筑理念的核心是“減少對各種資源的占有和消耗,減輕對環境的影響,創造一個健康、適宜的室內環境”,它是經過精心規劃、設計和建造,實施科學運行和管理的建筑。所有的普通建筑都可以踐行綠色建筑的理念。
建筑的根本目的或作用就是為人們的生活、生產和開展其他社會活動提供一個適宜的空間。為達此目的,功能和安全是建筑必須具有的兩大屬性,傳統的建筑就主要關注功能和安全。綠色建筑除了和傳統建筑一樣關注建筑的功能和安全之外,還特別關注“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室內環境質量、室外環境保護”,而且這種關注體現在建筑從規劃、設計、建造到運行、維護甚至拆除的整個生命期的各個環節。這就是綠色建筑的本質和特點。
另外,綠色建筑還特別突出“因地制宜,技術整合,優化設計,高效運行”的原則。
在大力推廣和發展綠色建筑的過程中,標準顯然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的綠色建筑明確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保護環境并創造一個適宜高效的室內環境為具體目標。建筑由于其數量巨大,雖然每一棟建筑耗能、耗水、耗材、占地的絕對量都不大,但當總合起來卻都是數量驚人。因此,為了取得顯著的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的總體效果,必須普及綠色建筑。
建筑行業是個分散度很高的行業,我國的建筑設計院數以萬計,建筑施工企業更是數以十萬計,為了規范如此大量的設計和施工企業的技術行為,標準規范無疑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綠色建筑的標準又與其他的技術標準有著很大的不同。大部分標準都是具體規范某類具體的建筑或某項技術、某個產品,而綠色建筑則涉及各類建筑多方面的性能,因此對綠色建筑而言評價標準顯得特別重要。
為了實現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保護環境,綠色建筑可以在設計、施工、運行管理階段采取許多種不同的技術措施和手段來達到目的。以節材為例,既有舊材料的重復利用是節材,使用將來可循環利用的材料也是節材,而選擇受力合理的建筑體型是一種更具根本意義的節材。節能、節水、節地等方面也都是如此,無法強制綠色建筑一定要采用某幾種指定的技術措施和設備及產品。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通過分門別類的一條條條文,引導建筑的業主、設計單位、施工單位、運行管理人員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經濟、技術條件,選擇適宜的技術措施和設備及產品,設計、建造和運行綠色建筑,達到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
三、國外綠色建筑的發展
1.國外綠色建筑發展的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歐洲、美國、日本經濟的飛速發展,建筑能耗問題開始受關注,節能要求促進了建筑節能理念的產生和發展,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生態建筑”新理念;70年代,建筑節能被提上議事日程,低能耗建筑先后在世界各國出現;80年代,節能建筑體系逐漸完善并開始應用。1992年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可持續發展”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圍達成共識。從此一套相對完整的綠色建筑理論初步形成,并在不少國家實踐推廣,成為世界建筑發展的方向。
20世紀末以來,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建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與評估系統,其主旨在于采用具體評估技術定量客觀地描述綠色建筑中節能率、節水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材料的生態環境性能以及建筑經濟性能等指標來指導建筑設計,為決策者和規劃者提供參考標準和依據。此模式已經成為綠色建筑在發達國家成熟的標志性運行模式。
1999年,世界綠色建筑委員會(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WGBC)成立,她是一個致力于促進建筑市場從傳統轉向綠色生態的國際組織。目前,許多國家都成立了綠色建筑委員會,并積極參與世界綠色建筑委員會的活動。到目前為止,世界綠色建筑委員會國家(或地區)會員數量已有100家(見表1.1),另外還有27000多家公司和機構會員。表明世界各國和地區對綠色建筑的高度重視,同時也表明綠色建筑市場正以引人注目的速度遍及全球市場,綠色建筑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機會。
表1.1 世界綠色建筑委員會成員分布情況

注:數據來源,世界綠色建筑委員會網http://www.worldgbc.org/worldgbc/members/。
2.國外綠色建筑發展特征
40多年以來,綠色建筑研究由建筑個體、單純技術上升到體系層面,由建筑設計擴展到環境評估、區域規劃等領域,形成了整體性、綜合性和多學科交叉的特點,綠色建筑發展過程從理念到理論再到理論結合實踐,發展范圍也逐漸擴大。
自20世紀60~70年代始,綠色建筑由理念到實踐,在世界各國逐步發展完善。例如加拿大興起的“綠色建筑挑戰”行動,日本在頒布的《住宅建設計劃法》中提出“重新組織大城市居住空間(環境)”的要求,以及瑞典實施的“百萬套住宅計劃”等,在住區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綠色建筑的發展經歷了由少數學者到技術從業人員,再到各相關社會組織和企業、大眾廣泛參與的過程,如世界綠色建筑大會(World Sustainable Building Congress)每年在不同的國家舉行,2014年已經是第14屆,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最近幾屆大會的參會者都達到了好幾萬人。
綠色建筑的發展從最初的英國和美國,逐漸擴大到許多發達國家及地區,并向深層次應用發展。如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方面,繼英國開發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建筑研究中心環境評估法”(BREEAM)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丹麥、法國、芬蘭、德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也相繼推出了各自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見表1.2)。
表1.2 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綠色建筑評估體系

此外,逐漸有國家和地區將綠色建筑標準作為強制性規定。在美國,2007年10月1日,洛杉磯西好萊塢衛星城出臺了美國第一個強制性綠色建筑法令,給出了該城的綠色建筑標準,規定新建建筑、改建建筑都應該達到最低綠色標準。波特蘭市要求城區內所有的新建建筑都要達到LEED評價標準中的認證級要求,紐約政府要求建筑面積大于7500ft2(約697m2)的新建建筑都符合LEED標準。目前美國已有10個城市采用了基于LEED要求的法規,還有幾十個城市已設定了自己的綠色標準。5個州有綠色建筑法,20個市政府設定了關于強制開發商建造更多節能和環保項目的法令,另外還有17個城市有關于綠色建筑的決議案,還有14個市有相關的行政命令。
從20世紀80年代起,為應對能源危機以及人們對居住環境的需求變化,節能建筑體系開始在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發展并廣為應用。幾十年來,綠色建筑從理念到實踐在發達國家已經完成了跨越式的進步。例如丹麥、瑞典等北歐國家,現在的平均建筑性能指標比許多國家的綠色建筑的性能指標都要高。歐盟和英國已經在制定綠色建筑的強制性條例,例如英國在2008年2月27日宣布從當年5月開始,所有新建住宅將被強制使用2007年4月出臺的“可持續住宅規范”作為評價方法。美國許多地方政府的公共建筑已經強制性要求采用LEED標準。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可以說這些國家的綠色建筑到目前已經建立起了一套相對成熟的體制與系統。
四、我國的綠色建筑實踐和發展
與國際上的發展歷程相似,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最初可以追溯到建筑節能工作的開展。1986年,我國第一本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民用建筑(采暖居住建筑部分)節能設計標準》JGJ 26—1986正式頒布實施。一直到2005年前后,建筑領域的資源節約工作重點主要就是建筑節能,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2004年9月建設部“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的啟動標志著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開始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2005年3月召開的首屆國際智能與綠色建筑技術研討會暨技術與產品展覽會發表了《北京宣言》,公布“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獲獎項目及單位,同年發布了《建設部關于推進節能省地型建筑發展的指導意見》。2006年,第二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在北京召開,并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大會上正式頒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07年8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又出臺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開始建立起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2006年《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的正式頒布實施是我國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的一個里程碑。該標準確定了我國綠色建筑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和保護環境的具體目標,規定了綠色建筑的星級劃分,將建筑領域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重點從建筑節能推向了更加全面的“四節一環保”。
我國政府設立了一個遠大的目標:到2020年50%的新建建筑要建成綠色建筑。為達到這個目標,從現在起就應該以評價標準為核心建立起完整的綠色建筑標準規范體系,提高綠色建筑標準規范的執行率,調動業主、設計單位、施工單位、運行管理人員以及公眾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斷提高綠色建筑的水平和普及程度,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建筑行業的應有貢獻。
目前國內的綠色建筑的定義已經被各界所認可并逐步推廣開來,即“在建筑物的全生命期中,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并能夠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且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雖然我國大力推廣和發展綠色建筑的歷史還不長,但是通過政府與相關組織的大力宣傳推廣與研究實踐,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目前正處于快速、高效發展的時期。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相關指導和支持性政策法規不斷出臺,而且支持的力度越來越大。技術標準規范體系基本建立,正在逐步完善。綠色建筑綜合技術的發展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綠色建筑評價標識也完成了約1500個項目近2億平方米的評價工作,這些都是2006年以來我國綠色建筑事業取得的重大成績。
根據當前國際的節能減排形勢,我國政府加大了在節能減排工作上的投入。建筑行業對綠色事業的追求再次被提高到一個新的臺階??梢钥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都將走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建筑之路,為生態文明建設,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1.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
從2008年以來,我國的綠色建筑數量始終保持著強勁的增長態勢,截止到2013年12月31日,全國共評出1446項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總建筑面積達到16270.7萬平方米(見圖1.1~圖1.3),其中,設計標識項目1342項,占總數的92.8%,建筑面積為14995.1萬平方米;運行標識項目104項,占總數的7.2%,建筑面積為1275.6萬平方米。

圖1.1 2008~2013年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數量
引自《中國綠色建筑2014》的“2013年我國綠色建筑發展情況”

圖1.2 2008~2013年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各星級比例
引自《中國綠色建筑2014》的“2013年我國綠色建筑發展情況”

圖1.3 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面積逐年發展
引自《中國綠色建筑2014》的“2013年我國綠色建筑發展情況”
2013年,我國綠色建筑數量及建筑面積繼續快速增長,全國共評出704項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總建筑面積達到8689.7萬平方米,項目數和面積均占了累年總量的一半左右,這大體反映了我國綠色建筑規?;l展正在加速這樣一個現實??梢灶A計,2014年綠色建筑的數量增長還會保持這樣的勢頭。2013年評出的704項綠色建筑標識項目中,除了住建部科技促進中心和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建中心這兩個國家級的評審機構評審的項目外,地方行政主管部門組織評審的項目數量進一步增加,共有463項,其中以江蘇、山東、深圳、河北等地方評審機構評審數量較多(見圖1.4、圖1.5)。相比2011年和2012年,江蘇、深圳、河北、山東、上海、浙江、陜西、河南、安徽、天津等地方評審機構評審數量增幅較大,而綠色建筑也開始在青海、湖南、內蒙古、河南、云南等地實現了零的突破(見圖1.6)。這反映出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已經從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開始向全國輻射。按照項目地區分布來看,青海、貴州、甘肅也開始有了獲得標識的綠色建筑,現除西藏以外各省、自治區及直轄市都有獲得標識的綠色建筑。標識項目數量在30項以上的地區占比38.7%,數量在10~30項的地區占比32.3%,數量不足10項的地區占比29.0%,其中江蘇、廣東、山東、上海四個沿海地區的數量繼續遙遙領先(見圖1.7)。

圖1.4 2008~2013年全國綠色建筑標識各評價機構評審數量

圖1.5 2013年全國綠色建筑標識各評價機構評審數量

圖1.6 2011~2013年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地方評價機構評審數量

圖1.7 2008~2013年各省市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數量統計
近年來,綠色建筑的發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單體建筑,而是向規?;l展,如綠色生態城區、城市等。為了鼓勵低碳生態城市的建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先后與天津、無錫、深圳和唐山等城市共建了中新天津生態城、無錫太湖新城、深圳光明新區、深圳坪山新區和唐山灣(曹妃甸)生態新城等示范區并進行了相關研究,上海南橋新城、河北省4+1示范城市(區)、昆明呈貢新城、廈門、德州和淮南等城市也開展了規劃建設實踐。低碳生態城市發展需要更開闊的全球視野,更深入的國際交流,從標準與機制層面上達到更多共識,進而切實有效地指導我國生態城市的發展。為此,住建部積極與國外政府開展合作,與規劃建設單位一道,努力推動我國綠色生態城區的發展,如中新合作中新天津生態城項目,中瑞合作無錫中瑞低碳生態城項目,中德合作青島中德生態園項目,中日合作唐山灣生態城示范區項目。在2013年,又增加了中美合作低碳生態城市合作試點項目(濰坊、日照、合肥、廊坊、濟源和鶴壁)和首批確立的12個“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合作城市”(天津、深圳、沈陽、西安、廣州、成都、常州、濰坊、威海、洛陽、長沙、海鹽)等。
201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從26個申報城區中通過了8個首批國家級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包括天津市中新生態城、河北省唐山市唐山灣新城、江蘇省無錫市太湖新城、湖南省長沙市梅溪湖新城、重慶市悅來生態城、貴州省貴陽市中天未來方舟生態城、云南省昆明市呈貢新區和深圳市光明新區)。
2013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十二五”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建科[2013]53號),指出在“十二五”時期,將選擇100個城市新建區域按照綠色生態城區標準規劃、建設和運行。為此,住建部加大我國示范城區申報的工作力度,已批準設立22個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審查批準了南京河西新城區、肇慶新區中央綠軸生態城、蘇州云龍新城、西安產壩生態區,并審查了北京長辛店生態園和上海虹橋商務區等11個城區的申報材料。
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實踐正處在探索階段,實踐廣度與深度的不斷延伸,這些生態示范城區的建設無疑會對我國構建強調生態環境綜合平衡的全新城市發展模式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而我國綠色生態城區的建設將會引領我國城鎮化的綠色進程。
2.我國綠色建筑政策法規、標準規范的建設
綠色建筑的規?;l展,離不開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的支持。從2005年開始,我國政府和建設行業行政主管部門就不斷推出支持和促進綠色建筑發展的政策法規和標準規范。
2005年5月31日,建設部發布了《關于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導意見》(建科[2005]78號)。
2006年02月7日,國務院頒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發[2005]44號),首次將“城鎮化與城市發展”作為十一個重點領域之一。在“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領域中,“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是其中的一個優先發展主題。
200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抓緊制定和完善各行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標準,推進節能降耗重點項目建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鼓勵發展節能降耗產品和節能省地型建筑。
2006年3月7日,建設部與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了工程建設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這是我國第一部從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壽命周期出發,多目標、多層次對綠色建筑進行綜合性評價的國家標準。
2007年7月27日,建設部決定在“十一五”期間啟動“100項綠色建筑示范工程與100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簡稱“雙百工程”)。通過“雙百工程”的建設,形成一批以科技為先導、節能減排為重點、功能完善、特色鮮明、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綠色建筑示范工程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其中綠色建筑示范工程的申報條件是:優化集成在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室內環境和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先進適用技術,有顯著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的住宅和公共建筑。
2007年8月21日,建設部發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為綠色建筑的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提供更加規范的具體指導,為綠色建筑評價標識提供更加明確的技術原則,為綠色建筑創新獎的評審提供更加詳細的評判依據,從三個層面推進綠色建筑理論和實踐的探索與創新。
2007年11月8日,建設部發文《關于組織申報“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通知》,開展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申報綠色建筑標識的相關工作。
2008年6月24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文(建科[2008]113號),發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補充說明(規劃設計部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為進一步規范和細化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根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的實際情況,對《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進行了補充完善,以指導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
2008年7月23日,國務院第18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并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標志著中國建筑節能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條例》鼓勵和扶持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中采用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鼓勵制定、采用優于國家民用建筑節能標準的地方民用建筑節能標準。
2008年10月10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發展中心印發通知(建科綜函[2008]61號),對《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實施細則(試行)》進行了修訂,重新印發,并編制了《綠色建筑評價標識使用規定(試行)》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專家委員會工作規程(試行)》。
2009年6月18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推進一二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的通知》(建科[2009]109號)。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充分發揮和調動各地發展綠色建筑的積極性,促進綠色建筑全面、快速發展,提高我國綠色建筑整體水平,有一定的發展綠色建筑工作基礎并出臺了當地綠色建筑評價相關標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均可開展本地區一、二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標志和證書由住建部監制,規定統一的格式和內容,對標志和證書進行統一編號管理。開展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的省市需得到住建部的確認,經評審確定的綠色建筑需報住建部備案?!锻ㄖ分羞€印發了《一二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試行)》。
2009年9月24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補充說明(運行使用部分)》(建科[2009]235號)并開始執行。住建部組織專家在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工作實踐的基礎上,對《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進一步完善,編制了《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補充說明(運行使用部分)》,使綠色建筑評價更加嚴謹、準確,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公正,更加具有權威性。
2009年10月15日,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學校節約型校園建設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節能節水工作的意見》(建科[2008]90號)要求,指導高等學校節約型校園建設工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同教育部組織有關專家編制了《高等學校校園建筑節能監管系統建設技術導則》《高等學校校園建筑節能監管系統運行管理技術導則》《高等學校校園建筑能耗統計審計公示辦法》《高等學校校園設施節能運行管理辦法》和《高等學校節約型校園指標體系及考核評價辦法》,并以建科[2009]163號文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參照執行。
2011年1月21日,國家財政部和住房地鄉建設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入開展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作的通知》(財建[2011]12號)。
2011年5月4日,國家財政部和住建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公共建筑節能工作的通知》(財建[2011]207號)。
2011年6月3日,國家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決定“十二五”期間開展綠色重點小城鎮試點示范,制定并印發了《綠色重點小城鎮試點示范實施意見》(財建[2011]341號)。
2011年8月31日,國務院(國發[2011]26號)印發《“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丁笆濉惫澞軠p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由國務院于2011年8月31日印發(國發[2011]26號)。國務院在印發通知中明確提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進一步形成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有效驅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推進節能減排工作格局”。文件第(十八)項內容專門論述“推動建筑節能”,其中提出“制定并實施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從規劃、法規、技術、標準、設計等方面全面推進建筑節能”。
2012年4月27日,財政部和住建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財建[2012]167號),意見中明確將通過建立財政激勵機制、健全標準規范及評價標識體系、推進相關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等多種手段,全面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
2012年5月9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建科[2012]72號)?!兑巹潯贩譃榘l展現狀和面臨形勢,主要目標、指導思想、發展路徑,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組織實施5部分。提出新建綠色建筑8億平方米,到規劃末期,城鎮新建建筑20%以上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
2012年8月6日,國務院印發《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國發[2012]40號)。文件指出到2015年,城鎮新建綠色建筑標準執行率達到15%。累計完成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和節能改造4億平方米以上,夏熱冬冷地區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5000萬平方米,公共建筑節能改造6000萬平方米,公共機構辦公建筑節能改造6000萬平方米。“十二五”時期形成600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
2013年1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國辦發[2013]1號),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2013年2月20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司關于印發《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2013年工作要點》(建科綜函[2013]12號)的通知,工作要點包含“著力抓好建筑節能,大力推動綠色建筑發展”。
2013年4月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制定并印發《“十二五”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城區發展規劃》(建科[2013]53號)。
2013年8月11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國發[2013]30號),《意見》中將開展綠色建筑行動作為政府引領社會資金投入節能環保工程建設的內容之一。
2013年9月24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成立綠色建材推廣和應用協調組的通知》(建辦科[2013]30號)。
2013年12月1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保障性住房實施綠色建筑行動的通知》(建辦[2013]185號),《通知》要求自2014年起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市轄區范圍內的保障性住房,應當率先實施綠色建筑行動,至少達到綠色建筑一星級標準。
2013年12月3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綠色保障性住房技術導則》(建辦[2013]195號),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在近期發布的政策文件中,2013年1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國辦發[2013]1號)對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影響最大,將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生態城區上升為了一個國家行動。文件明確要求“從政策法規、體制機制、規劃設計、標準規范、技術推廣、建設運營和產業支撐等方面全面推進綠色建筑行動”,而且提出了新建建筑節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城鎮供熱系統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化應用、公共建筑節能管理、相關技術研發推廣、綠色建材、建筑工業化、建筑拆除管理、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十項重點任務。文件將對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2013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國辦1號)文件之后,各地紛紛響應文件要求,陸續出臺了加快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地方性文件,明確了綠色建筑的發展目標,提出了針對性的激勵性政策以及強制性政策。
在發展目標方面,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等15個省市制定了各自的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提出了綠色建筑的總體發展目標,明確了新建綠色建筑面積要求和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的具體要求。如,北京市、深圳市分別要求從2013年6月、2013年5月起,所有新建建筑必須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推進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重慶市要求從2013年起主城區公共建筑率先執行綠色建筑標準;更多的省市則對政府投資建筑、大型公建、公益性建筑、保障性住房和大型住宅小區提出了不同的強制性要求。
在財政獎勵方面,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山東省、陜西省、西安市、青島市等制定了地方財政獎勵政策,例如,北京市對二星、三星級綠建運行項目分別給予22.5元/m2、40元/m2的財政資金獎勵;上海市對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項目給予60元/m2的財政資金獎勵;江蘇省對一星級綠色建筑設計標識的項目,按15元/m2的標準給予獎勵,對獲得綠色建筑運行標識的項目,在設計標識獎勵標準基礎上增加10元/m2獎勵;山東省對一、二、三星級綠建標識獎勵標準分別為15元/m2、30元/m2、50元/m2,其中規定,獲設計標識后,可獲相應星級30%獎金,竣工后,可再獲30%獎金,獲評價標識后,獲剩余40%獎金。
在減免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的優惠方面,內蒙古自治區對取得一星、二星、三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項目城市配套費分別減免50%、70%、100%;青海省、海南省對取得二星、三星級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項目城市配套費分別減免20%、40%。
在容積率返還激勵方面,貴州省對獲得星級綠色建筑設計標識項目,按建筑面積的3%以內給予獎勵;南京市對于超過1萬平方米的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規劃審批時可以給予一定容積率獎勵。
標準規范在綠色建筑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建立一個科學、完備、操作性強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一直是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的一個重要工作目標。經過十年的努力,這個標準體系已經基本建立,并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之中。
目前,正在實施的和即將編制完成的綠色建筑主要標準規范有:《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民用建筑綠色設計規范》JGJ/T 229—2010、《建筑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準》GB/T 50640—2010、《綠色辦公建筑評價標準》GB/T 50908—2013、《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GB/T 50878—2013、《綠色商店建筑評價標準》、《綠色醫院建筑評價標準》、《綠色飯店建筑評價標準》、《綠色博覽建筑評價標準》、《既有建筑改造綠色評價標準》、《綠色校園評價標準》、《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標準》、《綠色照明檢測及評價標準》,等等。此外還有一大批與綠色建筑密切相關的專業標準規范和產品標準。
在標準制定方面,除了國家層面,全國共有22個省市制定了地方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根據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筑研究中心的比對研究來看,與綠建評價標準國標相比,一些省市的地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地的特色,促進了本地區綠色建筑的發展。
3.我國綠色建筑推廣機構的建設
建設部在繼續抓好建筑節能的同時,積極推進發展綠色建筑的基礎性工作。一方面抓規范性技術文件的制定,一方面借鑒國外經驗,抓推廣機構平臺的建設。
2008年3月31日,經過近兩年的努力和籌備,經建設部和中國科協批準,民政部審批登記注冊,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筑與節能專業委員會,英文名稱:China Green Building Council(簡稱:中國綠色建筑委員會,CHINA GBC),于2008年3月3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委員會的辦會原則是產學結合、務實創新、服務行業、民主協商,要把各種資源組合在一起,團結盡可能團結的力量,組織盡可能組織到的資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遇促使綠色建筑發展得更快、標準更高、能力更強。
中國綠色建筑委員會要承擔的主要工作任務,一是研究中國綠色建筑內涵,開展綠色建筑理論研究和技術的創新;二是探索發展綠色建設實現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徑;三是開展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標識認證管理工作;四是整合綠色建筑與節能相關的研究課題,協助政府做好科研任務的立項、評審工作;五是定期舉辦國內外學術交流、研討和培訓,綠色建筑對所有的建筑師都是一項挑戰,大家都是從零開始重新進入到一個全新的建筑領域,需要再培訓、再教育;六是積極開展國際科技的合作活動;七是協助相關院校開設綠色建筑的課程,積極培養綠色建筑人才;八是普及綠色建筑的相關知識,做好綠色建筑的宣傳教育工作;九是組建綠色建筑研究機構和能源服務公司。
2008年3月31日,中國綠色建筑委員會成立之初就協助承辦了“第四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該大會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發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會同國外相關政府機構、協會組織共同舉辦的國際性盛會,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在北京舉辦一屆。2014年3月28日已經是第十屆了,中國綠色建筑委員會承擔了歷屆大會的組織工作。
中國綠色建筑委員會自成立之日起,從《中國綠色建筑2008》到《中國綠色建筑2014》每年都編撰一本綠色建筑年度發展報告,詳盡地記錄了中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歷程,同時也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探討中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方向。年度報告在歷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呈獻給國內外廣大讀者,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也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中國綠色建筑委員會成立之初只有委員63人,截止到2014年3月28日委員會的第七次會議,委員的總數已超過200人,而且還在不斷增加。委員們來自推進綠色建筑涉及的各個方面,包括科研設計專業人員、大學教授、房地產開發企業老總和總建筑師、施工企業技術負責人,以及行政管理部門的官員,其中還包括10位外籍委員。委員會還有國際團體會員14個,國內團體會員42個。
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委員會組織機構建設分兩條線,一是內部設置專業學組,形成專業技術核心,開展學術和技術研發與交流活動;二是建立地方分支機構,形成推進工作的聯盟和網絡,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目前已經根據綠色建筑的發展設置綠色規劃設計組、綠色技術組、綠色房地產組、綠色施工組、綠色智能組、綠色人文組、綠色工業建筑組和綠色建材組等22個學組,廣西、浙江、江蘇、深圳、四川、新疆、廈門、山東、福建、遼寧、重慶、天津、河北、內蒙古、安徽等23個地方機構。未來將考慮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的實際需要和會員的積極性,增添設置專業學組,以利于綠色建筑相關專業的交流和學術、技術水平的提高。
五、我國綠色建筑發展前景
我國已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提出要“五位一體”地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新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工業與民用建筑投資對建筑業需求巨大。另外,隨著建筑面積的擴張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建筑領域將成為未來20年我國用能的主要增長點之一,決定我國建筑的能耗問題是走中國特色低碳發展道路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綠色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具有投入低、比較效益高的特點,技術也已相對成熟,既是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改善民生、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綠色建筑在我國的發展與推廣,是符合政府提倡的科學發展觀,順應我國政府加強建筑節能減排的信心與決心;符合國際上的可持續理念與綠色建筑的發展,從而推進我國建筑業的國際化,提高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發展綠色建筑也能推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例如綠色建材、綠色建筑工程咨詢、可再生能源產業、工程檢測評估、建筑系統調試、能源服務行業等等,能帶動整個產業的優化升級。
從技術的層面來說,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需要特別關注以下各方面的工作。
1.開展綠色建筑后評估研究,總結綠色建筑發展中的問題,不斷提升綠色建筑性能和質量
截止到2013年底綠色建筑標識的項目已近1500項,規模超過1.6億平方米,面對到2015年城鎮20%新建建筑都需達到綠色建筑的要求,如何保證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的質量?綠色建筑建成后實際的節能、節水、節費及環境品質改善情況如何?需要對一批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的建筑開展后評估研究,將綠色建筑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反饋給業主,反饋給設計與施工和運營管理單位,不斷改進建筑的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不斷提高綠色建筑的性能和質量。
2.要進一步開展綠色建筑技術和產品研究與開發,依靠科技來支撐綠色建筑的健康發展
我國地域廣闊,氣候、經濟及資源條件差別巨大,建筑類型多樣化,必須因地制宜地發展綠色建筑技術;同時,綠色建筑的發展帶動了一系列新型技術、設備和產品的開發,因此急需解決技術成熟度與建筑壽命同步的問題。例如在綠色建造與施工集成技術方面,雖然住宅工業化、產業化保證了住宅的品質,避免了現場施工所產生的安全、能耗與排放、環境等問題,但我國在該領域僅處于起步階段,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
在綠色施工領域,我國在材料替代、資源循環利用、新工藝、新工具、新施工技術等重點技術領域取得一些成果,特別是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引入,實現了施工過程中自動檢查分析、精確施工、精確計劃、限額領料,實現了施工過程信息的共享和協同;但從整體上看,施工階段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和工程示范應用。
3.要推動綠色建筑的規模化發展,從單體綠色建筑到綠色生態城區
綠色建筑只有進入規模化的發展軌道,其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保護環境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建設綠色生態城區乃至建設綠色生態城市,無疑是綠色建筑規?;l展的一條捷徑,尤其是在建設綠色生態城區時,從區域規劃入手,可以從一個更全面的視角來審視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更高程度地發揮綠色建筑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保護環境的作用。
綠色建筑的發展,逐步從單體走向區域,除技術支撐外,還需要上位規劃與市政基礎設施的支持,才能事半功倍。目前我國一些科研單位和高校在探索綠色生態示范區建設模式上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政府主導的驅動模式、產業帶動的建設模式、自然環境的發展模式等幾種適宜建設模式,推動了綠色生態示范區的發展。目前已經完成了8項綠色生態城區的規劃和認定工作,為實現單體綠色建筑與綠色生態城區聯動、推動我國綠色生態城區的發展與建設做了有益的探索。
4.要關注綠色建筑產業的培育與升級,促進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
綠色建筑的快速發展,會極大激發我國城鎮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必需的新型綠色建材與產品、新型設備和部品、綠色施工平臺與技術、建筑節能與環境等相配套的材料、產品、設備、工藝、工法等科技訴求。我們應加速建筑業和房地產業提升科技原創能力,推動綠色建筑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的應用,使產業鏈不斷拓展和延伸,帶動一批相關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增強綠色建筑相關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綠色建筑產業的快速發展。
綠色建筑將是整個建筑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特別是我國當前又正處于城鎮化發展的高速增長期,綠色建筑的大規模推廣,既能幫助我們應對經濟挑戰,又能幫助我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具有不可估量的潛力與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