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第十四屆全國高等學校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與科研校際交流會論文集
- 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 3832字
- 2020-05-19 16:58:03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與“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共享專業教師的可行性
宋鵬云 何永清 朱孝欽 楊春曦
(昆明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 云南昆明 650093)
【摘要】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與“油氣儲運工程專業”似乎是兩個差別很大的專業,但其核心知識領域很多是相同或相近的,如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工程力學等。這兩個專業的很大一部分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能覆蓋這兩個專業的學科基礎,滿足本科人才的培養要求,可以通過部分專業教師的共享,實現兩個專業的相互支持,共同發展。
【關鍵詞】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油氣儲運工程;專業教師;共享
0 引言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本科專業”和“油氣儲運工程本科專業”均已有60多年的歷史,均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專業調整。“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主要在化工類院校開設,“油氣儲運工程專業”主要在石油類院校開設。這兩個專業表面看起來差異很大,“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080206)”屬于機械類(0802),“油氣儲運工程專業(081504)”屬于地礦類(0815),但這兩個專業的學科基礎很多是相同或相近的。事實上,1998年本科專業目錄調整時,曾計劃將“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并入“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1],由于相關高校和企業的強力主張,將“油氣儲運工程專業”保留下來。近年,隨著石油與天然氣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油氣儲運工程專業人才需求旺盛,許多非石油院校紛紛開設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很多新開設院校是依托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開設的,事實上進行著這兩個專業教師的共享。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對于開設該專業的學校已非常熟悉,但對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則了解不深。這里重點介紹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情況。
1 油氣儲運工程專業概況
1.1 油氣儲運專業的發展現狀
油氣儲運工程源于1952年清華大學石油工程系的石油天然氣儲運專修科,1953年院系調整,在清華大學石油工程系的基礎上成立北京石油學院,1953年秋,教育部批準將油氣儲運專修科升格為本科,從而使儲運52級成為了我國油氣儲運專業第一屆本科生[2]。由此開啟了我國油氣儲運專業60多年的發展歷史。
以前,油氣儲運工程專業主要集中于一些專門的石油院校,如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西南石油大學、西安石油大學、東北石油大學、常州大學等;目前,華東理工大學、蘭州理工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沈陽化工大學、吉林化工學院、長江大學、中國民航大學、青島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非傳統石油院校也相繼開設此專業。
近三年經教育部同意新開設的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學校有:濱州學院(2012年)、蘭州理工大學(2012年)、大慶師范學院(2014年)、哈爾濱石油學院(2014年)、隴東學院(2014年)等。
隨著我國石油與天然氣事業的蓬勃發展,油氣儲運范圍和規模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早期的原油、成品油輸送,擴展到天然氣、液化天然氣(LNG)輸送;從集輸和長距離輸送擴展到城市油氣輸配;從單一管線發展為管網和儲庫的管道系統;從地面的鋼質儲罐發展到地下儲庫。畢業生就業領域從油田和石油行業擴展到地方的城市油氣輸配、港口碼頭、民航和軍隊后勤保障部門[3]。由此導致社會對石油儲運工程畢業生需求旺盛,畢業生供不應求,近5年來,石油儲運工程專業一直是麥可思就業藍皮書評價的綠牌專業,是薪金、就業率持續走高的需求增長型專業。
1.2 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領域和研究內容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和專業介紹》[4],油氣儲運工程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為:“本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要求、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知識結構合理、基礎理論扎實、專業知識系統、專業技能良好、具有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及國際視野,從事油氣儲運和燃氣輸配系統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運行管理、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能力的重點是培養從事油氣儲運和燃氣輸配系統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運行管理、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包括油氣的收集與處理,長距離輸送、儲存及聯網輸配,燃氣的管網配送、壓縮天然氣(CNG)/液化天然氣(LNG)的輸送與加注等。
在研究生教育階段,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5],油氣儲運工程屬于工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一級學科的三個學科方向之一,其學科代碼為0820。而在國務院、教育部《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1997年)》,油氣儲運工程為“石油與天然氣工程”(0820)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其專業代碼為:082003。
對于油氣儲運工程,國外沒有明確對應的學科或專業,而是分散在石油與天然氣(Oil & Gas)、機械工程、化學工程等學科、專業內,畢業生就業領域廣泛,適應能力強。
對于油氣儲運工程本科專業的領域和研究內容,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張宏進行了總結[3],主要領域和研究內容如下。
(1)儲運工藝:管網仿真與優化;流動保障與化學減阻;油庫、氣庫運行。
(2)管道設備:壓縮機組、泵、閥、電站、分離器、加熱爐、過濾分離設備;設備管理與維護。
(3)節能與計量:設備性能評價與運行優化;能量利用;計量設備與工藝。
(4)自動控制:SCADA系統。
(5)完整性管理:設備狀態監測、檢測與評價;泄漏監測、預警;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護、應急技術;防腐檢測、評價與維護;特殊地段管道維搶修。
(6)防腐:防腐材料及工藝;陰極保護。
(7)設計與施工:地質災害地區管道設計,并行管道設計施工技術;惡劣地區及特殊地段管道施工工藝與裝備;焊接材料、工藝、裝備及檢測。
(8)地下儲庫:地下儲氣庫設計與施工、評價、優化運行。
(9)液化天然氣(LNG):LNG接受站設計、仿真模擬、自動控制;低溫材料、焊接材料與工藝、施工、保冷材料、低溫設備;檢測與維護、安全評價與應急。
(10)城市燃氣:燃氣管網調度、計量、泄漏檢測、維搶修與應急供氣。
(11)管材:高鋼級新型管材與管件。
(12)經濟分析:油氣資源規劃及商品學等。
2 “油氣儲運工程專業”與“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核心知識領域
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核心知識領域為[4]:電工電子學、工程圖學、工程力學、流體力學、泵與壓縮機、熱力學、傳熱學、輸油管道設計與管理、輸氣管道設計與管理、油氣儲存與裝卸、油氣集輸、城市燃氣輸配等。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核心知識領域為[4]:工程力學、工程圖學、機械設計、工程材料、化工過程、檢測與控制、壓力容器、過程機械等。
可以看出,“油氣儲運工程專業”與“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在許多核心知識領域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例如工程圖學、工程力學、電工電子學、流體力學、熱力學、傳熱學等。在專業課領域,也有交叉重疊部分,例如,裝控專業開設過程流體機械,包含泵和壓縮機,油儲專業直接開設泵和壓縮機;裝控專業涉及壓力容器,油儲專業涉及壓力管道;兩個專業均涉及腐蝕與防護、測量與控制等。
這兩個專業也有明顯區別,油氣儲運專業主要關注石油與天然氣行業,并側重于油氣儲運的工藝設計、運行管理與維護;而石油與天然氣行業僅是裝控專業涉及的領域之一,裝控專業側重關注設備的設計、制造與應用。針對石油與天然氣儲運行業,油氣儲運專業是工藝類專業,裝控專業是設備類專業,兩者均可服務于石油與天然氣儲運行業,但關注的側重點不同。但目前的發展有設備類專業向工藝類專業延伸,而工藝類專業向設備類專業滲透的趨勢。對于油氣儲運工程專業未來的發展,要求工藝與設備并重、運行與建設并重、生產與安全并重。
3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與“油氣儲運工程”專業教師知識結構與共享可行性
3.1 專業教師知識結構分析
目前進入高校的教師一般均具有博士學位,并且其本科、碩士和博士階段可能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其學科基礎知識扎實、寬廣。對于兩個專業的核心知識掌握很好,并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夠同時支撐儲運專業和裝控專業的學科基礎課,如工程力學、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也能同時支撐部分專業課,如“過程流體機械”和“泵與壓縮機”。對于專門的專業課,經過學習和訪問進修是完全可以勝任的。
3.2 專業教師共享可行性
從專業知識的角度,裝控專業和儲運專業的大部分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能覆蓋這兩個專業的學科基礎,滿足本科人才的培養要求,專業教師的共享是可行的。通過部分專業教師的共享,可實現兩個專業的相互支持,共同發展。
從行政管理角度,需要轉變觀念,對于某一個專業教師并不能僅隸屬于某個專業。這在研究生階段,似乎已不是問題,一個導師可以同時指導多個學科或專業的研究生。在本科階段,一個專業教師同時指導多個專業的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似乎還不多見。
4 結束語
本科教育的專業教師共享并不普遍。本文提出裝控專業教師和儲運專業教師共享的思路是一種新的嘗試,希望能夠實現專業的交叉與融合,實現彼此支持、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長春.關于油氣儲運工程專業本科教育的認識與思考[C].//張勁均.紀念中國油氣儲運高等教育60周年論文集[C].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2:49-54.
[2] 嚴大凡.油氣儲運專業建業——甲子回溯[C].//張勁均.紀念中國油氣儲運高等教育60周年論文集[C].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2:3-9.
[3] 張宏.關于油氣儲運工程本科知識結構的思考與建議[C].//張勁均.紀念中國油氣儲運高等教育60周年論文集[C].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2:90-92.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5]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一級學科簡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