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其 他 病

考綱考點:副結核病的流行病學、主要癥狀與病變、診斷方法及防控措施。

副結核病

副結核病(英文縮寫PT)也叫副結核性腸炎,是由副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牛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偶見于羊、駱駝和鹿。患病動物的臨診特征是慢性卡他性腸炎、頑固性腹瀉和逐漸消瘦,剖檢可見腸黏膜增厚并形成皺褶。

(一)流行特點

主要引起牛(尤其乳牛)發病,幼年牛最易感(但在母牛懷孕、分娩、泌乳時才發病)。綿羊、山羊、駱駝、豬、馬、驢、鹿等動物也可感染。此病在公牛和閹牛比母牛少見,高產牛的臨診癥狀較低產牛為嚴重。主要經消化道傳播,也可通過子宮傳給犢牛,皮下或靜脈接種也可使犢牛感染。本病散播緩慢,表面似呈散發型,實際上是地方流行性疾病。飼料中缺乏無機鹽,可能促進本病的發展。

(二)癥狀及病理變化

本病潛伏期較長,可達數月至數年。

(三)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臨診癥狀和病理變化,一般可做出初步診斷。但頑固性腹瀉和消瘦現象也可見于其他疾病,如冬痢、沙門氏菌病、內寄生蟲病、肝膿腫、腎盂腎炎、創傷性網胃炎、鉛中毒、營養不良等。因此,需進行實驗室診斷鑒別。

(四)防控

預防本病重在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和消毒,特別是對幼牛更應注意給予足夠的營養,以增強其抗病力。不要從疫區引進牛只,必須引進時,則進行嚴格檢疫,并隔離、觀察,確保健康時方可混群。檢出病牛的牛群,在隨時做觀察和定期進行臨診檢查的基礎上,對所有牛只,每年做4次變態反應和ELISA檢查,陰性牛方準調群或出場。連續3次檢疫不再出現陽性反應牛,可視為健康牛群。

檢測出病牛,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處理措施:①具有明顯癥狀的開放性病牛和細菌學檢查陽性的病牛,及時撲殺,對妊娠后期的母牛,可在嚴格隔離不散菌情況下,待產犢后3天撲殺;②對變態反應陽性牛集中隔離,分批淘汰,在隔離期間加強臨診檢查,有條件時采取直腸刮取物、糞便內血液或黏液做細菌學檢查,發現有明顯臨診癥狀和菌檢陽性的牛,及時撲殺;③對變態反應疑似牛,隔15~30天檢疫1次,連續3次呈疑似反應牛,應酌情處理;④變態反應陽性及有明顯癥狀或菌檢陽性母牛所生犢牛,立即和母牛分開,人工喂母牛初乳3天,單獨組群,人工喂以健康牛乳,待生長至1、3、6個月齡時各做變態反應檢查1次,如均為陰性,可按健牛處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牟县| 珠海市| 静海县| 和平县| 伽师县| 绥中县| 烟台市| 邹城市| 确山县| 九龙坡区| 南木林县| 沙洋县| 景泰县| 阿巴嘎旗| 安塞县| 南陵县| 海林市| 甘泉县| 锦屏县| 凤凰县| 礼泉县| 勐海县| 莱芜市| 宁远县| 丹棱县| 成武县| 遵义县| 城口县| 肥西县| 五家渠市| 芦山县| 东丰县| 通化市| 邛崃市| 鲁甸县| 邹城市| 宣化县| 屏南县| 垫江县| 遂宁市| 永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