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人畜共患傳染病

第一節 病毒性疾病

考綱考點:(1)牛海綿狀腦病的臨床特征、主要癥狀及剖解病變、診斷及防控措施;(2)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性感冒(禽、馬、豬)的流行病學、主要癥狀、病理變化、診斷和防控;(3)狂犬病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征、主要癥狀、病理變化、診斷及防控措施;(4)豬乙型腦炎的流行病學、臨床特征、主要癥狀、病理變化、診斷及防控措施。

一、牛海綿狀腦病

牛海綿狀腦病(英文縮寫BSE)俗稱瘋牛病。此病潛伏期長,以腦組織發生慢性海綿狀(空泡)變性,功能退化,神經癥狀,精神錯亂,死亡率高為特征。本病是1985年后才發現的一種新的傳染病。此病可傳染給人類,引起人的新型克-雅氏癥,其致病因子不同于一般的細菌、病毒,而是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我國目前雖無瘋牛病發生,但在國門開放的情況下,應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嚴防此病從境外傳入。

(一)流行特點

瘋牛病致病因子對外界環境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強,健康牛可通過食入患牛的腦、內臟、肉、骨等組織受感染。感染后潛伏期可達5~10年或更長。至今已發現山羊、綿陽、野山羊、羚羊、貂、貓、豹等動物發生類似瘋牛病腦病變的報告。

(二)癥狀及病理變化

國外目前發現的瘋牛病患牛都在半歲以上,多為3~5歲,無性別差異。發病后主要表現為神經癥狀,對聲音、觸摸敏感,恐懼,煩躁不安,有攻擊性肌肉抽搐,步態不穩,呼吸加快,體重下降,繼后癡呆,衰竭死亡,病死率100%。尸檢除消瘦、皮膚或有損傷外,肉眼難見病變。中樞神經組織(特別是腦)經病理組織學檢查,可見神經細胞皺縮和大小空泡形成,呈海綿樣變性,無發炎現象。

(三)診斷

根據現場診斷資料,對疑似瘋牛病患牛的大、小腦組織作病理組織切片和染色,經顯微鏡觀察,如發現海綿狀變性即可確診。

(四)治療及防控措施

目前無治療瘋牛病的有效藥物和方法,因而預防本病的發生至關重要。未發生瘋牛病的國家和地區,杜絕瘋牛病傳入是防制此病最關鍵、最根本的措施。嚴禁從發病國家和地區引進牛或牛的肉骨粉、內臟、副產物等。發病地區應撲殺并銷毀全部患牛和可疑患病牛,停止使用患牛組織制作的各種制品并作無害化處理。嚴防瘋牛病傳染給人類,人類不應食用患瘋牛病的牛肉和牛肉制品,如與患牛接觸,應注意個人防護和衛生。

二、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感英文縮寫AI)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屬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感染禽類為主的烈性傳染病。該病的流行特點是發病急、傳播迅速、感染譜廣、流行范圍大,并可引起雞和火雞的大批死亡。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必須報告的動物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一)流行特點

雞、火雞、鴨、鵝、鵪鶉等多種禽類易感,多種野鳥也可感染發病。病禽(野鳥)和帶毒禽(野鳥)為主要傳染源。病毒可長期在污染的糞便、水等環境中存活。主要通過接觸病禽(野鳥)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飼料、水、蛋托(箱)、墊料、種蛋、雞胚和精液等媒介,經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過氣源性媒介傳播。該病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但以晚秋和冬春寒冷季節多見。本病常突然發生、傳播迅速,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形式。當雞和火雞受到高致病力毒株侵襲時,死亡率極高。

(二)癥狀及病理變化

急性發病死亡或不明原因死亡,潛伏期從幾個小時到數天。常表現為①突然發病; ②體溫升高、呆立、閉目昏睡;③產蛋量大幅度下降或停止;④頭面部水腫,無毛皮膚和雞冠、肉髯等出血、發紺,流淚; ⑤呼吸困難,不斷吞咽、甩頭,口流黏液、叫聲沙啞,頭頸部上下點動或扭曲顫抖; ⑥排黃白、黃綠或綠色稀糞;⑦鴨、鵝等水禽可見神經和腹瀉癥狀,有時可見角膜炎癥,甚至失明。急性者發病數小時后死亡,多數病例病程為2~3天,致死率可達100%。

病理變化表現為①皮下、漿膜下、黏膜、肌肉及各內臟器官的廣泛性出血,尤其是腺胃黏膜可呈點狀或片狀出血,腺胃與食道交界處、腺胃與肌胃交界處有出血帶或潰瘍;②喉頭、氣管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管腔內有大量黏液或干酪樣分泌物;③卵巢和卵子充血、出血,輸卵管內有多量黏液或干酪樣物卵泡充血、出血、萎縮、破裂;④整個腸道特別是小腸,從漿膜層即可看到腸壁有大量黃豆至蠶豆大出血斑或壞死灶(即棗核樣壞死);⑤盲腸扁桃體腫脹、出血、壞死;⑥胰臟出血或有黃色壞死灶,有些病例頭頸部皮下水腫;⑦腿部可見充血、出血腳部鱗片淤血、出血、紫黑色,腳趾腫脹,伴有淤斑性變色。雞冠、肉髯極度腫脹并伴有眶周水腫。

(三)診斷

根據該病的流行特點、癥狀及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判斷。確診要進行實驗室檢查。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進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診斷和病原操作時,一定要按照我國頒布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術規范的有關規定進行。病原學診斷由禽流感國家參考實驗室進行。

(四)防控

由于本病流行速度快、波及范圍廣、危害程度重、防制難度大,因此應采取嚴格的綜合性防治措施。平時應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和定期消毒,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杜絕野鳥進入動物圈舍。

我國高致病性禽流感實行強制免疫措施,免疫密度必須達到100%,抗體合格率達到70%以上。預防免疫,要按農業農村部制定的免疫方案中規定的程序進行。一旦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應立即封鎖疫區,對所有的感染禽只和可疑禽只(包括相關產品)一律撲殺、焚燒,封鎖區內嚴格消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撲滅,按照農業農村部頒發的處置方案進行。

三、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流感),指由正黏病毒科各型流感病毒引起人類、馬、豬和各種禽類感染的高度接觸性卡他熱性流行病的統稱。

(一)流行特點

患病病禽和帶毒畜禽為傳染源禽類、豬、馬和人等易感禽經氣源呼吸道傳播和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經口傳播豬主要通過鼻、咽途徑直接傳播馬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二)癥狀及病理變化

(三)診斷

通過臨診癥狀、流行病學和病理變化分析或通過檢測抗體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檢測病毒抗原或基因,或分離鑒定病毒。

(四)防控

主要的措施為嚴格的生物安全和疫苗免疫,平時應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和定期消毒,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一旦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按農業部頒發的處置方案進行,應立即封鎖疫區,對所有感染禽只和可疑禽只(包括相關產品)一律進行撲殺、焚燒,封鎖區內嚴格消毒。

四、狂犬病

狂犬病又稱恐水病、瘋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種接觸性人畜共患傳染病。該病的臨診特征是患病動物出現極度的神經興奮、狂暴和意識障礙,最后全身麻痹而死亡。

(一)流行特點

傳染源為患病動物和帶毒者人及所有溫血動物都能感染,如犬、貓、豬、牛、馬及野生肉食類的狼、狐、虎和各種嚙齒類動物等,犬科野生動物更易感染通過咬傷、抓傷而使其感染,當健康動物的皮膚黏膜損傷時,接觸病畜的唾液,也有感染的可能性。

(二) 癥狀及病理變化

(三)診斷

根據明顯的臨診癥狀,結合病史和病理變化進行綜合分析,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診斷。

(四)防控

狂犬病的控制措施包括建立并實施疫情監測,及時發現并撲殺患病動物,認真貫徹執行所有防止和控制狂犬病的規章制度,包括撲殺野犬、野貓以及各種限養犬等措施,加強對犬、貓等動物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接種工作。

目前狂犬病患病動物仍然無法治愈,因此當發現患病動物或可疑動物時應盡快撲殺,防止其攻擊人及其他動物而造成該病的傳播。若人或動物被患病動物咬傷,首先應用消毒劑如肥皂水、碘酊、70%酒精、3%石炭酸等處理傷口,并迅速進行狂犬病疫苗緊急接種,使其在潛伏期內產生自動免疫。

五、豬乙型腦炎

豬乙型腦炎(豬乙腦)是由黃病毒科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經蚊媒傳播的豬繁殖障礙性疾病,表現為母豬流產、產死胎、木乃伊胎,公豬出現睪丸炎。

(一)流行特點

病豬為傳染源,豬、馬、牛、羊等和人易感,通過蚊的叮咬傳播。

(二) 癥狀及病理變化

(三)診斷

采用病毒分離鑒定或血清學檢查。注意與豬布魯氏菌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偽狂犬病、豬細小病毒病等相區別。

(四) 防控

① 免疫接種:可接種乙腦疫苗。在本病流行地區,在蚊蟲開始活動的前1個月對抗體陰性豬或4月齡以上的種豬進行免疫接種,或在配種前1個月注射疫苗,最好在第1次免疫2周后加強免疫1次,以后每年1次。

② 杜絕傳播媒介:以滅蚊防蚊為主,應根據其生活規律和自然條件,采取有效措施。對豬舍、馬柵、羊圈等飼養家畜的地方,定期進行噴藥滅蚊。對貴重動物畜舍必要時應加設防蚊設備。

③ 加強宿主動物的管理:應重點管理好沒有經過夏、秋季節的幼齡動物和從非疫區引進的動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玛县| 博客| 西盟| 蒙城县| 双牌县| 舟山市| 广汉市| 建平县| 和平区| 克什克腾旗| 保靖县| 徐州市| 安国市| 宜章县| 方城县| 香港| 宿松县| 鹰潭市| 怀集县| 大港区| 枣阳市| 宁城县| 彰武县| 云林县| 闽侯县| 龙陵县| 当涂县| 南乐县| 滨州市| 泰顺县| 饶河县| 西林县| 大埔区| 延庆县| 闸北区| 甘泉县| 三原县| 青海省| 突泉县| 扶余县| 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