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全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通關寶典·基礎獸醫學部分
- 鄧樺主編
- 5351字
- 2020-05-19 14:04:00
第十三節 神經系統
考綱考點:(1)脊髓形態結構特點;(2)脊膜的組成;(3)腦形態結構特點;(4)腦神經的主要支配器官;(5)脊神經的組成及主要脊神經的分支和分布;(6)植物性神經的特點,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來源、分支與分布。
一、神經系統總論
神經系統由腦、脊髓、神經節和分布于全身的神經組成。神經系統能接受來自體內器官和外界環境的符種刺激,并將刺激轉變為神經沖動進行傳導,一方面調節機體各器官生理活動,保持器官之間的平衡和協調;另一方面保證畜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平衡和協調一致,以適應環境變化。因此,神經系統在調節系統中起主導作用。
1.基本概念
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一種高度分化的細胞,它是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突觸: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神經元與非神經元之間的一種特化的細胞連接。
神經纖維:是中樞神經和外周神經的組成部分,由神經元突起構成,包括有髓神經纖維和無髓神經纖維。
灰質:在中樞部,神經元胞體及其樹突集聚的地方,在新鮮標本上呈灰白色。而位于腦表面成層分布的灰質,稱為皮質。
白質:泛指神經纖維在中樞部集聚的地方,大部分神經纖維有髓鞘,呈白色。
神經核:在中樞神經內,由功能相似的神經細胞體和樹突集聚而成的灰質團塊。
神經節:在外周部,神經元的細胞體聚集形成神經節,神經節可以分為感覺神經節和植物性神經節。
神經:神經纖維在外周部聚集形成粗細不等的神經,分為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混合神經。
神經纖維束: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經纖維聚集成束,在中樞稱神經纖維束。由脊髓向腦傳導感覺沖動的神經束稱上行束;由腦傳導運動沖動至脊髓的稱下行束。
神經末梢:為神經纖維的末端部分,在各組織器官內形成多種樣式的末梢裝置。分為感覺神經末梢和運動神經末梢兩大類。感覺神經末梢又稱感受器,能感受內外環境的各種刺激,主要有游離神經末梢、觸覺小體、環層小體和肌梭。運動神經末梢又稱效應器,是中樞發出的傳出神經纖維末梢裝置,包括軀體運動神經末梢(如運動終板)和內臟運動末梢。
2.神經系統的劃分

二、脊髓
1.位置及形態
脊髓位于椎管內,呈上下略扁的圓柱形。前端在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后端到達薦骨中部,逐漸變形呈圓錐形,稱為脊髓圓錐。脊髓末端有一根細長的終絲。脊髓在頸后部和胸前部較粗,稱頸膨大;在腰薦部也較粗,稱腰膨大,為四肢神經發出的部位。
2.結構
脊髓中部為灰質,周圍為白質,灰質中央有一縱貫脊髓的中央管。
灰質:主要由神經元的胞體構成,橫斷面呈蝶形,有一對背側角(柱)和一對腹側角(柱)。背側角平和腹側角之間為灰質聯合。在脊髓的胸段和腰前端腹側柱基部的外側,還有稍隆起的外側角(柱)。
白質:被灰質柱分為左右對稱的三對索。背側索位于背正中溝與背側柱之間,腹側索位于腹側柱和腹正中裂之間,外側索位于背側柱與腹側柱之間。
3.脊膜
脊髓外周包有三層結締組織膜,由外向內依次為脊硬膜、脊蛛網膜和脊軟膜。
脊硬膜為厚而堅實的結締組織膜,脊硬膜和椎管之間為硬膜外腔。硬膜外麻醉即自腰薦間隙將麻醉劑注入硬膜外腔。脊蛛網膜薄,與軟膜形成大的腔隙稱蛛網膜下腔。脊軟膜薄,含血管,緊貼脊髓。
三、腦
位于顱腔內,可分為大腦、小腦、腦干。腦干包括延髓、腦橋、中腦和間腦。
1.大腦
位于小腦前方,腦干的背側。由大腦縱溝分大腦為左,右二半球。表面為皮質,深面為髓質,最前端為嗅腦,中間有側腦室??煞譃樗娜~,即枕葉(大腦后葉,主要與視覺有關,或稱視區)、額葉(大腦前部,運動區)、頂葉(大腦頂部,感覺區)、顳葉(大腦兩側,屬于聽覺區)。
海馬:位于側腦室,由梨狀葉后部彎向側腦室形成,是嗅覺的中樞,海馬纖維向兩側形成海馬傘,向前內側集中形成穹窿,當家畜發生狂犬病時,海馬可見包涵體形成。
邊緣葉:包括大腦皮質與間腦之間的扣帶回和海馬回。與附近的構成邊緣系統。參與內臟活動,情緒變化和記憶。
2.小腦
位于大腦的后方,延髓與腦橋的背側,呈球形。中間的蚓部,兩側為小腦半球,蚓部最后一個有一小結與小腦半球的絨球結合在一起叫絨球小結葉(髓結葉)。
借小腦后腳(強狀體)與延髓相連,借小腦中腳(腦橋臂)與腦橋相聯系,借小腦前腳(結合臂)與中腦聯系。小腦半球參與調節隨意運動。
3.腦干
前連大腦,后接脊髓。
(1)延髓 前接腦橋,后連脊髓,背為小腦,有調節心血管活動,呼吸運動等反射中樞。腹側正中有腹正中裂,裂的兩側有縱行隆起稱錐體,是后行傳導經的外觀結構。錐體在延髓后端大部分纖維交叉到對側,形成錐體交叉。
(2)腦橋 位于延髓的前方,中腦的后方,構成第四腦室前底壁。
(3)中腦 位于腦橋的前方,間腦的后方,其中有一縱引管腔,稱中腦導水管,后腦與第四腦室相通,前與第三腦室相通。中腦導水管分中腦為背側的四迭體和腹側的大腦腳。
(4)間腦 被大腦兩半球所遮蓋,分為腦中間塊,周圍空腔為第三腦室。主要分為丘腦和丘腦下部。
四、腦神經
腦神經指與腦相聯系的外周神經,共有12對。其中第3、7、9、10對腦神經含有副交感神經纖維。
12對腦神經的主要分支及支配器官

記憶口訣:1嗅2視3動眼,4滑5叉6外展,7面8聽9舌咽,迷走脊副舌下全。
五、脊神經
1.脊神經的形成
脊神經為混合神經,含有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由背側根(感覺)和腹側根(運動)自椎孔間或椎外側孔穿出形成,分為背側支和腹側支,每支均含有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分布到鄰近的肌肉和皮膚,分別稱為肌支和皮支。脊神經按照從脊髓所發出的部位,分為頸神經、胸神經、腰神經、薦神經和尾神經。
2.分布于軀干的主要脊神經
肋間神經:為胸神經的腹側支,沿肋骨后緣向下延伸。最后肋間神經又稱為肋腹神經,分布于胸、腹肌肉和皮膚。
髂下腹神經:來自第1腰神經的腹側支,分布于腹部的肌肉和皮膚。
髂腹股溝神經:來自第2腰神經的腹側支,分布于腹部靠后的肌肉和皮膚。
生殖股神經:來自第2、3、4腰神經的腹側支,分布于陰囊、包皮(公畜)或乳房(母畜)。
陰部神經:來自第2、3、4薦神經的腹側支,分布于陰莖(公畜)或陰門、乳房后部(母畜)。
3.分布于前肢的主要脊神經
臂神經叢由第6、7、8頸神經的腹側支和第1、2胸神經的腹側支構成,位于肩關節的內側。由此叢發出的主要神經有肩胛神經、橈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等。
肩胛神經:由臂叢的前部出發,經肩胛下肌與岡上肌之間,經過肩胛骨前緣,分布于岡上肌、岡下肌和肩關節。由于位置關系,臨診上??梢娂珉紊仙窠浡楸?。
橈神經:由臂叢后部發出,在臂內側經臂三頭肌長頭與內側頭之間進入臂肌溝,沿臂肌后緣向下延伸,分出肌支分布于臂三頭肌和肘肌之后,在臂三頭肌外側頭的深面分為深、淺兩支。深支分布于腕和指的深肌。淺支分布于前臂背外側的皮膚和指的背側面。由于其位置和徑路,易受壓迫、牽引而損傷,在臨診上可見到橈神經麻痹。
正中神經:在臂內側與肌皮神經合成一總干,隨同臂動脈、靜脈向下延伸。在肌皮神經分出之后,正中神經行于肘關節內側,進入前臂的正中溝,在前臂近端分出肌支分布于腕橈側屈肌和指深屈肌;在正中溝內分出骨間神經進入前臂骨間隙,分布于骨膜。
尺神經:在臂內側,沿臂動脈后緣向下延伸,分出皮支,分布于前臂后面的皮膚。主要分布于腕尺側屈肌、指深屈肌和指淺屈肌。
4.分布于后肢的主要脊神經
腰薦神經叢由第4、5、6腰神經的腹側支和第1、2薦神經的腹側支構成,位于腰薦部腹側。由此神經叢發出的主要神經有坐骨神經、閉孔神經、股神經等。
坐骨神經:為全身最粗、最長的神經,扁而寬。由坐骨大孔走出,沿薦坐韌帶的外側面向后下方伸延,在大轉子與坐骨結節之間繞過髖關節后方而至股后部,在腓腸肌上方分為腓神經和脛神經。
閉孔神經:由腰薦叢前部發出,沿髂骨內側面向后下方伸延,穿出閉孔,分布于閉孔外肌、恥骨肌、嘲收肌和半腱肌。
股神經:由腰薦叢前部發出,行經腰大肌與腰小肌之間和縫匠肌深面而進入股四頭肌。股神經分出肌支分布于髂腰肌。還分出一隱神經,分布于縫匠肌和股部、小腿部和跖內側的皮膚。
六、植物性神經
1.植物性神經的概念及其特點
在神經系統中,分布到內臟器官、血管和皮膚的平滑肌以及心肌、腺體等的神經,稱為內臟神經。其中的傳出神經稱為植物性神經或自主神經。
植物性神經的特點:植物性神經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體;植物性神經神經元的胞體部分存在于中腦、延髓和胸腰段脊髓,部分存在于外周神經系統的自主神經節,神經沖動由中樞部傳至效應器需通過兩個神經元;植物性神經的節前纖維為細的有髓纖維,節后纖維為細的無髓纖維,常形成神經叢,再由神經叢發出分支分布于效應器;植物性神經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識的直接控制,具有相對的自主性;植物性神經根據形態和機能的不同,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2.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節前神經元的胞體位于胸腰段脊髓的外側柱。自脊髓發出的節前神經纖維經白交通支到達交感神經干。交感神經位于脊柱兩側,自頸前端伸延到尾根的一對神經干,干上有一系列的椎神經節。交感神經干有交通支與腦、脊神經相連。自交感神經干發出的節后神經纖維經灰交通支進入腦、脊神經,并隨之分布于軀體的血管和腺體。交感神經干有內臟支分布于內臟。內臟支在動脈周圍和器官內外構成神經叢,叢內有神經節。內臟支有的含有節后神經纖維,有的主要含有節前神經纖維。內臟支中的節前神經纖維大都在椎下神徑節內更換神經元。由該神經節發出的節后神經纖維直接分布于平滑肌或腺體。但也有少數節前纖維在椎下神徑節內不換神經元,直接伸到器官附近的終末神經節。交感神經干按部位可分為頸部、胸部、腰部和薦尾部。
(1)頸部交感神經干 包含有3個神經節,即頸前神經節、頸中神經節和頸后神經節。位于頸前神經節與頸中神經節之間的神經干是由來自前胸部段脊髓的節前神經纖維組成的,向前到頸前神經節,它位于氣管的背外側,常與迷走神經合并成迷走交感干。
頸前神經節:位于顱底腹側,呈長梭狀。由頸前神經節發出灰交通支連于附近的腦神經和第1頸神經,形成顱內動脈神經叢和頸外動脈神經叢,隨動脈分布于唾液腺、淚腺和虹膜的瞳孔開大肌。
頸后神經節和頸中神經節:左側的常與第1、2胸椎神經節合并成星狀神經節;右側的頸中神經節保持獨立,僅頸后神經節與胸椎神經節合并成星狀神經節。星狀神經節位于胸前口、第1肋骨椎骨端的內側,緊貼于頸長肌的外側面。神經節向四周發出神經,向前上方發出椎神經(灰交通支)與各頸神經相連,向背側發出交通支與第1或第1、2胸神經相連,向后下方發出心支參與構成心神經叢,分布至心臟和肺。
(2)胸部交感干 緊貼于椎體的腹外側面。每節都有一對神經節。每一椎神經節均有白交通支和灰交通支與脊神經相連。胸部交感干發出內臟大神經、內臟小神經,分布于心、肺和食管的內臟支。
(3)腰部交感干 在腰肌與主動脈之間向后延伸。每節均有一椎神經節。每節都有交通支與脊神經相連,前3個節有灰、白交通支,后數節只有灰交通支。腰內臟支自腰部交感干連于腸系膜后神經節。
腹腔腸系膜前神經節:位于腹腔肺動脈和腸系膜前動脈根部,包括左、右2個腹腔神經節和1個腸系膜前神經節。從此神經節上發出的纖維形成腹腔神經叢,沿動脈的分支分布到肝、胃、胰、小腸、大腸和腎等器官。腹腔腸系膜前神經節與腸系膜后神經節之間有節間支沿主動脈腹側伸延。
腸系膜后神經節:在腸系膜后動脈根部兩側,位于腸系膜后神經叢內,接受來自腰交感神經干的腰內臟支和來自腹腔腸系膜前神經節的節前支。從腸系膜后神經節發出分支沿動脈分布到結腸后段、索、睪丸、附睪或通向卵巢、輸卵管和子宮角。還分出一對腹下神經,向后延伸到盆腔內,參與構成神經叢。
3.副交感神經的來源、分支與發布
動眼神經:動眼神經內的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在眼眶中的睫狀神經節更換神經元,由此發出的節后神經纖維分布于虹膜的瞳孔括約肌。
面神經:面神經內的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部分在蝶腭神經上方的蝶腭神經節更換神經元,由此發出的節后神經纖維分布于淚腺、腭腺等腺體。部分經故鼓索神經和舌神經到下頜神經節更換神經元,其節后神經纖維分布于頜下腺和舌下腺。
迷走神經:迷走神經為混合神經。含有來自消化管和呼吸道以及外耳的感覺纖維,分布于咽喉橫紋肌的運動纖維,分布于食管、胃、腸、支氣管、心和腎的副交感神經纖維。運動神經核和副交感神經核估于延髓內,感覺神經節位于破裂孔附近。迷走神經經破裂孔出顱腔,與交感干合并而行,形成迷走交成干,沿氣管的背外側和頸總動脈的背側向后延伸。至頸后端與交感干分離,經鎖骨下動脈腹側入胸腔,在縱隔中繼續向后伸延,于支氣管背側分為食管背側支和食管腹側支。左、右迷走神經的食管背側節合成較粗的食管背側干。腹側支合成較細的食管腹側干,分別沿食管的背側和腹側向后伸至膈的食管裂孔,穿過食管裂孔入腹腔。食管腹側干分布于胃、幽門、十二指腸、肝和胰;食管背側干除分布于胃9外,還分出一大支通過腹腔神經節參與構成腹腔神經叢,分布于胃、腸、肝、胰、脾、腎等。迷走神經分出的側支有咽支、喉前神經、喉后神經(返神經)、心支、支氣管及一些分布于食管、氣管及外耳的小支。
盆神經:來自第3、第4薦神經的腹側支,有1~2支,沿骨盆壁向腹側延伸,參與構成盆神經叢。盆神經的副交感節前纖維在盆神經叢中的終末神經節內更換神經元,由終末神經節發出的節后纖維分布于直腸、膀胱、輸尿管、尿道、副性腺、輸精管、睪丸和陰莖(公畜)或卵巢、子宮、陰道等器官(母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