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全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通關寶典·基礎獸醫學部分
- 鄧樺主編
- 5473字
- 2020-05-19 14:03:59
第十一節 心血管系統
考綱考點:(1)心臟的位置、形態和構造;(2)心臟傳導系統的組成;(3)主動脈系及主要分支;(4)全身大靜脈的分布。
心血管系統由心臟、血管、血液構成。血管分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動脈將血液由心運輸到全身各部的血管。靜脈是將血液由全身各部運輸到心的血管。毛細血管是血液與組織液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
一、心臟
1.心臟的位置
心臟位于胸腔縱隔內,夾于左、右肺之間,略偏左側(牛心約5/7,馬、豬心約3/5,位于正中線左側),在第3~6肋骨之間。牛心基約位于肩關節水平線上。馬心基位于胸高中點稍下方。
2.心臟的形態結構
心的形態呈倒圓錐形,有心包包圍。心的上部寬大為心底,與出入心的血管相連。心的下部尖而游離為心尖。心的前緣隆凸,后緣短而平直;心基處有一環形的冠狀溝,將心分為上部的心房和下部的心室。心室左、右側面各有一縱溝,分別稱為錐旁室間溝(左縱溝)和竇下室間溝(右縱溝),為左、右心室外表的分界標志。心腔以房間隔和室間隔分為左右兩半,每半上部為心房,下部為心室。心腔分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四部分。
右心房:位于心底右前方,分為靜脈竇和右心耳兩部分。右心耳為圓錐形盲囊,內壁上有梳狀肌。靜脈竇是前、后靜脈開口處的膨大部,前、后腔靜脈分別開口于靜脈竇的背側壁和后壁,在兩靜脈開口處有發達的半月形靜脈間嵴。在后腔靜脈口下方有冠狀竇,竇口有一半月形瓣膜;心大靜脈和心中靜脈注入冠狀竇。牛、豬的左奇靜脈匯入冠狀竇。馬的右奇靜脈開口于右心房背側或前腔靜脈根部。在后腔靜脈口附近的房間隔上有一卵圓窩。右心房以右房室口通右心室。
右心室:位于右心房腹側,橫切面略呈三角形,心腔不達心尖部。上部有兩個開口,入口為右房室口,出口為肺動脈口。右房室口周緣有纖維環,環上附著有3片三角形的右房室瓣(三尖瓣),游離緣借腱索附著于心室側壁和室間隔上的乳頭肌,每片瓣膜的腱索分別連至相鄰的兩個乳頭肌上。乳頭肌為心室壁突出的錐形肌柱,兩個位于室間隔上,一個位于心室側壁上。三尖瓣有防止血液逆流回右心房的作用。肺動脈口周圍有纖維環,環上附著有3片半月形的半月瓣;瓣膜呈袋狀,袋口朝著肺動脈,有防止血液倒流入右心室的作用。此外,右心室內還有隔緣肉柱(心橫肌),由室間隔伸至心室側壁,有防止心室舒張時過度擴張的作用。
左心房:位于心底左后方,其構造與右心房相似。左心耳盲端向前,內有梳狀肌。在左心房背側壁后部,有5~8個肺靜脈口,聚集為3組。左心房以左房室口通左心室。
左心室:位于左心房腹側,上部有兩個開口,入口為左房室口,出口為主動脈口。左房室口周圍有纖維環,環上有兩片強大的瓣膜,稱作左房室瓣(二尖瓣),其形態構造和功能與三尖瓣相同,游離緣借腱索附著于心室側壁的兩個乳頭肌上。主動脈口周圍的纖維環上附著有3片半月瓣,其形態、構造和功能與肺動脈口的半月瓣相同。牛的纖維環內有2塊心小骨,馬有2~3塊心軟骨,豬有1塊心軟骨。
3.心壁的組織結構
分3層,由內向外依次為心內膜、心肌膜和心外膜。心內膜由內皮、內皮下層和心內膜下層構成,心內膜下層的結締組織中分布著具有傳導功能的蒲肯野細胞。心肌膜最厚,分心房肌和心室肌,主要由心肌纖維組成,可分內縱、中環和外斜三層,心肌纖維之間具有閏盤結構,實際上是心肌細胞之間的特殊連接。心外膜是心包漿膜的臟層結構,外表面被覆間皮,間皮下層是薄層結締組織。
4.心臟的傳導系統
心傳導系統由特殊的心肌纖維構成,能自動而有節律地產生興奮和傳導興奮,使心房和心室交替性地收縮和舒張,包括竇房結、房室結、房室束和蒲肯野纖維。竇房結位于前腔靜脈和右心耳之間的溝內,心外膜下。房室結呈結節狀,位于房間隔右心房側的心內膜下,冠狀竇口前下方。房室束為房室結向下的直接延伸,在室間隔上部分為左、右心室的隔緣肉柱,分布于左、右心壁的外側壁。蒲肯野纖維為房室束的微細分支,交織成網,與普通心肌纖維相連。
5.心包
心包為包在心臟外面的圓錐形纖維漿膜囊,分纖維層和漿膜層。纖維層為心包的外層,背側附著于心底的大血管,腹側以胸骨心包韌帶與胸骨后部相連。纖維層外面被覆縱隔胸膜(心包胸膜)。漿膜層為心包的內層,分壁層和臟層,壁層緊貼于纖維層內面,臟層緊貼于心臟外面,構成心外膜。壁層和臟層之間的腔隙稱為心包腔。
二、血管
1.肺循環
血液由右心室輸出,經肺動脈、肺毛細血管、肺靜脈回流到左心房,稱肺循環(小循環)。肺循環動脈主干為肺動脈干,靜脈為肺靜脈。肺動脈干起始于右心室的肺動脈口,在左、右心耳之間向上向后伸,經主動脈左側伸達后方。分為左、右肺動脈,經肺門入肺。牛和豬的右肺動脈還分出前葉支至右肺葉。肺動脈在肺內隨支氣管反復分支,最后形成毛細血管網,包繞在肺泡周圍。肺動脈干與主動脈之間動脈韌帶相連。肺靜脈由肺毛細血管匯集而成,最后形成5~8支肺靜脈,開口于左心房。
2.體循環
血液由左心室輸出,經主動脈及其分支運輸到全身各部,通過毛細血管、靜脈回流到右心房,稱體循環(又稱大循環)。
(1)動脈系 主動脈是體循環的動脈主干,起于左心室的主動脈口,分為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升主脈位于心包內,在肺動脈干和左、右心房之間向上伸延,傳出心包延續為主動脈弓。主動脈弓呈弓形向向后延伸至第5~6胸椎腹側,延續為降主動脈。降主動脈沿胸椎腹側向后伸延至膈的一段,稱為胸主脈,然后穿過膈的主動脈裂孔進入腹腔,稱腹主動脈。腹主動脈沿腰椎腹側向后延伸,在第5~6腰椎側分為左、右髂外動脈,左、右髂內動脈和薦中動脈。在主動脈干起始部膨大稱主動脈球,并分出左、冠狀動脈。主動脈弓向前分出臂頭干。臂頭干分布于胸廓前部。頭頸和前肢的主動脈主干,在縱隔中沿管腹側向前伸延,至第1肋附近分出左鎖骨下動脈,在胸前口處分出雙頸干后,延續為右鎖骨下動脈。豬和犬的左鎖骨下動脈直接從主動脈弓上分出。
① 胸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包括成對的肋間背側動脈,支氣管、食管動脈等。
肋間背側動脈:前1~5對由臂頭干發出,其余均由胸主動脈發出。主要分布于脊髓及脊柱背側的肌肉、胸膜、肋骨、肋間肌、乳房(豬、犬)和皮膚。
支氣管、食管動脈:約在第6胸椎腹側起于胸主動脈,分為支氣管和食管動脈,分布于食管和肺內支氣管,牛的支氣管動脈和食管動脈單獨起始于胸主動脈。
② 腹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包括腹腔動脈、腸系膜前動脈、腎動脈、腸系膜后動脈、睪丸動脈或卵巢動脈、腰動脈等。
腹腔動脈:緊靠膈動脈裂孔后方起于腹主動脈腹側,分為脾動脈、胃左動脈、肝動脈等,分布于脾、胰、胃、肝、十二指腸和大網膜。
腸系膜前動脈:在腹腔動脈后方起自腹主動脈腹面,分為空腸動脈、回結腸動脈等,分布于空腸、回盲腸、結腸和十二指腸等。
腎動脈:在腸系膜前后動脈后方自腹主動脈分出,經腎門入腎,分布于腎臟和腎上腺。
腸系膜后動脈:約在第4~5腰椎腹側、兩髂外動脈起始部之問起自腹主動脈,分為結腸左動脈和直腸前動脈,分布于降結腸后部和直腸。
睪丸動脈或卵巢動脈:在腸系膜后動脈起始部附近起自腹主動脈。睪丸動脈沿腹壁向后向下進入腹股溝溝管,分布于睪丸、附睪、精索等結構。卵巢動脈在子宮闊韌帶中向后延伸,分出輸卵管支和子宮支后,經卵巢系膜入卵巢,分布于卵巢、輸卵管和子宮角。
腰動脈:牛、馬有6對,前5對起于腹主動脈,在相應腰椎橫突后緣向后伸延,分布于脊髓、腰椎背側和腹側的肌肉和皮膚。
③ 鎖骨下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向前下方及外側呈弓狀延伸,繞過第1肋骨前緣移行為腋動脈。在胸腔內的分支有肋頸干、胸廓內動脈和頸淺動脈。
④ 腋動脈。為鎖骨下動脈的直接延續,是前肢的動脈主干,位于腋部。位于臂部稱臂動脈,位于前臂部稱正中動脈,在掌部稱指掌側動脈(馬)或指總動脈(牛)。
⑤ 頸總動脈及其主要分支。雙頸動脈干很短,分為左、右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在頸靜脈溝深部伴隨迷走交感干向前延伸,在寰枕關節腹側分為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沿途分支至食管、氣管、甲狀腺等。在頸動脈分叉處有小結節稱頸動脈球(馬),或枕動脈起始部略膨大稱頸動脈竇,分別為對血液的化學感受器和壓力感受器。
⑥ 髂內動脈及其主要分支。髂內動脈為盆腔臟器和盆壁的動脈主干,沿薦結節闊韌帶內側面向后腹側延伸,沿途分出臍動脈、臂前動脈、前列腺動脈(陰道動脈)等,在坐骨小孔附近分為臀后動脈和陰部內動脈。臍動脈分布于膀胱、輸尿管、輸精管、子宮(子宮動脈)。臀前動脈和臀后動脈分別起自坐骨大、小扎,出走分布于臀肌和股二頭肌。前列腺動脈(公畜)和陰道動脈(母畜)分布于膀胱、輸尿管、尿道、輸精管、副性腺、子宮、陰道、直腸、會陰等。陰部內動脈分布于直腸、會陰部、陰莖、陰蒂、陰唇、乳房等,由臀后動脈分出臀前動脈等。
⑦ 髂外動脈及其主要分支。髂外動脈為后肢的動脈主干,在腹腔稱髂外動脈,在股部稱股動脈,在膝關節后方稱腘動脈,在小腿部稱脛前動脈,在跗部稱足背動脈,在跖部為跖背側第3動脈,延續為趾背側總動脈。髂外動脈分出旋髂深動脈、子宮動脈(馬)和股深動脈。旋髂深動脈約在髖結節相對處分為前、后兩支,分布于腹壁肌、髂腰肌、股前肌群等。股深動脈分為陰部腹壁干和旋股內側動脈,前者向前下方延伸至腹股溝管深環處,分為腹壁后動脈和陰部外動脈,分布于腹壁、陰囊、包皮、乳房和陰唇;后者分布于股內側和股后肌群。股動脈的分支有旋股外側動脈(股前動脈)、隱動脈、股后動脈等。旋股外側動脈分布于股四頭肌。隱動脈向后向下延伸至跟骨內側分為足底內側動脈和足底外側動脈,在跖部延續為趾跖側第2~4總動脈,分支分布于趾跖側面。股后動脈分布于臀股二頭肌、腓腸肌、趾淺屈肌等。腘動脈分為脛前動脈和脛后動脈,后者分布于胭肌、趾淺屈肌、趾深屈肌等。脛前動脈沿脛骨前肌與脛骨背側之間向下延伸,分支分布于脛骨背外側面的肌肉、脛骨等,主干向下延續為足背動脈。
(2)靜脈系
① 前腔靜脈及其主要屬支。前腔靜脈為收集頭、頸、前肢、部分胸腔和腹壁血液回流入右心房的靜脈。馬、牛由左、右頸(內、外)靜脈和左、右鎖骨下靜脈在胸前口處匯合而成。豬、犬的左、右頸外靜脈和左、右鎖骨下靜脈先匯集成左、右臂頭靜脈,然后合并形成前腔靜脈。前腔靜脈位于心前縱隔內、臂頭干的右腹側,經主動脈右側注入右心房的靜脈竇。鎖骨下靜脈為前肢的深靜脈干,由第3和第4指掌軸側固有靜脈、指掌側第3總靜脈、正中靜脈、臂靜脈、腋靜脈依次匯聚而成,均與同名動脈伴行。
② 后腔靜脈及其主要屬支。后腔靜脈為收集腹部、骨盆部、尾部及后肢血液入右心房的靜脈干。由部分左、右髂總靜脈在第5~6腰椎腹側匯合而成,沿腹主動脈右側向前延伸,經肝的腔靜脈或卵巢靜脈等屬支匯入。髂總靜脈由髂內靜脈和髂外靜脈在盆腔前口處匯集而成,為收集后肢、骨盆腔、尾部等處血液的短靜脈干。髂內靜脈與髂內動脈伴行,其屬支有臀前動脈、臀后靜脈、前列腺靜脈、陰部內靜脈等,均與同名動脈伴行。髂外靜脈為后肢的靜脈主干,由足背靜脈、脛前靜脈、腘靜脈、股靜脈順次匯集而成,均與同名動脈伴行。
③ 頸靜脈包括頸外靜脈和頸內靜脈。馬無頸內靜脈。頸外靜脈為頭頸部粗大的靜脈干,其屬支有舌面靜脈、上頜靜脈、頸淺靜脈和頭靜脈等。頸外靜脈位于頸靜脈溝內,是臨診上采血、放血、輸液的重要部位。
④ 肝門靜脈是收集腹腔內不成對臟器,如胃、脾、胰、小腸、大腸(直腸后段除外)血液回流的靜脈主干。肝門靜脈位于后腔靜脈腹側,穿過胰,與肝動脈一起經肝門入肝,開口于肝小葉的竇狀隙。竇狀隙的血液依次匯流入中央靜脈、小葉下靜脈和肝靜脈。肝靜脈從肝臟背緣注入后腔靜脈。
⑤ 四肢靜脈分深靜脈和淺靜脈,兩者之間常有交通。深靜脈位置較深,與同名動脈伴行。淺靜脈位于皮下,無動脈伴行,在體表可見,常用于采血和靜脈注射等。前臂皮下靜脈又稱頭靜脈,為前肢的淺靜脈干,無動脈伴行,起于蹄靜脈叢,沿前臂內側面上行,經前臂前面入胸外側溝向上向內延伸注入頸外靜脈。頭靜脈是小動物靜脈注射的常用部位,用指按壓肘部背側,可使該靜脈怒張。副頭靜脈位于前腳部背側,起于蹄靜脈叢,由指背側固有靜脈、指背側總靜脈依次匯聚而成,注入前臂皮下靜脈。隱靜脈為后肢的淺靜脈干,包括內側隱靜脈和外側隱靜脈,均注入深靜脈干。外側隱靜脈又稱為小隱靜脈或小腿外側皮下靜脈,分前、后兩支,無動脈伴行,起于蹄靜脈叢,牛和豬的外側隱靜脈匯入股內側靜脈,馬和犬的注入股后靜脈。外側隱靜脈是小動物靜脈注射的部位。內側隱靜脈又稱大隱靜脈或小腿內側皮下靜脈,在跗關節內側起于足底內側靜脈,與隱動脈和隱神經伴行,注入股靜脈。
3.微循環
(1)微循環的組成 微循環是指微動脈到微靜脈之間微血液的循環系統,是血液循環的基本功能單位,既是血液和組織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部位,又是調節局部血液、影響局部代謝和功能的結構。微血管包括微動脈、中間微動脈、真毛細血管、直捷通路、動靜脈吻合和微靜脈6個連續的部分。
(2)微循環的結構特點 微動脈由內膜、中膜和外膜組成。內膜包括內皮、內皮下層和內彈性膜。中膜常為1~2層螺旋狀平滑肌。外膜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中間微動脈的內膜無內彈性膜,中膜平滑肌稀疏。真毛細血管管壁極薄,相互吻合成網,最后匯入多條微靜脈。毛細血管起始部有環行平滑肌組成的毛細血管前括約肌,起調節微循環“閘門”的作用。根據機體局部機能活動的需要,血液流經微循環的途徑有三種:微動脈—真毛細血管—微靜脈;微動脈—直捷通路—微靜脈;微動脈—動靜脈吻合—微靜脈。與毛細血管相連的微靜脈為毛細血管后微靜脈,其結構與毛細血管相似,細胞間隙較寬,物質通透性較大。動靜脈吻合的動脈缺乏內彈性膜,但是縱向排列上皮樣平滑肌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