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全國執業獸醫資格考試通關寶典·基礎獸醫學部分
- 鄧樺主編
- 3485字
- 2020-05-19 14:03:58
第四節 肌 肉
考綱考點:(1)肌肉的結構;(2)咬肌的位置和結構特點;(3)軀干主要肌肉(背最長肌、胸頭肌、肋間肌、膈肌、腹壁肌)和腹股溝管的位置與結構特點;(4)前肢和后肢主要肌肉的位置和結構特點。
一、基本概念
1.肌器官的形態結構
運動系統的肌肉由橫紋肌組織構成,附著于骨骼上,又稱為骨骼肌,是運動的動力器官。每一塊肌肉都是一個肌器官,分為肌腹和肌腱兩部分。
肌腹:是肌器官的主要部分,位于肌器官的中間,由無數骨骼肌纖維借結締組織結合而成,具有收縮能力。
肌腱:位于肌腹的兩端或一端,由規則的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在四肢多呈索狀;在軀干多呈薄板狀,又稱腱膜。腱不能收縮,但有很強的韌性和抗張力,不易疲勞。它傳導肌腹的收縮力,以提高肌腹的工作效力。其纖維伸入骨膜和骨質中,使肌肉牢固附著于骨上。
2.肌器官的分類
肌肉由于位置和機能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態,一般可分為板狀肌、多裂肌、紡錘形肌和環行肌。肌肉根據肌腹內腱纖維的含量,可分為動力肌、靜力肌和動靜力肌三種。
3.肌肉的輔助結構
筋膜:分淺筋膜和深筋膜。淺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覆蓋在肌的表面。有些部位的淺筋膜中有皮肌。營養良好的家畜在淺筋膜內蓄積有脂肪。深筋膜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位于淺筋膜下。在某些部位深筋膜形成包圍肌群的筋膜鞘;或伸入肌間,附著于骨上,形成肌間隔;或提供肌肉的附著面。筋膜主要起保護、固定肌肉位置的作用。
黏液囊:為密閉的結締組織囊。囊壁內襯有滑膜,腔內有滑液。多位于骨的突起與肌肉、腱和皮膚之間,起減少摩擦的作用。位于關節附近的黏液囊多與關節腔相通。
腱鞘:由黏液囊包裹于腱外而成,多位于腱通過活動范圍較大的關節處。腱鞘內有少量滑液,可減少腱活動時的摩擦。
二、頭部肌肉
頭部肌分為面部肌和咀嚼肌。面部肌位于口和鼻腔周圍,主要有鼻唇提肌、上唇固有提肌、鼻翼開肌、下唇降肌、口輪匝肌和頰肌。咀嚼肌包括閉口肌(咬肌、翼肌和顳肌)和開口肌(枕頜肌和二腹肌)。咬肌位于下頜支的外側,兩側同時收縮,可上提下頜(閉口);交替收縮,使下頜左右運動,以咀嚼食物。
三、軀干肌
背腰最長肌:為全身最長的肌肉,位于胸、腰椎棘突與橫突和肋骨椎骨端所形成的凹槽內。自髂骨、薦骨向前,伸延至頸部。
髂肋肌:由一束束斜向的肌束組成,位于背腰最長肌的腹外側。它與背腰最長肌之間形成髂肋肌溝,溝內有針灸穴位。
胸頭肌:位于頸下部的外側,起自胸骨柄,止于下頜骨后緣,呈長帶狀。它與臂頭肌之間形成頸靜脈溝,溝內有頸靜脈。
膈肌:膈是一圓拱形凸向胸腔的板狀肌,構成胸腔和腹腔間的分界。其周圍由肌纖維構成,稱肉質緣;中央是強韌的腱質,稱中心腱。左、右膈腳間裂為主動脈裂孔。在膈上還有食管裂孔和后腔靜脈裂孔。
肋間肌:主要包括肋間內肌和肋間外肌,參與呼吸。
腹壁肌:構成腹側壁和腹底壁,由4層纖維方向不同的板狀肌構成,自外到內分別有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直肌和腹橫肌,其表面覆蓋有腹壁筋膜。對牛和馬等草食動物,腹壁肌外包的深筋膜含有大量的彈性纖維,呈黃色,稱為腹黃膜。腹壁肌各層纖維走向不同,彼此重疊,再加上腹黃膜,形成了柔韌的腹壁,對腹內器官起著重要的支持和保護作用。
四、四肢肌
1.前肢肌肉的組成和結構特點
(1)肩帶肌 肩帶肌是連接前肢與軀干的肌肉。主要包括斜方肌、菱形肌、背闊肌、臂頭肌、胸肌和腹側鋸肌。牛、羊、豬、犬還有肩胛橫突肌。
斜方肌:為三角形薄板狀肌,位于肩頸上部淺層。有提舉、擺動和固定肩胛骨的作用。
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面,分頸、胸兩部。具有提舉肩胛骨的作用。
背闊肌:呈三角形,位于胸側壁,自腰背筋膜起始,在牛還起于第9~11肋骨、肋間外肌和腹外斜肌的筋膜,肌纖維向前止于肱骨。其作用可向后上方牽引肱骨,屈肩關節,在牛還可協助吸氣。
臂頭肌:位于頸側部淺層,長帶狀,形成頸靜脈溝的上界。牛的臂頭肌前寬后窄,可明顯分為上部的鎖枕肌和下部的鎖乳突肌。其作用為牽引前肢向前、伸肩關節。
胸肌:位于臂和前臂內側與胸骨之間。分為胸前淺肌、胸后淺肌、胸前深肌和胸后深肌。有內收前肢的作用。當前肢向前踏地時,可牽引軀干向前。
腹側鋸肌:位于頸、胸部的外側面,為一寬大的扇形肌,下緣呈鋸齒狀。可分頸、胸兩部,作用為舉頸、提舉和懸吊軀干,并能協助呼吸。
肩胛橫突肌:前部位于臂頭肌深面,后部位于頸斜方肌與臂頭肌之間。有牽引前肢向前、側偏頭頸的作用,馬無此肌。
(2)肩部肌 肩部肌分布于肩胛骨的內側及外側面,起自肩胛骨,止于肱骨,跨越肩關節。
岡上肌:位于肩胛骨岡上窩內。作用為伸展或固定肩關節。
岡下肌:位于肩胛骨岡下窩內,一部分被三角肌覆蓋。可外展臂部和固定肩關節。
三角肌:位于肩胛骨外側,岡下肌的外面,呈三角形。可屈肩關節。
小圓肌:較小,呈短索狀或楔狀,肩胛骨外側,三角肌肩胛部的深面。
肩胛下肌:位于肩胛骨內側面,可內收肱骨或固定肩關節。
大圓肌:呈長菱形,位于肩胛下肌后方。具有屈肩關節和內收肱骨的作用。
喙臂肌:呈扁而小的菱形,位于肩關節和肱骨的內側上部。具有內收和屈曲肩關節的作用。
(3)臂部肌 臂部肌分布于肱骨周圍,主要作用在肘關節。可分伸、屈兩組。伸肌組位于肱骨后方,屈肌組在前方。
臂三頭肌:位于肩胛骨和肱骨后方的夾角內,呈三角形。肌腹大,分長頭、外側頭和內側頭。主要作用為伸肘關節。
前臂筋膜張肌:位于臂三頭肌的后緣及內側面。作用為伸肘關節。
臂二頭肌:位于肱骨前面,呈圓柱狀(牛)或紡錘形(馬)。主要作用是屈肘關節,也有伸肩關節的作用。
臂肌:位于肱骨臂肌溝內。作用為屈肘關節。
(4)前臂及前腳部肌 前臂及前腳部肌可分為背外側肌群和掌側肌群。
背外側肌群:分布于前臂骨的背側和外側面,由前向后依次為腕橈側伸肌、指總伸肌和指外側伸肌,在前臂下部還有腕斜伸肌。在牛,腕橈側伸肌和指總伸肌之間還有指內側伸肌。它們是作用于腕、指關節的伸肌。其主要作用是伸腕、指關節。
掌側肌群:分布于前臂骨的掌側面,為腕和指關節的屈肌。肌群的淺層為屈腕的肌肉,包括腕外側屈肌、腕尺側屈肌和腕橈側屈肌;深層為屈指的肌肉,有指淺屈肌和指深屈肌。
2.后肢肌肉的組成與結構特點
后肢肌肉較前肢肌肉發達,是推動身體前進的主要動力。可分為臀部肌、股部肌、小腿和后腳部肌。
(1)臀部肌
臀淺肌:牛、羊無此肌。馬的臀淺肌位于臀部淺層,有外展后肢和屈髖關節的作用。
臀中肌:是臀部的主要肌肉,大而厚。主要作用是伸髖關節,外展后肢,由于其與背最長肌結合,還參與豎立、蹴踢和推動軀干前進等動作。
臀深肌:位于最深層,臀中肌的下面。有外展髖關節和內旋后肢的作用。
髂肌:起自髂骨腹側面,止于小轉子。與腰大肌的止部緊密結合在一起稱為髂腰肌。作用為屈髖關節及外旋后肢。
(2)股部肌 分布于股骨周圍,分為股前肌群、股后肌群和股內側肌群。
① 股前肌群
闊筋膜張肌:位于股前外側皮下,可緊張闊筋膜,屈髖關節和伸膝關節。
股四頭肌:大而厚,位于股骨前面及兩側,被闊筋膜張肌覆蓋。有4個肌頭,包括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作用為伸膝關節。
② 股后肌群
臀股二頭肌:位于股后外側,有兩個頭,即椎骨頭(長頭)和坐骨頭(短頭)。可伸髖關節、膝關節、跗關節。提舉后肢時又可屈膝關節。
半腱肌:長而大,位于臀股二頭肌后方,作用同臀股二頭肌。
半膜肌:大,呈三菱形,位于半腱肌后內側。有伸髖關節并內收后肢的作用。
③股內側肌群
股薄肌:呈四邊形,薄而寬,位于縫匠肌后方。有內收后肢的作用。
恥骨肌:位于恥骨前下方。可內收后肢和屈髖關節。
內收肌:呈三菱形,位于恥骨肌后面、半膜肌前方、股薄肌深面。作用是內收后肢和伸髖關節。
縫匠肌:呈狹長帶狀,位于股內側前部。有內收后肢的作用。
(3)小腿和后腳部肌 多為紡錘形肌,肌腹位于小腿部,在跗關節均變為腱,作用于跗關節和趾關節。可分為小腿背外側肌群和小腿跖側肌群。
① 小腿背外側肌群
趾長伸肌:起自股骨遠端,在跗關節上方延續為一長腱,有伸趾關節、屈跗關節的作用。
趾外側伸肌:位于小腿的外側部,作用同趾長伸肌。
腓骨第3肌:位于小腿背側面的淺層,在趾長伸肌的表面,有屈跗關節的作用。
脛骨前肌:緊貼于脛骨前外側,有屈跗關節的作用。
腓骨長肌:馬無此肌。位于小腿背外側部,有屈跗關節和旋內后腳的作用。
② 小腿跖側肌群
腓腸肌:位于小腿后部,分內、外兩頭,作用為伸跗關節。腓腸肌腱以及附著于跟結節的趾淺屈肌腱、股二頭肌腱和半腱肌腱合成一粗而堅硬的腱索,稱為跟腱。
趾淺屈肌:肌腹夾于腓腸肌兩頭之間,幾乎全為腱質。其主要作用是屈趾關節。
趾深屈肌:肌腹位于脛骨后面,有三個頭,即外側淺頭、外側深頭和內側頭。作用為屈趾關節、伸跗關節。
腘肌:位于膝關節后面。作用為屈股脛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