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主要動植物資源與草原文化
- 范月君 楊予海 趙得萍 暢喜云等
- 1442字
- 2020-05-19 12:07:19
前言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土地遼闊,自然環境獨特,省內草地類型多樣,植物種類和區系成分復雜,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據青海省草原總站第二次天然草地資源調查數據統計,青海省省內草地面積為4212.72萬公頃,其中天然草地面積4191.72萬公頃,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積3864.58萬公頃,占青海總面積的60.74%,占全國草地總面積的10.72%,僅次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等省區,居全國第四位,是重要牧區之一。同時由于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于省內南部高原,被譽為“中華水塔”而馳名中外,是青藏高原中最為獨特、最具典型代表性的區域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氣候變化敏感區、生態功能調節區和生物多樣性高度集中區,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重要的生態安全戰略地位。
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總稱。長期以來,在自然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干擾下,青海草地乃至全國草地呈現不斷退化的趨勢,草地植被退化與沙化加劇,水土流失嚴重,鼠蟲害猖獗,草地資源急劇減少,草地資源質量嚴重下降;草原野生動植物種類減少,部分動植物資源瀕臨滅絕。同時,隨著草原牧區城鎮化發展,一些草原景觀資源、草原歷史民族文化資源也逐漸流失。如何加強青海省草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及合理開發利用?如何正確認識青海草原生態功能的突出位置?怎樣深入了解草原文化的發展及青海草原旅游文化,做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明確青海省主要動植物保護資源,撰寫人員在綜合分析青海省草地資源、分布和現狀,草原的主要生態功能和草地資源的屬性的基礎上,選擇青海省主要草地類型、生態主要功能、主要野生動植物和栽培植物資源及草原民族文化等方面,通過文獻資料查閱和調研等撰寫了本書。其根本目的在于對青海省動植物資源和草地主要生態功能有一定認識,為今后科學制定草地動植物資源保護和科學利用方案及為地區和國家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科學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拙作得到了青海省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資金項目、青海省應用基礎研究項目(2016-ZJ-726)、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草原生態系統保護與利用團隊”項目(CAAS-ASTIP-IGR 2015-05)、青海省“高端創新人才千人計劃”和青海省高校“135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和青海省創新平臺建設專項(2017-ZL-Y20)等的共同資助與大力支持。作者分工如下:第一章(鄭艷霞、楊予海、石紅霄);第二章(張東杰、陳夢詞);第三章(暢喜云、范月君、李永金);第四章(劉兆紅、田廣慶);第五章(范月君、趙得萍、周華坤);第六章(閆國蒼、蘆文君、歐陽亞琴);第七章(趙得萍、陳佳鵬、楊予海、翁華)。
拙作也得到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所長侯向陽研究員,青海大學蘆光新教授,青海畜牧獸醫科學院德科加研究員、徐成體研究員等多位專家的指導和支持。同時也得到了青海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長期關心支持項目研究進展的馬文林高級農藝師、楊廣泉教授、葉超副教授、努果副教授、董永森教授、景建武副教授及學院黨委副書記昝春明、副院長洛加的大力支持,最后也感謝主審專家魏登邦研究員以及從未謀面的文中參考引用資料的作者和專家,是您們的學術成果讓我的研究更加充實。對于這些專家艱辛的勞動付出和無私的科學奉獻精神,在此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謝!
鑒于青海草原面積遼闊、動植物資源豐富、民俗文化歷史悠久,還有許多理論和生產實踐方面內容仍然需要更多科學家認真細致地探索發現,以臻完善。因編者水平有限,其中許多觀點和論述,不當之處難以避免。真誠希望各位專家和學者不吝賜教,懇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范月君
201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