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中國草原的發展與資源分布

一、中國草原的發展

自從進入人類社會以來,草原就不僅是一個自然的演變體,而且也成為人們生活和生產的資料和對象。

眾所周知,草原植物本身可以在光照的條件下,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來完成自己的生命過程,合成有機物并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再把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歸還給土壤。這樣周而復始循環不已。但是,動物界和人類則不具備這種本領,他們必須以植物界所產生的有機物為食。草原植物就是人類解決農、食、住、行的主要物質來源之一,也是人類進行畜牧生產的廣闊天地。所以,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產勞動對于草原的影響也就日益廣泛而深刻,并以此推動著草原的不斷發展。現階段,我們已經很難找到一塊完全不受人類生產活動影響的草原了。

中國草原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由于絕大部分草原分布在邊遠地區,那里的經濟和文化長期處于落后狀態,所以草原的發展又是相當緩慢的,不平衡的。

(一)原始處女階段

原始草原由于未受人類生產活動的干擾,所以面積大,具有較為完整的原始草原生態系列。從地史資料來看,當時的鄂爾多斯草原就具有與現在大不相同的景觀。陰山山脈的積雪融化成河流和湖泊,遍布在豐茂的草原上。平坦的高原面上密生著一片片原始森林,氣候溫暖,水豐草茂,草叢林間棲居著多種珍鳥異獸。再從出土的動物化石來看,當時在這一帶草原上就有鄂爾多斯扁角鹿、赤鹿、野豬、野驢、野馬、羚羊、野駱駝、納瑪古象、披毛犀和原始牛等。草原植物除很少一部分供給野生動物食用外,基本上處于自生自滅的自然演替狀態。這種演替過程是極其緩慢而微小的,保持著原始的生態平衡狀態,具有很高的穩定性。

此外,現今的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地區,雖不如東北和華北地區的雨量充沛,草原植被也不如那里茂密,但在原始處女階段里,也遠比現在豐美得多。

(二)游牧利用階段

人類在最初階段,主要是以采集和狩獵活動為主。據考證,遠在新石器時代的細石器時期,在今日新疆的烏魯木齊、哈密的七角井和羅布泊。且末等地,就有了古人類的狩獵活動。后來,隨著工具的改革和狩獵技術的不斷進步,捕來的野獸逐漸增多,人們就把吃不完的活野獸留下來加以馴化、繁殖和牧養?!妒酚洝分杏涊d,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人們就把馬、牛、羊等馴養成了家畜。

當社會進入馴養家畜時期,便與草原發生了密切的生產和生活關系,對草原上的牲畜只要稍加照看,就可以獲得食物、衣著、住宿和交通工具等方面的生活資料。這些明顯的經濟實惠,進一步調動了人們利用草原的積極性。專門畜牧業經濟的出現,是牲畜大量繁殖的結果,畜群越大,就越需要廣闊的牧場。在居民點周圍小范圍的牧業經營,已遠遠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需要人們結合起來,從事大范圍的游動放牧。于是,草原便從原始的處女狀態進入了原始游牧的新階段,中國的廣大草原也就成了各個游牧部落的“自然故鄉”。內蒙古高原、準噶爾盆地草原和半荒漠草原地區的蒙古族,新疆的吉爾吉斯族、哈薩克族,羅布諾爾、和田、哈密一帶的維吾爾族和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等,當時都是從事畜牧業生產的游牧民族。

根據史學家對河套地區(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人類化石的考古證實,在距今二三十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里生息。到了周朝時,“狁”“翟”等游牧民族在這里活動,他們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草原成了他們生活的樂園。公元前206年(西漢初年),新疆天山南北的烏孫國也多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故有“行國”之稱?!段饔蚍瑖尽分杏涊d:“別失八里(今吉木薩爾到伊犁一帶)……不建城郭,居無定向,惟順天時,逐趁水草,牧牛、馬以歲月”。那時中國的北方草原就像清末將軍宋小濂所描寫的那樣:“天蒼蒼,河洋洋,連天沙草落日黃,牛鳴馬嘯人在野,折蒿熱火燒牛羊”。如今,在高高的二郎山峰頂上,還能看到清代同治壬申年間,一個叫金運昌的人路過此處時所刻的碑文:“忽過香九日,登高于此處,只見蒙古包,不見村和樹”。這些詞句都是對原始游牧時期草原景象的真實寫照。

雖然人們在此階段對于自然界幾乎處于無能為力的狀態,但是,人們通過自己的生產勞動,在把草原牧草轉化為畜產品的同時,也積極地參與了草原本身的變革過程。人們在廣闊的草原上驅趕牲畜,逐水草而居,每到一地,除牲畜采食和踐踏消耗了大量的牧草以外,還通過牲畜糞便直接給草原土壤增施了肥料,適當的牲畜踐踏又能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從而維持和提高了草原的生產能力,給再次的游牧利用創造了豐富的牧草資源。

與此同時,人們的生產勞動也給草原的發展帶來了許多不利因素,如在部落內部,或部落與部落之間出現的搶牧、濫收現象,使一些草原在反復的游牧過程中逐漸變壞。

此外,草原被不同的部落所分割和占有而面積不等,牧草的豐歉程度也極為懸殊,加上游牧經營的流動性很大,致使草原糾紛不斷發生,使草原受到很大破壞。

游牧時期的草原,完全處于天然狀態,牧草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不能滿足生產需要,特別是在冬春季節,牲畜常常處于饑餓狀態,嚴重地影響著畜牧業的發展。

(三)盲目開發利用階段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的發展,牲畜數量增加,飼草日益缺乏,這就需要人們種植一部分飼草以彌補不足,于是開始出現了農業的萌芽。由于當時生產力低,飼草的種植面積很小,而且產量也很低,不能滿足畜群發展的需要,更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牧民便開始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在從事畜牧業生產的同時,積極地發展種植業。在中國漢族居住的地區,大約在公元前2200年前后,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就逐漸地形成了半農半牧的生產方式。到了公元前1800~1000年的殷商時期,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已經形成,農民開墾草原種地,從平原到山區。直至戰國末期,除供帝王狩獵的“囿”和“圃”還保存著原來的面貌外,大面積的草原已經不多了。

例如,陜西榆林地區原來是一個水草豐美的天然草原區,它的北邊是萬里長城,長城以北30多千米處也是草原,是蒙古族游牧的好地方。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開始屯墾,產糧戍邊。經過近500年濫墾、濫收的破壞,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已成為八百里沙灘,而且還繼續隨風南移,掩沒城垣,迫使榆林城3次遷移。

中國勞動人民在耕作農業,發展生產的同時也破壞了植被,破壞了生態平衡。如今大西北到處荒山禿嶺,很多地區甚至寸草不生。流失的水、土、肥匯集到黃河,泥沙俱下,后患無窮。由此可見,盲目開墾草原,耕作利用不適應,會造成荒漠化的嚴重后果。

以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草原的基本狀態,在不同地區和不同的歷史條件下,第二三兩個階段是可能同時存在的。從利用角度來看,這兩個階段雖各有特點,但都因其處在舊社會的封建統治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條件下,不可避免地對草原實行掠奪式的利用,致使豐美的大草原面積逐漸縮小,退化、沙化和堿化的面積相應擴大,環境惡化,生態平衡失調,嚴重地影響了草原畜牧業生產的發展。例如,1939年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有牲畜584794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1951年下降為287978頭,減少了50.8%;青海省的牲畜頭數,1947年也比1937年減少了52.8%。其他草原牧區也有類似減產的現象。

(四)認識自然規律、合理開發利用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為了盡快擺脫草原地區貧窮落后的面貌,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保護草原的方針政策,促進了草原的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由于對草原的內在規律性認識不足,曾經不適當地開發了一些肥美的草原,雖然獲得了眼前的利益,卻破壞了草原植被,使草原生態失去了平衡。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并在生產中經過反復地實踐,人們已開始認識到,草原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完整的生態系統。在沒有人為干涉的條件下,一個群落的變化趨勢是:結構和種類組成的復雜化及生境條件的中生化,這就是所謂的進展變化。但在放牧過度或連續割草、燒荒、開墾等情況下,群落的變化趨勢則是:群落結構和種類組成簡單化,生產力下降,生境條件旱化,有時還引起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不良后果。這是一種逆行變化,一般稱之為草原退化。

由此可見,一定要對天然草原建立科學的利用和培育制度,以保證其飼用植物生產的持續高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牧區已逐步有計劃地改良草原,建立人工飼草飼料基地,并在國家支援下進行草原水利建設。1983年國家又把種草種樹,開發大西北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為盡快恢復草原生態平衡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前景。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中國草原科學研究的不斷加強,草原建設必將達到一個新的水平,逐步實現生產工具機械化,生產技術科學化,草原改良培育化,草畜良種化等,豐富的草原資源將進一步得到合理利用、保護和培育,草原生態系統將在一個新的基礎上保持平衡。

二、草地資源分布

中國草原廣泛分布于東北的西部、內蒙古自治區、西北荒漠地區的山地和青藏高原一帶,橫亙于北緯30°~50°,蜿蜒萬里,十分廣闊。從行政區來看,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青海、西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陜西、河北、山西和四川等13個省區,總面積為35.7億畝(1畝=666.7平方米),其中可利用面積為30億畝。此外,南方各省有草山草坡10億畝,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沿海灘涂有草地2億畝,其他農區亦有一些面積不大且分散的草地,也可進一步利用。

如果從中國的東北到西南劃一條斜線,即從完達山開始,越過長城,沿呂梁山,經延安,一直向西南到青藏高原的東麓為止,可把中國分為兩大地理區:東南部分是丘陵平原區,瀕臨海洋,氣候溫濕,大部為農業區;西北部分深居內陸,高山峻嶺,遠離海洋,氣候干旱且多風沙,是主要的草原區。

根據自然地理及行政區劃,中國草原一般可劃分為5個大區,即東北草原區、蒙寧甘草原區、新疆草原區、青藏草原區和南方草山草坡區。

(一)東北草原區

東北草原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面積約占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左右,覆蓋在東北平原的中、北部及其周圍的丘陵,以及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的山前臺地上,三面環山,南面臨海,呈“馬蹄形”,海拔為130~1000米。

本區地處大陸性氣候與海洋季風的交錯地帶,受東亞季風影響,屬于半干旱半濕潤地區,冬長而干寒,夏短而濕潤。雨量充沛,且多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東部為750毫米,中部為600毫米,西部大興安嶺東麓為400毫米。熱量與降水平行增長,與植物生長季節相同。土壤為黑土、栗鈣土等。這里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景觀開闊,植物種類多,野生牧草達400余種,優良牧草近百種,主要有羊草、無芒雀麥、披堿草、鵝觀草、冰草、草木棲、花苜蓿、山野豌豆、五脈山黧豆、胡枝子等,畝產鮮草300~400千克,是中國最好的草原之一。所產東北馬、三河牛馳名全國,綿羊多分布在平原地區草原。

安達和肇東等地是東北草原上的畜牧業中心,中國最大的國營畜牧場和煉乳廠之一就位于安達市,每年生產大量的煉乳、奶粉和奶油等,供應全國各地。

(二)蒙寧甘草原區

本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甘肅兩省區的大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全部以及冀北、晉北和陜北草原地區,面積約占全國草原總面積的30%左右。

高原是構成這一草原區的主要地貌特征,如陰山以北的內蒙古高原,賀蘭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以及陜西北部、甘肅東南部的黃土高原,它們大多被不同植被類型的草原所覆蓋,海拔1000~1500米。此外,還有部分山地、低山丘陵、平原和沙地等。

本區山地多為中、低山,主要有大興安嶺和陰山山地,高度一般不超過2000米。由于這兩條山脈縱橫疊置,阻礙著東來的濕潤氣流向西侵入。因而本區東部受濕潤氣流的滋潤,牧草茂密,加上河湖較多,成為水草豐美的草原;西部則干燥,蒸發強烈,只具有耐鹽、耐旱的半灌木、灌木的生長條件。

本區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冬季盛行大陸極地氣團,寒冷干燥;夏季為熱帶海氧氣團所控制,溫濕多雨;春、秋兩季正處于兩者間的過渡類型,氣候變化多端。年降水量由東部的300毫米降至西部的100毫米左右,內陸中心甚至在50毫米以下,而年蒸發量則高達1500~3000毫米,為降水量的數倍至數十倍。土壤為栗鈣土、棕鈣土、灰棕荒漠土等。牧草種類豐富,飼用植物達900多種,其中優良牧草200多種,如羊草、披堿草、雀麥草,狐茅、針茅、隱子草、冰草、早熟禾、野苜蓿、草木棲、冷蒿、野蔥、錦雞兒等,青嫩多汁,營養豐富,各種牲畜都愛吃。

本區的牲畜主要有牛、馬、綿羊、山羊和駱駝等。地方優良品種以灘羊、中衛山羊最多,阿拉善的駱駝為全國之首。

內蒙古草原是本區的主體,從大興安嶺西坡向西南綿延直至合黎山和龍首山北麓,東西長達3000多千米。東部和北部海拔600~1000米,西部和南部海拔1000~1500米,包括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和黃河南岸的鄂爾多斯草原以及西部的阿拉善荒漠草原。養育著4000多萬頭(只)牲畜。

內蒙古草原寬廣遼闊,一望無際。除鑲嵌在東部邊緣和內部幾條不高的山脈外,其余大多為“遠看似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狀起伏高原。在飛機上俯視,茫茫草原猶如煙波浩瀚的大海,綠浪翻滾,牛羊遍野。遠在一千四五百年前,就有一首舉世聞名的北齊《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便是對內蒙古大草原興旺發達的描寫。據考證,敕勒川指的就是陰山之南的草原地區。

呼倫貝爾草原和錫林郭勒草原,面積達3.7億畝,水豐草茂,中外聞名。青嫩的羊草、披堿草、冰草和各種針茅相伴而生,紫苜蓿、線葉菊、野豌豆等遍地都是,低濕灘地上比人高的芨芨草連片生長。古詩云:“千里席萁草”,指的就是芨芨草灘。芨芨草古名席萁草,芨芨草灘是各種牲畜最理想的冬春營地。1964年朱德同志視察呼倫貝爾草原時,也曾留下了“夏草如茵望千里,馬牛羊駝肥壯快”的美好詞句。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的鄂爾多斯草原,面積近億畝。在歷史上,這里曾是中國著名的水清草綠、景物宜人、牛羊繁盛的好地方。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述,上郡等地“畜牧為天下饒”。在1500多年前,大夏王赫連勃巡游到伊盟烏審旗南部時贊譽說:“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意思是說他走過不少地方,卻從未見過這樣美好的地方。以后由于人類的頻繁活動,牧地被大量開墾,兼之濫牧濫伐,破壞了地面植被,失去了生態平衡,引起高度沙化。由于土地貧瘠,干旱缺水,風沙又大,所以只生長了一些旱生性強的冷蒿、黃蒿、狹葉錦雞兒和紫苑等。植被低矮稀疏,產草量和載畜能力都很低,有的地區已變成了“大漠風塵日色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沙起無牛羊”的荒涼景象。

阿拉善盟的額濟納草原主要集中在黑河(額濟納河)兩岸,面積為十萬畝,各種旱生飼用植物達80余種。發源于甘肅祁連山脈的黑河,流入額濟納旗后改稱弱水,形成東、西兩條季節性河流,滋潤著這片荒漠草原,然后注入東北部的居延海(嘎順諾爾)和蘇古諾爾。自古以來,弱水兩岸牧場遼闊,林草叢生,水草豐美,歷來就是發展畜牧業的好地方。據《史記》記載,漢朝的蘇武就在居延海一帶牧羊。

寧夏干旱草原主要分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中、北部,包括鹽池、同心和中衛三縣與靈武、中寧、陶樂的山地,以及賀蘭山東麓一帶的半荒漠草原,海拔1000米以上,面積2000多萬畝。聞名中外的裘皮羊品種灘羊就產在這里,數量達110多萬只,占全國灘羊總數的2/3以上,故有“灘羊故鄉”之稱。

甘肅草原位于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中間地帶,海拔1000~3000米。境內山脈重疊,草原連片,主要分布在甘南、天祝、祁連山地和河西走廊一帶。

地處岷山腳下、黃河之濱的甘南草原,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瑪曲、碌曲、夏河三縣境內,“黃河九曲”的第一曲就在這里。地勢高寒,坡陡土薄,生長季短,年降水量600毫米。除大夏河兩岸和洮河、白龍江一帶有一些耕地和森林外,其余均為肥美的草原,面積約2300萬畝,是本省主要的畜牧基地之一。甘南草原以牛(牦牛、犏牛、黃牛)、馬、羊為主,夏河、碌曲、瑪曲等地所產的“河曲馬”,碌曲和瑪曲所產的“歐拉羊”,均以品種優良而聞名全國。甘南藏族自治州乳品廠是中國現代化乳品廠之一。該廠生產的奶粉暢銷全國,制成的奶油、煉乳、罐頭等優質產品在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橫亙于河西走廊1000多千米的祁連山內外,有著廣闊的牧場,如山丹、永昌的大河灘、大馬營和皇城灘、永登的松山寺等。這些地區雨水比較充足,祁連山附近又有雪水灌溉,因而牧草繁茂,就是山嶺深處,牧草長勢也很喜人,自古就是中國優良的天然牧區。遠在秦漢時期畜牧業就很發達,有“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的歌謠。牲畜以馬、羊為主,祁連山的鐵馬、永登的走馬、涼州的騾和永昌的綿羊等都是很有名的。

河西地區過去也曾是甘肅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酒泉以西雖是赤壁千里,但戈壁上常生長一種多刺的植物,冬季成白色,駱駝喜食,故名駱駝刺。唐詩“酒泉西望玉關道,千山萬磧皆白草”中的“白草”就是駱駝刺。

河北省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張家口以北的壩上和承德地區的圍場一帶。壩上的張北、沽源、康保和尚義四縣,屬于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草原遼闊,歷史上曾是蒙古族游牧之地,有“野鹿隨哨至,樂此誠忘餐”的記載?,F在仍是河北省的畜牧基地,所產張北馬、羔皮極為有名。

陜北丘陵地區是鄂爾多斯高原的一部分。因氣候和地形的影響,這里不宜農耕,但溪流較多,牧草叢生,很適于發展畜牧業。古時候這里也曾是“水草豐美,土宜畜牧,牛馬銜尾,群羊塞道”的好地方。現在的清澗、延長、延川、榆林一帶畜牧業仍很發達,以牛、羊為主,尤以山羊為最多。近二三百年來,由于大量開荒種田,過度放牧和氣候干旱等原因,致使這里的植被稀疏,覆蓋度只有40%左右,而且牧草低矮,嚴重地影響了畜牧業的發展。

(三)新疆草原區

新疆草原區位于中國西北邊陲,北起阿爾泰山和準噶爾界山,南至昆侖山與阿爾金山之間,面積約占全國草原總面積的22%以上。新疆草原四面多山,在炎熱的夏季,高山上和山谷中,氣候涼爽,牧草豐盛,適于發展畜牧業。從史前時期起,這里就是各游牧部落喜歡居留的好地方。

新疆草原地處大陸中心,距海洋十分遙遠,周圍高山環聳,濕潤的海洋氣流無法到達這里,因而干燥少雨,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雨日少,晴天多,光熱條件比全國同緯度地區都好。天晴日暖,山上積雪開始融化,無數條雪水小溪,穿過松林山嶺,緩緩流向山地草原,狐茅、鴨茅、薹草、車軸草和胡枝子等各種牧草遍地叢生。主要牲畜有全國著名的新疆細毛羊、三北羔皮羊、伊犁馬等,其中三北羔皮羊占全國羔皮羊總數的3/4。

新疆草原被東西長達1500千米、海拔3000~5000米的天山分為南北兩部。北部準噶爾盆地,海拔500米以上;南部塔里木盆地,海拔1000米左右。兩盆地均被大山包圍,南疆更為閉塞,氣候干燥,年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多屬干旱荒漠草原。唯天山南路及昆侖山北麓的環形地帶,如焉耆和阿克蘇等地有草原分布,牧草稀疏,品質中等。

北疆因受北冰洋濕氣流的影響,比南疆濕潤,年降水量100~200毫米。天山及阿爾泰山的山間盆地及河谷地帶,年降水量高達500毫米。在干旱草原地帶內也出現了濕潤草原,瑪納斯河以西還有大片的下濕地,水豐草茂,為良好的天然放牧場。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草原是中國最豐美的草原之一。有些國際友人稱其為“上帝的特殊恩賜”。這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北、東和南面的群山,既能擋住北方的寒流,也能擋住南面過于炎熱的氣流,全年氣溫均衡。另外,大西洋的暖濕氣流可以從伊犁河谷長驅直入,帶來了充足的雨水,植物生長期140多天。這里有世界著名的羊茅、鴨茅、光雀麥和其他富含營養的牧草,一片蔥綠,成為豐美的天然大牧場。

新疆有58%的草原分布在山區,南部的昆侖山、中部的天山以及北部的阿爾泰山都是梯狀上升的斷塊山脈,大量沉積物覆蓋于山頂,形成山頂準平原;山間廣闊的河谷與盆地,沉積著深厚的黃土狀物質,這些都是草原植物發育的良好土壤基礎。

山地氣候的特點是隨著地勢的升高,氣溫雖然降低,但降水量卻不斷增多,因此,山地降水要比平原多。一般平原地區降水量為100~200毫米,而天山及阿爾泰山之間的山間盆地及河谷地帶,年降水量可達500毫米左右。加上山頂積雪融化,水源充足,給牧草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所以,北疆山地草原草高過人,質量又好,是中國單位面積草原產草量最高的地區,是質量最優的夏季牧場。

(四)青藏草原區

以“世界屋脊”著稱的青藏草原區,位于中國的西南部,北至昆侖山、祁連山,南至喜馬拉雅山,西接帕米爾高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高原草原區,也是我國歷史悠久的畜牧業基地之一,盛產牦牛、藏羊和犏牛、黃牛等。

本區包括青海、西藏兩省區的全部和甘肅的西南部以及四川的西北部、云南的西北部等,面積約占全國草原總面積的32%以上。全區四面大山環繞,中間山嶺重疊,地勢高峻。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最高的貢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植被呈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山谷地區為低熱高草區,森林的上限為高山草原和高山凍原。高山草原牧草高達40~110厘米,總覆蓋度為80%~95%,畝產干草50~75千克。

青海草原位于青藏高原的東北部,境內地勢高峻,山脈綿亙,4/5以上的地區為高原所盤踞。除黃河及湟水谷地海拔約2000米,是該省最低的農業區外,其余則為海拔3000米以上廣闊無垠的大草原。在這里,要跑完一個草灘,不用說步行,就是坐上汽車也得好幾個小時。

青海草原植物種類豐富,總數約達969種,分屬于76科,372屬。莎草科和禾本科在各類草原中均占優勢,伴生有蓼科、豆科牧草約50余種。青海天然草原一般畝產鮮草139~174千克。牲畜主要有羊、牦牛、黃牛、馬、驢和駱駝等,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是藏羊和牦牛。

青海省的草原主要分布在環湖地區、玉樹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區。

碧波萬頃的青海湖周圍,群山高聳,湖畔地區海拔3000米以上。地高氣寒,溫差甚大,年降水量329.8~649.2毫米,多集中在夏季。雨水常變成為雪或雹,日氣溫有時在冰點以下,不適宜作物生長,因此成為一塊茫茫無際的大草原。湖邊多高大的芨芨草,丘陵及平原地區多矮生細草,頗宜放牧羊群。谷中大、小河流蜿蜒曲折,風景美麗,這就是著名的蒙藏人民團結游牧的環湖大牧場。該區可利用的草原面積近1.7億畝,飼養各類牲畜600余萬頭(只),主要為牛羊,適于發展毛肉兼用的半細毛羊。

位于金沙江上游、巴顏喀拉山南坡的玉樹草原,海拔3000米以上,可利用面積達1.5億余畝,雨水較多,草被良好,牛羊成群,各類牲畜占青海全省的1/4。尤其是治多和雜多兩縣以西的草原,牧草種類多,營養豐富,夏天多抓膘的“花草”(雜類草),秋后多保膘的“穗草”(禾本科,莎草和頭花蓼的果穗)。這里秋高天涼疾病少,驅蟲防病“藥草”多,是夏秋理想的放牧綿羊的牧場,生產出馳名的“西寧毛”。西寧毛是世界優良的地毯毛,國外每年要從中國進口西寧毛與本國毛混合使用,以增加地毯的彈性。

從玉樹往東進入青海省東南部,便是果洛藏族自治州。這里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全是高山草原,有“地高天寒,六月飛雪”之說,可利用面積為8400多萬畝,是青海省牦牛的主要產區。

西藏自治區是青藏草原區的主體,也是中國重要的牧業省區之一。本區的地勢特別高,除若干盆地較低,海拔在3000米左右以外,其余均在4500米以上。氣候寒冷干燥,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

約占全國草原面積1/6的西藏草原,過去很少為人們所了解。特別是終年被雪山環抱的藏北大草原,曾是被稱為“塞外荒漠”的不毛之地。實際上,西藏高寒草原的經濟價值也很高。多次科學考察證實,這里是發展畜牧業的寶庫。尤其是羌塘草原,目前還是一大片尚未開發的處女地,草原上奔馳著成群的野驢、野牦牛和藏羚羊等各種珍貴的野生經濟動物,正等待著我們去開發利用。

西藏草原從緯度上看屬于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但由于它是一個巨大的隆起高原,四周群山聳立,為一系列高大山系所環繞,高原面上又由南向北橫亙著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昆侖山等,因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被層層阻截,只能從高原的東南部逆雅魯藏布江而上,到達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南坡,從而形成了東南部濕潤并向西北逐漸干旱的規律性變化,各地草原牧草的生長也依此變化而有所不同。

藏北羌塘草原由于氣候干旱,降水量少,所以牧草低矮稀疏。主要牧草有紫花針茅、異針茅和沙生針茅等,草高15厘米左右,覆蓋度為20%~25%。雖然牧草產量低,一般畝產20千克左右,但草質良好,為牛、羊所喜食。

由羌塘草原向南是岡底斯山地區。這里的草原別具一格,遍地皆是高不過5厘米的小草,覆蓋度高達90%以上,好似一幅望不到邊的剪絨地毯,藏族牧民稱它為“幫扎”草,即抓膘草。主要牧草為莎草科的矮嵩草或小嵩草,以及墊狀點地梅、苔狀蚤綴、矮頭絨草、羊茅、龍膽和委陵菜等。每當盛夏,綠草如茵,富有彈性,人們把這類草地稱之為高山草甸。如果用它來作為美化城市的草坪,則是最為理想的草種。

為什么在西藏自治區會出現這些與眾不同的墊狀植物呢?無疑與當地的自然氣候特點密切相關。太陽光中的紅光和橙光(長光波)對植物的生長阻力最小,光合效率高;而藍光和紫光,特別是紫外線(短光波)對植物細胞的生長有抑制作用。高原上的空氣稀薄,透明度大,太陽輻射到地面上的藍光和紫外線要比平原上強烈得多,所以高山上植物細胞的正常生長就受到了抑制。另外,高山地區寒冷、干燥、風大,終年有霜,高大的樹木或草本植物不能生存?,F存的幾種木本植物,如圓柏、金臘梅等,原生枝干也極不適應這里的嚴寒氣候,為了繁衍和延續后代,它們就以強烈生長側芽的方式向四周發展,年復一年,逐漸矮化成密集的流線型外形,緊貼地面,即使在疾風勁吹時,也能避免枝葉的相互摩擦,最大限度地減少寒風的侵害。不僅如此,高山草甸在形成低矮密集的枝葉以后,還能積雪保溫,形成草層中較為溫暖的小氣候,有利于自身的生長發育。

高山氣候對植物是非常嚴酷的,但充足的光能卻是植物蛋白質形成的源泉,這又是高山牧草生長不利中的有利條件。所以,高山草甸牧草的營養價值很高。據分析,粗蛋白質含量高達17.3%,當地牧民很形象地說:“別看高山牧草小,牲畜舐舐能上膘”。因而這里是良好的夏季牧場。

藏南山地海拔多在3500~4800米,獅泉河上游及雅魯藏布江上游一帶,空氣比較濕潤,迎風山坡降水量相當豐富,牧草十分繁茂。

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為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流域的高山峽谷區,谷地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疏林灌叢地帶。中部峽谷地帶干熱,多為有刺灌叢,天然草原分布在高山和亞高山上。南部河谷地帶,氣候溫和,水源充足,大面積的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羊卓雍湖以東,朗縣、三安曲林、加玉一線以西海拔4000~4800米的高原上。山谷中發育著喜溫性的優良牧草白草和固沙草等,從內地引進的紫苜蓿,在雅魯藏布江沿岸也已安全越冬。高山和亞高山干旱草原上生長有長芒針茅、紫花針茅、三刺草、固沙草和藏西蒿等,畝產青草40~75千克,草質良好,西藏自治區聞名的“桑桑酥油”“崗巴羊”就產在這里。河谷地帶的半細毛羊是中國藏系羊中的優良品種。這一地區有著發達的農業,又有栽培優良牧草的有利條件,發展畜牧業有著廣闊的前途。

四川草原主要分布在本區西北部的甘孜、阿壩藏族自治州的松潘、黑水、金川及大雪山以西,木里以北,鄉城、義敦及雀兒山以東的地區,屬青藏高原向東的延伸部分。東部的紅原、若爾蓋一帶,海拔3400~3500米,多為矮生蒿草沼澤草甸,面積遼闊,牧草豐茂。其中紅原、若爾蓋和阿壩三縣可利用的草原面積有2700萬畝,占三縣土地總面積的70%,宜于發展綿羊、牦牛和馬。西部的石渠、色達縣一帶,海拔3800~4200米,草地多在寬谷底部、山前洪積扇以及階地的低洼處,尤以沼澤的外緣較多,地面平坦,草丘發達,過多的水分常在草間積聚,形成星羅棋布的小水坑。草甸植被發育,常以羊茅、早熟禾、野青茅、披堿草、鵝觀草、野古草、須芒草及剪股穎等屬為優勢種,組成各種禾草草甸。

紅軍長征時所經過的“松潘草地”,位于阿壩藏族自治州的紅原、若爾蓋兩縣境內。海拔3400米左右,是中國沼澤植被面積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另外,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部分縣以及布拖、鹽源、木里等縣也有零星分布。

(五)南方草山草坡區

在南方諸省,除了廣大的肥田沃土以外,還有大片的草山草坡,比比皆是的林間草地,以及大量零星分布的“三邊”草地,這些統稱為南方草山草坡區。亦即泛指長江流域以南的廣大地區,包括四川(西部阿壩、甘孜和小涼山部分地區除外)、云南(迪慶地區除外)、貴州、湖南、湖北、皖南、蘇南、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壯族自治區等省區各種類型的山丘草場。本區多數地區為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區。低地、河谷和山間平原地帶,多屬農業用地,低、中山頂部多有森林分布。在坡度較大、土層較薄的地段,森林破壞以后,多淪為次生草地。由于草山、森林和農田之間多處于插花狀態,所以草山資源具有很大的分散性。

本區水熱條件好,牧草種類繁多,而且處于各個發育階段的植物都有,所以營養比較全面。

南方草山區根據氣候的不同,可分為熱帶草山和亞熱帶草山兩大類。

熱帶草山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壯族自治區和云南。廣東主要分布在陽江以西的大陸沿海丘陵地區、雷州半島的沿海周圍,海南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廣大丘陵臺地上。主要牧草有蜈蚣草、華三芒、白茅、青香茅、桃金娘、鴨嘴草、班茅、芒草等。廣西主要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和右江谷地。這里比較干熱,所以牧草多以耐旱、葉小根深、叢生的禾本科為主,如須芒草、菅草、扭黃茅和龍須草等,間有灌叢和稀樹生長。在靖西南部、德保北緣、百色南部、田陽北部、田東南端和北部、馬山西北部、都安北部、武鳴西部的半土半石山中亦有分布,主要牧草有石珍芒、小吊絲草和菅草群叢等。云南主要分布在怒江、瀾滄江和元江等河谷西側。這里的氣候高溫多雨,長夏無冬,草本植物主要有狗尾草、石珍芒、刺芒野古草和香茅等高大的禾本科牧草,株高1~1.5米,覆蓋度為80%~90%,畝產干草150~200千克。草坡多分布在地形較陡、土層較薄的地段上。牲畜多以善攀爬的黃牛和山羊為主。

亞熱帶草山在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江西、江蘇、福建和臺灣等省區都有廣泛的分布。這些省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大部分地區四季常青,水豐草茂。主要牧草有孟加拉野古草、丈野古草、龔氏金茅、白茅等,以高大的禾本科草為主,豆科草種類較多,但所占比重則較小,毒害草種類亦多。草層高1~1.5米,總覆蓋度80%~90%,畝產干草150~200千克,適于發展畜牧業,特別是養牛業。例如江蘇的盱眙縣,草山面積達60多萬畝,另有草灘4000多萬畝,歷來就有養牛的習慣,曾被列為全國耕畜十大繁殖基地之一。廣西商品牛產區的環江縣,地處丘陵山區,草山面積282萬畝,草質優良,產量高。農民積極飼養菜牛,有少數生產隊的畜牧業產值已達到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為菜牛的生產基地縣之一。

其他一些省的草山草坡面積也比較寬廣,江西達5000多萬畝,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0%以上;福建亦有3000多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5%以上。這兩個省草山草坡上的植被多以禾本科的芒草類為主,也有少量豆科、菊科和雜類草。江西鄱陽湖濱草洲面積有300萬畝,是以濕生植物的蘆葦、莎草科為主的泛濫草地,草層高、密度大、產量高,歷來就是牛、豬和水禽的天然牧場,而且也是很好的割草場。福建沿海還分布有小片的海濱鹽生草場,都可以用來發展畜牧業。

在開發利用南方草地時,不能只著眼于集中連片的草山草坡,那些零星分散的草灘草地也不能忽視,它們遍布于池周溪畔、村前舍后、田邊路旁,產草量高,質量亦好。在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的長江以南,幾乎到處都可以生長能為牲畜飼用的多種牧草和其他飼用植物。據湖南省安化縣估計,該縣除擁有70萬畝集中連片的草山草坡外,零星草地大約還有40多萬畝。這些都是發展畜牧業的飼草來源之一,對發展農民家庭養畜尤為重要。

三、草地資源概況

中國是世界上草原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遼闊的草原上,各種野生優良牧草牧養著馬、牛、羊、駱駝等各種牲畜;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豐富多彩,盛產黃羊、野馬、野驢、羚羊、白唇鹿等珍貴毛皮獸以及甘草、枸杞、蟲草等名貴藥材和蘑菇、發菜等草原特產。境內還有眾多的河湖、沼塘,水產也很豐富。這些寶貴的財富,對于發展中國的經濟是必不可少的。

(一)牲畜的“糧倉”

草原是牲畜的“糧倉”。廣闊無垠的草原為牲畜提供了食之不竭的飼用植物。所謂飼用植物,就是指各種牲畜所采食的草本植物(牧草)和木本植物(半灌木、灌木和小喬木)。它們的生態條件、形態特征和營養成分雖各有不同,但是,每一種植物都像一個自動化的“工廠”,能夠不斷制造出本種植物所特有的產品,供牲畜食用,這種生產是迄今人們所難于替代的。

中國幅員遼闊,草原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因而,不論是從東北的草甸草原到新疆的山地草原;還是從西南的青藏高寒草原到南方的亞熱帶草坡,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到處都有綠茸茸的牧草鋪蓋大地。中國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還培育出了許多優良的栽培牧草,使中國的牧草資源更加豐富多彩。

據初步估計,中國草原上各類飼用植物約有2500余種,它們廣泛分布于東北地區的西部、內蒙古自治區、西北荒漠地區山地和青藏高原的中、北部,是整個歐亞草原植被的一部分。其中有不少還是中國所特有的,如沙生冰草、小尖隱子草、三刺草和青海固沙草等。很多牧草都在世界草地中占有很大比例,如在豆科飼用植物中,全世界共有灌木錦雞兒屬60種,中國就占5/6,居于首位。

中國草原飼用植物不僅數量多,種類豐富,而且這些牧草一般根系粗壯發達,枝葉繁茂,青嫩多汁,營養豐富。尤其可貴的是這些牧草生長力十分旺盛,再生力強,一般一年內都可放牧利用或刈割兩次,只要合理利用并加以適當改良,確實是發展畜牧業用之不竭的糧倉。因此人們常說,我國的草原是牲畜的“搖籃”。

構成中國草原植被的成分主要是禾本科、豆科、菊科、藜科和莎草科,這五大科牧草也是中國各類放牧牲畜主要的飼草來源。

1. 適口性強的禾本科牧草

全世界禾本科牧草共有500屬,6000余種,中國有190多屬,1150種。它們適應性強,分布廣,在中國各種類型的草原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如在草甸草原的草層中占90%,在干草原中占70%,只是在荒漠草原的草層中才退居于菊科和藜科之后。

禾本科牧草形態上的最大特點是有須根;莖呈圓筒形,并有明顯的節;葉互生帶狀,葉脈平行。分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均為草本。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平均粗蛋白質含量為10.4%,粗脂肪2.9%,粗纖維素31.2%,無氮浸出物47.8%,灰分7.7%。

禾本科牧草的營養物質雖然并不很高,但莖葉柔軟,不易脫落,適口性和可食部分大大超過其他牧草。青飼或調制成干草,各種牲畜都喜食。主要有羊草、無芒雀麥、羊茅、芨芨草、老芒麥、披堿草、冰草、鵝觀草、葦狀羊茅、牛尾草、紫羊茅草、鴨茅、黑麥草、賴草、堿茅、針茅草、狗尾草、長芒草、薹草、白草、糙隱子草、畫眉草和三芒草等。

羊草又名堿草,廣泛分布于中國東北地區的西北部和內蒙古東北部草原,北方其他各省亦有。松嫩草原是羊草發育的中心,在優勢群落中可占90%以上。目前,已有大面積的種植,但結實率很低,不到30%。羊草的根莖非常發達,多在地下4~20厘米處生長,分蘗節就在根莖上。根莖還能長出不定根,形成強大的須根系,源源不斷地供給足夠的養料和水分,以保證分蘗節生出新的枝條。

羊草抗寒耐旱,耐踐踏,再生力強;品質優良,適口性好。曬制好的干羊草氣味芳香,耐貯藏,不僅催肥能力強,對高產奶牛的飼喂效果也極佳。例如在冬春季節,對三河牛不補飼任何精料,只要每天飼喂優質干羊草20~25千克,即可保持產奶300天,牲畜的膘情亦可保持良好的狀態。由于羊草的經濟價值很高,故有“牧草中的細糧”之稱。據分析,全株羊草的營養成分比例為:水分9.94%,粗蛋白質13.35%,粗脂肪2.58%,粗纖維37.57%,無氮浸出物31.45%,灰分5.11%。

無芒雀麥又名無芒草,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均有分布,吉林省已有幾十年的栽培歷史。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青海等省區也在進行大面積栽種。美國栽培的無芒雀麥的祖先,就是中國東北的野生種。無芒雀麥為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具有橫向發育的根莖。株高80~100厘米,基部有大量營養枝和豐富的嫩葉。畝產鮮草300~650千克,栽培草地畝產干草可達500千克。

無芒雀麥適應性較強,較能抗旱、耐寒。在溫度、雨量適中的地方生長最好。無芒雀麥最大的特點是耐堿、耐濕,對土壤要求不嚴,不論是肥沃的土壤或黏土,還是貧瘠的沙土和鹽堿土,都能生長。無芒雀麥返青較早,晚秋還能生長,霜后仍保持青綠,因而放牧利用時間較長;又有較強的再生性和耐牧性,是建立人工割草場和放牧場的優良牧草。其抽穗期的營養成分比例為:粗蛋白質11.50%,粗脂肪3.01%,粗纖維30.91%,無氧浸出物48.11%,灰分6.47%。

羊茅又名酥油草,全世界約80種,中國有20種,廣布于西北和西南諸省區。羊茅是多年生密叢型禾草,株高15~60厘米。耐旱性很強,也能耐寒,在山地、沙土、瘠土上均能生長。但主要生長在干草原和森林草原地帶,萌發較早,可以早期放牧利用。

羊茅具有優良的飼用價值,稈細、根出葉極茂盛,是牲畜的抓膘牧草,尤其對綿羊的肥育效果更好,故有“肥羊草”“酥油草”之稱。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上的牧民,把當地生長的羊茅和鴨茅等優良禾草叫作“奶疙瘩”,營養十分豐富。鮮羊茅的營養成分比例為:水分69.36%,粗蛋白質3.62%,粗脂肪1.27%,粗纖維9.41%,無氮浸出物14.33%,灰分2.01%。

2. 富含蛋白質的豆科草類

全世界豆科共有600屬,1200余種,中國有139屬,1130種,全國各地都有分布。一般在草原植被中占5%~10%,最多不超過10%~25%,而在荒漠、半荒漠草原中生長極少。最適于生長在濕度中等,排水良好,具有滲透性和富含石灰質的土壤上。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共同形成了畜牧業的主要飼草基礎,在中國天然放牧場和割草場的建立中具有重要意義。

豆科有喬木、灌木和草本,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據分析,豆科草類平均蛋白質含量為17.7%,粗脂肪3.2%,粗纖維28.3%,無氮浸出物41.8%,灰分9.0%。豆科草類產量很高,它的營養價值和可消化蛋白質的平均數量也都高于禾本科和其他牧草,1千克優質苜蓿干草的營養價值,等于1千克麩皮或0.25千克高粱的養分,故紫苜蓿素有“牧草之王”的稱號。

豆科草類形態上的最大特點是根系發達,入土很深。如紫苜蓿在發育良好、生長年限較長的情況下,主根可達10米以上,能夠吸收一般牧草不能吸收的深層土壤中的養分。更為重要的是它的根上生長著許許多多的“根瘤”,每一個根瘤里面包含有幾億個“根瘤菌”,每個根瘤菌就是一個微型的“化肥車間”。它能夠把空氣中的氮素吸入體內,通過“生產車間”轉化為養料,一部分輸送到莖葉上去,另一部分氮素仍留在土壤中。據測定,1畝苜蓿每年可以固定氮素14.5千克,相當于37.5千克尿素化肥。所以,豆科草類不僅具有很高的產量和蛋白質含量,而且還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減輕土壤的鹽堿化程度。

中國草原上飼用價值較高的豆科草類除紫苜蓿外,還有黃花苜蓿、紅三葉、草木樨、蒙古巖黃芪、沙打旺、胡枝子、檸條和廣布野豌豆等。

黃花苜蓿又名野苜蓿,是草甸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上的重要飼用植物,耐旱、抗寒和適應鹽堿土壤的能力都比紫苜蓿強,已成為國內外苜蓿育種的很好的原始親本。黃花苜蓿的營養價值高,干草粗蛋白質含量達20.15%,在其他營養成分中,水分占11.08%,脂肪1.84%,纖維素19.43%,無氮浸出物43.08%,灰分4.42%。鮮草或干草各種牲畜都愛吃。

紅三葉又名紅車軸草,原產于伊朗和里海南部一帶,是世界有名的豆科牧草之一。中國新疆伊犁草原和阿爾泰山地草原的野生群落,株高40~60厘米,生長茂盛,長勢喜人。目前,各地都在試種,積極推廣。紅三葉營養豐富,具有甜味,纖維素含量低,柔軟可口,為各種牲畜所喜食。大面積栽培主要用于刈制干草。葉不易脫落,在開花初期收割,可以調制成上等干草。優質的紅三葉干草對牛、羊及豬都有肥育效果,可以節省精料,縮短肥育期。紅三葉干草的營養成分比例為:水分9.21%,粗蛋白質15.04%,脂肪3.12%,纖維素24.77%,無氮浸出物40.89%,灰分6.97%。

沙打旺又名直立黃芪、沙大王,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它適應性強,分布廣,耐旱、耐瘠,不怕風沙,所以西北群眾稱它為“沙大王”,可見其抗風沙的能力是居于群草之上的。沙打旺的根系特別發達,主根粗而長,側根很多,根幅可達1.5米左右,能吸收深層土壤中的水分和養料,所以它不僅能生長在一般草類難以生長的貧瘠土壤上,也能在酷熱的沙海中安家落戶,茁壯生長。北京、遼寧、吉林、內蒙古自治區、山西和陜西等省市區已引種栽培。

沙打旺全身被有“丁”字形的絨毛,可以大大減少葉面水分的蒸騰,增強抗旱性。還可起到保護植物體,免受風沙襲擊的作用。它們還是一種很好的綠肥作物,每500千克鮮草相當于8.5~28.5千克硫酸銨,用它來壓青,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沙打旺莖葉鮮嫩,營養豐富,干草含粗蛋白質15%。鮮嫩的沙打旺可以切碎或打漿,也可以調制成優良的干草或干草粉,生飼熟喂,豬、牛、羊、馬、兔各種牲畜均喜食,是優良的豆科牧草之一。

3. 種類繁多的菊科飼用植物

菊科植物在植物進化上是一個年青的類群,能適應現代的各種生態環境,是現代植物屬、種最豐富的類群。全世界共有900屬,2500余種,中國約有164屬,1950種。在天然草原植被中約占10%以上。從東部的草甸草原到西部的荒漠草原,其比重逐漸增大,飼用價值也有明顯提高。

菊科植物的營養價值也比較高,干草粗蛋白質含量為10.15%,脂肪為4.5%。富含乳汁的種類,駱駝和牛最喜食,其他牲畜也采食;蒿屬植物,駱駝、羊和馬最喜食;有刺的和有短絨毛的植物,駱駝最喜食,羊也吃一部分。菊科植物中常含有毒性的苦味質,或者具有粗硬的毛和硬刺,這是一些牲畜不喜食的重要原因。

在草原植被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菊科植物首推蒿屬。蒿屬約400種,中國擁有200種,廣布全國,大多數在干旱地區,其中草原上分布最多的有7種。冷蒿在中國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北、華北、東北的草原和荒漠草原中,是典型草原的建群植物;鐵桿蒿、茭蒿為華北所特有;驢驢蒿為祁連山東段的特有種;藏籽蒿為西藏自治區的特有種;藏南蒿和墊狀蒿產于西藏高原和中、西喜馬拉雅山北坡。后3種是高寒草原的建群植物。線葉菊是從蒿屬中分出來的一個種,分布在中國東北、華北及內蒙古自治區,是草甸草原的建群種。亞菊屬和女蒿屬在中國各有10種左右,小黃亞菊產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和青海、西藏自治區,蓍狀亞菊和三裂女蒿產于內蒙古自治區至華北,它們較線葉菊耐旱,都是荒漠草原的建群種。

冷蒿又名小白蒿,為多年生小半灌木,株高10~40厘米,多分枝,全株密被灰白色的絨毛。冷蒿抗旱耐寒,不怕牲畜踐踏,再生力強,營養豐富,不論是鮮草或干草,各種牲畜都喜食。冷蒿春天萌發早,秋季葉子枯萎后短枝仍保持多汁狀態,因而對于牲畜的早春放牧和秋季抓膘極為重要;有育肥和催乳作用,在冬春牧場上很受牧民的重視,被稱為牲畜的“救命草”。冷蒿在開花期的營養成分比例為:水分12.80%,粗蛋白質10.53%,粗脂肪5.92%,粗纖維36.96%,無氮浸出物27.68%,灰分6.11%。

4. 耐鹽抗旱的藜科植物

全世界共有藜科植物102屬,1400種,中國有48屬,180種。主要分布在荒漠半荒漠草原植被中,在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藏和濱海的鹽土以及柱狀堿土上都有分布。

藜科大部為草本或灌木植物,喬木極少。其特點是多數為肉質多汁的耐鹽植物,因而灰分含量較高,而纖維素的含量則大大降低。藜科植物的營養豐富,開花期干草中的粗蛋白質含量為10%~21%,高于禾草;粗脂肪為1%~3%;粗纖維為13%~32%;無氮浸出物為29%~57%;粗灰分為11%~34%,為禾草的3倍多。這類植物駱駝喜食,羊一般也采食,馬、牛少采食,有些種為豬的良好飼料。在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帶其飼用價值顯著提高。主要有伏地膚、豬毛菜、刺藜、堿蓬、鹽爪爪、合頭草、駝絨蒿、沙蓬、梭梭等。

伏地膚又名木地膚,為多年生半灌木,具有發育強大的根系,深達40~80厘米,株高30~60厘米,葉線形,全身密被灰白色的絨毛。伏地膚抗干旱,耐鹽堿,適于在鹽土和干燥的砂質土中生長。伏地膚是藜科植物中飼用價值最好的一種,營養豐富。春季萌發早,生長迅速,可以早期利用;冬季基部的營養枝可以保持多汁狀態,枯枝能保留在根上,供牲畜冬季利用。新疆細毛羊就是在伊犁河谷伏地膚與蒿類組成的冬季放牧場上育成的。綿羊、山羊和駱駝最喜食,秋冬兩季更喜食,是綿羊很好的催肥飼料,馬也喜食。伏地膚在開花期的營養成分比例為:水分11.01%,粗蛋白質11.32%,粗脂肪2.40%,粗纖維29.58%,無氮浸出物36.04%,灰分9.65%。

豬毛菜、刺藜和堿蓬等牧草是草原上特有的一年生藜科植物。每逢冬春,它們一個個縮成草球似的,隨風滾動,因此,被人們稱為草原上的“流浪漢”植物,即風滾草。

風滾草的飼用價值也很高,豬毛菜在春、夏、秋三季呈綠色狀態時,駱駝愛吃,冬季干枯后最喜食;駱駝全年都樂意吃刺藜;堿蓬在秋后株植漸干后,為羊和駱駝所喜食。

5. 矮小質優的莎草科牧草

全世界共有莎草科植物85屬,4000多種;中國約有28屬,580種。在東北、內蒙古、西北及西藏高原上都有廣泛的分布,多生長在沼澤地、濕潤泛水地和高山、亞高山草甸的局部低洼潮濕的草地中,是草甸植被的主要建群種。

莎草科多為多年生植物,一年生的很少。它們的形態特征是莖無節,充滿髓質;葉大部分集中在莖的下部,線形甚至成絲狀;花大都無花被。莎草科牧草的經濟價值僅次于禾本科、豆科和菊科,居第四位。蛋白質含量及消化率都較高,尤其是矮小的薹草屬植物,其蛋白質的含量及消化率都不低于禾本科牧草。但抽穗以后,全株的適口性較差,這是因為抽穗以后莖與葉中的細胞膜充滿氧化硅,而且葉及莖的內含物變成了牲畜胃液所不能消化的物質。在抽穗之前,大多數薹草屬植物作為放牧飼用、調制干草或草貯飼料,都可與優良的禾本科牧草相媲美。

在莎草科中,分布最廣、飼用價值最大的要算是嵩草屬和薹草屬牧草。薹草屬是廣布世界各大洲的大屬,生態幅度極廣,尤其是寸草薹。

寸草薹又名羊胡子草,多生長在以禾本科牧草為主的干草原沙壤土低濕草場或芨芨草叢間。寸草薹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15厘米;根莖發達,葉條形或絲狀,較細軟;耐旱,無性繁殖和再生性都很強。春季返青早,在冬季枯葉能保留在根部,有利于放牧,對于牲畜過冬度春,接羔保育具有重要的生產意義。無論青草或干草,羊、馬和牛都喜食,駱駝次之。

嵩草又名別氏嵩草,為多年生草本高原植物,常在高山莎草沼澤草甸中居于優勢。株高5~30厘米,葉窄狹,莖葉長度幾乎相等,花序頂生。嵩草屬植物在高寒地區形成大面積的草場,草質柔軟,適口性很好,營養豐富。據分析,青藏高原上的嵩草,粗蛋白質的含量高達15%~20%,粗脂肪6%~8%,而且還含有大量的維生素,故有“三高”牧草的稱譽。幼嫩時,馬和綿羊最愛吃。

(二)寶貴的“活財富”

牲畜是中國草原上數量多、分布廣、經濟價值最高的活財富,資源豐富。目前,在全國天然草原上牧養的各類牲畜約占全國牲畜總頭數的35%,其中羊占80%,駱駝占75%,馬占50%,牛占20%。經過各族人民長期的飼養和選育,其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亦有所提高。有些品種具有獨特的優良性狀和較高的生產性能,它們不但是中國發展畜牧業的物質基礎,而且對國外其他畜種的形成和發展也有較深遠的影響。

1. 草原輕騎——馬

中國的馬大體可以分為蒙古馬、哈薩克馬、河曲馬和西南馬四大類群。

蒙古馬原產于內蒙古草原地區,目前全區共有170余萬匹。塞外的草原牧草富含磷、鈣等礦物質,加之冬春氣候條件十分嚴酷,對蒙古馬的骨骼發育極為有利。蒙古馬終年大群放牧,有耐寒、耐粗飼、抗病力強、持久力好等特點,是軍需民用的優良馬種,每年都要調出成千上萬的馬匹支援內地發展農業生產。由于分布廣,在不同生態條件下形成了一些適應于草原、山地和沙漠條件的優良地方馬種,如烏珠穆沁馬、百岔鐵蹄馬和烏審馬等。

蒙古馬歷史悠久,據考證,世界各種名馬血統的祖先,無不追溯到亞洲的兩大名馬系統,即阿拉伯馬和蒙古馬??梢娭袊鸟R種對世界養馬業發展的貢獻之大。

蒙古馬乘挽兼用,牧區用于騎乘,農區用于使役。經過調教,溫馴聽指揮,在戰場上臨危不懼,勇猛無比,是一種理想的好戰馬。由蒙古馬改良育成的三河馬,更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三河馬產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草原上額爾古納右旗的根河、得爾布爾河和哈烏爾河地區,故名“三河馬”,區內現有2.5萬余匹。這里土地肥沃,水草豐茂,為三河馬的培育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三河馬身材高大,全身毛棗紅色,體形美觀。擅長快跑,在乘馬比賽中,1000米的距離只用了1分20秒,名列國內名馬之冠。三河馬還具有驚人的重挽力和持久力,用于挽曳車輛和拉運木材。

哈薩克馬廣泛分布于新疆北部草原地區,外形與蒙古馬相似,比蒙古馬略高。以乘為主,乘、挽、乳多種用途,是當地哈薩克族和蒙古族居民不可缺少的生產工具和生活資料。馬奶酒是北方游牧民族特別喜愛的飲料,據《史記》《漢書》中記載,匈奴人首先飲用馬奶酒,是蒙古族在各種聚會盛宴中的珍貴飲料。

哈薩克馬經過改良后育成的伊犁馬,為我國最優秀的草原輕騎。

伊犁馬產于新疆天山北路的伊犁、塔城一帶,即為歷史上著名的“天馬”。今日的伊犁地區就是漢代的西域、烏孫國?!妒酚洝分杏涊d,張騫三使西域,發現這里多善馬,漢武帝(公元前117—前90年)得駿馬后說“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馬后又得大宛馬,分別命名為“西極馬”與“天馬”。

伊犁馬外貌俊秀,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頸高舉,毛色美觀。由于終年放牧,四肢堅強,稟性靈敏,步伐輕快,性情溫順、擅長跳躍,適于騎乘和重載拉挽。它不象外國馬那樣嬌貴難養,但有和外國馬富有持久力、刻苦耐勞的相同優點。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伊犁馬負重80千克,7小時32分即可達到,是中國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河曲馬千古馳名。唐代呂溫曾把它叫作“龍駒”;清代吳拭則舉為“神駿”?!对娊洝防镆苍桧炦^“秦馬”的強壯,那時的“秦馬”指的就是現在的河曲馬。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直到清末仍被列為貢馬之一。

河曲馬過去曾稱作西寧馬、青海馬或南番馬,原產于甘肅、青海、四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這里雖然地高氣寒,海拔3500米左右,冬季嚴寒,但是夏季卻比較濕潤,多地形雨,年降水量600毫米,水豐草茂,是培育乘挽兼用型河曲馬的良好基地。河曲馬體格比蒙古馬高大,肌肉發達,挽力較蒙古馬大,單套大車可拉重500千克左右,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是指西南各省如四川、云南、貴州、廣西北部等高原山區地帶所產的短小精悍的馬種而言,包括四川的建昌馬、云南的麗江馬、貴州馬和廣東馬等。它們都以其軀干較短、行動靈活、體力強壯、善于跋涉崎嶇山路而著稱。一般來說,西南馬的筋肉較蒙古馬豐滿,頸部發育好;四肢骨骼纖細而強勁有力,蹄小而質地堅硬;由于氣候關系,皮薄而被毛絹美纖細。適于馱用,一般馱載重量要超過它體重的1/3以上,每匹馬可按凈重350~400千克的貨物,日行35~40千米,有些車馬竟載乘六七個人,還能跑起輕快的步法,這是世界各地小型馬所不能比擬的。

2. 草原之車——牦牛

牦牛是青藏高寒草原上特有的牛種。中國現有1230萬頭,占世界牦牛總頭數的85%。

牦牛是大型哺乳動物,肩高1.6米,身長3米多,體重一般在500千克以上。腹部和臀部等處的粗毛長得特別長,蓬蓬松松地直拖到地面上,好像一條特別的“長毛圍裙”,這是它在海拔3000~5000米的“世界屋脊”上抗御大風大雪的防寒設備。

同時,嚴寒、缺食、空氣稀薄的自然條件,使牦牛練就了一身獨到的生活本領,例如,采食性能好,吃粗草,忍饑能力幾乎比得上駱駝,體格健壯,抗病力強,所以能夠在終年積雪、植物生長季節短、一般牲畜難以生活的高寒草原上正常生活并繁殖后代。

據考證,早在殷、周之際,居住在我國西部邊疆的古羌人就已把野牦牛馴養成為乳、肉、毛、役兼用的家畜,使之成為當地人民生產上的得力助手。老牧民翻越雪山或橫過冰河時,寧騎牦牛而不騎馬。因為牦牛蹄大腿粗,四肢強健有力;蹄子的邊緣很銳,蹄尖狹窄,所以能在崎嶇難行的冰山雪峰上、萬丈深谷的山峽上、馬匹望而生畏的懸崖上,毫不畏懼地安全行走。牦牛識途,在大雪封山時,藏民常讓牦牛先行開道;在過沼澤草地時,它的身體就像一只拖浮的小木船一樣,緊貼沼澤表面慢慢地向前跨越。如果陷得深了,就會自動停止前進,另覓新途。藏民運茶葉,馱鹽巴,送糧食,甚至探親訪友等,都離不開它,因此它很早就獲得了“高原之車”的美名。當地人民的生活特別是藏族牧民的吃、穿、住、行、燒等更是不能缺少它。

牦牛的奶呈黃色,味道很甜,有香氣,汁很濃,含脂率高。每年每頭產犢母牛的奶,能生產酥油7.5千克,干酪素11千克多,藏民用牦牛奶打成酥油(黃油),與炒熟了的青稞粉拌和,再加上茶水,制成一種混合食品——糌粑,成為藏族人民的主要食品。

3. 綠海珍珠——羊

中國的綿羊可以分為三大類系,即蒙古羊系、哈薩克羊系和藏羊系。其中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是蒙古羊系。

蒙古羊原產于內蒙古自治區,區內現有1000萬只。由于草原類型和自然條件的差異,蒙古羊的品質也各不相同。如產于錫林郭勒盟東部草甸草原和干草原地區的烏珠穆沁羊就別具一格,其最大特點是體格高大,體軀長,背腰寬,肌肉豐滿,脂尾厚而肥大,有的重達100千克以上,具有較好的產肉性能,最大的能出肉50多千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羊羔美酒”這句成語,說明羊肉肥嫩之香,從來都可以與美酒相媲。當年肥育的烏珠穆沁肥尾羊,品質更佳。素以“涮羊肉”著稱的北京“東來順”餐館的老師傅們認為,烏珠穆沁肥羔肉,肥瘦相宜,色紋美觀,到鍋里一涮即刻打卷,其味道鮮美,肉質細嫩,都是成年羊所不及的,對烏珠穆沁肥羔肉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產于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北部干草原與荒漠草原過渡地區的蘇尼特蒙古羊,也稱戈壁羊,肉質鮮美;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荒漠草原上的蒙古羊,則以毛質細軟,光澤好,彈性強而著稱,是優良的地毯毛原料。蒙古羊現遍布中國東北、華北和西北各地,約占中國綿羊總數之半,有的已衍變成世界馳名的裘、羔皮羊種和半細毛羊種。

由蒙古羊選育而成的灘羊,是中國特有的輕裘皮羊品種,所產之裘皮板質柔韌,花穗優美,毛色潔白而富有光澤,可做各種皮裘,輕暖美觀,馳名中外。灘羊因原產于寧夏賀蘭山南麓的灘地草原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寧夏黃河兩岸的十幾個縣、市以及甘肅省的景泰、靖遠、會寧等地和陜西省北部。寧夏黃河兩岸的荒漠草原,地處暖溫帶,氣候適宜,熱量充足。雖然牧草稀少一些,但豆科牧草比較豐富,如胡枝子草匍地生長達1米多,牧草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比較豐富。灘羊懷胎初期的夏秋之際正是牧草繁茂時期,母羊營養豐富,胎兒的初級毛囊發育良好,生出的毛就會細長、彎曲均勻;冬春季節雖然牧草枯萎,但仍有一些藜科植物保持青綠,可以滿足胎兒的營養需要,使其能夠生長出密實的絨毛。又經過多年的精心定向選育,才逐漸形成了這個珍貴的灘羊品種。

灘羊不僅具有產肉產毛的能力,而且還以二毛裘皮而著稱。所謂二毛皮,就是生后30~35天左右屠宰的羔羊皮,毛長7厘米以上,彎曲7~9個左右,均勻一致,毛束之間互不粘連,毛質柔軟,毛色潔白。在毛花中,以串子花(麥穗花)質量最好,毛束及毛尖緊密而不疏散,毛的尖端呈圓或半圓形。毛穗猶如麥浪,美觀奪目;皮板厚薄適中,堅固輕軟而保暖,古人所說的“胡羊重裘”,就是贊美羔羊皮穿在身上最暖和的意思。

與潔白的灘羊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黑色的“三北羊”。因它們分布在東北、華北和西北草原上而得名。三北羊原名卡拉庫爾羊,最初是在中亞細亞荒漠、半荒漠草原上培育出來的,因而具有耐粗飼、耐干旱和耐炎熱的特點。三北羊體壯腿長,采食能力強,所以在牧草稀少的貧瘠草原上也能適應。

三北羊的羔皮在生后1~3天內剝取,毛色紫黑發亮;毛尖向里彎曲,圖案美觀,花卷結實,光澤宜人,是制作皮衣、皮帽、皮領等衣飾的貴重毛皮,它和貂皮一起被稱為世界毛皮市場的兩大支柱。

哈薩克羊是中國十分古老的地方品種之一,早在公元前后就為烏孫人所飼養。目前,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塔城、博爾塔、伊犁等地區以及天山北坡的山地草原地區。哈薩克羊體質結實,骨骼粗壯,四肢高大,善走山地和長途遠牧。終年放牧,無圈棚設備,仍能抗御嚴寒,雖在積雪較厚的牧場上,亦能爬雪食草。在良好的夏秋牧場上能迅速肥育和蓄積脂肪,以備冬春季節天寒草枯之需。這是哈薩克羊千百年來為適應山地惡劣環境所形成的優良特性。

哈薩克母羊與高加索公羊進行雜交,經過長期培育,于1954年育成了中國第一個細毛羊品種——新疆細毛羊。主要集中在伊犁草原上的鞏乃斯種羊場?,F在,全國除臺灣省外其他各省都有分布。

新疆細毛羊繼承了母系的放牧性能。在高山坡地上行走輕快,亦可長途遠牧,對牧草選擇性不強,因而得到各地飼養者的好評。在全國各地飼養都能正常生長、繁殖,且不降低生產性能,這種適應性是極為可貴的。新疆細毛羊全身被毛純白,毛長7厘米以上,粗細均勻,很適合紡織高級毛料。其體重都在100千克以上,出毛量很高,平均每只羊可產毛5~6千克,最高可達15.4千克。

藏羊和牦牛一樣,也是高寒草原上的特有畜種,數量僅次于蒙古羊,約占全國土種綿羊總數的1/3。除分布在西藏自治區、四川、青海等省區外,甘肅、云南和貴州等地也有分布。

藏羊身體高大,四肢強健,是一種粗毛羊。毛色有黑有白,長20多厘米,毛質堅韌,富有彈性,染色后異常鮮艷,經久不退,是織地毯的最好原料,在國際市場上以西寧毛最著名。

山羊是人類最早馴化的草食家畜之一。它的特點是最能適應粗劣的生活條件,以劣質草、樹皮樹葉便可維持正常發育,不與人爭糧,也不與其他牲畜爭飼料,所以發展山羊對于廣大丘陵山區、草山草坡及半荒漠地區都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畜牧業生產中,已培育出不少著名的山羊品種,如克什米爾山羊、阿爾巴斯白山羊、白絨山羊和沿河大白山羊等。

克什米爾山羊是世界上著名的絨用山羊,分布在中國西藏自治區西南部的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地,以及與其相鄰的帕米爾高原地區。它的絨毛在國際市場上稱為“開士米”。中國的山羊絨,絨毛細膩柔軟,彈性好,光澤強,平均細度為14~17微米,長度為40~50毫米。用山羊絨制出的成品如羊絨衫、圍巾等,穿著舒適,輕巧美觀。據估計,世界山羊絨年產量為6000噸,中國約占1/2。出口1噸過輪羊絨,價值 1萬美元。

阿爾巴斯白山羊是內蒙古自治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良種,因主要產于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的阿爾巴斯蘇木而得名。它兼有毛白、絨長、乳多、肉多、肉嫩以及繁殖能力高和耐粗飼等特點,是內蒙古飼養最多的山羊品種,人們稱它為“山地明珠”。

白絨山羊主要產于阿拉善草原的北部,是中國絨肉兼用的地方良種。白絨山羊比一般山羊體格高大,體質結實,產絨量高,比克什米爾山羊高44.6%,比世界著名的絨毛種——奧連堡山羊高20.6%。白絨山羊肉多,肉質細嫩,味美,無膻味,很受人們的歡迎。

沿河大白山羊產于貴州省的沿河縣,是中國江南著名的山羊品種。這種羊屬川路羊,皮板薄而柔軟,有光澤,拉力好;毛小板細;肉質細膩,含脂肪多,色鮮味香無膻氣?!吧窖蚴莻€寶,喜吃百樣草”。沿河山羊喜歡在灌木叢林中放牧,最愛吃別的動物不吃的荊棘刺尖。因此:凡是有青草和灌木生長的地方山羊都可以很好地生活下去。

4. 沙漠之舟——駱駝

駱駝是荒漠和半荒漠草原地帶的特有家畜,分單峰駝和雙峰駝。中國的雙峰駝總頭數在60萬峰左右,占世界雙峰駝飼養量的第二位,僅次于蒙古國。主要有阿拉善駝、蘇尼特駝和新疆駝。

阿拉善駝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及鄰近的甘肅、青海地區。阿拉善駝背短腰長,四肢干燥,骨骼堅實有力。蘇尼特駝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的錫盟和烏盟,以東蘇旗、西蘇旗、四子王旗和二連浩特為產區中心。這一帶草原較好,對駝的使役較輕,故駝體一般較大,背腰寬平,兩峰發育良好。新疆駝在新疆分布相當廣泛,北疆居多。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所致,北疆和南疆的駱駝在血統來源和生態條件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北疆駝體軀較低矮粗壯,頭輕小,頸長短適中,兩峰發育良好,絨層厚密;南疆駝體質細微緊湊,被毛較短,頭清秀,頸長肢高,兩峰矮小。

長期的生產實踐證明,駱駝具有許多驚人的適應性和較強的抗災能力,是荒漠、半荒漠地區大有發展前途的畜種。在浩瀚的沙海中,駝隊行沙越丘如履平地,因此,人們稱它為“沙漠之舟”。

駱駝具有特殊構造的口腔和唇部,可以采食堅硬并帶有針刺一類的灌木,且喜食帶有苦澀味的牧草。它吃進去的東西在4個胃囊中翻來覆去,從所有的營養來源中吸收養料,很少浪費。所以,駱駝能夠利用其他牲畜所不能利用的草場。

駱駝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僅以駝毛一項為例,內蒙古“駱駝之鄉”的阿拉善盟年產駝毛可達80萬千克,每峰駱駝年產絨毛的價值,約相當于8只綿羊或15只山羊所產絨毛的價值。阿拉善駝毛纖維長、色澤好,素以“王府駝絨”著稱于國內外。駱駝的肉、奶、油都是牧民的常用食品,尤其是駝峰,歷來被列為中國酒宴上的“八珍”之一,唐代詩人杜甫用“紫駝之峰出翠釜”的詩句贊譽過它。駝皮、駝骨、駝鼻、駝血、駝胎衣等也是輕工業和醫藥用品的原料。

(三)種類繁多的天然動物園

草原除了產牧草和可飼養牲畜以外,還是珍禽異獸安居的樂園。據統計,在中國1200多種鳥類、400多種獸類以及500多種兩棲類、爬行類動物中,就有150多種珍貴的野生經濟動物生活在草原上。新疆草原上有經濟價值的毛皮獸即達44種,還有珍貴的梅花鹿、羚羊和野駱駝等。青海全省草原上約有3300多萬頭大小野生經濟動物,簡直就像一個種類齊全的天然動物園。

這些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有的出沒在崇山峻嶺的山地草原里,有的馳騁在浩瀚無際的平原草原或荒漠上,有的則棲息在草原的草叢或洞穴中。它們無論是天上飛的,或是地上跑的,都能根據各自的生活習性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環境來“安家落戶”,并且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

野生動物資源是國家寶貴的生物財富之一。開發、利用和保護這些野生經濟動物資源,對于開展科學研究,維護生態平衡,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以及促進對外貿易和支援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將中國草原上幾種有名的野生動物簡略介紹如下。

1. 長跑“健將”——黃羊和野馬

由于草原生境開闊,長期生活在草原上的野獸為了躲避敵害,練就了一身長跑的本領,黃羊、野馬、野驢和野駱駝等都可算是草原上的長跑“健將”。

黃羊的長相近似山羊,只是因為背黃而取名為黃羊。另外,它的肚底發白,后邊還長著一個3寸朝天的短尾巴。

黃羊的分布極廣,在草原上到處可見。有時三三兩兩,有時成百成千,甚至上萬只的黃羊群在地曠人稀的原始草原上出沒。

黃羊性靈活而健捷如飛,它們在山上吃草,一旦被車馬聲所驚,跑起來就像脫弦的箭一樣飛快。每年5月正是黃羊產羔季節,落地的羔羊只要毛干了,跑起來馬也追不上,俗有“黃羊站一站,馬跑一身汗”之諺,可見黃羊行動之迅速。黃羊雖然機靈善跑,但也不是老獵人的對手。受過訓練的駱駝是草原獵人的最好助手,獵人發現黃羊后,就隱藏在駱駝身后,推動駱駝前進,這樣乘其不備,往往可以獵獲許多。

黃羊的肉非常香,特別是喝上冰凌渣水的黃羊最肥,烤肉最香。非洲和歐美一些國家都喜歡進口中國的黃羊肉,因為它含有很高的蛋白質,脂肪卻很少,是人體發育最為理想的動物食品。

野馬比家馬頭大,脖粗,但體形略小。它們常常幾十匹組成一群,由一匹公野馬率領采食。野馬的性情暴烈、勇悍,成群的野馬敢同猛獸搏斗。野馬對于研究動物進化和改良馬種,都很有科學價值。

在全球范圍內,野馬和野驢僅見于中國西北數省與蒙古接壤的草原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已把它們列為一類保護動物。

2. 草原歌手——云雀和百靈

云雀和百靈鳥是草原上的老住戶,它們生活簡陋,以草叢為家,以昆蟲和草籽為食。然而它們清脆悅耳的“歌聲”卻會使你心曠神怡,奏出的優美旋律,給祖國北疆草原增添了生氣。

當你在草原上行走時,受驚的云雀會突然從地面起飛,頃刻已高入云霄,只聞云端歌聲亮,不見雀兒空中飛,因此它獲得了“云雀”的美名。

百靈鳥飛得比云雀還高,鳴聲洪亮悅耳,又善于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所以中國古書上也稱它為“告天鳥”,蒙古族人民把它視為吉祥、智慧和幸福的象征。

草原上除了比翼雙飛、高聳入云的百靈鳥和云雀以外,還有一種鳥叫作地鵏。它常常群集在百靈鳥和云雀活躍的地方,好似一位忠實的聽眾,伸長脖子在傾聽悅耳的歌聲。但是它自己從來也不參加歌唱,因為它的鳴管已經退化了,幾乎變成了啞巴。

地鵏又名大鴇,是我國草原上最大的鳥類,身高2尺,體重達10~15千克。它的頭小嘴扁,翅短圓,不能高飛,但腳長而又強健,善于快跑,它快步急行時速度可以超過碎步慢行的馬。地鵏卵大肉香,有“上有天鵝,下有地鵏”之說,為野味上品。地鵏的羽毛片大絨足,形狀別致,可作裝飾品,遠銷國外。

3. 草原珍奇——藏羚羊和白唇鹿

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寒草原上,由于生態條件獨一無二,動物種必然也隨之演化以相適應,因而出現了不少像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這樣的珍奇動物。

藏羚羊多生活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荒漠草原上,目前國內外動物園都還未展出過這種動物,可算得上是舉世無雙的“草原獨秀”了。

藏羚羊能跑善躍,角黑色,有環棱,細長如鞭,長度可達60~70厘米,好似兩把寶劍豎于額后,左右對稱,非常整齊,側看似一角,因此有些外國動物學家認為中國古書中所說的獨角獸或一角獸,指的就是它。藏羚羊的生活特點是不上山,不去沒有去過的地方,因此很容易被有經驗的獵人所捕捉。

鹿是人們喜愛的一種珍貴動物。在動物園里,人們可以看到花斑點點的梅花鹿,還有那“動物王國”中最高的長頸鹿,但對于中國特有的白唇鹿,卻很少見。

白唇鹿終年棲息在四五千米的高山草原上,地處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江洋灘草原上的治多縣便是白唇鹿的故鄉。這里海拔4300米,草原遼闊,白唇鹿數量達3000頭以上。

白唇鹿是一種大型鹿類,體重達130多千克。頸長尾短,耳尖角大,鹿茸有的長達1米,好似兩支樹叉豎在額后,毛呈黃褐色,吻端兩側和下唇毛色純白,故名白唇鹿。白唇鹿的茸具有茸皮薄、茸毛密而豐滿等優點,濕茸最高每架重達9.6千克,是著名珍貴的藥材,并馳名國際市場,被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它曾作為國禮饋贈斯里蘭卡,因此譽為“國寶”。

4. 野鼠的家鄉

廣闊的草原,一方面養育了無數有價值的牲畜和珍禽異獸,為人類帶來利益;另一方面,也為鼠類提供了食物和隱蔽場所,成了野鼠的家鄉。鼠是嚙齒類動物,據統計,在我國400余種哺乳動物中,嚙齒類約占170種,它們大都分布在各種類型的草原上,僅內蒙古草原就多達40余種。其中,在中國各地草原上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有:達烏爾黃鼠、喜馬拉雅旱獺、長爪沙鼠、布氏田鼠、草原鼢鼠、達烏爾鼠兔等。

達烏爾黃鼠又名草原黃鼠、大眼賊、豆鼠子(以下簡稱黃鼠),主要棲息于中國北方干草原和半荒漠草原地帶。黃鼠屬地棲性松鼠科,體長約200毫米,背毛深黃色,稍帶褐黑色。尾短,頭大,眼大,故有“大眼賊”之稱。黃鼠營洞穴生活,主要吃草,有時也捕昆蟲、蜥蜴等小動物?;顒忧俺T诘孛嫔现绷?~10分鐘,觀察周圍情況,發現有危險時,立即逃回洞內或匍匐于地面。

分布在中國草原上的旱獺有喜馬拉雅旱獺、蒙古旱獺、天山旱獺和長尾旱獺,其中以喜馬拉雅旱獺分布最廣。

喜馬拉雅旱獺(以下簡稱旱獺)又叫西藏旱獺,當地居民稱之為“哈拉”,是一種大型嚙齒動物。一般棲息在海拔1500~4500米的山地草原上,為群居性動物,以家族居住。旱獺白天活動,專吃草莖、草根和草籽,又到處挖洞,破壞草原,又能傳染鼠疫等疾病,對人畜有害,據調查,青海省草原約有1500萬只旱獺。

長爪沙鼠是典型的干草原和半荒漠草原動物,分布較廣,喜歡生活在砂質土地帶,故名沙耗子,是沙鼠科中較小的動物,體長不超過150毫米,尾長而粗。營群居生活,白天活動,以植物種子為食,夏季也吃牧草嫩芽。

布氏田鼠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和內蒙古自治區的干旱草原上,能在土質堅硬的草地上生活,也喜歡在濕潤的地方如湖邊居住。其體形較小,身長90~120毫米,夏毛背部為沙黃色,腹部乳白色。尾短,耳特小,幾乎隱藏于毛中。布氏田鼠不冬眠,終年活動,主要以植物的綠色部分為食,秋天貯的草也是綠色的。

草原鼢鼠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北及河北北部草原地區,與草原相鄰的農區也有。它的體形短粗,吻鈍,上下唇均為純白色,是中國鼢鼠中毛色較淡的一種,一般為銀灰色稍帶淡赭色;前肢的爪特別粗大,眼極小,耳隱于毛被下。草原鼢鼠營地下生活,在它生活的地方,地面上有大量排列成直線或弧形的土丘,直徑為50~70厘米,最大的可達1米以上。以植物的地下部分為食。

達烏爾鼠兔分布很廣,東北、華北、西北以及西藏干草原和高山草甸草原上均有。它是典型的草原動物,體形像小兔,體長125~185毫米,冬毛為沙褐黃色,后肢略長于前肢,無尾或有小的突起,耳大呈橢圓形。達烏爾鼠兔終年白晝活動,以植物綠色部分為食,有貯草習性。每年8~10月貯草,首先將洞群周圍牧草咬斷,然后拖至洞口附近堆成小堆,每堆1.5~2.5千克,待晾干后再拖入洞內貯藏,供過冬食用。

鼠類從來就是人類的大敵,草原上的野鼠挖洞食草,破壞草原,與牲畜爭奪飼草。然而,這種十分討厭的東西也有一點令人喜愛之處,那就是它們的皮毛。鼠皮經過加工后,具有色澤鮮艷,皮板柔軟,毛絨平整光滑,輕而耐用等優點,是加工婦女和兒童裘皮大衣的好原料。

隨著科學的發展,中國的野生動物資源在積極保護、合理利用的基礎上,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別具一格的塞外漁鄉

中國的草原上,大河溪流縱橫交錯,湖泊、泡沼、坑塘、水庫星羅棋布。這些豐富的水面資源不僅可以滋潤草原、灌溉牧草,供人畜飲用,而且還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漁業生產基地。

中國草原上的天然水面資源數量多,面積大。據不完全統計,內蒙古的水面共有1238萬畝,除很少一部分在農區以外,其余大都遍布于坦蕩的大草原上,其中可供利用的養魚水面為800萬畝,占全國淡水可養水面的1/10。在已利用的695萬畝水面資源中,10萬畝以上的著名湖泊有達賚湖(345萬畝)、貝爾湖(91.5萬畝)、達里湖(36萬畝)和查干諾爾(18萬畝);中、小型湖泊、泡沼65萬畝左右;水庫760余座,面積為65萬多畝;池塘10萬多畝。

西北草原上的水面資源也很豐富。630萬畝的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咸水湖,湖濱綠草如茵,牛羊成群;湖面碧波蕩漾,魚翔淺底,著名的青海裸鯉又名鰉魚,年產量可達3000噸以上。

新疆草原上的大、小河流計有721條,7500畝以上的湖泊有52個。其中博斯騰湖的湖水面積為156萬畝,是西北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年產魚1500噸以上。水庫466座,可供養魚的水面為80多萬畝。

位于地球之巔的青藏草原上有大、小湖泊1500多個,其中水面超過15萬畝的大湖泊有100多個。這些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河湖溪流都是天然的養魚場。

中國草原上的河湖沼塘除了季節性的天然降水和融雪供給水源以外,有的湖泊還有豐富的地下水源。如位于昭烏達盟克什克騰旗西北部草原上的達里湖和兩個附屬淡水湖(鯉魚泡子和牛泡子),其地下就有豐富的泉水,近年來雖然氣候干旱,但仍能維持漁業生產。

中國北方草原上的河、湖、泡、塘雖然冬季封凍期長,魚類生長期短,但魚類的生長期適逢天氣晴朗穩定,云量少,日照時間長。如西北草原光照強度每平方厘米為120~200千卡,高于南方,全年日照時數達2200~3300小時。光合強度大,晝夜溫差大,這些優越的條件對于各種水域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長極為有利。

水溫適宜,污染少,這也是南方水域所沒有的。如內蒙古東部草原地區,4月下旬至10月中旬,水溫一般都在10℃以上,養殖魚類都能攝食生長。6月下旬至8月下旬,水溫上升到25~30℃,是魚類的最適生長溫度。草原地區大、中城市極少,工業不很發達,因而空氣新鮮,大氣或水域的污染極少。水域中兇猛魚類也比較少,是魚類健康生長的有利環境。

塞外漁鄉的另一優越條件還表現在,這些水面資源大都鑲嵌在綠草叢中,周圍是開闊的天然大牧場,水草豐美,牲畜密度大。每年夏秋季節,牛羊糞、各種草籽以及其他有機物質被雨水沖入湖中,使水體增加了大量的浮游物和底棲生物。如位于鄂爾多斯草原上的紅堿淖海子,每升湖水中就含有浮游物50萬個,博斯騰湖每升最高可達100萬個以上,這就為魚類提供了豐富的餌料。

呼倫貝爾草原上的達賚湖自然條件更為優越,它與南面的貝爾湖之間有烏遜河相連,水路長達200多千米,且多支流曲道,沿河兩岸與河道中水生植物叢生,是魚類產卵繁殖的良好場所,因此達賚湖又有“金色鯉魚鄉”之稱。

發源于終年積雪的阿爾泰山的額爾齊斯河,由于橫穿阿爾泰山地草原,水質肥沃。每年盛夏汛期,鯉魚成群結隊從下游逆流而上,充滿河道,人們用“騎馬過河踩死魚”這句形象的語言來說明這里有著豐富的魚類。

草原水域中的魚類資源不僅數量大,而且種類很多。據統計,僅內蒙古草原水面中就有魚類百余種,比較重要的經濟魚類也有二三十種。有溫水性的鯉、鯽、鯰、鲌、赤眼鱒和適于內陸鹽堿水域生活的雅羅魚等,也有冷水性、半冷水性的魚類,如哲羅、細鱗、斑鱒、狗魚、白鮭等;在額爾古納河還有一年一度從大洋中回歸而來的大馬哈魚,以及從南方引進的青、草、鰱、鳙、魴、鲴等不同品種,生長同樣良好。其他水產品如河蟹、元魚等也很豐富。

新疆水域自然生長的魚類有5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有20多種。其中哲羅鮭魚、紅鱗魚和長頜白鮭魚以其生長快、脂肪含量高、肉味鮮美而著稱,它們與鱘魚合稱為新疆的四大名魚。除額爾齊斯河的魚類組成主要是歐洲類型的狗魚、長歐洲鲇、丁魚歲、赤鱸等以外,其他水域中的魚類多是高原和耐寒的特殊類型。尤其是鯉魚和鯽魚,常常為湖泊中的優勢種。此外,塞外漁鄉還有很多著名的經濟魚類,如呼倫貝爾草原上額爾古納河所產的北方冷水性哲羅魚,每尾重達30多千克,人稱“海中綿羊”。

(五)得天獨厚的中草藥材

草原上的藥用植物是非常豐富的。據統計,中國草原上的野生藥用植物約200種以上。這些“棄之為廢,用之為寶”的生物資源,是一筆潛力巨大的社會財富。

草原是中國藥用植物生產的主要基地之一,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名列前茅。除了貴重的鎖陽和肉蓯蓉久負盛名外,枸杞、蟲草、貝母、大黃、羌活、黃連、附子、麥冬、川芎、白芍等中藥材在國內也頗受歡迎。

中國草原上的大宗藥材主要集中于豆科、麻黃科、龍膽科、毛茛科、唇形科、傘形科、遠志科、菊科、蝶形花科和百合科等。這些著名的藥用植物都是以其粗壯的地下部分為入藥對象,如甘草、蒙古黃芪、赤芍、黃芩、防風、狹葉柴胡、遠志、知母和蒼術等。

草原藥用植物種類多、分布廣、藏量大。例如,人稱“藥中之王”的甘草在各地草原都有分布,以陜北、內蒙古杭錦旗和阿拉善草原上的質量最好,皮色鮮紅、粗細均勻、枝頭肥實,質地堅硬,粉多筋少,被列為上等品。甘草生長繁茂,藏量大,在局部地帶,20平方米的面積內竟達40~50株,常形成優勢的甘草群。內蒙古草原年產甘草總量可達200多萬千克;新疆年產甘草4000萬千克以上,占全國甘草總產量的60%。

西北草原上出產的枸杞也是一種貴重藥材。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枸杞,陜西極邊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葉長數寸,無刺。根皮如厚樸,甘美異于他處者”。枸杞的利用價值最高,全身是寶,它既是名貴的藥材,又是良好的滋補劑,在國內外市場上居于獨特地位。寧夏枸杞品質最佳,占全國總出口量的90%以上。

肉蓯蓉又稱大蓉,是寄生在荒漠草原上的一種名叫“梭梭”根上的藥用植物。肉蓯蓉顏色乳白,蘿卜形狀,一年可以生長兩次。它不僅是牲畜的高級營養食品,而且也是一種滋陰壯陽、補血益氣的名貴藥材。內蒙古阿拉善盟和巴彥淖爾市荒漠草原上出產的蓯蓉肉厚質醇,被評為蓯蓉上品,巴盟年產量最高達30多萬千克,遠銷國外,供不應求。

阿魏是一種貴重的藥用膠,過去誤認為中國沒有這種植物,需從伊朗進口。直至1958年在藥用植物資源普查中,在新疆伊犁草原上發現了數萬畝阿魏,近幾年來,又在阜康和托里找到了幾種藥用阿魏。阿魏是多年生塊莖植物,從種子萌發到開花結果,需9年時間,阿魏膠是在它抽薹開花時節割取的。

在中國草原上還有一味貴重的藥材,叫“冬蟲夏草”,簡稱蟲草。它的樣子極為奇特:根部是一條僵死的蟲子,上部則是一株別致的小草。這種從表面上看一半似動物一半似植物的生物,究竟是怎樣生長的呢?

原來綠蝙蝠蛾的幼蟲,冬季要到地下較為溫暖的地方蟄居,而植物的一種真菌,卻特別喜愛在它們身上寄生。兩者相遇,真菌就毫不客氣地在幼蟲的皮膚上發芽生長,芽管慢慢地穿過幼蟲的皮膚,長出一束束的菌絲,布滿各個組織,形成菌核。真菌的活動致綠蝙蝠蛾幼蟲于死地,但它死而不腐、不臭,只是身體發硬,仍保留完整的外形。到了夏季,真菌便從幼蟲的頭部生出有柄的子座,樣子很像一枝倒立的小毛筆,到此為止,一棵成熟的冬蟲夏草便誕生了。

蟲草生長在4000~4500米的半陰坡高山草叢和高山草甸草原上,是中國四川、西藏自治區、青海、甘肅、云南和貴州等省區的特產。目前,中國有15種蟲能長出草來,但唯有蝙蝠蛾的幼蟲長出來的蟲草,才有藥用價值。

蟲草之所以成為名貴的中草藥,是因為它富含脂肪8.4%,粗蛋白質25.3%,碳水化合物26.9%以及7%的蟲草酸、蟲草素和D-甘露醇等多種成分,并具有“益肺腎,補精髓,止血化痰”的功能,主治虛癆咯血、陽痿遺精、腰膝酸痛等多種疾病。

蟲草還是餐桌上的一品佳肴。把老鴨的內臟掏空、洗凈、縫好,然后再將數枚蟲草從鴨嘴里塞進去,加調料燉熟,便是有名的蟲草鴨,為冬令補品。

蟲草還是中國傳統的出口商品,500年前就開始向日本出口,現在更是暢銷世界。

(六)素中之葷的草原“口蘑”

獨特的草原生態條件,是蘑菇生長的良好環境。

中國草原上的蘑菇種類多,分布廣。然而產量最高、質量最好的蘑菇則產在張家口以北的壩上草原,錫林郭勒盟南部的灰騰錫勒(灰騰梁)便是壩上蘑菇的集中產地,素有“蘑菇梁”之稱。

灰騰錫勒是一個面積為60多萬畝的美麗富饒的天然草原,海拔1300~1600米。這里每年夏秋季節雨水集中,年降水量300毫米,70%~80%都集中在7~9月。牧草茂盛,百花盛開,為蘑菇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每年入秋以后,破土而出的白蘑、黑蘑、水銀盤和青腿子等各種蘑菇,把一望無垠的綠色草原點綴得分外妖嬈,猶如綠絨緞帶上的顆顆珍珠,給人以無限美好的感覺。

蘑菇是一種真菌,沒有種子,而是用“孢子”來進行繁殖。蘑菇的形狀好似一把張開的雨傘,“菌傘”的下面是一褶一褶的“菌褶”,像折起的扇面一樣。一個蘑菇的“菌褶”里有幾十萬個孢子,孢子成熟以后,隨風飄散,落在腐爛的枯草里,從中吸取養分,長出新的菌絲。菌絲從一個中心或幾個中心向四面八方放射狀地延伸,復秋季節,各團菌絲末梢就生出蘑菇來。蘑菇生長在羊草的根部附近,圍成一個又一個圓圈,而長有蘑菇地段上的羊草也特別繁茂蔥綠,遠遠看去好似一個個花環,人們稱它為蘑菇圈。

每年8月,灰騰錫勒到處洋溢著蘑菇豐收的喜悅,帳篷點點,炊煙四起,綠茸茸的草叢間,各種蘑菇香氣撲鼻。相傳,當地采集這種蘑菇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年產干蘑最高可達4.5萬多千克。

口蘑色澤潔白,皮薄肉厚,香味濃郁,滑嫩爽口,味道鮮美,是多種食用菌中之佳品。據化驗,口蘑的大部分種類約含蛋白質3.47%,碳水化合物3.5%,脂肪4.2%,纖維8.4%,還有少量的鉀、磷、鈣、鐵等礦物質元素,以及維生素B、C和多種氨基酸。2.5千克蘑菇的營養價值,等于1千克牛肉,故有“素中之葷”和“植物肉”之稱。長期食用口蘑,有降低血壓、膽固醇和預防肝炎、軟骨病的功效??茖W家還發現蘑菇含有一種新抗生素,能抑制結核菌和傷寒桿菌的生長?;因v梁的蘑菇過去要運到河北張家口去加工、外運,所以又有“口蘑”之稱。現在,產區已建立了加工廠,可以就地收購,就地加工,十分方便。我國的蘑菇尤其是“口蘑”,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鄯善县| 和田市| 铅山县| 松滋市| 株洲市| 平利县| 克什克腾旗| 垦利县| 西安市| 克什克腾旗| 寿光市| 措美县| 安新县| 登封市| 南溪县| 岗巴县| 正宁县| 丽水市| 虞城县| 乡城县| 吕梁市| 清水河县| 公主岭市| 克拉玛依市| 高邑县| 遵化市| 龙州县| 南川市| 揭西县| 天台县| 昌江| 红安县| 太康县| 陵川县| 花莲县| 萨嘎县| 金山区| 南丰县| 黄龙县| 舟曲县|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