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研究方法與實用技巧2
- 趙一鳴等編著
- 1455字
- 2020-05-19 11:56:47
前 言
《臨床研究方法與實用技巧1》在2018年初出版之后,受到業界一致好評,備受大家期待的《臨床研究方法與實用技巧2》也終于與大家見面了。系列書將以合刊的形式逐年出版,努力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學習臨床研究方法學、掌握相關技巧的途徑。
2013年底,我團隊中的幾位年輕人給我提出一個問題,能否把微信公眾號引入我們從事的臨床科研服務工作?原因是我們在臨床科研服務工作中與不同研究者討論相似的話題,如研究分組、樣本量計算等,討論的內容對研究者很重要,但相同的答案需要我們重復無數次,時間花費太大,服務效率不高。如果寫出一系列研究者感興趣的文章,發在微信公眾號上,研究者可提前閱讀相關文章,打好基礎。也可以在咨詢過程中將微信文章分享給咨詢者,圖文并茂地展示相關知識或答案,這樣可以節約大量時間,同時帶來更讓人滿意的服務效果。“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微信公眾號已于2014年1月7日正式上線,我們團隊就此與微信公眾號結緣。經過幾年時間,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一個信息傳播的良好平臺,用這樣一個平臺為研究者服務,既有效又高效。我擔憂的是我們能走多遠、能堅持多久。每周要出文章,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大家能堅持下來嗎?
憑借我從1995年起從事臨床流行病學教學科研工作以來積累的許多實踐經驗,在理論上也有許多探索,這些知識已經教給我的學生,這些積累也成為我們撰寫微信公眾號文章的基礎。在微信公眾號發表的文章和單純的學術論著有很大區別,公眾號是一個科普平臺,推送的文章應該是科普文章,即按照科普規律向受眾介紹臨床流行病學和循證醫學的知識。科普有什么特點?簡單!這是我20世紀90年代到美國交流時學到的,現在用上了。所謂簡單,就是一篇文章只講一個問題,越小越好,邊界越清晰越好,講得越明白越好。實際上這里所說的“簡單”是“不簡單”,難點是怎么講明白,我的辦法是講故事。我們都念過教科書,在學術上非常嚴謹,但讀起來很費勁,不容易明白,也不容易記憶。微信公眾號的文章不能這樣寫,要反其道而行之。科學原理不容易記住,但故事很容易記住,可以把講故事與學習科學原理結合起來,這樣學習的效果就提高了。讀了文章后科學原理可能忘了,但故事還記得,只要想起故事,科學原理就可以想出來。例如我在公眾號中寫了“炒土豆絲與洋快餐”的系列文章。通過依賴廚師經驗而千差萬別的炒土豆絲,和依賴標準流程而始終如一的洋快餐,類比了臨床研究中的隨意與規范,說明了標準化操作流程(SOP)對于臨床研究的重要意義。那么若干年后有的讀者可能記不清科學原理了,但“炒土豆絲與洋快餐”的故事應該還記得,從故事反推科學原理,就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了。我們在公眾號文章中還引入了不少時下流行語言,加上了語音播報……很潮,很“嗨”,給公眾號的傳播推廣增添了助力,有點喜聞樂見的效果。
有了微信公眾號為什么還要出書?經過一定時間積累后,公眾號中的文章越來越多,讀者在手機上很難檢索到自己希望閱讀的文章,用傳統的讀書形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讀者善意的催促也使我們堅定了出書的想法,我們按年度將工作號中的文章整理后出合刊,這種形式適合在某些場景下使用。如在醫生辦公室里有一本合刊,有空隨手翻一下,不一定翻到哪一頁感興趣就讀一下。這是一種不錯的傳播方式,可以彌補在手機上閱讀文章的不足。
真切希望讀者能在讀前言時已經對本書產生了興趣。您不妨試著讀幾篇文章找找感覺。如果有興趣,您也可以繼續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除了文章,您還會發現“實用工具”,里面有驚喜等著您。
希望這本書和我們的微信公眾號陪伴您,帶給您快樂和知識。
趙一鳴
2019年1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