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西葫蘆綿疫病

(一)癥狀

棚室栽培中西葫蘆綿疫病發生越來越嚴重,并呈迅速蔓延的趨勢。該病主要為害果實,有時為害葉、莖及其他部位。果實上的病斑橢圓形,水浸狀,暗綠色。干燥條件下,病斑稍凹陷,擴展不快,僅皮下果肉變褐腐爛,表面生白霉。濕度大、氣溫高時,病斑迅速擴展,整個果實變褐色,軟腐,表面布滿白色霉層,產生病瓜爛在田間(圖1-80)。葉上先出現暗綠色,圓形、不規則形水浸狀病斑,濕度大時軟腐似開水煮過狀。

1-80.jpg

圖1-80 西葫蘆綿疫病瓜條受害癥狀

(二)病原特征

西葫蘆綿疫病病原菌為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zp.],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在CA培養基上菌落呈放射狀、均勻絮狀,氣生菌絲中等、繁茂,菌絲寬3~10微米。孢囊梗呈不規則、傘狀分枝,細長,粗1.5~3.5微米。孢子囊卵形至腎臟形、梨形至近球形,橢圓形至不規則形,形態變異大,大小為(40~81) 微米× (29~52) 微米。游動孢子腎臟形,大小為(10~15) 微米× (8~10) 微米,鞭毛長;休止孢子球形,8~10微米,間接萌發能形成卵形小孢子囊,大小為(8~13) 微米× (6~8) 微米,有的形成厚垣孢子,球形至不規則形,頂生、間生。藏卵器球形,大小為22~32微米,平滑,柄棍棒狀或圓錐形;雄器球形至圓筒形,無色,圍生,大小為(10~20) 微米× (9~14) 微米。卵孢子無色,球形,平滑,直徑21~30微米。病菌生長最適溫度24~28℃,最高36.5℃,最低7℃。

(三)病害發生規律及流行特點

北方寒冷地區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上和土壤中越冬,種子上不能越冬,菌絲因耐寒性差也不能成為初侵染源。在南方溫暖地區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殘體、土壤及種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殘體帶菌率高,是主要初侵染源。條件適宜時,越冬后的病菌經雨水飛濺、灌溉水傳到莖基部、近地面果實上,引起發病。重復侵染主要來自病部產生的孢子囊,借雨水傳播為害。田間25~30℃,相對濕度高于85%發病重。一般雨季、大雨后天氣突然轉晴,氣溫急劇上升,病害易流行。土壤濕度95%以上,持續4~6小時,病菌即完成侵染,2~3天就可完成一代。易積水的菜地,定植過密,通風透光不良,發病重。

(四)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當前生產中較抗綿疫病的品種主要有早青1代、阿太1代等早熟品種。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大雨后及時排水,必要時可用干草把瓜墊起。應盡量避免與黃瓜等作物連作,以免相互傳染;實行2~3年以上輪作可有效預防綿疫病的發生。

2.藥劑防治

進行種子殺菌消毒,可采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浸種30分鐘,撈出用清水沖凈后,再按常規方法催芽。發病初期噴50%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600~800倍液,或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64%惡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粉,或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7%春雷氧氯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80%霜脲氰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此外,夏季高溫雨季澆水前每畝撒96%以上的硫酸銅3千克,后澆水,防效明顯,采收前3天停止用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田县| 金山区| 抚松县| 白玉县| 安化县| 临沧市| 毕节市| 隆林| 南充市| 广宗县| 司法| 遵化市| 灯塔市| 棋牌| 天气| 洛扎县| 辽阳市| 永济市| 洞头县| 山西省| 宜兰市| 龙门县| 保德县| 昌宁县| 砚山县| 苍南县| 乐都县| 京山县| 锡林浩特市| 克拉玛依市| 乐至县| 康马县| 原平市| 德州市| 疏附县| 鄂伦春自治旗| 肃北| 绵阳市| 湟中县| 环江| 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