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冬瓜細菌性角斑病

(一)癥狀

冬瓜角斑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柄和果實,有時也侵染莖。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真葉染病,初為鮮綠色水浸狀斑,漸變淡褐色,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黃褐色,濕度大時葉背溢有乳白色渾濁水珠狀菌膿,病部質脆易穿孔,區別于霜霉病(圖1-49)。莖、葉柄染病,侵染點出現水浸狀小點,沿莖溝縱向擴展,呈短條狀,濕度大時也見菌膿,嚴重的縱向開裂呈水浸狀腐爛,變褐干枯,表層殘留白痕。果實染病,出現水浸狀小斑點,擴展后不規則或連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膿,病菌侵入種子,致種子帶菌。

1-49.jpg

圖1-49 冬瓜細菌性角斑病病葉

(二)病原特征

該病病原菌為丁香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1 achrymans (Smith et Bryan) Young, Dye & Wilkie],流淚致病變種(黃瓜角斑病假單胞菌),屬細菌。菌體短桿狀相互呈鏈狀連接,具端生鞭毛1~5根,大小為(0.7~0.9) 微米× (1.4~2) 微米,有莢膜,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在金氏B平板培養基上,菌落白色,近圓形或略呈不規則形,扁平,中央凸起,污白色,不透明,具同心環紋,邊緣一圈薄且透明,菌落直徑5~7毫米,外緣有放射狀細毛狀物,具黃綠色熒光。生長適溫24~28℃,最高39℃,最低4℃,48~50℃經10分鐘致死。

(三)病害發生規律及流行特點

病原菌在種子內、外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由葉片或果實傷口、自然孔口侵入,進入胚乳組織或胚幼根的外皮層,造成種子內帶菌。此外,采種時病瓜接觸污染的種子致種子外帶菌,且可在種子內存活1年,土壤中病殘體上的病菌可存活3~4個月。生產上如播種帶菌種子,出苗后子葉發病,病菌在細胞間繁殖,冬瓜病部溢出的菌膿,借大量雨珠下落,或結露及葉緣吐水滴落、飛濺傳播蔓延,進行多次重復侵染。露地冬瓜蹲苗結束后,隨雨季到來和田間澆水開始,始見發病,病菌靠氣流或雨水逐漸擴展開來,一直延續到結瓜盛期,后隨氣溫下降,病情緩和。發病溫限10~30℃,適溫24~28℃,適宜相對濕度70%以上。病斑大小與濕度相關:夜間飽和濕度大于6小時,葉片上病斑大且典型;濕度低于85%,或飽和濕度持續時間不足3小時,病斑小;晝夜溫差大,結露重且持續時間長,發病重。在田間澆水次日,葉背出現大量水浸狀病斑或菌膿。有時,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該病發生和流行。

除侵染冬瓜、節瓜外,還侵染葫蘆、西葫蘆、絲瓜、甜瓜、西瓜、黃瓜、筍瓜等。

(四)防治方法

1.選用耐病品種

冬瓜的抗病材料有粉皮2號、藍寶石1號、粉雜冬瓜09-3、墨地龍、鐵桿粉斯(XPD013-2016)、小家碧玉(XPD014-2016)等。

2.種子處理

從無病瓜上選留種,瓜種可用70℃恒溫干熱滅菌72小時,或50℃溫水浸種20分鐘,撈出晾干后催芽播種;還可用次氯酸鈣300倍液浸種30~60分鐘,或40%福爾馬林150倍液浸種1.5小時,或100萬單位硫酸鏈霉素500倍液浸種2小時,沖洗干凈后催芽播種。

3.強栽培管理

重病地塊實行2年以上的輪作,用無病土壤育苗。高畦種植,合理灌溉,不大水漫灌,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棚室合理調節溫濕度,要適時支架提蔓、綁蔓,加強通風降濕。溫室大棚冬瓜、黃瓜要求葉面不結露或結露時間不超過2小時,中午和下午放風,使相對濕度降到70%~80%,如氣溫達到13℃以上可整夜通風降濕。澆水應在晴天上午進行,澆后閉棚,使溫度上升,悶1小時后緩慢放風,遇連陰雨或發生霜霉病、角斑病后應控制澆水。不在露水未干時進行農事操作。當季瓜類收獲后應徹底清除病殘體并集中銷毀。

4.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可施農藥防治,可選用殺菌劑有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50倍液,或3%多抗霉素800~1000倍液等,7~10天噴藥1次,連續防治2~3次。用5%加瑞農粉塵劑噴粉,每次每畝用藥1千克。

5.可施用VA菌根

施用VA菌根(Glomus macrocarpum)可減輕冬瓜細菌性角斑病的發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山县| 扶沟县| 临漳县| 肃北| 南岸区| 高碑店市| 石台县| 嵊州市| 宜良县| 集安市| 南昌县| 桂东县| 资中县| 甘孜县| 革吉县| 双流县| 沐川县| 青岛市| 宁武县| 马公市| 亚东县| 赤水市| 新竹市| 梁河县| 仁怀市| 华安县| 中西区| 南漳县| 闵行区| 赤峰市| 比如县| 长丰县| 武邑县| 丹巴县| 彩票| 三门峡市| 昌黎县| 右玉县| 慈溪市| 东兰县|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