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4 電解質(zhì)溶液的擴散

電極反應發(fā)生時,消耗反應物并形成產(chǎn)物,于是電極表面和溶液深處出現(xiàn)濃度差別,會發(fā)生擴散現(xiàn)象。本體溶液中粒子濃度幾乎相等,故擴散主要發(fā)生在電極表面附近液層中。本體溶液中電流傳導主要依靠電遷移,而電極表面附近帶電粒子的擴散也會傳導部分電流。下面對于擴散現(xiàn)象和描述它的數(shù)學模型進行探討。

3.4.1 Fick第一定律

假定在一個容器中裝有A和B兩種液體,將這兩種液體用一塊可移動隔板隔開,體系保持恒定的溫度和壓力。每一種液體都是兩種物質(zhì)ij的混合物,但是初始摩爾濃度不同。即:ci,Aci,Bcj,Acj,B。當隔板被移去以后,兩種液體相互相接觸,由于分子ij的熱運動,A和B的濃度差逐漸減小,一直持續(xù)到分子ij的濃度及化學勢在整個體系中達到一個恒定的常數(shù)。這種使?jié)舛炔钭园l(fā)地減小的現(xiàn)象就是擴散。擴散與壓力差造成的宏觀的液體流動不同。在宏觀流動中,流動的分子除了有隨機的熱運動速率,還有一個朝著流動方向的速率。在擴散現(xiàn)象中,分子只有隨機的熱運動速率。

下面來考慮沿x方向的一維擴散過程。假定溶液中離子濃度只沿著x軸變化,在y軸和z軸方向上無濃度變化,即存在著一系列與yz面平行的等濃度面,則離子將由濃度高的平面向濃度低的平面轉(zhuǎn)移,也就是說,離子將沿著x軸擴散。首先來討論擴散流量與時間無關的擴散過程,可稱為穩(wěn)態(tài)擴散。

簡單起見,假設溶液是理想溶液。對于如圖3-9所示的位于x1x2處的液面1和2,某擴散粒子在兩個液面的化學勢分別為:

  (3-33)

  (3-34)

圖3-9 兩平行液面間的擴散

可見若某粒子在兩個液面上的濃度c不同,則它們的化學勢也不同。我們知道,化學勢是判斷物質(zhì)轉(zhuǎn)移方向和限度的標志,因此粒子將自發(fā)地從化學勢高的溶液向化學勢低的溶液轉(zhuǎn)移,所以說擴散本質(zhì)上是由于化學勢梯度引起的。若x1處溶液粒子濃度c1較高,而x2處濃度c2較低,則粒子將自x1擴散到x2

由式(3-33)和式(3-34)可得在1和2兩液面間該粒子的化學勢之差為:

  (3-35)

根據(jù)熱力學定律計算,在恒溫恒壓及恒定組成的情況下,將n(mol)粒子自x1轉(zhuǎn)移到x2時所做的功為-nRTln(c2/c1),故轉(zhuǎn)移1mol粒子所做的功為:

  (3-36)

擴散也和其他類型的物質(zhì)傳遞一樣,需要一個推動力,設此推動力大小為F(N/mol)。則在此推動力下將1mol粒子自x1轉(zhuǎn)移到x2時所做的功為:

  (3-37)

由上兩式可得:

  (3-38)

對于微小變化過程,應當用微分形式表示上述關系,即:

  (3-39)

或:

  (3-40)

式中,dμ/dx為化學勢梯度,在形式上它相當于對1mol粒子的推動力。如果是推動c(mol)粒子,則其推動力應為

  (3-41)

擴散流量qd是粒子在單位時間內(nèi)擴散通過單位面積液面的物質(zhì)的量。顯然qd是推動力Fd的函數(shù),可以用一個冪級數(shù)多項式表示這種普遍化關系。設:

  (3-42)

式中,ABC等均為常數(shù)。如果化學勢梯度不太大,則Fd?1N,于是可以只保留前兩項,得出近似公式:

  (3-43)

因為在Fd=0時不發(fā)生擴散,即擴散流量也為零,故A=0,遂可得出:

  (3-44)

這個公式表示擴散推動力很小時,系統(tǒng)平衡雖被破壞,但離開平衡狀態(tài)不太遠,則穩(wěn)態(tài)下的擴散流量與推動力成正比。

理想溶液中μ=+RTlnc,故:

  (3-45)

由式(3-41)、式(3-44)和式(3-45),得:

  (3-46)

溫度一定時,式中,BRT為常數(shù),故令D=BRT,代入上式中,則:

  (3-47)

可見擴散流量正比于濃度梯度,此式與Fick提出的經(jīng)驗公式完全一致,稱為Fick第一定律。式中,D稱為擴散系數(shù),單位為m2/s;dc/dx為粒子在x面上的濃度梯度;負號表示擴散的方向與濃度梯度的方向相反。在水溶液體系中,D的范圍常在10-5~10-6cm2/s。

在上述推導中,我們假設擴散流量qd與時間無關,如果qd隨時間而變化的話,則Fick第一定律應表示為:

  (3-48)

以上推導是從宏觀上分析擴散。若從微觀的角度看,如前所述,實質(zhì)上擴散是由溶液中粒子的隨機熱運動而引起的。溶液中每一個粒子隨時都在作不規(guī)則的隨機熱運動,它們力圖均勻地充滿整個溶液。所以說,上面提到的將化學勢梯度看作是擴散的推動力,只不過是一種假象的力,表示它在宏觀上的作用與一個推動力相當。

3.4.2 Fick第二定律

Fick第一定律描述了擴散流量與時間和位置的函數(shù)關系,而Fick第二定律則描述了濃度隨時間和位置的函數(shù)關系。

對于位于xx+dx處的兩個液面1和2(如圖3-10所示),由Fick第一定律可知,液面1的擴散流量為:

  (3-49)

圖3-10 兩平行液面間輸入和輸出的流量

為推導方便,將上式簡記為:

  (3-50)

同理,液面2的擴散流量為:

  (3-51)

顯然x+dx處的濃度梯度等于x處的濃度梯度加上dx距離內(nèi)濃度梯度的變化量,即:

  (3-52)

故:

  (3-53)

注意到q1相當于兩液面間輸入的粒子流量,q2相當于兩液面間輸出的粒子流量,則兩液面擴散流量之差(q1-q2)表示厚度為dx的液體在單位時間、單位面積上粒子的物質(zhì)的量的變化。若以(q1-q2)除以dx,則變成單位時間、單位體積液體中粒子的物質(zhì)的量的變化,即單位時間內(nèi)粒子濃度的變化。即:

  (3-54)

將式(3-50)、式(3-53)和式(3-54)聯(lián)立,可得:

  (3-55)

完整的表達式為:

  (3-56)

上式即為Fick第二定律。

在隨后的章節(jié)中(見第9章),將會在各種邊界條件下求解Fick第二定律,該公式的解為粒子的濃度分布函數(shù)cxt)。

3.4.3 擴散系數(shù)

在Fick定律的推導中引入了反應粒子擴散能力的參數(shù)——擴散系數(shù)D,由Fick第一定律可見,D的數(shù)值等于單位濃度梯度作用下粒子的擴散傳質(zhì)流量。

離子淌度反映出離子在電勢梯度作用下的運動特征,擴散系數(shù)反映出粒子在化學勢梯度作用下的運動特征,二者顯然有一定的關系。對于同一種離子,擴散系數(shù)與淌度之間可推導出以下關系:

  (3-57)

式中,Dii粒子的擴散系數(shù);uii粒子的常用淌度,zii粒子所帶的電荷數(shù)。該式稱為Einstein-Smoluchowski公式。

無限稀釋水溶液中i離子的擴散系數(shù)Di,0可根據(jù)無限稀釋時i離子的極限當量電導率按式(3-57)求出,將ui,0=λi,0/F代入,可得

  (3-58)

式中,ui,0是無限稀溶液中i離子的淌度;λi,0是無限稀溶液中i離子的極限當量電導率。

無限稀水溶液中離子的擴散系數(shù)見表3-5。從表中數(shù)據(jù)可見,H+與OH-的擴散系數(shù)比其他粒子大得多,其原因是它們在水溶液中遷移時涉及特殊的躍遷歷程。

表3-5 無限稀釋水溶液中離子的擴散系數(shù)(25℃)

較濃溶液中Di的具體數(shù)據(jù)并不多見。一般說來,在較濃溶液中的擴散系數(shù)要比無限稀釋時小一些,但離子擴散系數(shù)隨濃度變化不大。例如,在0.1mol/LKCl溶液中,離子的擴散系數(shù)與無限稀釋時的擴散系數(shù)只相差百分之幾。實驗結(jié)果表明,即使在濃度為14mol/L的濃溶液中,離子的擴散系數(shù)也與無限稀釋時相差不大,一般不超過10%~20%。在更濃的溶液中則擴散系數(shù)一般較快下降,但極少可靠數(shù)據(jù)。

一般說來,在相同溫度下,溶液的黏度越大,擴散系數(shù)就越小。例如O2在KOH溶液中的擴散系數(shù)隨堿濃度的增高而迅速下降,在40%的KOH中只有約1.0×10-6cm2/s,是稀水溶液中的1/18(若干氣體在稀溶液中的擴散系數(shù)見表3-6),而40%KOH的黏度比純水高4倍左右。

表3-6 氣體分子在稀的水溶液中的擴散系數(shù)(20℃)

溫度升高,擴散系數(shù)增大,常溫下每升高1℃,D值約增加2%。這一數(shù)值表示液相中的擴散機理與氣相中的不同。液相中擴散速度并非由全部粒子的平均運動速度(與T1/2成正比)所決定,而是涉及某種活化過程,其活化能為10~15kJ/mol。近代液體理論認為,液相中的粒子只能向“空穴”擴散,而形成空穴時需要一定的活化能,其數(shù)值相當于溶劑蒸發(fā)能的某一分數(sh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木舒克市| 和田市| 无为县| 天台县| 辉县市| 宜州市| 横山县| 尼玛县| 清远市| 郯城县| 甘南县| 丰台区| 清苑县| 长子县| 故城县| 普格县| 渑池县| 逊克县| 唐山市| 富顺县| 兴国县| 榆中县| 汝阳县| 武宣县| 甘泉县| 鹰潭市| 竹山县| 遵义市| 梁平县| 禄劝| 辽中县| 凤台县| 西乌| 秀山| 多伦县| 冷水江市| 乌苏市| 绥滨县| 四川省| 五指山市| 白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