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產養殖用藥問題解析與“零用藥”的實現
- 蔣發俊
- 967字
- 2020-05-07 11:50:11
五、一檔電視節目帶來的啟示
中央電視臺七套《致富經》欄目,播放了一期《蟲子改變的泥鰍財富》電視節目,講的是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一個小山村的故事。節目中一個農村青年,在外做了多年的路橋工程,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回鄉搞起水產養殖。
在村頭,他利用兩個自然坑塘,投資改建了200多畝池塘用來養泥鰍。第一年泥鰍成活率很低,失敗了。猜想是泥鰍苗質量問題,第二年他又更換了一家苗種場進泥鰍苗,結果還是死苗不斷,鏡檢,發現大量的車輪蟲。由于受到車輪蟲病困擾,泥鰍養殖同樣失敗了,連續兩年養殖失敗,虧損了一百多萬元,使他陷入了困境。
第三年,他從湖北請到了一位技術員,在這位技術員的幫助下,泥鰍養殖終獲成功。泥鰍苗種階段,不喂人工飼料,而是夜晚采用燈光誘蟲撈蟲,拿這些撈來的蟲子潑灑到泥鰍苗池,節目中說撈來的蟲子是用來吃掉寄生在泥鰍身上的車輪蟲。這項技術措施使得泥鰍養殖大獲成功,當年泥鰍銷售額達390萬元。
從該電視節目可看出,生物控制、以蟲治蟲的寄生蟲病生態防控技術不僅可行有效,而且已經用于養殖實踐。
作為一檔電視節目,它的側重點在于宣傳農村創業青年的創業心得,養殖技術環節分析得不是很到位。泥鰍繁育或育苗過程“寸片死”的現象很普遍,“寸片死”指的是泥鰍水花培育至3~4厘米寸片規格,成活率非常低,據有關專家估算,目前只有5%~10%。只有認識到鮮活餌料生物作為泥鰍苗開口餌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運用于育苗過程,成活率才能大幅度提高。
泥鰍苗最好的開口餌料就是輪蟲,接著就是枝角類。這些浮游動物是質量再高的人工飼料也無法替代的,缺少了這些鮮活浮游動物餌料,泥鰍苗就會自相殘殺,成活率很低,而且培育的泥鰍苗免疫力很低,非常容易受到車輪蟲等寄生蟲的侵擾。
一旦遇到車輪蟲寄生,數量少時,只要水體環境良好以及苗種體質健康,不足為慮,完全依賴魚苗自身的免疫力就行,魚苗免疫系統可以實時工作,限制和控制車輪蟲等寄生蟲的數量增加。如果此時施用殺蟲劑,情況將變得糟糕。由于“以防為主”理念的根深蒂固,養殖戶經常不管有沒有車輪蟲寄生,接二連三施用殺蟲劑,那更是錯誤。首先,施用殺蟲劑傷損魚苗自身,降低其免疫力和抗病力;其次,施用殺蟲劑,殺滅車輪蟲等原生動物類寄生蟲的“天敵”——浮游動物,致使寄生蟲泛濫;第三,施用殺蟲劑,殺滅浮游動物,導致苗種優良天然的鮮活餌料更加缺乏,降低苗種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