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全國共有二百余所院校開設制藥工程專業,除傳統中醫藥院校外,許多綜合性大學也不乏中藥制藥人才的培養,對于此類學生來說,符合其專業培養方案要求的《中藥材概論》現有教材較少,且出版年限較早;其他專業性教材,又存在著專業性過強、知識面過廣、針對性不強等問題,不適于此類人才的教育培養。隨著中醫藥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技術手段、研究方法的不斷革新,信息技術的飛躍進步與教育模式的改革創新,針對中藥制藥及制藥工程專業學生,迫切需要與時俱進的規劃教材,來適應人才培養的國家需求。
本教材是供中藥制藥及制藥工程等專業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全書分為總論及各論,共19章內容。總論包括中藥材的相關定義、中藥材的起源和發展簡史;中藥材基原;中藥材產地、采收、加工與貯藏;中藥材鑒定;中藥材質量評價;中藥藥性理論;中藥功效與現代藥理。各論主要按用藥部位分類,約收載300味常用中藥材,包括植物類、動物類、礦物類及其他類中藥材。在單味藥材品種的選擇上,注重了中藥材來源、產地、采收加工、植物形態、性狀、化學成分、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現代研究及用法用量等內容的相關性。各論附二維碼,對應該章相關中藥材圖片及介紹,文末附中藥材漢語拼音索引和中藥功效分類索引2種不同索引形式。
本教材在原有教材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及特點調整了總論中相關知識結構順序,并對中藥材的現代發展簡史、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中藥材鑒定新方法、中藥材質量標準新規、中藥功效與現代藥理等相關內容加以補充,針對中藥制藥及制藥工程專業設置與培養要求,完善了知識結構。以傳統中藥學相關理論知識為基礎,吸收中藥材現代最新研究進展,保障了知識的先進性。同時引入二維碼掃描的形式,提供二百余種中藥材高清圖片與介紹,豐富了教學資源。
本教材由多年從事中藥材教學和科研工作的一線教師編寫。第一、四、七、九~十三章,由孟憲生、張慧、王帥編寫;第二、五、八(前50味)、十四~十六、十九章,由路金才、呂重寧、嚴輝編寫;第三、六、八(后50味)、十七、十八章,由李范珠、俞冰、邵清松編寫;二維碼制作及相關中藥材圖片,由肖雪完成。統稿由主編孟憲生和編委王帥共同完成。
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全體編委會成員團結協作,各盡其能,以期編寫出高質量教材,但書中難免存在疏漏之處,懇請廣大師生、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便再版時修訂提高,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