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藥材的起源和發展簡史

一、古代本草簡介

中藥知識是在長期的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我國人民在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嘗試,逐漸積累了醫藥知識和經驗。相傳在公元前有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嘗百草之滋味”。在無文字時代,這些藥物知識憑借師承口傳豐富起來,它是本草學的萌芽。在文字產生以后,就有了關于藥物的記載,后經不斷積累、發展,編寫出了本草著作。從秦、漢到清代,本草著作約有400種之多。這些著作是我國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寶貴經驗和知識的總結,是中醫藥學的寶貴財富,并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早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記載治病的藥物。我國發現最早的醫學方書《五十二病方》有藥物247種,該書雖非藥學專著,但它是提供先秦時代醫藥學歷史知識的珍貴資料。

《神農本草經》為我國已知最早的藥學專著。著者不明,成書年代在漢代。它總結了漢代以前的藥物知識,載藥365種,分上、中、下三品。在序錄中記載,藥“有毒無毒,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并各有法”。并對藥物的產地、采集時間、方法以及辨別藥物形態真偽的重要性有一些原則性的概括。各藥的記述,則以藥性和功效為主。原書早已失傳,現有明代、清代的輯本。

梁代陶弘景以《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為基礎編成《本草經集注》,載藥730種。全書以藥物的自然屬性分類,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類,是后世依藥物性質分類的導源。本書對藥物的產地、采收、形態、鑒別等有所論述,有的還記載了火燒試驗、對光照視的鑒別方法。原書已遺失,現存敦煌殘卷。其主要內容卻散見于后世本草中。

唐代蘇敬、李勣等22人集體編撰,由官府頒行的《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家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國家頒布的藥典。載藥850種,新增藥114種,其中有不少外國輸入藥物,如安息香、血竭等。該書有較多的基原考證。附有圖經7卷,藥圖25卷。出現了圖文鑒定的方法,開創了我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原書已散失不全,現有尚志鈞的輯本《唐·新修本草》。

唐代個人編著的本草亦多,較著名的有孟詵的《食療本草》、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和李珣的《海藥本草》等。《海藥本草》主載外國輸入的藥物。

隨著藥物知識的不斷豐富,新的本草相繼問世,如宋代的《開寶本草》、《嘉祐補注本草》,都是總結性的藥物學著作。

北宋后期蜀醫唐慎微編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是將《嘉祐補注本草》與《圖經本草》合并,內容豐富,圖文并茂,載藥1746種,新增500余種,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本草,為研究古代藥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金、元時代的本草著作,有張元素的《珍珠囊》、李杲的《用藥法象》、王好古的《湯液本草》和朱震亨的《本草衍義補遺》等。

明代的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參閱經史百家著作和歷代本草800余種,歷經30年,編寫成巨著《本草綱目》。此書52卷,約200萬字,載藥1892種,附方11000余條。可以說這部著作是我國16世紀以前醫藥成就的大總結。該書以藥物自然屬性作為分類基礎,每藥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名稱統一,結構嚴謹,為自然分類的先驅。17世紀初,該書傳到國外,譯成多國文字,暢銷世界各地,成為世界性的重要藥學文獻之一。

明代本草著作甚多,尚有朱橚編寫的《救荒本草》、蘭茂編寫的《滇南本草》、劉文泰等編纂的《本草品匯精要》、陳嘉謨編撰的《本草蒙筌》和李中立所著的《本草原始》等。

清代趙學敏編撰《本草綱目拾遺》,是為了拾遺補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而作,載藥921種,其中新增藥物716種。吳其濬編撰的《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前者記載植物1714種,后者838種,是植物學方面科學價值較高的名著,也是考證藥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此外,我國古代許多醫學和方劑學著作中也收載藥物的知識。例如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東晉葛洪編著的《肘后備急方》,唐代孫思邈編著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代陳師文等所編寫的《太平惠民和濟局方》,明代朱橚等編著的《普濟方》等。

二、近現代中藥材著作簡介

我國中藥材的教學和研究到20世紀30年代由趙燏黃(1883~1960)開始,1934年趙燏黃、徐伯鋆編著了我國第一本《現代本草生藥學》上篇,接著葉三多廣集西歐及日本書籍的有關資料,于1937年編寫了《現代本草生藥學》下篇。這兩本書是當時介紹近代生藥學的中文著作,也是中藥材課程的教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的中醫中藥政策指引下,中醫藥事業得到空前迅猛發展。國家對中藥材的質量加強了管理,先后頒布了1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即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年版和2015年版。《中國藥典》是國家記載藥品標準、規格的法典,在保障人民用藥安全有效、促進藥物研究和生產上起著重大作用。

幾十年來,我國中醫藥科技工作者對中藥材開展了多學科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1949~1979年間,我國的中藥材研究比較集中于中草藥資源和經驗鑒別的調查整理和研究,陸續編寫出版了《中藥材概論參考資料》第一集(1958),《中藥材手冊》(1959),《中藥志》(1959~1961),《藥材學》(1960),《全國中草藥匯編》及彩色圖譜(1975~1977),《中藥大辭典》(1977),《中草藥學》上、中、下冊(1976~1986),《中藥志》第二版Ⅰ~Ⅵ冊(1979、1982、1984、1988、1994、1998)。此后又相繼出版了《新編中藥志》1~3冊,《中藥材粉末顯微鑒定》(1986),《中藥彩色圖譜》(1987),《新華本草綱要》1~3冊(1988~1991),《中國中藥資源叢書》(1994)(包括《中國中藥資源》、《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中藥區劃》、《中國常用中藥材》、《中國藥材地圖集》和《中國民間單驗方》),《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南方編1~4冊(1994~2001)、北方編1~6冊(1995~2003),《中華本草》(1999),《中華本草全書》(2002),《中藥品質研究》(2008),以及《中國藥材學》、《現代實用本草》、《中國藥材商品學》、《中國道地藥材》、新版《中藥材品種論述》、《中藥品種新理論的研究》、《中國中藥材真偽鑒別圖典》、《常用中藥材組織粉末圖解》、《中國藥用動物志》、《常用中藥鑒定大全》、《中藥材薄層色譜鑒別》、《民族藥志》等大批專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組織中藥鑒定工作者完成了3次(1960~1962、1970~1972、1983~1987)全國中藥資源調查,2014年到目前正在進行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調查工作,這項工作對于促進中醫藥科技進步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年县| 土默特左旗| 宁陕县| 拉萨市| 嘉义市| 新疆| 会同县| 通州区| 芜湖市| 古蔺县| 卢氏县| 玉环县| 林西县| 洛浦县| 武山县| 和平县| 社旗县| 阜康市| 福建省| 平山县| 喀喇| 嘉祥县| 钟山县| 安福县| 宁河县| 南郑县| 册亨县| 金门县| 富锦市| 应城市| 千阳县| 无锡市| 贞丰县| 绵竹市| 揭西县| 宣化县| 卢龙县| 东辽县| 旌德县| 中牟县| 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