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建筑構造技術(第二版)
- 王曉華主編
- 2231字
- 2020-04-30 18:49:13
第五節 古建筑規模等級的劃分
從前面章節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宋代還是清代,都存在有兩種用尺制度,它們都與建筑規模和等級有關。在《營造法式》中將建筑按照規模等級劃分為殿堂、廳堂、余屋三種,在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中將建筑劃分為大式與小式建筑,在中國古建筑中還有正式建筑與雜式建筑之分,現將它們之間的區別交代如下。
一、宋《營造法式》中殿堂、廳堂、余屋的區分
1.使用范圍
①殿堂類,包括殿宇、樓閣、殿閣挾屋、殿門、城門樓臺、亭榭等。這類建筑是宮廷、官府、廟宇中最隆重的房屋,要求氣魄宏偉,富麗堂皇。
②廳堂類,包括堂、廳、門樓等,等級低于殿閣,但仍為建筑群中重要的建筑物。
③余屋,即上述兩類之外的次要房屋,包括殿閣和官府的廊屋、常行散屋、倉廩、營房等。其中廊屋為與主屋相配,質量標準隨主屋可有高低。其余幾種規格較低,做法相應從簡。
2.建筑規模、屋頂樣式、用材大小
①殿堂類建筑面闊可達十一間,屋頂多用四阿頂和九脊殿,屋面用瓦尺寸大,常用琉璃瓦,正脊用鴟尾等。如有副階,則形成重檐。用材通常為一至五等材。
②廳堂類建筑面闊大多七間以下,屋頂多為廈兩頭造和懸山,屋面使用筒瓦或板瓦,正脊用獸而不用鴟尾。構架用材多為三至六等材,不能使用一、二等材。
③余屋在《營造法式》中沒有提及對其的具體規定,但建筑規模、屋頂式樣、用材應低于廳堂。
3.木構架的構造區別
①殿堂型構架,內外柱同高,自下而上依次為柱網層、鋪作層、屋架層;柱網平面可以劃分為分心槽、單槽、雙槽、金箱斗底槽四種形式;斗栱形成整體鋪作層,多重栱造,出跳可多至五跳八鋪;屋架使用明栿和草栿兩套構架,其分工是明栿主要起搭絡作用,草栿則是承受屋面重量的重要構件;室內使用平棊、平闇、藻井等裝飾。
②廳堂型構架,內柱高于外柱,內柱升高至所承梁首或梁下皮,其上再承槫;廳堂型構架使用鋪作,但鋪作層已不明顯,因規模等級所限,所用鋪作簡單,最多用到三跳六鋪,通常用四鋪作;梁栿皆作徹上明造,室內不使用平棊、平闇及藻井裝飾。
③余屋構架,余屋類建筑多使用柱梁作,僅采用梁柱相搭接,不使用鋪作,或只使用“單斗只替”一類簡單斗栱。
殿堂型構架與廳堂型構架比較詳見表1-8和圖1-5。
表1-8 殿堂型構架與廳堂型構架比較


圖1-5 殿堂型構架與廳堂型構架
二、清式大式建筑與小式建筑的區分
大式建筑一般是指建筑規模較大、等級較高、構造較為復雜、做工要求精細、多為帶斗栱的建筑。小式建筑一般是指建筑規模較小、構造較為簡單、不帶斗栱的建筑。除了有無斗栱作為最主要的區別外,二者之間的差異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使用范圍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宮殿、壇廟、府邸、衙署、皇家園林、官修寺廟等為皇族、貴族、官僚階層服務的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居、店肆等民間建筑或重要建筑群中非軸線、低等級的輔助建筑。
2.間架、平面
大式建筑平面開間可達9間,特例用到11間;進深可達11架,特例用到13架。可用各種出廊方式,包括前出廊、前后廊,周圍廊。小式建筑平面開間一般為3~5間,進深一般為3~5架,不能多于7架,可以做前廊、前后廊,不能做周圍廊。
3.木構架
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允許用斗栱;在梁架構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飛椽、隨梁枋、角背、扶脊木等構件,而小式建筑不許用;大式梁架跨空梁最長為七架,小式梁架跨空梁最長為五架;大式檐柱高取明間面闊的80%,小式檐柱高取明間面闊的70%~80%;大式檐柱徑取明間面闊的7%,小式檐柱徑取明間面闊的5%~7%。
大式建筑與小式建筑在木構架方面的若干區別詳見表1-9。
表1-9 大式建筑與小式建筑在木構架方面的若干區別

4.屋頂形制
大式建筑可以使用廡殿、歇山、硬山、懸山和攢尖等各種屋頂形式,可以做重檐,可以使用琉璃瓦或筒瓦屋面及各類吻獸。小式建筑只能用單檐硬山、懸山及其卷棚形式,不用琉璃瓦屋面和筒瓦屋面,不用吻獸等。
5.石作
大式建筑,不用須彌座式臺基的臺明高度為檐柱高的1.5/10~2/10,用須彌座式臺基的臺明高度為檐柱高的2/10~2.5/10。小式建筑,臺明高度為檐柱高的1.5/10。大式階條石的厚度為5寸或本身寬度的1/3;小式階條石的厚度為4寸。大式柱頂石寬度為柱徑的2倍,厚度為本身寬度的1/2;小式柱頂石寬度為柱徑的2倍減2寸,厚度為本身寬度的1/3。四、五檁建筑,大式建筑埋頭深6寸,小式建筑埋頭深4寸。六、七檁建筑,大式建筑埋頭深8寸,小式建筑埋頭深6寸。
6.裝修
大式建筑明間安置槅扇和簾架,次梢間安置檻窗或支摘窗;小式建筑用風門和支摘窗。
三、正式建筑與雜式建筑
正式與雜式是古建筑行業對官式建筑一種習慣上的區分,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凡是平面投影為長方形,屋頂為硬山、懸山、廡殿或歇山做法的磚木結構建筑叫“正式建筑”。其他形式的建筑統稱為“雜式建筑”。
正式建筑是官式建筑的主體。雖然其平面一概為規整的長方形,屋頂嚴格采用標準的定型形制,但其具有突出的規范性(等級明確,嚴格遵循木構架技術體系)、通用性(空間完整,適應于各類空間)、彈性(間架可調節性)和組合性(有利于庭院空間的組合),在木構架體系中是一種極富生命力的形態,因而處于官式建筑中的主流地位。
雜式建筑是正式建筑的一種補充。其平面形式則是多種多樣、靈活變通的,常見的有正方形、六邊形、八角形、圓形、曲尺形、工字形、十字形、扇面形、套方形等;屋頂相應的除了攢尖頂外,還采用了各種基本形屋頂的變體和組合體。它以不拘一格、豐富多樣的體型大大豐富了官式建筑的空間形態和外觀形體,與正式建筑構成一種互補機制。
正式建筑與雜式建筑平面與屋頂形式詳見表1-10。
表1-10 正式建筑與雜式建筑平面與屋頂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