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BIM項目設計應用管理
1. BIM項目總包管理流程
依據《BIM模型標準》《Revit模型交底》,設計院提供的藍圖、版本號和模型參數內容,制定《模型計劃》。施工總包單位與專業分包以書面形式簽署《BIM模型協議》和《BIM模型應用協議》,或委托BIM團隊依據一線提供的資料,建立全專業模型,由施工總承包負責管理模型的更新和使用權,專業分包負責進行模型的深化、維護等工作。
BIM原始模型建立完成后,工程管理部組織BIM模型應用動員會,要求專業分包和供貨商必須參加會議。依據簽署的《BIM模型應用協議》,總包單位有權要求分包和供應商提供模型應用意見和建議,支持、協助和監督專業分包完成BIM模型深化工作。
全專業模型建立完成后,總包單位組織各專業匯總各自模型中發現的圖紙問題,形成圖紙問題報告,統一由設計院進行解答,完善施工模型。組織本工程模型整合,對應專業單位檢查碰撞。分工情況如下:土建分包負責結構模型與建筑模型的校核、結構與機電管綜的碰撞,機電專業單位負責本專業之間的碰撞和管綜專業之間的碰撞。
某項目基于BIM模型總包管理流程如圖2-3所示。

圖2-3 某項目基于BIM模型總包管理流程
2. BIM項目成果交付管理
在工程建設的交界階段,前一階段BIM工作完成后應交付BIM成果,包括BIM模型文件,設計說明,計算書,消防、規劃二維圖紙,設計變更,重要階段性修改記錄和可形成企業資產的交付及信息。項目的BIM信息模型所有知識產權歸業主所有,交付物為紙質表格圖紙及電子光盤,加蓋公章。
為了保證工程建設前一階段移交的BIM模型能夠與工程建設下一階段BIM應用模型進行對接,對BIM模型的交付質量提出以下要求。
①提供模型的建立依據,如建模軟件的版本號、相關插件的說明、圖紙版本、調整過程記錄等,方便接收后的模型維護工作。
②在建模前進行溝通,統一建模標準,如模型文件、構件、空間、區域的命名規則,標高準則,對象分組原則,建模精度,系統劃分原則,顏色管理,參數添加等。
③所提交的模型,各專業內部及專業之間無構件碰撞問題的存在,提交有價值的碰撞檢測報告,含有硬碰撞和間隙碰撞。
④模型和構件尺寸形狀及位置應準確無誤,避免重疊構件,特別是綜合管線的標高、設備安裝定位等信息,保證模型的準確性。
⑤所有構件均有明確詳細的幾何信息以及非幾何信息,數據信息完整規范,減少累贅。
⑥與模型文件一同提交的說明文檔中必須包括模型的原點坐標描述及模型建立所參照的CAD圖紙情況。
⑦針對設計階段的BIM應用點,每個應用點分別建立一個文件夾。對于3D漫游和設計方案比選等應用,提供avi格式的視頻文件和相關說明。
⑧對于工程量統計、日照和采光分析、能耗分析、聲環境分析、通風情況分析等應用,提供成果文件和相關說明。
⑨設計方各階段的BIM模型(方案階段、初步設計階段、施工圖階段)通過業主認可的第三方咨詢機構審查后,才能進行二維圖正式出圖。
⑩所有的機電設備辦公家具有簡要模型,由BIM公司制作,主要功能房、設備房及外立面有渲染圖片,室外及室內各個樓層均有漫游動畫。
由BIM模型生成若干個平面、立面、剖面圖紙及表格,特別是構件復雜、管線繁多部位應出具詳圖,且應該符合《建筑工程設計文件編制深度規定》。
搭建BIM施工模型,含塔吊、腳手架、升降機、臨時設施、圍墻、出入口等,每月更新施工進度,提交重點、難點部位的施工建議、作業流程。
BIM模型生成詳細的工程量清單表,匯總梳理后與造價咨詢公司的清單對照檢查,出結論報告。
提供IPad平板電腦隨時隨地對照檢查施工現場是否符合BIM模型,便于甲方、監理的現場管理。
為限制文件大小,所有模型在提交時必須清除未使用項,刪除所有導入文件和外部參照鏈接,同時模型中的所有視圖必須經過整理,只保留默認的視圖和視點,其他都刪除。
竣工模型在施工圖模型的基礎上添加以下信息:生產信息(生產廠家、生產日期等)、運輸信息(進場信息、存儲信息)、安裝信息(澆鑄、安裝日期,操作單位)和產品信息(技術參數、供應商、產品合格證等)。如有在設計階段還沒能確定的外形結構的設備及產品,竣工模型中必須添加與現場一致的模型。
某項目BIM交付成果樣例如圖2-4所示。



圖2-4 某項目BIM交付成果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