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國外設備管理簡介

一、蘇聯的計劃預修制

蘇聯是以計劃預修制為主導的設備管理體制。這一制度是從1923~1955年經過三十幾年的不斷實踐和完善才逐漸形成的。計劃預修制的全稱是“設備的統一計劃預修和使用制度”。

1.計劃預修制的含義

所謂計劃預修就是在設備運行一定臺時后,按照既定的計劃進行檢查、維護和修理(包括大修、中修及小修)。檢查、維護和修理的次序與期限是根據設備的功能、特點、規格與工作條件確定的。

計劃預修制規定,設備在經過規定的開動時間以后,要進行預防性的定期檢查、調整和各類計劃修理。在計劃預修制中,各種不同設備的保養、修理周期、周期結構和間隔期是確定的。在這個規定的基礎上,組織實施預防性的定期檢查、保養和修理。

計劃預修制是按照設備磨損規律而制訂的,是在研究了設備磨損規律后逐漸形成的。設備磨損一般存在三個順序階段。第一階段為磨合階段(AB段),這是設備的初期使用階段,這時設備零部件接觸面磨損較為激烈,較快地消除了表面加工原有的粗糙部分,形成最佳表面粗糙度。第二階段為漸進磨損階段(BC段),此段即是在一定的工作條件下,以相對恒定的速度磨損。第三階段為加劇磨損階段(CD段),設備磨損到一定程度,磨損加劇,以致影響設備正常運行。

按照以上顯示的規律,設備檢修的最佳選擇點,應該是設備由漸進磨損轉化為加劇磨損之前,即應選擇在C點附近。從磨損規律上分析,計劃預修制有其科學、合理的內容。按照計劃預修制執行,顯然可以減少或避免設備故障的偶然性、意外性和自發性。計劃預修制還可以大大減少意外故障停機造成的損失,減少因故障停機而增加的勞動量和檢修費用。

2.不同類型的計劃預修制度

蘇聯早期建立了三種不同的檢修制度,都屬于計劃預防檢修制度。

(1)檢查后修理制度 這是以檢查獲得的狀態資料或統計資料為基礎的計劃檢修制。它建立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檢查后修理制度曾在原蘇聯得到相當廣泛的推行。這個制度是通過定期的設備檢查,確定設備的狀態,根據設備狀態擬定修理時間周期和修理類別(級別),然后再編制設備修理計劃。

(2)標準修理制度 這是一種以經驗為根據的計劃修理制度。它建立于1932~1933年,直至1945年之前曾做過多次修訂。這個制度是根據經驗制訂的修理計劃,計劃一旦制訂則按規定時間周期對設備進行強制性修理,即在規定的期限強制更換零件;按事先編制的檢修內容、工作量和工藝路線及檢修標準進行強制性修理。

(3)定期修理制度 這是以磨損規律為依據,以時間周期為基礎的計劃預防檢修體制。這個制度要求根據不同的設備特點、工作條件,研究其磨損規律,分析其開動臺時和修理工作量之間的關系,然后對設備使用周期、檢修工作量和內容做出明確的規定,以此保證設備處于經常性的正常狀態。蘇聯后來的計劃預修制就是在這個制度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完善起來的。

計劃預修制有兩大支柱:修理周期結構和修理復雜系數。

所謂修理周期是指兩次大修理之間的間隔時間,而修理周期結構是指在一個修理周期中,按規定的順序進行的不同規模的計劃檢修或保養維護的次序,如定期檢查、小修、中修、大修等。

修理復雜系數是表示設備復雜程度的一個基本單位,用它計算勞動量和物資消耗量,即確定檢修工時定額、材料定額等。

3.計劃預修制的優劣

計劃預修制是以磨損規律為依據,也是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這一體制與傳統的事后檢修相比是一大進步。因為它可以把故障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避免大量嚴重故障或事故的發生,也減少了因事后檢修造成的停機損失。

這一體制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點。①由于強調預防檢修,按規定時間安排檢修,往往出現設備的劣化尚未達到該修理的程度或遠遠超過該修理的程度的情況,也就是出現檢修過剩或檢修不足的情況。檢修過剩增加了生產成本,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檢修不足則可能造成故障停機和事后檢修,仍會影響經濟效益。②這一體制強調操作工和檢修人員的明確分工,只注重專業檢修人員的修理,忽視廣大操作工人的參與,忽視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設備使用部門與檢修部門常常互不協調,甚至矛盾、對立,形成用設備的人不管設備,管設備的人不用設備的脫節現象。③因為設備管理和修理計劃的制訂等一切都按預先的規定進行,不能確切地反映客觀實際,經濟和技術效果都不十分理想。④按管理順序加工,職責呆板,檢修組織形式上缺乏經濟性,管理層次也過于繁復等。

4.計劃預修制的新發展

隨著對原計劃預修制的不斷實踐和認識,這一體制已有了不少改進。例如引進了系統論的思想,改變了片面依賴數理統計資料的做法;發展到采用“產品產量的綜合管理系統”,注重運用信息反饋概念處理問題;在組織和技術管理上也引進了歐美的先進思想,如價值工程、網絡技術等;在設備管理與檢修的組織形式上也進行了不斷的改革,使傳統的計劃預修制朝著更科學化的方向發展。

二、美國的后勤工程學

美國是兩次世界大戰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國家。隨著生產的發展,必然帶來對設備管理認識的升華。

后勤工程學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新興的一門學科,它起源于軍事工程,是研究武器裝備存儲、供給、運輸、修理、維護的新興學科,它是在經典的后勤學吸取了壽命周期費用和可靠性、檢修性工程等現代理論而形成的。

(一)后勤工程學的定義和產生背景

后勤工程學在軍事上和工、商業有不同的定義,在軍事上的定義為計劃和執行軍事力量移動和檢修的學科,在工業、商業上的定義為材料流通,產品分配、運輸、采購、存儲及技術服務的學科。后勤工程學的內容包括:后勤學導言(范圍、系統壽命周期、語言),評價指標(可靠系、檢修性、供應保障、有效度、經濟效果指標等),后勤保障分析(費用效果、修理等級、最優系統、設備組合設計、設備構型方案的選擇、可靠性和檢修性評價),系統設計的后勤保障,試驗與評價、生產與構筑(生產與構筑要求、工業工程和運行分析、質量管理、生產運行等),系統運行與保障,后勤保障管理等。后勤工程學的內容及應用范圍比較廣泛,它的目標是追求設備壽命周期費用最經濟。

在軍事上,后勤工程主要指系統和裝備的保障,涉及裝備的檢修計劃、保養、物資供應、運輸、裝卸、技術資料管理及人員培訓等。

后勤工程學最早提出壽命周期費用的概念,它還吸取了可靠性的理論,成為軍事和工商業全系統綜合管理和保障比較徹底的科學。

近年來受當代世界上科學技術、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影響,人們已在更廣闊的規模上認識“后勤”這個概念。后勤學正在以迅猛的步伐發展著,美國后勤工程師學會把后勤工程學的定義補充為:“對于保障目標、計劃、設計和實施的各項要求,以及資源的供應與維持等有關的管理、工程與技術業務的藝術與科學。”

(二)后勤工程學主要內容

1.系統工程

它將科學上和工程上的成果應用在以下幾方面。

(1)通過反復運用功能分析、綜合、優化、定義、設計、試驗和評價的方法把一項運行的要求轉變為一套系統性能參數和較優的系統構型和描述;

(2)將有關各項技術參數綜合起來,并保證所有的物質、功能和程序等方面協調一致,優化整個系統的定義和設計;

(3)將可靠性、檢修性、后勤保障、人身安全、可制造性、穩固耐久性、結構完整性、人員因素和其他有關特性結合到總的成果之中。

在功能細節和設計要求演化中,系統工程研制過程是把運行經濟和后勤因素達到適當的平衡作為奮斗的目標的。工程過程采用循序和反復進行的方法來解決費用效率的問題。通過這個方法引出的信息用于規劃和把工程成果與系統結合為一體。

2.后勤保障

后勤保障是指為了使系統在計劃的壽命周期內,具有有效和經濟的保障所需要考慮的全部內容,具體如下。

(1)檢修規劃 檢修規劃應貫穿在系統設計、制造、使用的各個階段。以檢修規劃為中心,把相關的后勤保障統籌起來。

(2)供應保障 主要指備件、配件、消耗品的管理,軟件試驗,保障設施、運輸裝卸設備、培訓設備、技術文件的籌集,倉儲業務,原材料及零配件的采購和分配,檢修人員的提供。

(3)試驗和保障設備 各種工具、監測設備、診斷檢驗設備、計量校準設備、檢修工作臺等。

(4)運輸和裝卸 全部運輸和裝卸設備、容器、包裝材料和設備、存儲運輸設備及運輸工作本身。

(5)人員和培訓 安裝、檢查、運行、裝卸和檢修的全部人員的培訓。對作業人員工作量和水平,對檢修工作量和難度都要進行量化。

(6)設施 工廠、房地產、房屋、車間、實驗室、修理設施、基礎設施、活動建筑及公共設施(如熱、電、水、能、環境、通信等)。

3.檢修等級

檢修等級是根據作業復雜程度對人員技術水平的要求及所需設施來劃分的,共分三級:

(1)使用部門檢修 即用戶的現場檢修,如定期檢查、清掃、維護、調整、局部更換零件和部件等,這是初級的基本的檢修、維護。

(2)中間檢修 由固定的專職的部門和設施,以流動或半流動方式對裝備進行專業化檢修,一般配備測試儀器、檢修工具及備品、配件的專用車到現場進行檢修服務,能較快排除故障,恢復設備功能。中間檢修對檢修人員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

(3)基地檢修 這是最高級的檢修,由基地固定的專業修理廠進行設備的檢修。這些廠一般配備先進、復雜的設備和備件,修理工作效率高,甚至可以流水作業。檢修人員的專業素質一般比較高,檢修質量和效率均比較好。

三、英國的設備綜合工程學

(一)設備綜合工程學產生的背景

設備綜合工程學是英國人丹尼斯·巴克斯提出的。1970年,在國際設備工程年會上,英國檢修保養技術雜志社主編丹尼斯·巴克斯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為《設備綜合工程學——設備工程的改革》,第一次提出“設備工程學”這個概念。

(二)設備綜合工程學的主要內容

1.尋求設備壽命周期費用最經濟

所謂設備壽命周期費用是指設備一生所花費的總費用。

設備壽命周期費用=設備設置費+設備維持費。

設備設置費:包括研究費(規劃費、調研費)、設計費、制造費、設備購置費、運輸費、安裝調試費等。

設備維持費:包括能源費、檢修費、操作工人工資、報廢費及設備有關的各種雜費,如保管、安全、保險、環保費等。

2.設備綜合管理的三個方面

設備綜合管理包括工程技術管理、組織管理和財務經濟管理這三方面的內容。

常規設備管理工作包括下述內容:設備規劃、選型和購置;設備安裝和調試;設備驗收和移交生產;設備分類和檔案管理:設備封存和調撥;設備報廢和更新;設備管理機構設置;檢修體系的建立;目標管理;人員管理;各種責任制;使用維護管理;檢修管理;故障管理;事故管理;備品、配件管理;潤滑管理;動力、容器管理;設備技術和精度管理;材料管理;文件資料管理。

以上的管理工作無不關系著工程技術、財務經濟和管理方法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技術是基礎,管理是手段,經濟是目的。企業的經營目標是提高經濟效益,設備管理也應為這個目標服務。設備綜合工程就是以最經濟的設備壽命周期費用,創造最好的經濟效益。一方面,要抓設備整個壽命周期綜合管理,降低費用;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設備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3.把可靠性和檢修性設計放到重要位置

設備工程包括設備的設計、制造、管理與檢修。設備綜合工程學把研究重點放在可靠性和檢修性設計上,即在設計、制造階段就爭取賦予設備較高的可靠性和檢修性,使設備在后期使用中,長期可靠地發揮其功能,不出故障,少出故障,即使出了故障也便于檢修。設備綜合工程學把可靠性和檢修性設計作為設備一生的重點環節,它把設備先天素質的提高放在首位,把設備管理工作立足于最根本的預防。這一思想無疑是對傳統設備管理思想的變革。

4.以系統論研究設備一生管理

20世紀60年代末萌發的設備綜合工程思想,也是從系統整體優化的角度考慮設備檢修與管理問題。也就是說,要用系統工程的思想來看待設備系統,從設備一生管理這個角度出發,對技術、經濟、組織進行整體規劃和優化,以達到花費少,效率高的最佳效果。

5.注重設計、使用、費用的信息反饋

信息反饋是信息論的術語,也是閉環系統控制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為了提高設備可靠性、檢修性設計,為了搞好設備綜合管理,一定要有信息反饋。設計制造廠家一方面要注意聽取使用廠家的意見,甚至回收報廢的零件,同時,還應隨時收集本地區以至跨國同類設備的信息;另一方面,使用廠家內部車間、科室間也應有信息反饋,以便做好設備綜合管理與決策。隨著計算機系統的發展,這一信息反饋工作已越來越多地在計算機網絡上進行。

(三)設備綜合工程學的發展和影響

設備綜合工程學的思想是產業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與此同時,美國的后勤工程學、日本的全員生產檢修的思想,都相繼出現或成熟。所有這些理論,雖然隨國情不同而各有差異,但其精髓部分是相同的,人們對這些思想學習和借鑒,使其相互促進和發展。

由于英國工商部的大力支持和推行,在短短十幾年里,設備綜合工程學在英國發展很快。一方面,各種機構的設立、刊物的出版、大學專業的設置,使設備綜合工程學思想得到迅速的傳播;另一方面,廣大企業經過實踐,針對設備周期中的薄弱環節采取措施,取得了經濟成效,這一觀點被更多的廠長、經理和工程師所接受,于是在企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推行。

四、日本的全員生產檢修

(一)全員生產檢修的基本概念和特點

全員生產檢修又稱全員生產檢修體制,是日本前設備管理協會(中島清一等人)在美國生產檢修體制之后,在日本的電器公司試點的基礎上,于1971年正式指出的,因此,全員生產檢修可以稱為“全員參加的生產檢修”或“帶有日本特色的美式生產檢修”。全員生產檢修以豐富的理論作為基礎,它也是各種理論在企業生產中的綜合運用。

1.全員生產檢修(TPM的定義)

按照日本工程師學會(JIPE),TPM有如下的定義:以最高的設備綜合效率為目標,確立以設備一生為目標的全系統的預防檢修,設備的計劃、使用、檢修等所有部門都要參加,從企業的最高管理層到第一線職工全體參加,實行動機管理,即通過開展小組的自主活動來推進生產檢修。

2.全員生產檢修的特點

日本的全員生產檢修與原來的生產檢修相比,主要突出一個“全”字,“全”有三個含義,即全效率、全系統和全員參加。三個“全”之間的關系是:全員是基礎;全系統是載體;全效率是目標。還可以用一個順口溜來概括:“TPM大行動,空間、時間、全系統,設備管理靠全員,提高效率才成功。”

所謂的全效率是指設備壽命周期費用評價和設備綜合效率。全系統即指生產檢修的各個側面均包括在內,如預防檢修,必要的事后檢修和改善檢修。全員參加即指這一檢修體制的群眾性特征,從公司經理到相關科室,直到全體操作工人都要參加,尤其是操作工人的自主小組活動。

TPM的主要目標就落在“全效率”上,“全效率”在于限制和降低六大損失:

①設備停機時間損失(停機時間損失);

②設置與調整停機損失;

③閑置、空轉與短暫停機損失;

④速度降低損失(速度損失);

⑤殘、次、廢品損失,邊角料損失(缺陷損失);

⑥產量損失(由安裝到穩定生產間隔)。

有了這三個“全”字,使生產檢修更加得到徹底的執行,使生產檢修的目標得到更有力的保障。這也是日本全員生產檢修的獨特之處。

隨著全員生產檢修的不斷發展,日本把這一從上到下全員參加的設備管理系統的目標提到更高水平,又提出:“停機為零!廢品為零!事故為零!”的奮斗目標。

3.全員生產檢修的“5S”

“5S”也是全員生產檢修的特征之一,所謂的“5S”是五個日語詞匯的拼音字頭,這五個詞是:整理、整頓、清潔、清掃、素養。這些看起來有些重復、煩瑣的單詞,恰恰是TPM的基礎和精華。

4. TPM的三圈閉環循環

TPM活動通過對現行業狀態的評估,找出問題不足,制訂改善措施,建立標準化體系,從而使設備狀態不斷改進,形成狀態循環圈。TPM通過設備綜合效率的計算,度量管理的進步,形成度量循環圈。TPM分析六大損失的程序和專題技術攻關,以求減少六大損失,達到設備最佳運行狀態,形成改善措施循環圈。

以上三個循環形成一個閉環,使TPM進入一個良性發展、循序漸進的階段。

(二)TPM的最新發展

日本人在1971年提出全員生產檢修。這一整套理論和規則,其實是日本的企業在吸取了國際上的先進檢修策略及自身的實踐之后產生的新體會和新發展。全員生產檢修在國際檢修界已不僅僅是某種做法,而且逐漸變成了一種檢修文化。日本在原有TPM的原則基礎上,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標。日本近年提出的TPM基本原則是:

①建立盈利的公司文化;

②推進預防哲學;

③全體員工參加;

④現場與實物的檢查方式。

任何管理都以一定的文化內涵為背景,全員生產檢修的文化內涵就是由不斷地調動人的資源和潛力開始,達到團隊的合作精神。團隊的合作是一種氛圍,也是企業的文化,是人們追求的公司愿景,廣義來說,也是人類的一種生存環境。

五、德國的設備管理與檢修概述

德國設備管理的基本理論,是建立在壽命周期費用基礎上的。20世紀60~70年代在德國逐漸形成用“設備管理”這一說法。其代表人物是經濟學家曼納爾和奧伯霍夫。他們主張從整體性的角度研究設備直接檢修費用和故障后果費用(間接檢修費),以及壽命周期不同階段的資本成本(折舊)及生產成本(人工、能源、材料等)。

(一)設備檢修管理體系

德國是一個講求精確化的國家。德國的工業標準對設備管理有明確的定義。德國工業標準DIN31051是設備維護理論的核心,反過來,設備維護理論的標準化,使得設備維護行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便于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協作,給設備維護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這個標準給檢修下的定義是:維持和恢復系統中技術手段的規定狀態及確定和評估其實際狀態的措施。按照這個標準,設備維護被分為以下三部分。

1.維護保養

維護保養是最經常、最主要的工作,占日常工作量的75%左右,占設備維護總成本的25%。

因為設備維護保養占檢修總成本的比例較小,引起企業的日益重視。德國的企業把設備的日常維護,看得與質量管理同等重要。設備維護保養的主要工作是:清潔、潤滑、緊固、調整等。其中潤滑最重要,因而每個企業和部門都嚴格執行設備的潤滑計劃。

2.檢查

設備的檢查占總工作量的5%左右,占檢修總成本的10%左右。

設備檢查以設備技術狀態監測為主,在這個基礎上再執行計劃檢修體制。這就避免了傳統的計劃檢修體制的檢修不足、檢修過剩等的盲目性和浪費。

3.檢修

檢修的主要內容包括設備故障排除、設備技術改造和壞損件的修復。其工作量占總工作量的20%左右,而成本占總成本的65%左右。

在德國的企業,檢修是受到普遍重視的。設備多、自動化程度高的企業,檢修人員的比例可達20%以上,費用占總支出的6%~12%。人們將檢修視為再投資而予以重視。

德國企業的設備檢修人員,一般技術都比較全面,幾乎每個檢修工人都掌握車、銑、磨、鉆、焊技能。

值得指出的是,德國的設備檢修注重恢復設備技術性能,而不拘泥于保持原設計圖紙不變。例如,在不影響整體性能的情況下,可以在某些不太重要的部位重新鉆孔、加工螺紋、安裝定位、固定螺釘、選用類似配件,不一定非選擇原尺寸、形狀、規格的配件。

另外,從檢修工時費用日益提高的大趨勢出發,德國的檢修把節約檢修作業工時、降低檢修成本放到重要位置。例如在檢修液壓缸時,銹死的液壓缸端蓋經氧氣加熱也難以拆下,為了節約工時,他們用電鋸鋸開,再加工一個新的端蓋。

從另外的角度劃分,德國的檢修體系又可分為集約型和粗放型。集約型檢修的目標是充分發揮設備潛力,延長使用壽命,盡可能采用預防檢修。這種檢修體系主要用于價值昂貴、自動化程度高、流程設備及工藝和技術進步緩慢的關鍵設備。粗放型檢修不追求設備潛力的充分利用和使用壽命的延長,多采用事后檢修方式,它主要用于設計使用壽命較短、故障后果費用較小及經濟磨損快于其技術磨損的設備。

(二)檢修計劃和計算機管理

檢修計劃是在檢查基礎上制訂的,首先要制訂檢查和保養計劃。德國人的計劃性是世界聞名的。

計算機管理也十分普遍。每天早晨,計算機打印出當天的工作任務:潤滑、檢查的設備。計算機管理主要應用在檢修計劃及費用預算的編制、輔助設計、故障統計、生成報表等。正在發展的趨勢是利用故障特性分析決策預防檢修和改善檢修、狀態監測和自動診斷系統、研究設備及其部件的可達性、可置換性、安全性和標準化。

(三)成本和備件管理

德國每年用于設備維護的資金高達2000多億馬克,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總產值)的10%以上。其中,工業行業略高,其檢修費占總產值的11%~12%。住房和私人汽車的檢修費用更高,要占總費用的15%~20%。隨著設備的復雜系數增加,檢修、維護費用占總資金的比例不斷提高,降低檢修成本已成為企業提高效益的不可忽略因素。20世紀80年代,檢修領域的人們常說“是買還是做?是自己干還是請人來干?”設備前期管理策略和檢修策略都是首當其沖遇到的問題。

現代設備的設置就有三種方式:租賃、購置和自制。20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企業的租賃設備已達到設備總數的32%,新加坡和香港分別高達50%和41%。據20世紀80年代末的統計,德國年租賃業務額已達160億美元,通過租賃完成的新設備投資,已占全國新設備投資的15%,是20世紀70年代的5倍。租賃已成為德國企業設備設置的重要手段。企業的設備到底是買、是租、還是自制,主要看使用期的成本哪個更低。一個企業到底維持什么樣的自制、外購和租賃設備比例,這也要看總成本的最優值平衡點落在哪里。

檢修策略也有三種方式:①操作工人自己檢修;②企業專門檢修人員檢修;③企業外承包者檢修。這三種策略到底采用哪一種,或以什么樣的比例搭配,也有一個優化和平衡的問題。檢修策略的選擇應以降低成本為出發點,但是,無論采取何種檢修策略,企業發展的大趨勢是操作工人越來越少,檢修工人越來越多。在德國,尤其是在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汽車行業,整個車間看不到生產工人,只看到兩三個檢修工。曼徹斯特鋼鐵公司有檢修工人1200人,占總職工人數的1/3。在布萊梅港,檢修工人也占工人總數的30%左右。還有一些企業實行檢修人員半固定方式管理,即熟練的檢修技術人員部分時間在本企業從事檢修工作,其余時間可受雇于其他企業。如西門子公司的檢修人員,僅在周末兩天工作,其收入為5天工作的操作人員的80%,其余時間受聘在其他公司工作。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被招回原廠。可以預料,今后的社會只有檢修人員才不會失業。

專業化、社會化檢修在德國也比較普及。德國的工業檢修公司能夠提供的服務包括:檢修咨詢、檢修計劃及實施、設備安裝及現代化改裝、事故分析處理、舊設備拆卸等。

倉庫和檢修備件管理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環節。歐美流行的“恰到好處,及時做完”就是以零庫存為目標的管理。這一管理思想是力圖把生產車間、鐵路、汽車、供貨廠家作為自己的倉庫,以求提高運轉效率,減少庫存費用。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德國奔馳汽車公司,根據客戶提貨日期安排生產計劃。如果客戶在某日的中午提貨,則計劃安排在前一天完工,提貨日上午調試,中午交貨,時間之準確令人嗟嘆不已。

目前德國企業都在盡可能壓縮備件倉庫,降低生產成本。當然如果因為缺少備件而影響設備運行,造成停機損失,也是得不償失的。這就要求企業對合理庫存做出規劃和決策,以最低成本為目標,以不影響生產的最佳庫存為備件管理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望江县| 麻城市| 抚远县| 望谟县| 晋中市| 安吉县| 曲阜市| 弥渡县| 德钦县| 绥中县| 湛江市| 琼结县| 平乡县| 民权县| 洛隆县| 渭源县| 洪雅县| 砚山县| 天镇县| 调兵山市| 辉南县| 邮箱| 合川市| 连云港市| 双城市| 泰来县| 塘沽区| 保定市| 陆丰市| 铁岭县| 梧州市| 沧州市| 铜鼓县| 长泰县| 龙里县| 昌邑市| 东乡| 周口市| 会宁县| 新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