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烹飪化學(第2版)
- 曾潔主編
- 7字
- 2020-04-30 17:36:14
第三節 水分活度
一、水分活度定義
食品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在長期儲藏過程中會發生劣變,其易腐性與它的含水量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脫水是人類保存食品的一種重要方法,因為食品濃縮或干燥處理均是降低食品中水分的含量,提高溶質的濃度,以降低食品易腐敗的敏感性,如脫水干燥的木耳、香菇、海參等。但相同的水分含量時,不同食品的腐敗難易程度是不同的。這是因為食品中水分的存在狀態有差別,在腐敗變質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所以需要找到一個可以定量地反映烹飪原料中水分存在狀態的指標。目前一般采用水分活度(aw)表示水與食品成分之間的結合程度。
水分活度的定義表達式可根據路易斯(Lewis)熱力學平衡來表示:
(2-1)
式中,f為溶劑逸度(溶劑從溶液中逸出的趨勢);f0為純溶劑逸度。
在低溫時(例如室溫下),f/f0和p/p0之間差值很小(低于 1%)。因此,用p和p0表示水分活度是合理的。
(2-2)
式中,p為食品中水蒸氣的分壓,p0為在相同溫度下純水的蒸汽壓。
嚴格地說,式(2-2)僅適用于理想溶液和熱力學平衡體系。然而,食品體系一般不符合上述兩個條件,因此,更確切的表示是aw≈p/p0。
在實際測定中,可利用環境的平衡相對濕度(ERH)表達式來計算水分活度。將已知含水量的樣品置于恒溫密閉的小容器中,使其達到平衡,然后用電子式濕度測量儀測定樣品和環境空氣的平衡相對濕度,即可得到aw。
(2-3)
此外,還可以利用水分活度儀測定樣品的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