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原始至先秦時期的花卉栽培

中國是花的國度。中華大地就是一座無比龐大的天然花園,人們不斷辛勤栽培與引育花卉,使這座花園更加美妙。學一些栽育簡史,對認識插花是有益的。

一、上古時期的花卉栽培

花卉栽育的初期(也正是中華文明孕育之原初時期),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人們采集各種天然花果葉皮之類,用以充饑、蔽體,然后有意識地栽種,以收獲谷物、果實、纖維等,獲得食物或用物,形成農業社會、農業文明。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稻、大豆、桑樹、漆樹、茶樹的就是我國先民。湖南道縣玉蟾巖出土有距今一萬二千多年前的獼猴桃、梅子等果核,還有人工栽培的稻谷標本。就在孜孜勞作之時,人們注意到了花卉、果實的色、香、形之美,加以觀賞,便開始了第二階段的栽種、觀賞:為了滿足審美需求,而不是純粹為了滿足經濟生活的需要。

據考古學家考證,第二階段至少始于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此時先祖在栽植與采集花果方面已有一定的經驗。谷物已久經栽種,各種果實采食更是普遍。寧夏賀蘭山距今萬年前的巖畫有谷穗紋;浙江省余姚市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炭化的水稻粒,荷花花粉化石,刻稻谷穗紋陶片;距今約五千年的仰韶文化遺址出土蓮子、蔬菜種子。人們熟悉谷物、果實、花卉,將之作為審美對象,于是,順理成章地從第一階段進入到第二階段。因此,中國花卉文化起源至少可追溯到一萬年前。

中國地處北半球的歐亞大陸,國土遼闊,自北至南分屬于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幾個氣候帶,西部的青藏高原又屬于高寒氣候區。中華大地上有森林、平原、山脈、草原,也有雪山、高原、濕地。豐富的氣候、地理條件,給花卉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使得特有的野生花卉資源分外豐富。如薔薇科李屬的梅、桃、李、杏;枇杷屬的枇杷;蘋果屬的海棠;梨屬的白梨;蕓香科柑橘屬的橙、柚子;無患子科的荔枝、龍眼;毛茛科的牡丹、芍藥;菊科的菊花;木犀科的丁香、桂花;豆科的紫藤;金粟蘭科的金粟蘭;臘梅科的臘梅;山茶科的山茶……無一不是中華之特產。至于蘭科、木蘭科、百合科的多種花,睡蓮科的荷花,千屈菜科的紫薇花,報春花科的報春花,龍膽科的龍膽花等,原產于我國的種類占了大部分。

中國人民不斷開發這些珍貴的花卉資源,又不斷引入外國的不少佳卉,使得中國大花園內百花爭奇斗艷,異彩紛呈。這就是中國花卉栽培、引育的歷史概況。

山西吉縣一萬年前的巖畫有女神與星斗的圖像。河南賈湖距今八千多年的陶缸外壁刻畫有光芒的太陽紋。甘肅大地灣文化距今約八千年的彩陶上有花卉紋。

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不但出土有栽培谷物、荷花的證據,還有一件骨匕柄、一件象牙片,上刻雙鳥太陽(火焰)、羽狀紋(或為谷穗),還有木雕雙鳥、魚藻鳳鳥太陽紋陶盆。這與太陽崇拜、年時季節相關。還有一件六角黑陶盆,盆沿邊上以連續的葉紋為飾。又出土一塊碎陶片,刻有三葉紋,栽在一個很像陶花盆的長方形器里。又一塊碎陶片上,刻畫長方器上栽一株五片葉萬年青之類觀賞植物(一說是蔬菜類,但圖上葉形對稱,共有五片,似非蔬菜)。這說明當時人們已把野生花草植物移回住所栽植。這是我國盆栽花藝術的最早證據,7000年前已有萌芽。

原初文明彩陶玉器巖畫上的花葉、谷穗、樹木紋等圖紋,反映了植物種植、觀賞之美,加上星斗、太陽鳥、太陽(火焰)花等圖形,都說明植物種植、觀賞與季節歷法在逐漸發展,科技與藝術互相關聯(圖1-1)。這些都是生殖崇拜、宇宙自然崇拜、太陽崇拜、天時運轉、天地五方、太極、陰陽五行、八卦九宮思想之萌芽。

圖1-1 河姆渡五片葉萬年青紋陶片(浙江博物館藏)

二、夏商周及先秦時期的花卉栽培

夏商周三代,中華文明逐漸進入繁榮時期,花木栽培愈加繁多。相傳成書于夏代(一般認為最遲成書于春秋時期)的《夏小正》是一本珍貴的古農歷書,按月記錄了很多農業生產活動,以及自然界植物知識。如花木開花發芽的物候學記錄,花木生長的生態環境:農歷正月有梅、杏、山桃花開,柳發芽,還要采摘蕓(香草);三月桐樹開花,五月要浴蘭,九月菊開花;梅、李、山楸等長于山上,蘭草長于水邊,荷、蒲長于水澤。書中還記,正月園內有韭菜,四月“囿有見杏”,說明至少春秋時園藝已有一定規模,菜、果都有種植。園有杏樹,四月可采摘,則桃、李、梅等應也栽培于園,不再是野生狀態。觀賞花卉的種植正是從農業生產、從自然植物移植中逐漸發展而來的。

商代甲骨文有記錄四方、四方風、祈求禾稼豐收等物候、農業生產,還有園、圃、囿等字,為早期園藝、園林的記錄。西周時《周禮·天官·大宰》也記“園圃毓草木”,即于園圃培育草木。當時還有“囿人”,即管理園圃的專職官吏。

戰國時《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將花作為物候的征兆之一,加以培育、觀察、玩賞。如《禮記·月令》說“季秋之月,鞠有黃華”,菊花開于秋時(鞠即菊)。同時期的《管子·地員篇》也記植物在不同地域的分布。

成書于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第一部詩集《詩經》,記一百多種植物,有五谷類糧食作物,有桑、麻、葛等,是衣食之源;有桃、李、梅、木瓜、瓜,以及葵、韭菜、葫蘆等,是果物和蔬菜;有蘭草、艾草、蕭,水生的荷花、菖蒲、荇菜及蒹葭(蘆葦)、紅蓼等,包括可觀賞的花木與藥草,多于園苑栽植;還有竹子,以及松、柏、檀、柳等樹木,可游賞,可造車船房屋等。如《魏風·園有桃》:“園有桃,其實之殽。”“園有棘,其實之食。”《魏風·十畝之間》:“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薄缎⊙拧Q鳴》:“樂彼之園,爰有樹檀?!薄对娊洝分匈澝阑ü耐星閼?,為花卉文化之美好記錄,為花卉文學之最早佳作。

從詩里可知,花卉樹木,深得人們喜愛,如“山有嘉卉,侯栗侯梅。”《斯干》《天保》寫竹松、松柏可以象征興盛、福壽長茂;芍藥、蘭、梅子、花椒等艷麗芳香之花果可以傳達愛情;竹可以象征品德,蕣、桃李、荍等可以象征美好事物、女性美;可以比擬人物,如桃花象征新娘之美與品行,桑樹未落與落葉象征女子不同的人生境遇;也可以作為景物、情感襯托,如桑梓、蒹葭秋水伊人、楊柳依依、蒲荷花與有美一人、扶蘇、松、荷花、游龍與狡童、桑中之會等。這說明花樹在當時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說明花卉審美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

戰國時南方楚國屈原、宋玉等的詩集《楚辭》,也記錄數十種植物,包括樹木、花、草、果等,或用作建筑、車舟,或用以食用、調味、入藥、做香料,或作庭院栽植,或為人身裝飾。湖北江陵出土有楚國茱萸紋鳳鳥繡衣。

約成書于戰國的《山海經》記錄了全國花木資源分布,載有后世常見的許多竹、松、桐、梓、柏、桂、柳等竹木,芍藥、菊、四照花等花,桃、李、梅等果物,谷物、藥草、野菜、野草,可以使用、服食、藥療、觀賞,也有神話中的種種花樹。

綜上所述,可知在先秦時期我國人民以農耕立國,園藝技術不斷發展,不斷認知、栽培植物,從觀賞野生花果逐漸轉為觀賞栽種花果,促進了園林、鮮花裝飾藝術的發展(圖1-2)。

圖1-2 清代趙之謙繪四季花果條屏(遼寧省博物館藏)

這時期的花卉種類,是以木本的薔薇科桃、李、梅、杏、木瓜等花果樹木為多,草本開團塊狀花的荷、菊、芍藥等也不少。各種果樹還結出豐碩果實,供人食用兼玩賞。這些都是我國特有的資源,初步呈現了我國花卉觀賞的特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林市| 高雄市| 五河县| 诏安县| 西平县| 长沙市| 驻马店市| 婺源县| 广南县| 玉龙| 马关县| 北安市| 定安县| 丁青县| 平山县| 庆城县| 保德县| 互助| 酒泉市| 邛崃市| 汝阳县| 龙江县| 台北县| 沙洋县| 崇明县| 方山县| 小金县| 汾西县| 泰州市| 昆明市| 东明县| 乌兰浩特市| 达尔| 社旗县| 武隆县| 通山县| 保靖县| 通榆县| 阿拉善右旗| 沙湾县| 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