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瓶花清味:中國傳統插花藝術史
- 馬大勇編著
- 2931字
- 2020-07-01 17:21:24
前言
花,多么美麗,多么引人陶醉!
它的多彩花色,它的俊雅姿容,它的馥郁芳菲,都在吸引著人們去觀賞,去親近,并將它栽植于園苑、盆盎,插放于瓶籃,日日賞玩,從而產生了各種花卉藝術,插花即其中一項。
插花一詞,本意是在發髻上插花枝。如唐代張泌《浣溪沙》詞句:“插花走馬落殘紅,月明中。”后又指在容器內插上花枝的藝術形式,延續至今。如南宋吳自牧《夢粱錄》有插花一詞,列為四種藝術之一。《全宋詩》收有一位叫諮的詩人的“瓶膽插花時過蝶”之句。目前,一般將插花與花藝這兩個詞并列使用,它們是不同的概念。花藝多指裝飾用花,更為實用化。傳統插花,或者說古典插花,專指中國古代形成、流傳至今的傳統形式之插花。
中國人普遍愛花。插花,用以美化生活,陶冶情操,且有著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達到精妙的審美高度。經過千百年的不懈努力,插花成為與盆景、書法、繪畫等并列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們窺其堂奧,汲取靈機,可獲得無限清趣,更可使中華花文化不斷綻放新穎佳蕊。
學習中國傳統插花,應了解其花器、造型技巧、傳統的花卉種植、觀賞知識,還要了解花卉文學、藝術,了解一年四季祖國大地上盛開的種種花木的絢麗形態、寓含意蘊,大概知曉中國花文化面貌,在插制時傳達出民族的代表性花語、深遠文化內涵。
筆者從小愛花。幼時,祖母等長輩都喜歡插花。耳濡目染,受民間插花熏陶,心中萌生了研學插花藝術的因緣。1995年開始動筆撰寫此書,搜集資料,習袁宏道《瓶史》等經典,向師長請教,歷經八載,屢易其稿,2002年交稿,初版于2003年。
轉眼多年過去,念茲在茲、魂牽夢繞的還是瓶籃中花。筆者留心插花史跡,流連于圖書館、書店,閱考古著作,搜花經畫譜,閱讀更廣,對傳統插花的認識更深一層。非敢言學而不厭,然而時光如水,也該有所長進。
今日傳統插花已在王蓮英、秦魁杰教授等名師努力下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被贊為文化珍奇、國寶、國華,更受矚目,愛好者、傳習者更多。本書也蒙大家提及,認為有參考價值,在書店里卻難買到了。再版本書,亦是佳事。但回頭看,書中亦有缺失、錯誤之處。為回報師友,自2018年10月搜集資料,增訂此書。至2018年5月完稿,得以告成。至此,23年光陰已過。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內容宏大,有約三千多年傳承的歷史源流,是優美的文化。深入學習,即可破除中國插花理論不如外國詳細豐富之偏見。
正因為內容浩瀚,實在不易學習。對之進行考察、梳理,形成理論與造型體系,是復雜的文化大工程。對于插花意境、剪裁、造型構圖等,歷代前賢又多述而不作,或吟詩作畫以記,或三言兩語便止,多靠后來者琢磨。是以初學者往往惘然,有茫無頭緒之感,大勇亦不例外。若想深明究竟,確實困難。
傳統插花代表著民族文化的底蘊,誠堪寶貴,任何花藝體系也難以取代,再難我們也應繼承弘揚,為吾國文化增光,有益于當今精神文明建設。大勇一直在思考,如何勾勒出中國傳統插花的基本面貌?其造型、內涵如何加以介紹?《瓶史》所述插花之曉夕喜愁夢醒如何繼承?即以本書所敘作為初步答案。
本書是專門講述中國花文化、傳統插花藝術造型及文化內涵與技巧的一部普及讀物,分甲、乙兩篇。
甲篇為花之情:中國傳統插花起源及演進,主要介紹中國古代花卉栽培與引種簡史的發展;花卉文化的起源與延伸,包括花卉文化中厚重的哲學、美學思想,花卉文學的歷代美境,花卉繪畫、工藝類美術,花卉音樂歌舞等;中國插花的發展歷史源流。
乙篇為花之藝:中國傳統插花技藝。介紹了中國傳統插花的分類、用途,包括:花器的種類;堂花、齋花;花朵、花枝姿與形;插花之情態;主客使三枝插制,直立、傾斜、下垂、懸崖四態;折枝、團花、供果、聚景等造型;宮廷、文人、民間、青少年、佛、道等特定人群插花藝術風格;特定文化內涵的蘊含;插花布局構圖等。
全書歸納傳統插花多姿多彩的美:守一(天地之中)、正反陰陽兩儀(含十七態)、堂齋二花、三主花、花枝姿態四種、花腳插法四種、高下合插法五種、五型、六式、花枝八景、堂花八景、三才、五行、八卦九宮十方布局、十器(又有八異形器)、花枝情態十種、花材十二枝,加上藝術構思、意境,四季花材與相配、九色、配色法十六種、整頓法等運用,總結了傳統插花主要造型體系。造型融合花器、花材、技巧、清賞,顯現傳統插花文化的內涵、藝境,含蘊更深。
筆者瀏覽書本古物,向師長們學習,認真研修多年,非曰能之,愿學焉!所知尚淺,卻仍不揣冒昧,撰成此書,散論種種有趣常識,愿使讀者可以輕松讀去,滿心欣愉,如散步于香花苑中。故而文字力避高深,有如漫談,聊供參酌。若是讀者從中對傳統之美有所認知,進而借鑒、運用、發展,作品既傳統又表達個性的色彩,便是筆者最大的欣慰。
本書為筆者研習、敘述傳統插花第一階段的成果。日后當繼續第二階段的研習、敘述,進一步敘述花卉名種、詩文內涵、觀賞法、四季花材作主花詳法等。又以彩圖本臚列中國傳統插花基本造型、內涵、技巧等理論體系,一目了然,便于閱習、授課。學習者循序漸進,在繼承的基礎上出新,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這些尚待進一步努力。
在寫作本書初版時,書稿曾呈插花名師、中國林業大學王蓮英教授審閱。王教授認真閱讀,提出了寶貴的批評意見,認為插花分類宜脈絡清晰,應將特定人群形成的藝術風格與插花主題分開描述;將傳統插花與花藝分清;不必堆砌材料,應歸納分類,描寫具體技法;也不必去求全、求綜合性,只講述傳統。筆者聽取建議,又將書稿細心修改一遍,使得書稿之錯誤得到改正,不足得以彌補。在此,謹向王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謝!
原北京魯迅文學院院長雷抒雁先生于百忙中欣然為本書作序,文字華美,從花卉與文化結合、花卉與人的關系等角度加以評論,闡述了花卉對人們所起的凈化心靈的作用,正是中華花卉文化之主旨。序中為提攜后學,對本書頗加勉勵之詞。知感之情,至今郁于筆者心中。
原《中國花卉報》副總編、東方文化館張穆舒先生曾在本書初版時逐字逐句加以校審閱讀,所付勞動極大,使作者備受鼓舞。
王蓮英教授、秦魁杰教授主編的《中國傳統插花藝術》《中國古典插花名著名品賞析》,蔡仲娟教授的《藝術插花指南》,蔡俊清老師的《插花圖說》等多部花書,筆者皆據以參考。
中國臺灣黃永川先生對中國插花歷史很有研究,書中亦引述黃先生《中國插花史研究》等大著闡發的史實。中國臺灣出版之《瓶盆風華——明清花器特展》一書與各種繪畫、瓷器圖錄,亦有所參考。
張朋川老師《甘肅民間美術探源》、揚之水老師《終朝采藍》《宋代花瓶》等佳作,是研究中國花文化、插花歷史的重要篇章,書中亦加征引。又得雷鳴霞、陳晴、李紅春老師向筆者提供了多件古代插花照片資料。又參閱多位老師的文獻資料。
在此,謹向諸位師長敘鳴謝之意!
書中附插花古畫及一些圖片,作為必要的插圖,使讀者能直觀地理解,在此向圖片作者致謝。個別插圖因輾轉轉載,難以注明作者,甚是抱歉,還盼識者見告,方可補入。
此次增訂,對傳統插花理解更深入一些,得以改正個別錯誤,補充許多插圖、文字,以便觀覽。初版引用有花藝家之插花照片,初衷也是為了介紹原作。因涉及版權,今皆不用。謹致謝意。
雖經訂正,本書舛錯必還多有。
要之,本書實亦一家之言,非是不刊之論。所謂各抒己見,不違夫子之教。何所望焉?望發揚傳統,略盡綿薄之力而已。愿賢達不吝賜教,恰為至盼。
馬大勇
2018年5月記于南寧市賓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