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概念到意念:25例酒店空間設計解析
- 葉錚
- 3906字
- 2020-07-01 16:08:17
導 論 從概念到意念
Introduction
本書收錄了“泓葉設計”近年來的25個酒店空間設計案例。從概念思考到意念表述的主題出發,詳細解析并展示了“泓葉”對于設計的探尋認識與表現過程。
對室內設計的認知與發展,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同樣遵循著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過程規律。但不同的入門切入點將導致最終發展歷程的不同。以概念認識作為室內設計的技術性切入點,而后圍繞空間為核心,進而走向意念的追求,這是由本專業發展規律所導致的認知軌跡,更是本書對室內設計作為一門藝術兼技術學科認識秩序的一個邏輯性揭示。
所謂“概念”,在室內設計中應理解為對表述媒介的認識與提煉,是褪去文字語意之后的純粹空間建構,更是本學科的“技術”課題所在。它歸屬于設計唯物的范疇,是“智”的產物。所謂“意念”,在室內設計中可視為對空間語境含意的追求,是思想與情感的表現,是對人文性與公共性價值的追求。它歸屬于設計藝術追求的范疇,是“善”的產物。設計的最高境界,仍是“智”“善”合一的過程。“泓葉設計”恰好在近二十余年的研究探索中,逐漸形成了從概念到意念的發展軌跡,回顧其專業認知的歷程,可大致分為如下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是感性模仿與起步階段。為此建立了一系列專業技術規程與標準,解決常用的專業技術問題,形成較為系統理性的專業表述方式,大量填充基礎性空白,如制圖規范、材料與構造、功能模式等,都是這一階段首先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是設計專業提升的關鍵性一步,開始著重研究設計思維與過程表述,并開啟了對“概念”的思索。研究的方法仍是建立在對大量案例的分析基礎上,從中不難發現一個現象,即:“凡是做得不好的設計,是各有各的不好;凡是做得好的設計,卻有著相同之處”。而面對大量前人的優秀設計,雖然已無從知曉這些設計是如何開始操作的,但通過最終的作品呈現,卻使我們認識其設計物化的終極途徑,即作為空間呈現的物質媒介,并且對媒介的認識有其設計歸屬的共同規律。于是,這樣的發現成為我們對概念理解的起點。
由此,我們將概念構成歸納為三個層次:概念(1)、概念(2)、概念(3)。
第一層次概念(1),是對概念表述的初級認知,是對空間視覺表述元素的認識,即空間構成專項,也稱為“空間語匯”。從中包含“空間選型”、“空間造型”、“空間材質”、“空間色彩”、“空間界面”、“空間照明”、“空間陳設”七大部分組成。每一專項都可成為一個獨立的空間表現概念加以發展,也可以是多項組合概念的疊加表述,這是一種視覺語匯的表現概念,是對空間顯現媒介形式的探索。這一階段發展的頂峰,可以產生出對設計原型的開創,豐富設計表現的形式。許多開天辟地的設計杰作均出自這一階段的成果。
第二層次概念(2),即對空間構成關系的認知,著重對室內空間邏輯的研究,又稱“空間語法”。如果第一層次仍然停止在對表象空間的理解,第二個層次就是進入到了對空間抽象性本質的發現,是對關系建構的邏輯性理解,欲以徹底排除空間具象性的干擾,上升至相互關系存在的認知層面,同時真正開始進入到空間的思維狀態。至此,上述第一層次的語匯概念,在此階段進一步的關系建構中已然失去其語匯本身的屬性價值:色已不是色本身;材也不是材本色;光亦不是光本色……,在此,一切互為彼此,一切皆為空間。進而可以理解為:形即色,色即形,色即材,材即色,光即形……以此類推,因為無論其形、色、光、材,都是空間存在的相貌片段,都以不同形式服從建構層次關系的需求,于是,一切即為空間。作為室內專業技術層面的研究,如上內容是對空間較為核心的理解。
第三層次概念(3),是對空間風格樣式的追求,并包含第一層次的七大“空間語匯”和第二層次的“空間語法”,是概念發展中的集大成者,又稱為“空間語系”。即通常我們所描述的風格樣式問題,也可視為更宏大的空間原型的創建,為此,風格語系往往是時代文化積淀的集體產物。同時風格又潛在成為一種社會語意的象征,這點不難從設計歷史中得到充分的佐證。
上述關于概念的三個層次認識,仍然處于室內設計學科中專業技術的理解范疇。在上述兩個階段的研習基礎上,“泓葉設計”對概念的理解,又產生了一次新的發展,如果前三個層次是作為對概念認知的線性深化,那么此后階段可視為對概念認識的平移發展,開始游離于專業層面的邊界。
第三階段,即對設計語境及語意的追尋,也是本書中意念部分的開始。引用一個常用的專業術語,叫作“場所精神”。其實,上述概念的第三層次,已經開始顯露出對設計語意的表達。
如前所述,概念的初始層次是褪去語意后的純粹專業性建構,那么到了意念階段,則是對建構之物賦予相當人文情懷的訴求,類似傳統中國畫論中的“意境”、“意像”等概念,具有敘事性、文學性、象征性等特點。在室內設計中,意念或是引導著一場空間的詩意,或是某類價值觀和情懷的感性顯現。如此,單純的室內空間設計已然不僅是設計唯物的世界,更是設計精神的世界。如同人文世界中所有其它創造形式一般,成為整體人類社會中情感與思想的表現部分。由此展現了室內設計從現實功能問題與技術問題出發,經由空間建構所導致的形式與審美的意念化追求,進入到人文精神的表現領域,并構成了一幅從世俗滿足到專業技術、從物質世界到精神理念的全畫幅宏大敘述。
如果說從概念到意念是作為設計發現與表現的兩大階段,是由物質媒介向精神表述的發展過程。那么,除此之外仍有另一層需要被強調的含意:即所有意念的追求均需以概念層次為基礎,也就是說以專業技術為核心,漸次推進,最終求取其人文精神的表現,這是一個從專業技術邁向專業人文精神表達的必經之路。之所以強調這點,恰恰是因當下設計界充滿這類背道而馳的情況。這一情況所造成的結果,便是產生一批有所謂“思想高度”和所謂“情懷理想”,卻無專業深度與技術含量的項目;抑或產生一些只是口頭表現的設計師。如此則有失專業之本,所有的意念追求亦顯得無所價值。此類情況本質上只能歸屬于業余愛好者的行列。因此,設計立身之本的核心問題,仍在于專業性、技術性的探索水準。
對室內設計學科而言,專業技術的核心就是對空間的認識與表現。只有認清空間存在的方式,才能真正進入專業性本身。由于空間是如此抽象,需要通過物質媒介具體途徑得以具象顯現。因此,認識空間,又可以從認識表述空間的物化媒介入手,即上述所說的概念入手,并將語匯概念發展至語法概念的認知層面,由此可以開啟對空間抽象關系的理解。而空間本質的抽象性特征意味著:無所謂持有什么具體形象,如造型、材質、光色、界面……,其抽象性在于相互的形式邏輯關系,一旦關系確立,一切表述媒介均成為關系的建構。所以,建構又是抽象關系與具象媒介的橋梁。研究概念,研究如何建構,就是在無限接近空間本意。空間本無相,有的只是一種相對關系,而關系又有其明顯的主觀性,所以空間本意又可視作為一種主觀理念的存在形式。
由此可見,對概念的理解是打開空間認知的鑰匙。因為,對概念的理解發展到了一定深度,空間便開始呈現;而對空間理解的不斷升華,場所意念便開始出現,同時又可能爆發出概念的新型原型模式,這又是概念發展的里程碑表現。而這是一個相對復雜而漫長的專業感悟過程。可以看出,從概念到意念,包含了從空間認知到原型模式的創立;包含了從空間表象到場所精神的全方位學科體現。在此,空間成為銜接概念與意念的核心內容,成為室內設計學的學科基石。
注重空間,同時更有另一番作用,就是借此作為挑戰室內設計專業短板與局限的有效方式。因為空間的抽象與理性特質,對室內緣起裝飾的非理性因素起到相當的抑制和善化作用,并引領室內設計走向一個更為寬廣而高尚的專業層面。所以,雖說裝飾存在的表現方式各異,裝飾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需恪守如下兩個原則:一,有限度地使用裝飾語言,并處于設計表現的非主題層面;二,以空間理念為引導原則,將裝飾納入服務于空間理性關系的建構中,而非單純的界面填空。倘若背離了這兩大原則,裝飾就如現代主義大師盧斯的名言——“裝飾即罪惡”。因為裝飾的發展,其實是潛在順應了人性中欲望、貪婪、虛情、膨脹等非理性因素,恰如人體中的“劣性細胞”,在其初期弱小的時候,似乎根本無法構成對人體的影響,一旦進一步膨脹,就如癌細胞一般,是致命的打擊。為此,同樣的道理不難發現,歷史上任何輝煌的帝國王朝,其初創至覆滅的過程,往往也是裝飾從弱到盛、由簡至繁的過程,是一個內在精神力量日益衰弱的過程。裝飾極度盛行之時,往往是一個時代消亡之際。因為每當社會人心開始虛空,財富與權力又高度集中,貪婪與膨脹一定會寄身在裝飾的語言中,其性同構,物以類聚,成為傾瀉人性之惡的迷醉劑。裝飾成為填補空白的最便捷途徑,而填充空白又是其存在的使命,而此處的空白,指的不單是界面空間,更在于精神空間的雙重虛空。
擺脫裝飾,就是擺脫室內設計專業的短板制約,就是從擺脫非理性的初始專業基因開始,告別始于又終于具象表現傳統的思維模式開始。這便是追尋空間的本意,建構空間的抽象邏輯關系。如此,室內設計將轉變為始于空間抽象理念,而終于具象顯現的新模式。
至此可以發現,室內設計的內涵就是以發現和解決功能問題為先導,由物質媒介出發的概念建構,并直抵空間關系的梳理,創建或再現空間模式原型。室內設計的外延則是從空間建構出發,追求設計的意念化表現,體現特有空間所特有的場所精神。據此可見,一流的設計,首先是在專業史上開創原型模式,并賦予其精神意念的作品。這些設計師賦予了新的專業發展方向,成為設計史上開天辟地的英雄,如此,他(她)們才是設計界中真正的大師,是大師中的大師。
從概念到意念,反映出室內設計從平凡的日常碎片開始,通過專業的技術路徑,梳理其空間理性的存在秩序,最終走向設計唯物與設計唯心的智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