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
- 李誡
- 809字
- 2020-04-30 17:09:50
柱礎
原典
造柱礎之制:其方倍柱之徑(謂柱徑二尺,即礎方四尺之類)。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減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為率。若造覆盆①(鋪地蓮華同),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如仰覆蓮華,其高加覆盆一倍。如素平及覆盆用減地平钑②、壓地隱起華、剔地起突;亦有施減地平钑及壓地隱起蓮華瓣上者,謂之『寶裝蓮華』。
譯文
修造柱礎的制度:柱礎的方形邊長為柱子直徑的兩倍(也就是說如果柱子的直徑為二尺,那么柱礎的方形邊長就要修造為四尺)。方形邊長在一尺四寸以下的柱礎,邊長一尺,那么柱礎的厚度為八寸;方形邊長在三尺以上的柱礎,其厚度為邊長長度的一半;方形邊長在四尺以上的柱礎,其厚度以三尺為限。如果造覆盆蓮花樣式(鋪地蓮花相同)的柱礎,方形邊長一尺,那么覆盆的高為一寸;覆盆高為一寸,那么盆唇的厚度則為一分。如果是仰覆蓮花柱礎,那么其高度就是覆盆蓮花的一倍。如果不做任何雕飾處理以及在覆盆上采用減地平钑、壓地隱起花、剔地起突,另外也有在蓮花瓣上采用減地平钑及壓地隱起手法的,這就叫作“寶裝蓮花”。
注釋
①覆盆:古代建筑構件柱礎的一種樣式。因其呈盤狀隆起,看上去就像倒置的盆,所以稱為“覆盆”。
②減地平钑:也稱為平雕或平花,是宋代一種印刻的線雕。其做法為使圖案部分凹下去,而原應作為底部的部分則凸出來;且凹下去的圖案部分都在一個平面上,凸出來的部分也在一個平面上。

蓮花柱礎
原典圖說
蓮花柱礎
東漢時期,由于受到佛教裝飾藝術的影響,蓮花被廣泛運用到柱礎,一般都為覆盆式的鋪地蓮花。這種類似佛教“蓮花座”的古式覆盆蓮花造形,即宋代所謂的“寶裝蓮華”。到了唐代,其柱礎仍以覆盆蓮花式的為主,但蓮瓣較六朝初期的略為肥短。宋朝的時候,雖然柱礎的式樣變化更多了,但蓮花瓣覆盆式仍為主要的通行式樣。清代,特別是在光緒之后,蓮花瓣覆盆式柱礎已成為主流,而且此時的外形可明顯地區分為頂、肚、腰、腳等四部分。